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395

查看

15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13#
发表于 2010-4-6 21:06:4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现在能流行,那将来的人遇到的问题应该不大。
到时候他们会再做一些如音乐分类的事情,就象我们现在这样。

有一天我们的古典(或经典),可能成为那时的某种“早期音乐”也说不定?
现在不也有人在专注发 ...
尘客 发表于 2010-4-6 20:59

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学习音乐应该是一样的,就不知道那时“古典音乐”以什么方式存在?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0-4-6 21:14:23 | 只看该作者
总之,愿意更乐观,否则怎么办?
宁愿音乐是一棵参天大树,看上去不断衰老的只是它的一些表皮和枝干;
而且,最老的枝干,只要未曾枯朽,就已经和虬根一样了。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0-4-6 21:18:48 | 只看该作者
想了想,其实我们为自己的后代担心真是杞人忧天了,哈哈。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0-4-6 21:21:54 | 只看该作者
想了想,其实我们为自己的后代担心真是杞人忧天了,哈哈。
shinelb 发表于 2010-4-6 21:18

人类不灭,音乐不灭,耶!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0-4-6 21:24:51 | 只看该作者
人类不灭,音乐不灭,耶!
尘客 发表于 2010-4-6 21:21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0-4-6 22:1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m33 于 2010-4-6 22:19 编辑

念经兄的开场白很不错,富有挑战性。热血贲张之际,抛几个供拍砖的: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要不是有钱人,要不是有闲人,要不就是两者共有之的;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大都会被她宗教化;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大都特立独行,虽然出了家门都带上了很好看的面具;

喜欢将西方古典音乐当做背景音乐的,大都很少听单乐章超过15分钟的作品;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与学历无关;

先抛砖等拍,呵呵。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0-4-6 22:23:25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的开场白很不错,富有挑战性。热血贲张之际,抛几个供拍砖的: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要不是有钱人,要不是有闲人,要不就是两者共有之的;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大都会被她宗教化;

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 ...
mm33 发表于 2010-4-6 22:12


兄大概即是有钱人也是有闲人吧!我一直都用各种“手段”让自己成为有闲人!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0-4-6 22:32:23 | 只看该作者
兄大概即是有钱人也是有闲人吧!我一直都用各种“手段”让自己成为有闲人!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4-6 22:23


念经兄,这个还真让您说着了:不才确实有钱,但这“钱”是以另外一张形式存在的:唱片;说道“闲”,只能是看着老板一旦不在看管,立马儿溜之大吉,回家开机器去了!如果这也能称为“闲”的话,呵呵,我就是“钱”、“闲”俱佳的了。

呵呵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0-4-6 22:33:03 | 只看该作者
20# 狗儿念经
的确,看了开场白忍不住回了几句啊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0-4-6 22:39:46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兄,这个还真让您说着了:不才确实有钱,但这“钱”是以另外一张形式存在的:唱片;说道“闲”,只能是看着老板一旦不在看管,立马儿溜之大吉,回家开机器去了!如果这也能称为“闲”的话,呵呵,我就是“钱 ...
mm33 发表于 2010-4-6 22:32


为溜之大吉握手!哈哈哈哈,我的常态!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0-4-6 23:09:3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音乐史上两次大规模的推广要着落在纳粹德国和前苏联身上。纳粹在将瓦格纳定义为帝国音乐的最高典范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推广3B(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关于此,我们这儿有位可爱的赵鑫珊老师仿佛被恶魔般的纳粹极大地触动了他那根“道德良心”的脆弱神经,受伤害后的赵老师异常愤慨地说了些艺术和审美言不由衷的话语,让我看得很无语。

是的纳粹真的具有很高的审美,到现在为止,我想没人不认为纳粹的军服和一整套CI视觉体系是最完美的设计。这样的审美高度与瓦格纳以及3B是相匹配的。但打着崇高的幌子将音乐搞成意识形态这就意味深长了,样板戏看来并非吾国独创,政治与艺术联姻也不是我要谈下去的。

前苏联更是为整个音乐(不独音乐,体育也如此)教育倾注了国家之力,苏联的音乐大师们成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奥林匹克选手,为伟大的苏维埃“攻城略地”,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我们欣赏李赫特、吉利尔斯们的背后,其实是都是某个强大的话语权集团在掌握着音乐家们的生死荣辱。某种意义上,体制下被强迫的艺术都失去了某种单纯性。

说一个故事吧:汤沐海,前国交艺术总监与我的一位朋友私交甚好。当年汤告诉我朋友说,文化部的官员们总是告诫他要送古典音乐上山下乡,这哥们想我一个卡拉扬的学生,回国来不是为了上山下乡的,更不是为了上山下乡去演奏电影音乐的。我是艺术总监,艺术总监就是要全权掌握艺术的决定权,我的艺术就是只能在音乐厅而存在的,古典音乐应该得到人们的敬仰而不是委曲求全要俯身“下嫁”。我想汤先生确实很“卡拉扬”,但他确实也懂不起意识形态,所以最终的结局只好远走他乡,去芬兰国家歌剧院上任艺术总监了!

不知道各位对这些有什么看法?我个人赞同汤沐海的观点——古典音乐就应该回到她自身应该所在的位置上,这才是对其最恰当的定位!至于私底下咱怎么听古典音乐那是另一回事儿了。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0-4-6 23:33:07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尤为如此。虽然绝大多数的西方古典音乐杰作,特别是浪漫时期的作品,都是源自民间小曲儿,但她超越民间的轻歌曼舞,上升到了意识形态方面的结构。

曾看到有关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一种听后感,作者指出这部伟大“欢乐颂”宣扬的实际是极致的暴力美学,而绝非很多国内音乐教育家笔下的世界那种崇高,虽然贝九的终乐章也表现出了崇高的境界,但根子是暴力。关于这个观点,我在听了福尔特温格勒1942年指挥的那场后,有了些感官认识。

在这说说巴赫的“自欺欺人”的音乐。虽然巴赫有很多谄媚的作品,但流传最多的那些弥撒、几首脍炙人口的康塔塔、大小无等等,无不是充斥着宗教的说教,其实如她们在巴赫生前那样,在教堂中束之高阁。不展开了,这么说巴赫的牛屄作品,估计周围已然是砖头林立了。呵呵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08:50, Processed in 0.041879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