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081

查看

11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670707

25#
发表于 2012-11-8 08:28:5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新老朋友,早上好!
昨晚的功课写了五条,临发之前还是因顾虑而未上贴,那是一条学音乐循序渐进的思路,这种叙述方式可能会有异议,这些是我“思考”的重点,现修改如下。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2-11-8 08:33:2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音乐唱片版本如同音响设计与制造技术,极其广泛而深奥。它是有声的音乐文献资料。我至今没有找到一条衡量唱片版本优劣的准则,或许艺术的评价本身并没有一把标尺,否则艺术风格和传承便失去生命力,经典曲目演奏的多样性不复存在,欣赏和评论者随人生阅历的积累和各类艺术修养的提高,会改变原先的观点和评鉴眼光。平心而论我现在不敢轻易动笔写唱片听感,而是在修改我本子里以前幼稚的“激情四溢”,为此我剖析一下自己:
1.某版本音乐作品,它使我沐浴更衣、闭门倾听;但扣心而问,乐曲旋律本声打开心门的成份有多少呢?某大师的诠释和演奏技艺对我有多大震撼力呢?由此,我写的东西客观吗?
2.由1再引申,当我拥有某大师演奏该曲在不同时期录音,音效也良莠不齐,发现上面第一次录音的音效是三版中最佳者,第二版演奏意境更为深远,第三版因年岁而技术退化,而诠释方式更有新意和开拓性,甚至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我又该如何写呢?
3.某些作曲家具有多国生活和音乐创作经历,广义上可以归为某音乐流派,而乐曲分析和演奏上不能一概而论。譬如,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将鲁宾斯坦奉为圭臬,科尔托的地位应该尊重,正视此点,肖邦音乐的演奏可以再朝前追溯一百年以上,它使我们对于某些曲目理解洞察秋毫,体会演奏风格的演变与传承。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2-11-8 09:24:22 | 只看该作者
4.有些唱片评论中对于“权威”一词的运用,缺乏说服力;或者换一种说法,理论依据不够充分。施纳贝尔和巴克豪斯同为德奥系的,二位皆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专家,施氏用音乐思想和乐曲精神表现力为后人竖立起贝奏诠释方式的一座丰碑,但从乐曲演奏速度和节奏上未必全都按乐谱照本宣科,他指尖传达出的慢板和柔板部分,具有崇高而圣洁的气质;反观键盘“狮王”巴克豪斯,以演奏事业为终生,将乐曲结构稳固的展现,他演奏的节拍能使我聆听时跟着哼唱,太美妙了!我想这是演奏家置身于乐曲背后的魔力吧。
5.由4,带出另一问题,这些演奏大师受上帝照恩的天赋,他们也有幸从事该行业,后天的勤奋和孜孜不倦追求才使其成为演奏艺术家,我很想知道他们对于演奏艺术(二度或三度次创作)思想,我以为:诠释方式受制于思想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伴随演奏技术的发展,当然应以第一创作为主因。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2-11-8 10:51:36 | 只看该作者
钢琴演奏家现场演奏的方式取决于他当时的灵感,所以即使同台重复演奏同样曲目也不会相同的。而灵感来自于他对乐曲的理解和当时的演奏空间,身体状况,心情,钢琴状态,空气湿度和气温,观众的互动等外部和内部的因素。

钢琴大师的演奏艺术思想,最多的可得到的比较明确的信息是来自于他的大师班讲解,以及他的专著或者采访影像。从聆听音乐或是音响的层面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因为业余聆听者大都对该乐曲的客观理解都是不够的。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2-11-8 11:17:49 | 只看该作者
比如说弹一首奏鸣曲,最基本的事就是要弹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区别。这是最基本的事,大师是不会和你说这种事的。大师说的往往是对某个乐句以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连接是如何用钢琴来表达的,包括触键,节奏,踏板运用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大师对乐曲的自己的理解,每个大师之间的理解体现出他们的不同音乐个性。这些东西,是一定需要反复比较才能理解的。而这些个性的东西都是建立在对乐曲最基本的理解之上的(比如说不是光知道曲式的概念就行的,还必须知道曲式对该曲目的意义在哪?换成另一个曲式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没有了理解,任何的比较只能是空中楼阁,对音乐的理解,对大师的理解,渐行渐远。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2-11-8 11:26:28 | 只看该作者
1.某版本音乐作品,它使我沐浴更衣、闭门倾听;但扣心而问,乐曲旋律本声打开心门的成份有多少呢?某大师的诠释和演奏技艺对我有多大震撼力呢?由此,我写的东西客观吗?
670707 发表于 2012-11-8 08:33


同感。完全客观地评价一部作品、一次演绎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能不能被打动,多数时候是取决于“我”是否静下来听,而不是演绎本身。何况音乐中总有我还没能理解的部分等待以后去发掘。大概欣赏音乐的乐趣在于不断发现音乐里那些丰富的内容,而不是给一个简单的“好”、“坏”的评价。

点评

老师来点评,弟倍感动力,谢谢!  发表于 2012-11-8 11:51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2-11-8 11:31:24 | 只看该作者
比如说弹一首奏鸣曲,最基本的事就是要弹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区别。这是最基本的事,大师是不会和你说这 ...
vincentlyl 发表于 2012-11-8 11:17


对!所以我说嘛,别被大师那些“大白话”给忽悠了。大白话多数要么在音乐基本功上理解的,要么是大师觉得对牛弹琴没意思敷衍我们普通群众的。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2-11-8 11:4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vincentlyl 的帖子
先生说到我心坎了,我前帖里提及把原先写的部分修改后重新写,是为了不要引起误会,后续中我将阐明学习乐理知识的益处,它有助于我理解大师们的直言片面内涵的深刻性。
   

点评

67大哥可以放开写,大家都希望从中获益的。  发表于 2012-11-8 12:07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2-11-8 12:06:33 | 只看该作者
特别迷恋于单声道录音,里面的学问可大啦!它能使你接近与作曲家的“脉动”。听着这些鬼斧神工般的演奏——左手弹出笨拙、憨厚的农夫舞曲(抑扬顿挫)右手少女轻盈的轮物(如同窜铃一般),它招魂我于乐曲画面的某一瞬间;我是幸运者。
7.随着乐曲聆听时间推移,我对古典音乐类型的广度和深度有些了解,好奇心有萌生了,这首曲子沉迷其中的内力在哪里,手里现有的阅读资料显然不能满足它,乐谱固然好,但对业余者而言是困难的,更何况浩瀚的曲目,我更不能穷尽。难道没有他途?我想:乐理知识是要学的,同时可以仔细阅读一些自己特别喜欢乐曲的乐理分析和演奏方式的专门书籍和文章,它具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点评

钢琴我也是特别亲睐单声道的,音乐的脉动是无与伦比的。拉赫,科尔托,莫伊塞维奇,切尔卡斯基,帕德雷夫斯基,霍夫曼等等  发表于 2012-11-8 12:27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2-11-8 12:3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70707 于 2012-11-8 12:44 编辑

8.我翻阅以前的笔记,激扬文字里空洞的内容多,实质内容寡;艰难地翻看乐谱和分析性文章,再拿唱片一听,我恨不得此刻时间是凝固的,它能使我看清乐曲的肌理,作品的伟岸以及演奏家艺术幻想和深刻理解性而奏出的声响,我便可记录在案,而我这种“灵感”的获取,代价不小。
9.各位同好,您如原意尝试,我有个主意,将喜欢的某部作品乐理分析文章找来,就单一乐章读熟悉,根据里面的曲式分析图标中节拍数字,便可知道这一主题在唱片里大致那个位置,根据您需要的那段旋律寻到分析文章里是如何解释的,以此去体会演奏的声响,别的以此类推,看此法可行否。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2-11-8 13:17:12 | 只看该作者
10.我已经没有机会能像V先生那样去学钢琴弹奏,“小蝌蚪”发出的声响离音乐本体是如此近,我只能感受而无法体会。斯特拉文斯的作品在当时可谓前卫,冲突的和弦,调性的转移,在不知所云演奏者手里便会产生“尖锐的碎片”,可是他在钢琴上一弹,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据说“香奈儿5号”便是那时“厮守”的产物。我们音响器材出来的声响,请注意是乐器发出“尖锐”,“波形”并不扭曲。
11.古典唱片发行业的不景气,唱片公司应负有一定责任,唱片收藏爱好者们都有同感,新版唱片播放质量之低劣,某种角度讲就是“自甘堕落”,就CD唱盘而言,宝丽金的西德版播放时闪耀的“乐器光辉感”(泛音),被新版“抹掉了”,汗啊!

使用道具 TOP

LEE

36#
发表于 2012-11-8 21:22:17 | 只看该作者
看不懂,怎么感觉全是虚的啊。

点评

在忙着将刚收到卡拉扬版《马太受难曲》唱片说明书中的德文歌词与中文译词一一对应,即便听原文有困难,而歌词大意和段落弄清,知道谁在唱,便可打开门缝了。谢谢观看,后面待续。  发表于 2012-11-8 22:03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9 00:12, Processed in 0.261752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