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3342

查看

21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61#
发表于 2009-10-4 05:31:11 | 只看该作者
代表作:Eversleeping(永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10rDIoKweo/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09-10-4 05:33:28 | 只看该作者
Xandria的Eversleeping的中文歌词翻译  
eversleeping  

once i travelled 7 seas to find my love 我曾经旅行了7大洋寻找我的爱情  
and once i sang 700 songs 我曾经唱过700首歌  
well,maybe i still have to walk 7000 miles 好啊,也许我还要再走7000里  
until i find the one that i belong 直到我找到我的归属  

i will rest my head side by side我会和我的他在夜里肩并肩  
to the one that stays in the night 把我的头靠在他的肩膀小憩  
i will lose my breath in my last words of sorrow 在最后的悲痛中我会泣不成声 i  
and whatever comes will coom soon 无论将面对什么  
dying i will pray to the moon 即使死去我也会向月亮祈祷  
that there once will be a better tomorrow 明天会是更好的一天  

once i crossed 7 rivers to find my love 我曾经跨越7条河去寻找我的爱情  
and once,for 7 years,i forgot my name 7年中,我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well,if i have to i will die 7 deaths just to lie in the arms of my eversleeping aim 好啊,如果必须的话,我会在我永远的臂弯中死7次  

i dreamt last night that he came to me 我昨夜梦见他来了  
he said:"my love,why do you cry?"他说:"亲爱的,你为什么哭?"  
for now it won't be long any more until in my cold grave we will lie.现在,不会从现在起将不会孤单 直到死亡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09-10-4 06:27:09 | 只看该作者
公元1462年,君土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征讨土耳其军。不料就在他获胜之时,谣言四起, 盛传他已被打败杀死。 他的妻子伊莉莎白悲痛欲绝,终于投河自杀,班师回国的德古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体。而且,牧师告诉德古拉,伊莉莎白是自杀而死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她的灵魂不能升入天堂,只能堕入地狱。因此他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到这种结局。 他用长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稣,鲜血四流。德古拉从此投向了魔鬼,以鲜血作为生命,成了一个不死的吸血僵尸。这部电影叫《惊情四百年》。仙朵拉就是根据这部电影而创作了《长眠》这首歌。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09-10-6 08:06:14 | 只看该作者
汽车上的《赋格的艺术》

国庆、中秋节回家乡之前。我把6、7个《赋格的艺术》的黑胶带到一位黑胶发烧友家里。请他帮我转录成MP3,这位朋友也真够意思了,他把黑胶都转换成MP3。我把一些装在苹果机里,作为回家乡在路上听的,打发绵长的时间,因为在车上要呆6个小时。在汽车上欣赏《赋格的艺术》很有乐趣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我把这个奇妙的经历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一个难忘的欣赏音乐的一个经历。也算对平凡生活的一点体验…….

对《赋格的艺术》(BWV1080)可能大家都比较熟识了。我再做个简单介绍。这是巴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巴赫集其复调艺术的大成。在巴赫那个时代,启蒙时代兴起,巴赫这部《赋格的艺术》体现了他的强大理性和逻辑,主观感情较少。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被看作巴赫在期晚年悉心于音乐艺术最深层探索的思想和实践的最后总结。他的13首赋格被巴赫称作“对位”(Contrapunctus),另外还有4首卡农,以及一首未完成的三部赋格。巴赫生前并没未指定有何种方式演奏这部曲集,而今我们看到的《赋格的艺术》通常有钢琴、羽管键琴或管风琴的,弦乐四重奏,乐队版。

我并没有对《赋格的艺术》做过曲式分析,但对这部作品也比较熟识了。我是不求甚解,我就喜欢这部作品本身不断旋转、变奏、对位。那是回归内心、安定纯粹的巴赫。而在汽车上聆听,仿佛给人一种时光倒错的感觉。望着车窗外,景物在快速倒退而离去,给人时空变换的感觉。郁郁葱葱的树林令人想起英国的风景画家康斯泰伯尔。不太晴朗的天空令人想到透纳和德拉克洛瓦。而乌云轻柔地飘过,阳光时而躲在云彩之后,时而投射到车窗,一切似梦迷离,巴赫的音乐想起在耳边,与窗外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因为就快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一种幸福感柔然而生。一路上,有时也想到巴赫的生平,从小是孤儿,前妻早死,所生的20个孩子有10个夭折。人的一生都是不平凡的,尤其象人生不幸、痛苦缠身的巴赫,仍然创造了许许多多超人的艺术作品。从巴赫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不屈不挠的传统德国精神。喜欢足球的朋友,想想在历届世界杯上的德国队,每每在危难时刻,总会有单骑救主,那是坚如磐石的日耳曼精神的深刻体现。

在汽车上聆听巴赫,是一种奇妙的经历。不仅音乐给人精神上的享受,窗外的风景也与我对话。伟大的巴赫,他总会在不同地方,不同时刻给我奇妙的经历和如歌的感受,以及深刻的启示……..也许生活本身如此吧。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09-10-8 03:44:38 | 只看该作者
德伏夏克的乡愁!!

我喜欢德伏夏克,一点都不觉得他肤浅,他很朴素。从开始听古典音乐开始,喜欢德伏夏克起码也有10多年了。至于《念故乡》的民歌,我小学时候就会哼了。10几年来,我听古典音乐从贝多芬,德伏夏克开始,然后听勃拉姆斯,马勒直到今天迷上巴赫。10几年来,对德伏夏克的热爱从来没有改变过。是什么那样吸引我呢?“安东宁• 德沃夏克在1841 年9 月8 日生于布拉格附近伏尔塔瓦河畔。1857 年起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布拉格的一个乐队打工,一直到1871 年。在乐队的工作,使德沃夏克有机会接触斯美塔那的早期歌剧,包括《勃兰登堡人在捷克》 和《被出卖的新娘》等。1875 年,由于申请奥地利政府发放的"清寒天才青年艺术家”国家助学金,他上送的作品为当时参加助学金评议委员会的勃拉姆斯所赏识,因为有缘,这两伟大的音乐家不期而遇。勃拉姆斯非常支持德沃夏克,和他共同探讨作曲技巧,推荐他的作品给出版商,使他得以闻名世界。1892 年秋,德沃夏克接受美国的邀请,暂时离开他从1890年开始担任的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职务,就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侨居美国期间,他写出了许多伟大乐章,包括极其感人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等重要作品。1894年之春,德沃夏克回到故乡。他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工作,1901年还被任命为音乐学院院长,他塔养出很多音乐人才”。德伏夏克平凡的一生是什么吸引我呢?归根结底,是他的品格和人生信念。德伏夏克不像贝多芬那样狂飙突进,性格暴躁;也不像勃拉姆斯那样闷闷不乐,心中苦恼无法倾诉;更不像马勒,频临精神崩溃的边缘;当然也不像莫扎特一生过着带泪的微笑的苦日子。对我来说: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在德伏夏克的作品里得到完美的表现,那就是潜藏在我们心底无限的温柔诗意。他超出常人的地方,就是这种诗意在他的艺术里上升为哲理,而他更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同整个民族共命运,同苦难。他循着固有的民族精神的台阶走进哲理的殿堂,艺术在那里放射出无比璀璨的光辉……德伏夏克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作曲家,作品旋律好是他的特长,但他不肤浅。他不是农夫,起码也是田园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具有诗意,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感。如对祖国的怀念和热爱,对乡土故人的缅怀,满怀赤子之情,可以说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感。这种感情贯穿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但德伏夏克的一生很普通,很平常,没有英雄史诗般的经历。他的作品有一种乡愁,他一生都在渴望“还乡”……在他的名作《自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以及《美国四重奏》里,处处流露出这种感人的乡愁。同时伴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苍凉感。忧伤,孤独中透出坚毅和刚强………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09-10-8 14:02:42 | 只看该作者
汽车上的《赋格的艺术》

国庆、中秋节回家乡之前。我把6、7个《赋格的艺术》的黑胶带到一位黑胶发烧友家里。请他帮我转录成MP3,这位朋友也真够意思了,他把黑胶都转换成MP3。我把一些装在苹果机里,作为回家乡在 ...
shinelb 发表于 2009-10-6 08:06


美文,收藏了!
巴赫的作品像欧洲的古典建筑,美不胜收。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09-10-9 07:31:18 | 只看该作者
几个版本: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09-10-9 07:32:25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09-10-9 07:33:03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09-10-9 07:33:55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09-10-10 04:11:52 | 只看该作者
浪子心声:罗杰.肯尼迪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09-10-10 04:12:41 | 只看该作者
罗杰•肯尼迪是个另类的天才。他在古典和流行之间自由漫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于1990年推出一张著名专辑,引起极大轰动。就是被他称为Desert Island Concerto的荒岛小提琴协奏曲:与克劳斯•滕斯泰特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罗杰•肯尼迪是著名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的得意门生。大师去世后,肯尼迪进入纽约朱利亚特音乐学院追随小提琴教母多萝茜•迪雷学习。迪雷的悉心指导再加上自己的艰苦训练,肯尼迪终于学有所成。他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伦敦皇家节庆大厅,与里卡尔多•穆蒂指挥的爱乐乐团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英国人终于发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当代小提琴超级巨星。随即罗杰•肯尼迪展开了一系列极其成功的录音活动。首先是与弗农•汉德利(Vernon Handley)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艾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很长,有许多多姿多彩的主题令人赏心悦耳,技巧艰深复杂,但却极其优美动听。为何年少轻狂的肯尼迪这样轻松就演奏出来了?这个少年胸中何以有这般绵绵不绝的巨大能量?何以有这般如入无人之境般翻山越岭的技巧和能力?那只能说:这是天才使然!接着灌录的维瓦尔第《四季》令罗杰•肯尼迪攀上高峰。他的《四季》以另类的演奏手法超越了传统的版本,直线上升的销售奇迹使它获得了有史以来古典音乐唱片销售的吉尼斯世界记录。那张首次与汉德利指挥皇家爱乐演奏的艾尔加小提琴协奏曲获《留声机》1985年的年度录音奖,同时获“BPI Awards”授予的“最佳古典唱片”奖。到目前为止,已经售出的数量超过了30万张。而他的维瓦尔第《四季》更是高达200万张。连续在英国古典唱片销售排行榜上稳居榜首达六个月之久。罗杰•肯尼迪乘胜追击,于1990年,与克劳斯•滕斯泰特指挥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这首引起巨大争议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总让人感到有许多历尽沧桑,饱经世事的厚重感!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与1878年,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D大调,OP77,题献给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该曲是浪漫主义激情与严谨的古典结构的美妙结合。乐圣的小提琴协奏曲举世无双,唯有勃拉姆斯这首才是它的强劲对手,各有所长。勃拉姆斯原来把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构思成四个乐章,象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那样,但是他最后删掉了他原来计划好的谐谑曲。一八七九年元旦在莱比锡布店大厦首演。首演由约阿希姆独奏。这首伟大作品见证着勃拉姆斯对他钟爱的古典主义传统的信守。

也许为了超越,罗杰•肯尼迪又作了一次偏锋式的乐曲诠释:在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版本中,罗杰•肯尼迪是前所未见的沈缓。前两个乐章进入一种极端缓慢的状态。我们来看看与历史名版比较的时间:

演出者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梅纽因(1949,富特文革勒) 22分10秒 9分57秒 8分
大卫(1954,康维赤尼) 22分05秒 9分30秒 7分49秒
海菲兹(1955,莱纳) 18分53秒 8分12秒 7分20秒
肯尼迪(1990,滕斯泰特) 26分16秒 11分19秒 8分17秒

按理说,罗杰•肯尼迪已经进入一种极度缓慢,绵延出神的离奇状态,极可能成为令人难以忍受的个人陶醉。然而全曲却非常自然完整,缓慢平静之下是激流暗涌,充满着扣人心弦的内在张力,丝毫没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乐曲的缓慢发展最终导致末乐章的爆发,而乐曲的演绎具有平衡支撑的内在强度,是这部作品出奇制胜的根本原因。

在灌录这张唱片后不久,罗杰•肯尼迪如同风一般在音乐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他觉得再无法超越自己了……至于1997年4月,肯尼迪重返古典音乐舞台那是后话了。迷一样的罗杰•肯尼迪,他的作品是另类的,但却是非常神奇的。他的影响和魅力一直延续至今,也必将永远继续下去……...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1 14:05, Processed in 0.041959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