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9125

查看

161

回复
返回列表

97#
发表于 2022-12-13 08:47:54 | 只看该作者
微微的染叫美,多多的染叫假,玩命的染叫丑。其实与我们做菜一样的道理,食材好可以清蒸,原汁原味;差一些的食材则可以加味精了,加一点点是鲜,加多了,口感与回味却都是味精的味道。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22-12-13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系统中音染变化最小的是喇叭线的调整,再次是前后级的信号线,影响最大的CD到前级的信号线,当然,电源线的调整位置一样。依我的调整经验,一套系统调整一条信号线是最为合适的,可以美化一点点,又可以比较接近音色本身,鉴别 -- 还是起码可以分辨1~2把小提琴音色的能力就好。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22-12-13 09:1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22-12-13 10:23 编辑

如果你想改变系统的音色,也要先彻底了解自己各个器材的特性才作决定,特别是喇叭,近期拜访了一个发烧友,20万的喇叭,为了改变它的音色,用了20万的喇叭线,我无法理解喔,不如换一个喜欢的喇叭,只能说有钱人的世界我不懂。染一定要有方向,迷失方向的染,起码不是一个大师的行为。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22-12-13 14:58: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22-12-13 15:03 编辑
月河 发表于 2022-12-2 08:39
肥妹把最新的系统配置给讲讲呗,学习下线材咋配的。


不好意思,现在可以回复你的问题,我用的瑞士之声的喇叭特性,铝的箱体,纸盆单元,与66000相比,多了一份贵气,其实66000的喇叭我更加希望它可以再美国一点,不够凶悍,可惜它却是更加日本了一些,有一点拘谨,对功放的要求非常的高,搞定它的确花了我很多的精力。音乐性瑞士之声完胜,它依然不是一对非常HIFI的喇叭,更不是一个嗲妹妹。瑞士之声与66000相比,一个是威士忌,一个就是日本清酒。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22-12-13 15:0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22-12-13 15:18 编辑

曾经有机会听了瑞士之声老大的声音,当时感觉喇叭的素质在,但是声音有一点失望,要么染的过分,要么想让它发出非常强悍的声压,耳朵根本受不了,殊不知,音乐性才是瑞士之声的真正本色。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22-12-13 19:3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军医88 于 2022-12-13 19:33 编辑
西湖肥妹8868 发表于 2022-12-13 14:58
不好意思,现在可以回复你的问题,我用的瑞士之声的喇叭特性,铝的箱体,纸盆单元,与66000相比,多了 ...


请教一下:
只想验证下我的猜测:66000虽是双15吋口径的倒相箱,但考虑到其96dB的灵敏度,那么其低频的取向应该会是:瞬态与层次表现突出;但力度与下潜却会是欠缺。是否如此?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22-12-19 09:1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22-12-19 10:19 编辑
老军医88 发表于 2022-12-13 19:32
请教一下:
只想验证下我的猜测:66000虽是双15吋口径的倒相箱,但考虑到其96dB的灵敏度,那么其低频 ...


完全正确,所以为什么都说66000低频差的原因,但是15寸的感觉还是在的,15寸就是15寸。真心希望我的瑞士之声可以是两个15寸的。一是没有,二是如果有我也买不起。

点评

所以:不会有低价高配的便宜可捡。因为:若撇开了灵敏度与箱体结构,单独从口径去比较,就没有任何意义。  发表于 2022-12-19 19:49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22-12-19 09:2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22-12-19 10:15 编辑

唱片演奏家--- 就是可以更好演绎唱片里的信息,更好还原唱片里的音色;
音响演奏家--- 就是发出各个音响系统的信息,更好还原音响的音色。
你认为哪一个是你要的呢?
唱片演奏家就是大师级;
音响演奏家只是音响演奏家,从这个器材的音色换到那个器材的音色而已,永远还原不了乐器的音色,哪怕是上百万的器材。
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最近发生的,一位所谓超级发烧友的的话:“真的钢琴的声音没有我的音响好听”,与很多发烧友说“现场没有我家的好听”如出一辙,我只能说,无解吧。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22-12-19 10:3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西湖肥妹8868 于 2022-12-19 10:44 编辑

太多的发烧友一直在不是这器材到那个器材音色的转换,就是从这套系统到那套系统音色之间的转换,就是忘记怎么应该围绕唱片的音色去接近去转换。
一辈子的努力,都是听了音响的声音,唱片中的真正声音可以说从来没有听到过,不过,自己喜欢也就可以了,毕竟,花自己的钱听自己喜欢的声音无可厚非。大师与不是大师真的也不重要,我的话题也只是给一点点的发烧人群提供一点点的我的调整体会而已,还是一个认真发烧近40年老烧痛苦的经历。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22-12-24 07:34:31 | 只看该作者
西湖肥妹8868 发表于 2022-12-19 10:30
太多的发烧友一直在不是这器材到那个器材音色的转换,就是从这套系统到那套系统音色之间的转换,就是忘记怎 ...

大咖经典语录

使用道具 TOP

107#
发表于 2022-12-25 22:05:12 | 只看该作者
看完整贴,还是没有完全明白楼主的意思,通常认为音色是乐器自带的,虽然系统还原有偏差,但还是各有差别的,不用高级的系统也能听出谁唱的歌,谁拉的曲吧?
我觉得是不是楼主的核心观点是“大部分系统并不够准确,导致很多人被改变过的音染吸引而不能自拔,没能真正感受到乐器真正的迷人色彩?”

使用道具 TOP

108#
发表于 2022-12-26 09:42:49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体验    懂的自然懂     老大哥请继续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20:13, Processed in 0.034121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