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9093

查看

9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73#
发表于 2016-10-18 09:4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09:56 编辑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6-10-18 10:2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7:14 编辑



A
1.梅兰芳:女起解 蓓开公司1929年录音
2.梅兰芳:贵妃醉酒 中国唱片1954年录音
3.程砚秋:春闺梦 胜利公司1935年录音
4.程砚秋:锁麟囊 百代公司1941年录音
B
1.荀慧生:元宵谜 胜利公司1928年录音
2.荀慧生:红娘 中国唱片1959年录音
3.尚小云:三娘教子 百代公司1934年录音
4.尚小云:双阳公主 中国唱片1959年录音
5.梅兰芳 尚小云 荀慧生 程砚秋:四五花洞 长城公司1932年录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6-10-18 10:27:10 | 只看该作者


12CD梅兰芳老唱片全集/HCD-1055

配有图文并茂的图书一册,登载了近百幅梅兰芳剧照,其中梅葆玖先生最新寻觅出来、从未面世的绝版底片更是弥足珍贵。这本书才称得上是梅兰芳建国前继承、加工传统戏和新编个人本戏的记实,更是梅兰芳艺术鼎盛时期演剧活动的缩影。《全集》既有研究梅派艺术的文献价值,又有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是京剧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谨以此纪念梅大师诞辰110周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6-10-18 11:29:52 | 只看该作者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祭江》、《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6-10-18 11:33:20 | 只看该作者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代表剧目:荀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6-10-18 11:3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1:42 编辑

对“四大名旦”的客观评价: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

◇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6-10-18 11:5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6-10-18 12:34 编辑

中国国粹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6-10-18 16:4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x300 于 2016-10-18 16:47 编辑

我来介绍一套京剧立体声录音的CD. 中国唱片公司出品的 《京剧之星》. 这套CD是中国唱片总公司为了振京剧艺术,激励培养跨世纪的京剧接班人,倾力推出30位新世纪的京剧之星唱片专集。

这套CD的录音质量很高, 录音师包括了李大光, 李小沛等知名高手来操刀。这批演员都是当时一时之选,正当其盛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套基本上都听过  发表于 2016-10-24 12:05
多谢兄台的推荐。  发表于 2016-10-19 14:00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6-10-19 13:54:5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戏曲五大剧种(转载)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B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

  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

  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

  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

2.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上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

代表人物

评剧解放前出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如:李金顺、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白玉霜等。解放后更有东北、河北等地刘小楼、喜彩苓、韩少云、小俊亭、花淑兰等名伶;在北京评剧界的筱白玉霜、新凤霞、李忆兰、花月仙、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魏荣元、陈少舫等。

3.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代表人物

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旦角流派。小生赵义庭、王素君,须生唐喜成、刘忠河和刘新民,黑脸李斯忠,丑角牛得草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包括东北许多地区。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清末起源于浙江 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主要流行于江、浙、闽、上海一带,还有一些北方地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主要是马塘村为主,可以说是越剧的起源了,越剧起源应该是在马塘了,因而越剧应该有近150年的历史了),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艺人初始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中华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之。

代表人物

  四宫调时期:施银花(花衫鼻祖),屠杏花,王杏花,赵瑞花,李艳芳,姚水娟(越剧皇后),竺素娥(越剧皇帝),马樟花(闪电小生),支兰芳(闪电花旦),筱丹桂……

  新越剧:小白玉梅(快板鼻祖,旦行全才,已故)。

  尹桂芳(越剧皇帝,尹派鼻祖,已故),优秀的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尹瑞芳、高剑琳(原西安越剧团团长,已故),庞天华(原少壮越剧团副团长),陈书君(原富阳越剧团团长),尉少秋,张效芳,宋普南,赵志刚,茅威涛,萧雅,王君安等。

  袁雪芬(袁派鼻祖),优秀传人(自己创派的除外)有朱东韵,方亚芬,陶琪,华怡菁等。

竺水招(越剧西施,竺派鼻祖,生旦全才),优秀小生传人有女儿竺小招、孙静等,花旦传人有筱水招等。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代表人物

  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周珊、黄新德、张辉、吴琼、马兰、杨俊、韩再芬、关俊华、刘秋平。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6-10-24 00:39:29 | 只看该作者
文革中听样板戏,一个字唱几分钟,感觉太慢,现在感觉是韵味。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6-10-24 08:40:04 | 只看该作者
京剧这些内容是我转载的。
因为最近对戏曲来了兴趣,所以琢磨一下。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6-10-24 11:27:58 | 只看该作者
瑞鸣出过两张 正儿八经的京剧唱片    戏歌和短歌行等不算!  

第一张 是上海京剧院的 青衣 赵群-------姹紫嫣红

2009年出品   赵群本工张君秋一派,其张派的实力还是有保证的,至少她是得到了张君秋老先生的再传。然而,为了展示京剧旦角的各种流派来和标题匹配,让她演绎了非她本工的流派比如 梅派和荀派的代表曲目。我不是说 她唱的不好, 只是她不是这些流派的专家, 味道不是很纯正。况且 当时她还怀着孩子,嗓子的状态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 个人觉得。我在剧场和票房里,多次看/听过她的演唱,对她的声音是相当熟悉的。 这张片子录音非常好,可惜美玉微瑕!



第二张 生旦净丑
有第一张的经验, 估计听见了些反馈。终于力邀十一位当代京剧名家,包括各行当名流派传人如老生杜鹏、小生于万增、武旦宋丹菊、武生叶金援、青衣王蓉蓉、花旦管波、老旦、李鸣岩、铜锤花脸康万生、架子花脸张关正、文丑黄德华、武丑吴建平十一位著名京剧艺术家。遴选各行当的经典唱念,突出行当间组合交流,异彩纷呈中彰显人声与乐队呼应互动、浑然一体的魅力。 专辑曲目包括经典小生选段《玉门关》、老旦唱腔《赤桑镇》选段、承自昆腔的刀马旦《扈家庄》选段、以及老生,青衣和铜锤花脸三重唱的京剧咏叹调《二进宫》选段,等等;涵盖西皮、二黄、反二黄腔调中的导板、慢板、原板、流水等板式,昆腔、云苏调等声腔,构成京剧的听觉群像。在北京京城内著名的                                        、坐拥三百年历史的全木质古戏楼 "正乙祠" 戏楼内实地拾音,                                        二百年戏曲声腔气场十足,个人觉得这张是名家荟萃的录音。录音是一贯的高标准。可惜的是 部分名家 的状态已经不是其巅峰期了 比如李鸣岩,康万生等老一辈演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张生旦净丑专辑总体不错,最突出的缺憾就是老生太弱,  发表于 2017-1-19 17:02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7:24, Processed in 0.031066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