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是墨香尽染还是墨香尽失? [打印本页]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8 22:21
标题: 是墨香尽染还是墨香尽失?

[attach]72648[/attach]

记得日本作家柳田邦男曾说:“汉字的节奏感与优雅的文体永远是美丽的!”一个汉字就是一方天地,一个哲理思辩,一个包容万象的文化世界。

大漠孤烟、残阳如血、小桥流水、烟花三月、滚滚红尘、大江东去......意境之美,蕴藉深远。古老优雅的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回首千古华夏,优雅汉字以蓬勃之姿饱满之态凝聚之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由它凝练而成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风流千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是一潭春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却是一丝羞涩;“月是故乡明”,藏着无尽的相思,“梦断梅花落”更是无法取代的情感。李太白吟流水或悲鹦鹉怆行于天姥山中,苏东坡亦“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于”赤壁矶下…… 它是痴情女子“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是英雄出师未捷的泪涕满襟,它是关西大汉吟诵黍离之悲、亡国之痛,是屈大夫离骚九歌独吟于泪罗江畔,它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逐鹿,是满纸荒唐言红楼梦断,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

汉字之韵,汉字之美,墨香尽染,谁可媲美?然至今日,着眼之处,老师变老湿,帅锅妹纸满大街,摊开地图找不到帝都,那人问你有木有?这人问你肿什么了?于是,小儿好奇地问:“妈妈,他们是不是语文没学好,尽写错别字!”


作者: zq6385    时间: 2013-7-8 22:48
可悲!但浮躁过后必然回归。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7-8 23:05
支持雨姐。汉语现在太需要净化了。

这个问题管宣传的大人们恐怕也难辞其咎:不少网络错别字都是为了避开敏感词而造出来的。当然雨姐举的这些例子不在此列。

检讨一下:我有时候也故意写些错别字。写得最多的是“神马”——我觉得这个词念着实在太得劲了。
作者: 时光车间    时间: 2013-7-8 23:29
本帖最后由 时光车间 于 2013-7-9 12:00 编辑

语境为本、各行其道!
[attach]72665[/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3-7-9 09:53
雨版文笔犀利!
作者: lyliangyu    时间: 2013-7-9 10:13
西方文明在衰落,中华文明在堕落!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7-9 11:21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妨先抛开孩子的基础语文学习不谈,我想到了
(1)语言的艺术性: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有着几千年了的历史,其中沉淀了独特的韵味和意境;(2)语言的工具性:语言首选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所以民间日常汉字使用并非是从美学出发的,而是简洁易懂,如许多民间的哩语;(3)文字的承载媒体的变化:自文字发明以来,其承载的媒体有变化,从竹简到纸张,现在有是网络后来居上,文字承载的媒体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汉字的发展;(4)另外一个是全球化的影响,多种文明和语言的交流从来没有那么的频繁和密切,也必将影响汉字。
我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作者: 淡淡幽情    时间: 2013-7-9 11:58
墨香尽染,谁可媲美?”一个汉字就是一方天地,一个哲理思辩,一个包容万象的文化世界。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一段舞就是一份情感演绎,一个心灵空间,一个超越身体的灵魂世界。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9 19:22
本帖最后由 wangziyuang 于 2013-7-9 19:43 编辑

      “节奏感”和“优雅的文体”并不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恰恰是现代汉语中缺少的特质。我在本地的《宁波晚报》上读过莫言的小说连载,其磕磕碰碰的(或者说笨拙的)节奏叫人不忍卒读,和“优雅的文体”也沾不上边。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有上述两个特质的现代汉语作品还真不多,王小波或者算一个(至少在文字节奏上)。
    舞版的例子都是古汉语的,自有其简洁曲折和余韵悠长的优点。但毕竟比较原始,其口语和书面语分离的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使其没有充分发展,不能跟上社会的现代化。这从明清的“小品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上都可看出来,应用的范围日趋狭窄,文章本身也日趋烂熟刻板,后世的文章再好,好的过《左传》,《庄子》吗?   
    而且这些例子在几十年前还是被严厉批判的,固然有政治的因素,但也可看作社会对陈腐的语言的一种反动。只是由此形成的断层,不是太容易弥合的。旧的打到了,新的建立不了,我们小时候只能学拗口的鲁迅。
    “大杂烩”的现代汉语缺少的是它自身的大师们,按说网络环境是文字作品最合适的环境,可大师级的作品始终没有涌现,我们只能在失望中继续等待了。
    舞版反感的“网络语言”在口语层面倒有其恰当之处(个人觉得有些真的挺妙,十分传神),当然正式场合还是要慎用。“净化”的话只能从自己做起了,政府一来没有这个权力(也不能拥有这个权力,其危害奥威尔在《1984》的结尾已指出了,我们自己也深有体会),二来其从来是以把汉语低俗化作为己任的,看看“接地气”,“正能量”等这些不伦不类的词就明白了。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9 20:46
诚然,没有一种语言是一成不变的,必然会随着时空的转换推移而生发新意。现在是一个网络即是生活的时代,几乎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都少不了刷屏,连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都懂上网查资料,娱乐打游戏。网络语言的盛行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的产生,当中有充满活力和新意的成分,比如,我自己也喜欢以“宅女”自居,喜欢一种事情也会用“给力”去表示。但是,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应当遵循一种规范,不能以扭曲文化、肢解文化,甚至是消灭文化作为代价。现在的网络语言更多的是将汉语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还结合英语、数安、各种符号等。而现在网语已经“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传统媒体亮相,并且出现在了校园的正常作文中。这就是一个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一段话出于我一朋友小孩的日记:“今天是偶们老湿的生日,我们全班童鞋都猪他生日快落,老湿很基动,O,MGD,大家都晕死了!”当朋友看到后,他表示他晕死了,但没有批评小孩,因为处于基础教育的小朋友哪分得清那个是网络语言还是正常场合使用的语言。小儿昨天还在作业中组词“不同凡享”,并坚持他是对的,说电视上就是这么播的,后来才知是一食品广告把“不同凡响改成了不同凡享”。

我不反对网络语言,网语轻松幽默的风格,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的需要,而21世纪的网络时代,应该是一个更为开放、更具包容精神的时代。我反对的是那种不健康而且有害于文化生态的语言,比如呕像、神童(有神经病的儿童)、GGJJ等,当语文老师的表妹说她现在的备课任务中有一项就是要知晓网络语言,因为她必须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9 21:10
回复 淡淡幽情 的帖子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就词而言,李后主可算第一人了。

   
作者: 雨中独舞    时间: 2013-7-9 21:20
“节奏感”和“优雅的文体”并不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恰恰是现代汉语中缺少的特质。我在本地的《宁波晚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7-9 19:22
哈哈,奥威尔,《1984》:

你知不知道新语是世上唯一词汇每年减少的语言? 你没想到吗,新语的最后目标是把思想的范围缩小。到时要犯思想罪也不可能,因为根本没有语言构成异端邪说。 词汇每年减少,而我们意识活动范围也相应缩小。 语言改革臻至善境时,革命也就完成了。 语言系统内的词汇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个思想萎缩的社会,就必然要求一个词汇萎缩的语言系统。 自由的观念已经废除了,你还说‘自由是奴役’,谁懂?整个思想的习......


作者: schwaz    时间: 2013-7-10 09:14
回复 wangziyuang 的帖子

“节奏感”和“优雅的文体”并不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恰恰是现代汉语中缺少的特质。

就现代汉语作品而言,本国的我看的极少,多数是翻译作品;就翻译作品而言,优秀的译文并不缺少“节奏感”和“优雅的文体”。

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巴金译的屠格涅夫、草婴译的托尔斯泰、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和《猎人笔记》、傅雷译的巴尔扎克与《约翰.克里斯朵夫》、赵少侯与郝运译的莫泊桑、周克希译的普鲁斯特等等,w兄不难在其中找到现代汉语的“节奏感”与“优雅的文体”。

好像是巴金说的,他说许多作家从优秀的翻译作品中学到了如何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的技巧。
这个初听很难理解,我以为原因还是本国的作品缺少份量,作品整体不够好,文字连带遭殃。“文”与“字”是一个整体,李后主的“字”好,但论“文字”,东坡和稼轩胜他不少。拿音乐说吧,维瓦尔第与罗西尼总是比巴赫与莫扎特差一点的。

当然,我也认为现代汉语是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口语化的产物,汉语的精华还是老祖宗的那些典籍。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10 18:32
回复 schwaz 的帖子

schwaz兄,我的判断一大半就是以翻译作品作为依据的。但如果“节奏感”和“优雅的文体”要到翻译作品作品中去找,这不正说明了现代汉语的尴尬吗?我喜欢王小波除了作品本身外,他以我们共同的母语创作,也占了很大部分原因。翻译得再好,总不能超越原作吧,其中的“节奏感”和“优雅的文体”也是徒具形式了。
个人以为:就词而言,李后主的词哀婉深情,是词家正路。且一片赤心,纯出天然,纵然坡仙之旷达,稼轩之雄壮,也不得不略逊一筹了。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2 00:1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12 00:23 编辑

是的,我在豆瓣上有一篇很有名的日记------------《豆瓣的语言自律》。
在该日记中,我明确抨击了某著名诗人,豆瓣红人,北大副教授之措辞。。

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2 00:41
是的,我在豆瓣上有一篇很有名的日记------------《豆瓣的语言自律》。
在该日记中,我明确抨击了某著名诗 ...
alma 发表于 2013-7-12 00:14


我的日记请看这里:
http://www.douban.com/note/220246717/



作者: 甲米    时间: 2013-7-12 13:47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白话文”、汉字的拉丁化和后来的汉字简化,我国当代汉字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得失难有定论!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12 14:29
        语言不过是人的工具,是表象,一种话语的产生必有它的现实意义。
        语言的用途之—,是心情之表达,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唐初,才子士人心情旷然,便会有李诗的豁达和诗人们眼中的良辰美景。战争严酷,便有塞外诗人的悲壮。唐末离乱,便有杜词的悲愤。败亡无助,便有了李后主的委婉凄凉。。。。。至于今连诗也没了,又生出这许多鸟语,难道是偶然吗?
       不消除产生它的原因,仅试图消除这些表象,怎么做的到呢?就如人们天天讲道德,不过是因为社会中不道德太多了,你不去消除产生这些不道德的原因,天天讲道德又有什么用呢?还有所谓正能量,不过是因为有负能量,不去解决负能量,正能量就不过是心虚的掩耳盗铃。等解决了负能量,要正能量还有什么用呢。没有了不道德,还需要天天讲道德吗?
        语言的美丑,其道理亦不过如此。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12 19:29
回复 ssjj 的帖子

S兄,也许语言就是现实本身。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12 22:42
    “语言是现实本身”还是“语言反映了现实”?还是二者一样?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而有深义的话题。
      我想,如今这种鸟语的流行开来,可能是集体潜意识中追求反抗现实的一种快感的体现。对社会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德国人集体潜意识中对反抗压抑的快感的追求导致了纳粹的上台和二战,我们这个社会会以什么方式来释放出这些呢?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12 22:55
回复 ssjj 的帖子

“集体潜意识中追求反抗现实的一种快感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对权威的解构的意味肯定有。原因不好说,但现实社会中权威形象(传统,国家,老师,家长等)自身的崩塌可能是重要因素。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4 01:39
“语言是现实本身”还是“语言反映了现实”?还是二者一样?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而有 ...
ssjj 发表于 2013-7-12 22:42


非常危险。所以,撒切尔那句:“没有一个叫社会的东西,只有个人和家庭”。这句话我看来是多么的臭名昭著。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4 01:43
回复

“集体潜意识中追求反抗现实的一种快感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对权威的解构的意味肯定有。原因不好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7-12 22:55


非常危险,将国家、社会、老师、家长等结构都解构完了,意味着国家的社会的结构体系崩溃,于是只有个人和国家的联系,这造成了国家的无比强大,而个人无比渺小。

所以,当我权衡自由主义和保守的传统主义后,坚定地站在了后者的立场上的原因。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4 01:54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14 01:55 编辑

像我们这样的保守派精英才会声称,我们代表“价值”、“民族”、“尊严”、“权威”、“遗产” 和 ”中国的文明“ 。而这些东西,自由主义的精英,不了解不关心更不同情。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4 02:08
回复 阿度 的帖子

我还没被击倒,我还活着,是吧。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4 02:13
鲁迅先生曾经的很早以前说中国的文化与制度已经有不少的是不合时代,再不改变“国将不国”,其实历史自有他 ...
阿度 发表于 2013-7-14 02:05


鲁迅先生是一个批判主义者。。。当我们接过鲁迅先生的伟大旗帜,我们,至少是我,就是以民主、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为资源的建设者了不。。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4 02:25
我本将心向明月,岂知明月照沟渠。

谢谢阿度。
作者: ssjj    时间: 2013-7-14 14:04
本帖最后由 ssjj 于 2013-7-14 14:39 编辑

     瞧这俩一唱—和的,哎。
     怎知他心不明月,奈何你心未沟渠。
     谁言红紫胜草色,奈知明月利沟渠?


作者: wangziyuang    时间: 2013-7-14 18:19
回复 alma 的帖子

alma兄,彻底解构如果不行,那结构固化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吗?
还有您能明确下在你眼里“自由主义”和“保守派”的分野吗?说不定我还可以跟着站战队。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4 22:04
回复

alma兄,彻底解构如果不行,那结构固化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吗?
还有您能明确下在你眼里“自由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7-14 18:19


我最近的念有问题,过于汹涌。所以让念,从何处生,自何处灭。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6 00:1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16 00:19 编辑
回复

alma兄,彻底解构如果不行,那结构固化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吗?
还有您能明确下在你眼里“自由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7-14 18:19

自由主义非常容易分辨。譬如,如果你认为斯诺登是个英雄,那你一定是个自由主义者。如果认为他不是英雄,也不一定不是自由主义者,因为你会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说美国政府在运用此项目伤害到了个体。。。。但是,如果是后者,说明你不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但是,如果你认为斯诺登是个叛徒,那你八九成不是自由主义者了。。。。(这是美国人的语境)。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6 00:23
自由主义者是个伟大的标签,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见到我给他贴上这个标签的时候,就像见到了苍蝇一样。这显然是个值得尊重和自豪的标签。自由主义从历史上是一个反对干预他人事务的人,他能够容忍不同的态度和非传统的行为。自由主义者有史以来就主张将他人排斥在自己的生活之外,给个人也给他人以最大的生存空间。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6 00:38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16 00:41 编辑

相对而言,保守主义,就不是那么好看的标签了。保守主义的流派很多,我只能说说自己的:不相信激烈的社会变革,相信传统,要求维护传统伦理和价值观,相信为了公共利益而采取公共行动是可能的。另外,从我本人出发,我不相信小政府在当前中国是可行的。(但我相信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制度,这是必需的而且应该得到足够尊重和法律保障)。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7-16 00:54
自由主义非常容易分辨。譬如,如果你认为斯诺登是个英雄,那你一定是个自由主义者。如果认为他不是英雄, ...
alma 发表于 2013-7-16 00:18


原来我是自由主义者。
作者: alma    时间: 2013-7-16 01:43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7-16 01:53 编辑
原来我是自由主义者。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7-16 00:54

O(∩_∩)O~,赞!
有自由主义者我给他贴标签,但他如见魔鬼。。。。自他否认之刻,他就输掉了我与他的交锋。。。。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3-7-16 02:09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7-16 02:16 编辑
O(∩_∩)O~,赞!
有自由主义者我给他贴标签,但他如见魔鬼。。。。自他否认之刻,他就输掉了我与他的交 ...
alma 发表于 2013-7-16 01:43

我可没有接受哈。我不喜欢把人分类。保守的共和党主张小政府经济自由,自由的民主党相反。政党都分不清,别说个人了。



跑题,又跑题了。

作者: bodyheat    时间: 2013-7-16 10:48
文言:美好的语言
中国古代被写下的文字都是立了规矩的,没规矩的文字不配被写出来。那会儿当知识分子难,知识分子就少,容易立规矩,立了规矩也容易执行贯彻,于是敬重文字都讲究。

现代获得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文盲是大体扫除了(为了这个目的识字难度和写作标准也不得不降低),于是文化上的规矩便立不住了,千百年形成的金字塔尖式的语言文字美瞬间向底层崩溃,遂而变得通俗化甚至庸俗化。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必然。

其实各国情况都差不多,古代好多非常讲究的语汇在当代也废得七七八八的了。只在极少数高级知识分子中还保留了一点儿写作的风骨,至少句式上还复杂一些。

有道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有些好东西终究是要一去不复返的,能留多会儿是多会儿,能留多少是多少吧。
正所谓,“愁谁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作者: qinshiyue    时间: 2013-7-16 14:57
语言不过是人的工具,是表象,一种话语的产生必有它的现实意义。
        语言的用途之—,是心情 ...
ssjj 发表于 2013-7-12 14:29

ssjj兄说的太对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产生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