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6397

查看

26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巴赫《音乐的奉献》

1#
发表于 2011-12-1 13:02:5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作者:行人

记得15年前在上海看了一个由前民主德国收藏的[19世纪德国绘画展]。由于都是一些真迹,加之铺天盖地的英法19世纪名画充斥整个世界的时代里能够看到德国19世纪画家们富于哲理般的风景画简直是令人难忘。多年后有机会在国外也多次有观摩了一些著名美术馆藏画,其中不乏绝世名画,然而当初在上海观摩的这次画展刻骨铭心。记得其中有两幅德国现实主义画家阿道夫.门采尔)(Adolf von Menzel ,1815-1905)的两幅作品。一幅是一个马头的习作,另外是一幅描写弗雷德里希二世亲临战场前线的油画。这事实上是门采尔所创作的弗雷德里希二世组画中的一幅。组画中有一幅[长笛音乐会(Das Flötenkonzert ,1850/52)] [1]虽然没有出现在这次画展上,后来有机会在国外看到了原画。或许是被画的内容所感动,也可能是为门采尔的技艺所叹服,至今那幅画依然清晰地刻画于脑海之中……
  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历史性的场面,在波茨坦宫廷圣苏西宫的一个夜晚,有J.S.巴赫出席的宫廷音乐会上,弗雷德里希二世在以匡茨(J.J.QUANTZ),本达兄弟(F.BENDA,R.BENDA),格劳恩兄弟(J.GRAUN,G.GRAUN),巴赫的次子CPE.巴赫为首的宫廷乐队伴奏下演奏长笛的场面。当然对于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门采尔来说,这已经是100年前的历史了,至于这个场面画家当然也是没有亲眼目睹,将作品理解为历史画面更不如将其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更合适一些。虽然无法考证画面内容的真实性了,但是根据当地的报纸和CPE.巴赫留下的传记[故人传略]的记载巴赫确实在1747年5月间访问了波茨坦宫廷(圣苏西宫,AUS SANSSOUCI),并且在访问后完成了那部经典名作[音乐的奉献(MUSIKALISCHES OPFER)] BWV1079。
  1747年是J.S.巴赫在世的最后第三年了。整个德国音乐界也正在开始这一个巨大的变化。巴罗克音乐象是已经发展到了尽头,各个主要的大城市都出现了一些新风格的创作潮流。其中以一群波茨坦宫廷音乐家为主的创作演出,包括器乐,声乐作品正在努力摈弃巴罗克的一些表现方法,而是追求一种音乐的新表现力,并且更加注重音乐动机的强调与渲染。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柏林乐派的一个当时先锋的音乐创作群体。面对日趋变化的世界,从巴赫所留下的作品来看,巴赫并没有能够习惯并且跟从这个潮流。根据巴赫固执的性格来分析的话,估计始终没有能够给与这种变化投以赞同的目光。同时可以想象,既便巴赫再活上十年,二十年的话老巴赫也未必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12-1 13:04:05 | 只看该作者
促使老巴赫前往波茨坦宫廷访问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也是现在巴赫研究学者们所关心的一个课题。现在也没有一个可以定论的确实依据。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下面两种可能是存在的:
  1.面对日益隆兴的前古典主义 (有人称此为洛可可乐派) 的流行, 巴赫希望到这种新思潮在德国的前沿阵地——柏林乐派的大本营圣苏西宫浏览一下,亲身体验一下所谓新风格的气氛。
  2.次子CPE.巴赫在这一年养下了一个儿子, 这意味着老巴赫第一次成了祖父。去柏林看望一下尚未见过的孙子就成了目的之一了。
  前几年看过一本德国文学家汉斯.弗兰克所写的小说[巴赫],记得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巴赫走访波茨坦宫廷的整个过程。当然这又是一个文学加工的艺术品,然而却为之感动不以。记得后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前民主德国拍摄的巴赫传记电视剧,脚本正是汉斯.弗兰克的这本小说。
  根据各种当时的文字纪录,巴赫到了圣苏西宫后,弗雷德里希二世向巴赫展示了刚刚引进的吉尔博曼钢琴(SILBERMANN)。据说这几台钢琴就是新型号的PIANOFORTE。参加了宫廷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弗雷德里希二世给了巴赫一个音乐主题,希望老巴赫能够当场即兴对其来一个三声部的赋格变奏。第二天弗雷德里希二世又提出以同一主题即兴变奏出六声部的赋格。老巴赫虽然易如反掌地演奏出了三声部赋格曲,然而却无法当场对同一主题进行六声部的变奏。为了应付只得用了自己编的主题完成了变奏……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1-12-1 13:0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12-1 13:21 编辑



回到莱比锡后,巴赫重新对二世的主题进行变奏创作,将整个曲子按两首赋格曲(RICERCARE),四乐章三重奏鸣曲和十首加农(CANON)的构成完成了整个曲子。巴赫在献词上所署名的时间正好是走访圣苏西宫的两个月后的7月7日。虽然有一说法,说是乐谱上呈给弗雷德里希二世后,并没有被宫廷所演奏过,只是被二世束之高阁了。或许此说法没有依据,但是可以想象这位追求先锋艺术的贤明统治者也难于对即将过时或已经开始过时了的音乐会体现出多么大的兴趣……
  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这部名作在技术上可以被称之为巴罗克复调音乐的关门作品之一了。通过对主题的多声部赋格处理达到复杂的变奏效果这一点上,巴赫在这个作品上展现了他至高无上的技术能力。然而如果将艺术作品的内容划分为艺术和技术两个内涵的话,无疑这部作品的技术内涵更加显眼。在艺术范畴上,这部作品是一个不适适宜的作品,落后于整个音乐创作的大潮流……,这也正是老巴赫晚年艺术创作上的悲剧所在。
  然而,巴赫的这部作品和其他几部晚年作品一样,可以称为创造了到达赋格艺术(或许说技术更合适)最高峰的理论作品。当时虽然不符合潮流显得古板,然而这些作品确实是更加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我觉得能够在200多年后的今天聆听到这样的伟大作品可称的上爱乐者的至福。
  和许多欧洲的贵族一样,弗雷德里希二世同样是以热爱艺术、资助艺术家,并且自身拥有极高的艺术修养的贤明君主。或许弗雷德里希二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是1747年5月间与巴赫的相会为契机而诞生了一部绝无仅有的音乐作品。对于巴赫而言,虽然弗雷德里希二世并非职业音乐人,然而他确实是具有职业水平的君王。况且,巴赫在被要求对弗雷德里希二世的主题进行6声部赋格变奏时,确实为之难倒而一时无法对答……。巴赫具有生来不服输、倔强、固执的性格,在于巴赫看来在大帝面前,在下一辈音乐家的面前无法立刻满足大帝的要求这件事巴赫自己也是无法忍受的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12-1 13:06:3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再来看看这部作品,结构上看和许多的巴罗克室内乐作品一样,构成并非那么规则:
  1. Ricercar a 3 Voci(3声部利切卡莱)
  2. Canon perpetuus super thema regium(3声部无限卡农)
  3. Canones diversi: a. Canon a 2(2声部逆行卡农)
  4. Canones diversi: b. Canon a 2(2声部小提琴同度卡农)
  5. Canones diversi: c. Canon a 2, per motum contrarium(2声部反行卡农)
  6. Canones diversi: d. Canon a 2, per augmentationem, contrario
motu(2声部扩大反行卡农)
  7. Canones diversi: e. Canon a 2, per tonos(2声部螺旋卡农)
  8. Fuga canonica in epidiapente(增5度卡农风格赋格)
  9. Ricercar a 6(6声部利切卡莱)
  10. Canon a 2, quaerendo invenietis(2声部卡农)
  11. Canon a 4(4声部卡农)
  12.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 Largo(三重奏鸣曲, I.广板)
  13.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I. Allegro(三重奏鸣曲, II.快板)
  14.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II. Andante(三重奏鸣曲, III.行板)
  15. Son sopr'il soggetto reale, trio: IV. Allegro(三重奏鸣曲, IV. 快板)
  16. Canon perpetuus, contrario motu(无限卡农)
  以上就是初版时的顺序编排。事实上后来的许多音乐理论家对上述编排顺序不断地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的编排未必符合巴赫的本意。至于初版时由于巴赫仓促制版,在页面编排上的问题最终造成了曲目顺序混乱的主要原因。后来在一位叫H.T.达维德(H.T.DAVID,1902-67)的音乐史家的倡议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曲目顺序编排。这就是所谓[H.T.达维德版本]。如果对照上记初版的编排,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1-12-1 13:07:44 | 只看该作者
此版本的编排顺序为:
  利切卡莱(对弗雷德里希二世主题的3声部赋格)→初版的1
  ↓
  卡农(对主题的定旋律卡农) →初版的2,4,5,6,7
  ↓
  三重奏鸣曲(对主题的定旋律赋格,赋格主题的再赋格) →初版的12,13,14,15
  ↓
  卡农(对主题展开的卡农) →初版的3,8,10,11,16
  ↓
  利切卡莱(对主题的6声部赋格)→初版的9
  从这个编排,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三重奏鸣曲为中心,分别向两端卡农,
利切卡莱扩散而去的对称结构,事实上巴赫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构成。或许符合巴赫的本意吧……
  另外,曲中的两首利切卡莱就是为弗雷德里希二世所直接要求的曲子。现在看来3声部利切卡莱就是巴赫在弗雷德里希二世面前成功演奏的那首3声部赋格变奏了。而6声部利切卡莱就是巴赫当时没法当场献技的那首6声部赋格了。虽然巴赫将这两首利切卡莱的演奏乐器设想为键盘乐器(根据当时的情形来看,HARPSICHORD更加让人感到有一些AUTHENTIC的感觉),事实上后人使用其他的方式改编的利切卡莱也实在是不少,如H.科勒尔将6声部利切卡莱改编成管风琴曲,E.菲舍尔将其改编成玄乐曲等等,其中A.威伯恩改编的乐队曲更是让人难忘……
  整个作品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原版谱(包括后来的[H.T.达维德版本])中除了对三重奏鸣曲和第四曲的两声部卡农指定了乐器以外,其他部分并没有特定以哪种乐器演奏。这或许是巴罗克时代音乐的一大特点,当然在某种意义上给演奏者留有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反之也要求演奏者具有相当的巴罗克音乐演绎理解的能力,方可使整个曲子完美展现……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12-1 13:08:29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想对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各种版本唱片说明一下。首先鄙人推荐的是ERALY MUSIC版本中以GUSTAV LEONHARDT夫妇,KUIJKEN三兄弟,ROBERT KOHNEN构成的组合的录音*4。记得鄙人将这张CD选进了[ERALY
MUSIC十佳](可参考论坛老家的No.429/447帖子)。希望补充的是,该版本是市面上已经非常少见的原版乐谱的演绎(非H.T.达维德版本)。除此之外,演奏所使用的乐器均为巴赫时代的原版乐器,如巴罗克小提琴用的是十七世纪马吉尼家族制作的珍品和雅各布.斯泰纳的名琴。低音维奥尔琴和羽管键琴及巴罗克长笛也都是十八世纪的原物。录音于1974年,为德国SEON唱片公司出版。说道SEON唱片公司,是一家专业ERALY MUSIC唱片公司,90年代公司破产,公司的母音带全部为BMG套购。到了几年前SONY CLASICAL将SEON的母音带又从BMG手中买下,并且开始陆续再版。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国外的价位低于USD10如果运气一点的话用少于USD8的价钱就可以拿下一张。遗憾国内还没有看到SONY版SEON的露面……
  回到话题, LEONHARDT等人的这个录音,可以说是巴罗克音乐演绎的自身。记得人们喜欢用AFFECTION来形容巴罗克音乐的演奏风格,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演奏中体会到这种AFFECT.虽然对于我们耳闻目睹古典,浪漫艺术的现代人来说这是多么的奇妙……
  虽然也是ERALY MUSIC版本, Bmg/Arte Nova旗下的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 members*1和Harmonia Mundi FRANCE旗下的Martha Cook, John Holloway, et al. *3的演奏却让人感到仅仅是一种使用古乐器的一种高级模仿——无法让人领略到那种飘逸的AFFECT在感触。这两个版本均是使用的H.T.达维德版本。这个意义上还是值得领略一下曲目顺序变化一下的不同感觉的。
  另外,还有一个乐队版值得试一试。这就是Sir Neville Marriner和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的现代乐队版*2。鄙人非常喜欢Marriner的乐队编制,如果说现代的较小型乐队编制来演绎巴罗克时代的ENSEMBLE规模作品的话,大概非这个组合莫属了吧……
  虽然是几百年前的一个偶然的遭遇,然而却产生出了一部传世的经久名作。时光流转、事变境迁,巴赫的这个作品却像一个永不退色的画作,在后人们的各种演绎下依然发放出异彩。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12-1 13:09:24 | 只看该作者
[注]
  [1]. A. Menzel: [Das Flötenkonzert] (1850/52). Öl auf Leinwand,142 x 205
cm,Alte Nationalgalerie Berlin.
  [2]. 参考唱片
  *1. Bach: Musical Offering / Pople, London Festival Ensemble , et al.
  Bmg/Arte Nova - 30489
  *2. Bach: The Art of Fugue, Musical Offering / Neville Marriner , et al.
  Uni/Philips - 42556
  *3. Musikalisches Opfer / See, Moroney, et al
  Harmonia Mundi (Fra) - 2951260
  *4. Bach: Musical Offering / Kuijken, Kohnen, Leonhardt , et al.
  Sony Classics - 63189 (SONY的SEON版,新版)
  [3]. 原文以 [闲话巴赫] 之三、四,分别与2000年4月30日、5月1日首次发表于 [古典音乐论坛]。后经再次整理合并而成。
  2001年4月22日
  ps.鄙人为原文配上了一些相关图片,遗憾无法直接显现......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12-1 15:15:11 | 只看该作者
有了先生如此详细的介绍。再听深奥的巴赫,就容易进入了。恳请先生多些此类文章。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12-1 16:09:16 | 只看该作者
有了先生如此详细的介绍。再听深奥的巴赫,就容易进入了。恳请先生多些此类文章。
我为音乐狂 发表于 2011-12-1 15:15
兄台别客气,我也是多年前看过这篇文章。
因为行人是专业人士,所以这篇文章对业余音乐爱好者还是比较难看懂的(当然也包括我)。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12-1 16:12:30 | 只看该作者
这部作品,我有老马,老库和老萨3个版本,老萨的还没听,看过老库的录像,这部作品我基本能一口气听完,听过的两个版本都很喜欢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12-1 18:02:27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喜欢巴赫的这部作品,现在更有了楼主的深入介绍,要好好学习一下。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12-1 19:31:48 | 只看该作者
正好拿出来复习一遍,还是很好听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4 16:26, Processed in 0.026271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