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375

查看

12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扬帆远航

49#
发表于 2014-4-15 21:1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6-1-12 14:37 编辑

管平湖,林西莉《古琴》随书唱片,录音年代不详

琴声清瘦,清澈明净,泛音丰富,速度和拨弦力度都尽显平和悠远,兰香之幽幽,涧溪之潺潺。平生第一次,脑子里冒出的是清冽,甜润!谦谦君子,内敛,含蓄,中正,平和,自始至终,音符和音符之间,乐句和乐句之间,乐段和乐段之间,用力和速度均衡。和其他所有版本相比,“遄行”“感怀”“旨酒”等八度大跳也处理得比较温和。
第一段开始,速度非常慢,凝重甚至沉重。送行的脚步踟蹰,离别的人们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末尾的“宾”,管先生处理最妙!“来”和“宾”之间的时间有意拉长,“宾”是下行的,力度恰到好处,似轻轻叹息,意味悠长!
听管先生的版本,可以让我屏气凝神,荡涤心灵,宁静与肃穆,可以有所思,亦可沉浸、陶醉在那一屡琴声里!


试听地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4-4-15 21:46:22 | 只看该作者
小结:传统与创新

以上《阳关三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派和现代派。管平湖、龚一、张子谦、吴兆基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演绎追求宁静致远的意境之美,现代的则注重音效的丰富和绚丽的色彩,主要诉诸感官刺激。瑞鸣《琴》:“大大跳脱出清淡空静的古琴单一色彩,着意于强调和发掘古琴的丰富色彩感。”
老子说,“大音希声”,庄子则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不外乎崇尚自然之美。艺术之美,诉诸感性,但又要超越感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更倾向老一辈艺术家的演绎。
任何一门艺术都面临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的两难境地。不革新,注定走向灭亡。但是,不管怎么改,守住传统的“魂”,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4-4-15 23:44:06 | 只看该作者
虽然对民族音乐向来比较偏爱,但对古琴,尤其是现代的古琴始终看不太懂。就以阳关三叠为例,诗歌表达的是送别之情。离别之情,也许多愁善感与豪迈豁达之人或许会有比较大的不同,但毕竟还是离别,而且目的地还是阻隔黄沙万里的西域,盛唐时期的长安与荒凉落后的西域,反差何其之大。此情此景,实在想不出根宁静致远有何瓜葛。难道表达生离死别,或者是豪迈激扬,就因为是古琴,就非得装得像个得道仙人那样一尘不染,宁静致远,那才是所谓的古琴音乐吗?

使用道具 TOP

52#
发表于 2014-4-19 16:2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6 21:12 编辑

书摘
古琴的音色
(摘自《古琴丛谈》郭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明代冷谦《琴书大全——琴制》
琴之“九德”
一曰“奇”
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轻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而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
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有淳淡声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
谓岁月绵远,胶膝干匮,发越响亮而不咽塞。
四曰“静”
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以乱正声。
五曰“润”
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
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
谓发声犹风中之铎。
八曰“匀”
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
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总之,好琴应该沉静、清澈、优雅,不可以浑浊、轻浮和粗厉。

弹琴的讲究
《红楼梦》林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双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才好。

概括就是:
一是要环境好:或在大自然之中择优美怡人之地、或在雅室之内焚香静室。
二是时候要好:天高气爽之时,明月清风之夜。
三是心态要好:心思集中,精神平和安定,神与道合。
四是听者要好:有知音更好,没有知音,便对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弹。
五是仪表要好:穿古朴、雅致的衣裳。
六是姿态要好、方法得宜:身体要端正,指法要丰富、简静。
七是修养要好:要勤读书。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4-4-21 21:4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1 22:17 编辑

巴赫大键琴协奏曲
一年前,刚接触西方古典音乐,凤凰岛兄送我的碟片里,偶尔听到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3号第2乐章,小提琴和大键琴似俩少年嬉戏追逐,前面的不时回头,后面的不甘示弱,奋起直追。当时的那份喜悦深深印在记忆里。
今天听巴赫《大键琴协奏曲》,那个画面又一次浮现。一望无际的草原,草长莺飞,顽皮天真的孩童,一份纯真,伴随生命的律动,朝气蓬勃。没有雾霾,没有空难,但饥饿,贫病,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这样的境遇,音乐里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撕心裂肺,没有矫饰做作。音乐,是歌颂上帝的祭品,也是解毒心灵的良药!

巴赫大键琴协奏曲(钢琴版)

一样的欢愉、优雅,伊甸园一样的祥和。和大键琴版相比,少了一点点明亮的色彩。不像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那般轻盈剔透,多了一分温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4-4-23 14:5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3 14:59 编辑

HIFI
觉得自己的音响不够HIFI,翻出很久前买的“发烧天碟”,来测试下。
《古筝与童丽的故事》II,没听出HIFI的味道,除了《月满西楼》和《想起老妈妈》入耳外,其余皆无感觉。
《梦回红楼》,“引子”里的沙沙声,似乎有点纤毫毕现的HIFI味,所谓的“空气感”?不管低频多么轰头,还是坚持听完了。吸引我的是那一汪百转千回的惆怅!和HIFI无关!



巴赫《法国组曲》
和刚听过的《大键琴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相比,整体稍显平淡,毕竟是钢琴独奏。清新雅致,和《哥德堡变奏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接近。某些慢乐章,甚至有肖邦夜曲的朦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4-4-24 15:2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4 15:33 编辑

巴赫《英国组曲》

和钢琴版的《法国组曲》相比,这个羽管键琴版挑战性非常大,两张碟片终于耐着性子坚持听完了。羽管键琴独奏,旋律起伏变化不大,羽管键琴的音色非常明亮,慢乐章还好,快乐章简直眼花缭乱。
虽是独奏,两条旋律线在追逐,交织,螺旋式交替延伸。不禁想到大无和小无。独奏乐器经过巴赫的精心、精巧、精妙编织,也有协奏的趣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4-4-25 21:24:21 | 只看该作者
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

下午四点,收拾好东西,走出上班的房子。六个小时,绞尽脑汁让台下的年轻听众们多抬起低垂看手机的头。口干舌燥,头昏脑涨,马不停蹄赶往幼儿园。下意识地打开音乐。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快乐章,大提琴清晰的线条,弦乐队热烈的烘托,那个明亮,那个欢快,那个酣畅,似骏马奔驰在一望无际原野,心头猛然为之一振!顷刻间,工作状态切换到音乐的世界,身后洒落一地已成碎片的疲惫!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4-4-26 21:0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6 21:07 编辑

乐评
郑延益先生的《春风风人》有朋友推荐,坛友赞赏有加,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一本。
郑先生本人是小提琴家,对小提琴作品和小提琴演奏家的评论占有较多篇幅。第一篇,《随风逝去的孤帆》,纪念小提琴大师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称格鲁米欧为“文质彬彬,不带火气的君子”,“ 不求闻达”, 对他演奏的巴赫和莫扎特做了详细评析。郑先生身兼演奏家和爱乐人两重身份,评论自然情感和专业兼顾。但是,说心里话,第一印象,还是不如对辛丰年先生的作品那么喜欢。辛老先生的文章娓娓道来,更加亲切,而郑先生的相对理性严肃。

接触古典音乐那天起,就开始搜集乐评,现在大概十多本。通过乐评不仅了解作品及其背景,评价,尤其名家的评价,也可以让自己尽快入门。细细想来,其实是功利主义的“捷径”心理在作祟。于是决定把手头的乐评收起来,避免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听音乐。而是让音乐直击心灵,泛起多少涟漪无关紧要,在意的是对音乐的本能第一反应,美其名曰“素面音乐”。

欣慰的是,手头的另一本书,《20世纪弦乐大师》,评价格氏为“小提琴家中的谦谦君子”。看来,好的乐评还是靠谱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4-4-30 16:12:02 | 只看该作者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最早听的Starker版,喜欢!先入为主的缘故,他的版本无疑成为评判标准。印象里大无是一位鹤发老者娓娓叙谈,悲喜离合,苦辣酸甜。虽是“独角戏”,没有排山倒海,没有风雨雷电,却睿智从容。源于Starker刚劲、冷峻的演奏风格,他的大无偏向理性严肃。细细听,其实蕴含一丝温暖和醇和的,绝非板起脸来教训人的架势。不由得凝神屏气,跟随两位大师,神游在音乐的世界里,不知今宵何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4-4-28 09:5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4-4-28 09:56 编辑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
大键琴版的高音之明亮,低音的浑厚,加之演奏者(Hans Pischner)的触键力度,是辉煌的,绚烂,绚丽,炫目,浓烈,个别章节甚至是恣意的,粗犷的,似乡野村夫发自内心的欢愉,热烈的行进队伍。

古尔德的力度,速度,还有乐器本身,是轻盈的,清澈的,内敛的,自我的小清新,小喜悦,小溪汩汩涌动前行。

同为钢琴,S.里赫特的版本,钢琴泛音相对丰富,因而现代味道更浓。古尔德的琴音高低频幅度不大,但更圆润,这种声音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模拟味”?

三版比较下来,更倾向古尔德的版本。不似古钢琴那般遥远,又弥漫着沉静的古典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4-5-2 21:22:42 | 只看该作者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
平日里,城市像个大厂房,机器昼夜轰鸣不止。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或拥堵,或疾驰,生活的弦不由得也紧绷不怠,心绪亦难平静。节日一到,城市一下子安静许多。天时、地利,本该多听乐,可是两天来没有进展,罪过罪过!

和大无一样,虽是独奏,必定相对寡淡,但并不单调乏味。慢乐章,让人凝神;快乐章,似湍急溪流,在石间欢歌前行。此刻,想必琴弦上下翻飞,向而那执琴之人道声辛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 21:01, Processed in 0.036381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