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3338

查看

21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85#
发表于 2009-10-13 04:2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09-10-13 04:23:16 | 只看该作者
“为艺术,为爱情…为何在我如此痛苦的时刻,上帝要这样对待我?”她唱得那么的伤心,那么的绝望无助。每当我的唱机播到此处,我都不禁按下repeat键,久久地聆听。

玛利亚·卡拉丝(Maria·Callas)和《托斯卡》总有那么一种令人难以言状的迷人魅力。1942年,19岁的希腊姑娘卡拉丝意外受聘扮演托斯卡,以顶替身体不适的女主角。从此,歌剧舞台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也许是最灿烂夺目的一颗。5年后,她被名指挥塞拉芬推荐进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更是一发不可收,在整个五十年代,她的名字几乎成了女高音的代名词。她并非没有竞争对手,事实上,五、六十年代是盛产艺术家的年代,女高音苔巴尔蒂就是其中之一,而在她们激烈的竞争中,卡拉丝的光芒无可辩驳地盖过了后者。“她对歌剧的杰出贡献甚至可以与威尔第相提并论…”对于这样的评论,我甚至都有点嫉妒──为另几位我所热爱的艺术家:洛丝-安吉丽丝、施瓦茨科夫、弗蕾妮…
在卡拉丝的演唱生涯中,这部《托斯卡》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人们认为卡拉丝是威尔第和贝立尼作品的最好的诠释者,但这部《托斯卡》却可能是她最经典的演绎,也是卡拉丝神话的巅峰。她因此剧成名,而她最后一次取得巨大成功的演出的剧目也是《托斯卡》。那是在1965年的一个夜晚──在此之前因嗓音出现退化迹象她已有七年没演出此剧,那晚她谢幕十六次。此后她告别了舞台。
普契尼的名作《托斯卡》就其内容而言其实可算是一部“惊险片”: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一名政治犯而被捕并遭严刑逼问,其美丽的未婚妻托斯卡向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男爵求情,男爵答应在行刑时放空枪,但要求托斯卡委身于他。无奈之下,托斯卡只得应允(这里有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而后当斯卡尔皮亚步步紧逼之时,走投无路的托斯卡用餐刀刺死男爵并将尸体藏好后赶往刑场,让卡瓦拉多西在枪响时假装倒下,随后一起逃往国外,但男爵并未履行其诺言,最终卡瓦拉多西饮弹身亡。此时,男爵被刺事发,面对追兵,痛不欲生的托斯卡跳楼自尽。
平心而论,类似这种过于注重情节渲染的戏剧是不易做到感人至深的,它的首演就不很成功。剧中对暴力场面的描写也令听惯《蝴蝶夫人》、《绣花女》的听众觉得不寒而栗;女主角似乎也并不很可爱,至少不如楚楚堪怜的“巧巧桑”或“咪咪”动人,甚至连卡拉丝本人也不很喜欢这个角色。但普契尼终究是大师,在他的笔下,整部《托斯卡》从头至尾充满了典型的普契尼式的优美旋律,其中有许多流芳百世的杰作,如《奇妙的和谐》、《今夜星光灿烂》等。该剧的结尾部分非常悲壮,极具戏剧性:画家已被当面枪决,而不明真相的托斯卡还在一旁焦急地等待行刑队离开,甚至还得意地唱道“我的马里奥就像在舞台上一样棒”,着实令人心碎──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对此剧“全盘接受”,谁叫它是普契尼的大作?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09-10-13 04:24:13 | 只看该作者
卡拉丝的一生并不幸福,她非常的执着。《托斯卡》中那首《为艺术,为爱情》似乎正是对她的真实写照:她的一生为了艺术——退出舞台后仍然从事声乐教学事业;也为了爱情,她与商人麦乃基尼的婚姻看来并不美满,后来她爱上了希腊船王昂纳西斯,并在1964年与前夫离婚。但船王并没有娶她,而在1968年与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结婚。1975年,昂纳西斯的去世使卡拉丝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她隐居在她巴黎的寓所里,直到2年后孤独地离开人世。
1953年卡拉丝在EMI(百代)留下了一款令所有歌剧爱好者津津乐道的《托斯卡》(EMI现已将其翻录成CD,片号:CDS 747175 8),这张唱片无疑为后人竖立了一道他们所无法逾越的高墙,近五十年来,没有任何人的演绎能超越它——乐评家们对此相当有把握。录制此片时,卡拉丝正值她的颠峰时期。作为戏剧女高音,卡拉丝的嗓音平正浑厚,有着极高音量,可以随时咆哮于整个管弦乐队上;她又有着惊人的广阔音域,可以从女中音一直唱到花腔女高音;她的音色变化丰富多采,对角色的诠释相当深入;同时,她又丰姿卓约,无论台上或台下都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所有这一切,都使她无可争议地成了歌剧女皇。如果你硬要挑剔的话(就象当年苔巴尔蒂的拥护者那样),你也许会说卡拉丝的嗓音在圆润程度上比起最好的抒情女高音要略为逊色一点,而在此片中,卡拉丝是完美的,无可挑剔。她的声音饱满而清晰,细腻的勾勒出了女主角的情感起伏——热恋、猜疑、嫉妒、痛苦、绝望、铤而走险直至不顾一切地殉情;她自身的个性也与女主角颇为合拍,因而从她身上再现出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托斯卡:勇敢、忠诚、感情热烈;不过,对于首次接触歌剧的听众来说,卡拉丝的歌喉可能不会立刻讨好听惯了流行唱法的耳朵,你也许会感到困惑,但只要你热爱声乐艺术,愿意多听几遍,就不难体会出卡拉丝的不凡之处来,相信从那第一声“Mario”起,你会深深被她吸引,会有一种急切盼望听到她演唱的“焦虑”的心情。这就是卡拉丝的魅力所在!当然,你应该首先听一听那快炙人口的《为艺术,为爱情》,那可是最精彩的演绎,足以让现代歌唱家们暗自庆幸没有与她同处一个时代。
这款唱片如此有名,男主演斯蒂法诺(Giuseppe di Stefano)也功不可没。这位出生于西西里的男高音天生一付优美的歌喉,温馨自然,有别于帕瓦洛蒂那泛出耀眼金属光泽的嗓音,若不是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几乎想用“甜美”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在演唱方面,当然也是无与伦比的细腻传神,与卡拉丝是“绝配”。卡瓦拉多西临刑前回忆旧日美好时光所唱的《今夜星光灿烂》在他的演绎之下催人泪下,极具感染力,是这个曲目的样板之作,同样是不容有任何追随者的。

我们实在不应该忘记此片中的反角,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的扮演者戈比。在剧中,他的嗓音威严强横中透着邪恶,确有令人胆寒的威慑力。他应是本剧的基石,没有他强有力的反衬,两位主演是很难出彩的。卡拉丝的唱片多数由塞拉芬指挥,而这部《托斯卡》却是由德·萨巴塔执棒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他将这支乐团训练成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歌剧演奏团体。他所留下的给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极少,很可能仅此一部《托斯卡》,但这却成了他登峰造极之作。指挥皇帝卡拉扬十分敬佩这位大师,尤其欣赏他的这部《托斯卡》。“是的,他是对的,”卡拉扬对此直言不讳,“但我做不到他那样,这是他的秘密。”此片是单声道录音,因为当时立体声时代尚未到来,但就像淳朴精美的黑白摄影更能够滤去次要、凸现主题一样,聆听这个单声道版本很容易让人完全沉浸在那浓郁的艺术氛围内,让人深切地感觉到自己与音乐是如此的接近;同时,那五十年代的电子管录音也显得分外厚重、润泽,呈现出一种水彩画般的透明感。五十年后的今天,岁月仿佛已为它染上了一层金黄,这张唱片变得更加迷人。在卡拉丝远离我们而去的日子里,在这物欲横流,令人无所适从的商业市场上,面对无休无止的音像技术竞争,EMI依然威风凛凛地继续出版这款陈旧的五十年代老式单声道唱片,令人不禁肃然起敬。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经典”二字的魅力吧。愿她安息,永远的卡拉丝。愿它常伴你左右,不朽的《托斯卡》。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09-10-14 06:40:30 | 只看该作者
肖斯塔科维奇的悲歌

从整个音乐史来看,肖斯塔科维奇无疑是最有才能、非常全面的作曲大师之一。他是真正真实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真诚地在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音乐家。从欣赏这个角度来说:聆听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交响曲无疑是最好的入门之一,而听他的弦乐四重奏会感觉比他的交响曲更为内省,更加耐听。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是继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以来最为深刻、更为辛辣的室内乐。我们更能从音乐中了解他的人生。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无疑具有自传性质。我想在168,肖斯塔科维奇也会象马勒那么有争议的,哈哈。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我接触得比较早。在90年代听过一些肖斯塔科维奇的现场,当时为他的交响曲震撼而开始对他感兴趣。如果你对肖斯塔科维奇一时不感兴趣,可以考虑用耳机来听。肖斯塔科维奇并不艰深苦涩,我觉得我对他的作品有比较大的兴趣,和他的音乐的音响性、思想性、人生哲学有关。最早基本上是喜欢他的交响曲,感觉非常丰富、震撼。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创作重镇,庞大的结构,黯然的色调,冥想的气质以及间或爆发出的狂烈的激情等特点在这里得到集中而全面的体现。我想马勒之后,只有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比较吸引我了。对很多他的交响曲我并没有对他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更多是聆听音乐本身,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很合我的口味。听多了巴赫,换换口味,听肖斯塔科维奇很有感觉的。我几乎是听了很多音乐家的作品,才开始系统地听肖斯塔科维奇的,感觉他的音乐世界是个巨大的宝库。爱乐早期,我经常会为勃拉姆斯只写了4部交响曲而耿耿于怀,但今天在肖斯塔科维奇这里得到了最大的补偿,因为他写了15部……他的作品太多但又太好了!

肖斯塔科维奇小时候是个神童,11岁时开始写音乐作品。第一交响曲是他的毕业作品。我很早就听过他的第一交响曲,记得是伯恩斯坦的版本。会感觉与别的作曲家明显不同,此时他已经初步在他写的音乐作品中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天才总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二十年代的苏联正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西方的现代派、形式主义对肖斯塔科维奇具有极大吸引力,从而导致他开始走他完全与众不同的道路。肖斯塔科维奇的很多作品表现了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但在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极力要求自己广泛地创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从中不断探索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在30年代后期,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第五交响曲,标志着他已经开始完全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这是较有代表性的老肖的交响曲特质。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中后期创作,他的作品数量非常多。他有许多作品我还没听过,慢慢挖掘这些音乐宝藏吧。我感觉对一般爱乐者而言,肖斯塔科维奇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要完全进入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世界是需要一定人生经历的。他不像莫扎特,谁都很容易欣赏……

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的很多作品,象交响曲、协奏曲等作品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刚开始听时会有这种感觉的),只要你深入下去,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独特音乐语言,很多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听他的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会感觉到他写慢板写得非常优美而不俗气的。他的很多作品基本上是熙嚷,忙碌的节奏,无与伦比的优美的慢板乐章,间或火爆的喷发,基本上他很喜欢这种多元、复杂的混合体。如果听肖斯塔科维奇一下子找不到感觉,可以先听他那些优美的慢乐章。像他的大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都非常容易理解和共鸣的。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听肖斯塔科维奇也不是一定要听。但听肖斯塔科维奇,会令我们对生活产生更大的热情,忆苦思甜吧。其实我对肖斯塔科维奇这个人很感兴趣,我经常在晚上听他的弦乐四重奏,不乏尖刻,睿智和幽默,表达了作曲家的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因为通过他的音乐,我们会真正理解他。“研究”多一些肖斯塔科维奇,我们的内心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沧桑、也获得更多一些的音乐感受。多年以前李德伦去过苏联,听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苏联人问李德伦感觉如何啊?李德伦苦笑:“怎么如此沉重呢?”哈哈。1992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指挥家李德伦来到清华大学,义务普及古典音乐欣赏知识,其间向清华学生们讲述了这一典故,谈了他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不理解到经历沧桑世事而慢慢领悟这部作品,并亲自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09-10-18 04:46:52 | 只看该作者
最爱音乐之《管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09-10-18 04:4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09-10-18 04:4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09-10-18 04:4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09-10-18 04:4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09-10-18 04:49: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09-10-18 04:4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09-10-18 04:5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1 13:58, Processed in 0.040247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