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424

查看

8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25#
发表于 2016-1-11 09:03:51 | 只看该作者
音响发烧圈只肤浅的关心录音烧不烧难道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吗?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有的人只关心烧不烧,有的人只在乎演绎,有的人两者都关注。我绝对不同意香港是所谓文化沙漠的说法,只不过是我们看到的香港音响杂志偏重录音而已。

点评

HAC
说的有道理!其实只有这样写的文章看的人才多,真正理解音乐内涵的人毕竟是少数;写器材评论可以写的很精彩而且初学者很喜欢看,但写乐评看的人就少很多了。  发表于 2016-1-11 13:34
说的是。现在想想,《HIFI 音响》的音响版其实写起音响来也是经常乱写的。只要是认真写,确实有见识,写音乐,写音响,都可以。  发表于 2016-1-11 10:16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6-1-11 09:04:52 | 只看该作者
只关注录音烧不烧的,隔壁器材版块就有大把人,你们怎么不过去喷呢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6-1-11 09:24:1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意见中肯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6-1-11 09:28:26 | 只看该作者
音响发烧友主要是玩音响的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6-1-11 10:03:46 | 只看该作者
有两本音响杂志对我影响很大。一本是广州的《音响世界》,一本是台湾的《音响论坛》。

我接触最早的音响杂志是广州的《音响世界》,自文版主也在上面发表文章的。我第一次买《音响世界》还是在大学生时期。有一次大学放假我回到家乡,在家乡偶然看到《音响世界》这个杂志,当时翻了一下,一下子产生了兴趣,马上就买了。没想到这一次偶然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我买发烧音响时,还写了文章寄到《音响世界》编辑部求教,我记得好象是陈仲本先生给我回了信。当时《音响世界》有一个版块是编辑和读者交流的,陈先生的回信就登在上面。陈先生知道我喜欢古典音乐,他就谈到他在德国的见闻,他还推荐我买德国器材,象MBL和力无敌。

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另一本音响杂志是台湾的《音响论坛》。对刘汉盛榜单,很多我都认同的。我听音乐,作为参考的主要是两个榜单,就是企鹅榜单和刘汉盛榜单。象刘汉盛对海菲兹的推崇,以及对瓦尔特的推崇,等等,对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发烧友这个称谓最早据说是起源于香港的。因为当时用的功放都是胆机,温度很高,尤其在夏天,听音乐的人都热得满身大汗,所以那时候对热衷于玩音响和听音乐的爱好者就叫做发烧友了。

点评

HAC
我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台湾的“音响论坛”;其次是“高保真音响”和“音响世界”,还有日本的“立体声”,最近这十几年还有“新音响论坛”偶尔也看看。  发表于 2016-1-11 13:38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6-1-11 10:32:30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多年前看《无线电》,基本不看这些。

使用道具 TOP

zzz

31#
发表于 2016-1-11 10:33:26 | 只看该作者
我有第一张,但实在听不来。更多的还是听听古典,感觉更有意思一点。

点评

只能说明您不懂流行音乐。  发表于 2016-1-11 11:57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6-1-11 10:47:45 | 只看该作者
circle 发表于 2016-1-11 10:32
三十多年前看《无线电》,基本不看这些。

《无线电》杂志也有部分内容是介绍器材的。

点评

方向不同,获得的知识不一样。  发表于 2016-1-11 11:20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6-1-11 10:49:13 | 只看该作者
zzz 发表于 2016-1-11 10:33
我有第一张,但实在听不来。更多的还是听听古典,感觉更有意思一点。

他获得过很多次格莱美奖,我个人倒是比较喜欢的,他的唱片都很发烧。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6-1-11 11:13:06 | 只看该作者
除那张kavakos小提琴,其他都有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6-1-11 11:16:16 | 只看该作者
hojunchun 发表于 2016-1-11 11:13
除那张kavakos小提琴,其他都有

后来AA音响采用kavakos这张小提琴用作试音碟的。

点评

HAC
对,出版了一张试机碟,音效太夸张了。  发表于 2016-1-11 13:41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6-1-11 11:19:12 | 只看该作者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五十年代一大批内地精英逃至香港,虽然有些辗转返回内地,或远游欧美、台湾等地,但这些工商和文化精英给香港留下了文化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七、八十年代香港借自由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也吸引了大量地区及国际文化产业的投入。虽然内地比较关注其市民文化、流行文化的影响,但港人内部高端文化始终有深厚的遗存和发展,否则不可能留住饶宗颐那样的大师。

到了新世纪,香港更是重视文化培育。政治文化是一回事,学术文化是另一回事。富足的港人有暴发户心态,生存压力使港人势利,这不假。但也有大量社会各阶层的港人追求文化上的进步。

其实文化不只是阳春白雪,看看香港的饮食文化,其丰富性、多样性、精致程度、创新水平,都会使很多自以为是的地方汗颜,包括中餐和西餐。

随着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发展,香港经济地位有可能受到进一步冲击。但一个地方先进与否,发达与否,潜力丰沛与否,不可只谈钱、只看钱。香港不差钱,所以其文化容易被忽视。不能拿内地全部与比拼香港,单拿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比拼一下,未见得能拼得过。而北京、西安等城市可是有几千年历史。

妄自尊大、恃强凌弱、沾沾自喜、外强中干,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内地人的通病。

点评

所谓的香港是“文化沙漠”是特指香港80年代这一特殊时期,并非我所发明,在我们的大学时代,香港被认为“文化沙漠”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发表于 2016-1-11 18:53
想起一位经常跟各国各地人打交道的长辈讲的(不是笑话)。大陆人说:“香港人就认识钱。”香港人说:“大陆人就认识钱。” :-D  发表于 2016-1-11 16:33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0:46, Processed in 0.047769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