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6412

查看

93

回复
返回列表

go

说说关于音响的那些事

1#
发表于 2010-7-8 17:37:0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关于音响的那些事》是菅野冲彦与小野寺弘滋的对话,原载日文版《Stereo Sound》175期,原帖是 ikushi 大虾非常流畅的翻译,详见 http://www.hiendlife.com/bbs/vie ... &extra=page%3D1

ikushi 大虾的译作,刺激了我极大的兴趣,做了不少跟帖。这里另起一个帖子,是因为原贴主发了一个感人的美文,我担心继续这个似乎纠缠不清的话题,可能稀释了那个美好的气氛和感觉。美文详见第5屏的链接 http://www.hiendlife.com/bbs/vie ... page%3D1&page=5

这里简要来说说关于音响的那些事,以及由此延伸的一些分歧。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7-8 17:41:45 | 只看该作者



菅野之说法节选:

■ 唱片重播也确实会因人而异的。

■ 其实我们大家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唱片声音的,不管是音乐爱好者,又或者工程师也一样。

■ 每个人对于好声音的感受,又不尽相同的。

■ 重播音乐的忠实性,既是种带有责任的自由,也是一种再创造。因此,充分尊重这种再创造,意义深远。其实“优美的重播录音”比“忠实的重播录音”更有意义。说是忠实的重播录音,其实是在优美的重播录音。

■ 唱片演奏(重播)最重要的,是你对于声音的印象,想要怎样的声音。

■ 如果不能到达创造性的聆听阶段,没有能享受到声音以及音乐带给你惊喜和欢乐,你的发烧就不会长久的。

■ 音乐到底还是声音的艺术。就此意义上讲,没有好的声音就无法欣赏音乐,这是正确的。

■ 如果大家一直搞不出好声音,肯定不会坚持的。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固然重要。通过悉心钻研,不断积累经验,向着自己理想目标前进。总之,过程是需要喜悦的。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7-8 18:01:23 | 只看该作者
稍微说明一下情况。菅野出版的专著《新唱片演奏家论》一位朋友有这本书,翻了翻,日文版,看不懂。一共18章。2005年初版,发行人原田熏,Stereo Sound杂志社前任老板,出版也是他们吧?前后有序跋,以及菅野最后一个说明。从说明的中文来看,“新论”是他对1996年出版的《唱片演奏家论》的修订。

据楼主的译文介绍,“唱片演奏家”一说,是菅野1996年夏季号开始提出的。我翻过菅野《新唱片演奏家论》的序文,他说明这个观点的由来是,曾拜访一位前辈,前辈对他说,凭借对唱片了如指掌的听后感知,再去现场感受演奏的音乐,结果现场与唱片重播完全两样。前辈认为,唱片听多了,误导了他的听感判断,今后再也不听唱片了。菅野由此得到观点,唱片不同现场,音响犹如“唱片演奏”。前些年,拜访北京叶立先生,他介绍了志鸟荣八郎等另外一批日本大佬的音乐音响观,即音响重播的是唱片记录的音乐信息。志鸟荣八郎在1995年赠送给老叶单位2万张CD。我的疑问是,一张唱片中,你怎么知道唱片到底记录了多少信息?不知道志鸟荣八郎先生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不清楚唱片里究竟记录了多少信息,“唱片演奏”如何谈重播和还原的客观性呢?一些悟性很高的发烧友做了大胆假设,音响还原唱片的信息越多越好、越多越对,但是,如果还原的信息是录音师和音乐家录制时候刻意回避的,例如台湾有人提出系统可以听到金斯威大厅地铁隆隆声,这是正确的重播与还原吗?

音响爱好,与所有兴趣爱好最大的不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音响爱好是多面体的。是爱好声音,是爱好音乐音响,是爱好工业产品设计制作,是爱好音响时尚新颖......各种选择,因人而异。音响不同其他兴趣爱好,更不同其他时尚爱好,跟价格的关系,有密切关联,但又不是对等关系。如100万价格的车,买回来就肯定比10万好。但是,100万的音响买回来,未必比10万的好。从音响爱好,或音乐音响爱好角度来说,我们交流和讨论,真正有意义的,不是什么理论和技术,不是什么好在哪里,而是用什么具体办法充分发挥出系统优势,让100万好过10万,让10万超出价格的表现。

交流和讨论这个过程,理论和技术的意义,只为交流讨论的便利而存在。对于不搞DIY,没有更多实际意义。所以,他们懂与不懂并不重要。但是,对声音不可缺乏应有的敏感度。也就是说,一般画画的朋友,对各种绘画理论历史,可以无知,但切不可没有色感。对声音的品质如没有感知,可以断言,即使系统花再高的价格,自己也调整不出好声音。菅野的各种说法,侧重鼓动的是音响前面的部分,有意隐藏了后面这个部分意思的表达。

我其实不存在质疑唱片有什么问题,只是质疑音响“发烧”!具体一点说,我质疑的是发烧友普遍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菅野说话弯弯绕,没有把关键话说的像我这么明白。尤其在《Stereo Sound》150期之前,表达更是含蓄,造成很多发烧友的误读。菅野在很多场合,强调音响更多的是个性发挥,但他无法规避共性的重要。

菅野是做录音出身的,《新唱片演奏家论》18章节,从标题可以看出来,大量是说明录音的相关话题,如原音再生,录音再生理论,录音再生,复制的艺术,音乐的忠实性,再生的自由度,再生音乐的艺术性,音乐演奏与诠释,表现手法,唱片制作,乐谱到音响,日本的现状等等。

发烧,首先要明白的是,录音是录音,现场是现场,他们不同,但他们之间密切关联的是什么?更要明白,流行音乐的电声录音,严格意义上说,实质没有现场概念,没有HiHi概念,更没有Hi-end概念。声音只能从重播唱片的信息中来,唱片记录的信息却是不可知。所以,如何解读唱片信息,认识音乐乐音,是认识声音的基础的基础。   

退烧的人,100%都是不听音乐的、不关心声音品质的。如果不是人生遭遇意外,那些退烧的所谓老烧,其实都是伪烧,他们到终了也没明白一个最基础的东西,音响最大的魅力在声音的不可捉摸性。

音响的各种理论、各种理念很多,但真正从声学角度来诠释的并不多见,很多只是一般物理学的,电子学的,更多的是常识性的,更是想象的。从现实情况来看,不乏错误的误导,如曾经提及的音箱制作的所谓“无共振”理论 http://lts.bbs.net/bbs/02/6132.h ... ontent=%DD%D1%D2%B0。个人理解,之所以提出并被接受,其实是对避震和谐振理论的一种曲解。这里说一个最简单的理论,也是被忽视的理论,其实是音响最基础的常识。

音响为什么非得听音乐作品演奏,不能听“敲门声”?有很多声音,是纵向波,例如一般的鼓乐,多是纵向波,电磁波是纵向波,纵向波是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到的;但音乐主要是横向波。横向波很难通过仪器检测到,但却是人耳可以感觉到的,通俗一点说,他是人耳可以听出来的一种有变化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为何总是有人强调说,音响系统最终表现,只能通过聆听音乐来判断。

这么说,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你是否反对技术,反对指标,反对检测?非也。音响产品归结还是工业产品,无论多高级的系统,即使是下单才生产的产品,也需要一定额度的量产,但如果没有技术、没有指标、没有检测,如何保证量产最起码的品质?所以,反对随心所欲的DIY,反对自由改变厂机原设计。我的问题是,你用什么条件做品质的基本保证?

一般音响爱好,大可不懂什么纵向波、横向波这些理论,但切不可不懂耳朵感觉声音变化。如何更敏锐感觉音响系统的声音变化,意味着如何把100万系统调整的表现更好。但这涉及到另外话题,就此打住了。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7-8 18:09:37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是我的几个跟帖,下面是另外二网友的跟帖,看看具体的内容。

引帖一:

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所以,有时干脆不想。我谈谈音响的三个定义:“hifi是试图重现现场并捕捉音色艺术”,这是个主流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大侠不在少数,包括台湾的psycho这样的资深乐迷也是这个观点。但我自问每次从音乐厅回家我是不敢打开音响的,当然是我的系统和环境差得很远。但是我以为现场的重现在家用系统和普通听音室中是极其难的。在家用系统中追求这种目标意义不大,因为你可能永远达不到。

那么我们跳到另一个定义:“hifi是试图最大程度还原唱片中的信息”,这个也是主流观点,它摆脱了唯现场论的桎梏,但是又陷入了唱片的圈套,这带来了几个问题,包括,唱片中的有多少信息其实我们不清楚;不同公司的唱片在声音取向上差异甚大,不同声音工程师对声音的理解可能是南辕北辙,还有,譬如说有的唱片制作仅是为了让低端系统可以获得更好的听感,而在高端系统上缺点被放大暴露-----

就上述这两个观点而言,我认为第二个最有疑问,我为什么要被声音工程师的理念和唱片制作时的定位所困扰?我很清楚现场演奏时根本不可能是这个声音,譬如就像我现在听的decca普罗的钢协(阿什肯纳齐、普列文、伦敦交响)唱片一样,假、薄、飘、尖。但是第一个定义也是有疑问的,现场的样子要在家用系统和家用环境中重现,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然后是第三个定义:“hifi是唱片演奏家”,这个定义粗看是很好的,他强调了hifi系统的个性同时突出了系统主人的个人品味。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像卡拉扬那样在贝六交响曲的演出时将第一小提琴声部凸显,虽然会牺牲掉柏林爱乐齐奏时其他声部的表现,但是总体来看这个声音比较优美。卡拉扬可以这样子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确实可以让系统超越唱片而能带来让自己愉悦的声音。

这三个定义中,第三个定义强调的是美,一种个性的美。第二个定义强调的是真,是唯唱片信息的真。第一个定义强调的是美,是唯现场的美。我一直认为,真与美是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的,hifi第一要素是美,没有美啥都谈不上。所以,第二个定义首先被我过滤掉。然后剩下第一个和第三个定义。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可以联系起来,第一个定义强调了一个共性,第二个定义强调了一个个性。Hifi应该在这两个定义也就是在共性和个性中找到平衡。

引帖二:

“100万价格的车,买回来就肯定比10万好。但是,100万的音响买回来,未必比10万的好”。一切皆有可能,车是要在路上开的,音响是在一定空间内使用的。100万的车,比如宝马7,装备的是高性能扁平胎,在高低不平的山区道路,开不过装越野胎的10万的北京吉普,很正常,扁平胎只适合平路,挨几次冲击就会爆胎,车再贵也没用。

(音响的三个定义)赞同第一条,很简单,HiFi就是试图重现现场,HiFi只是通往音乐现场的工具,只需要求真,现场有很多种,但不外乎丑或美,美的现场需要展示,丑的现场一样需要正确展示,才能给大家正确的鉴别力。虽然重播可能永远达不到真实现场的水平,但是从天文数学计算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无穷数的小数点后位数越多,在大型综合计算最后的结果越接近真实结果。求真,这是多少年来西方音响工业,尤其是录音工业进步的源动力。只要你越接近真实的现场,那么听过现场的朋友都会知道,好的现场的声音会有多美。美或丑,不需要音响来定义、来渲染,美或丑,由录音所纪录的现场(包括录音室,也是一种意义上的现场)演奏本身来体现。

也赞同第二条,我觉得和第一条从本质上说是一回事,也是求真,只不过把录音和唱片制作环节摈除了。HiFi做到正确而真实还原唱片的信息,而美或丑,留给唱片里的信息本身去诠释。

第三条我也赞同,前两条是理想化的HiFi状态,现实中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投入太大。且不用说器材,就是空间,我想90%以上的发烧友家都不合格。在现有空间和器材素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空间、器材(包括线材和避震)、电等等环节的处理,来求得一个较高水准的声音,这就是考校大家功力的地方,也是非常值得玩的地方。

总体来说,我不觉得三个观点有矛盾。第三个观点是对前两个理想状态观点不能达到的妥协罢了。前两个观点更多在录音专业领域。第三观点更多在发烧友领域。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7-8 19:29:45 | 只看该作者
舒存兄:
在世界杯进入决赛期间,鄙人的译作能劳动各位大虾来跟贴,并展开热烈讨论。这多少有些让我喜出望外。本来这种贴不应该贴在《音乐唱片》栏,无奈实在是喜欢聆听各位大虾有关软件的评论。权当是一种收益后的回报吧。
我本人支持就这个话题继续展开理性的讨论。劳烦兄代牵头。
其实,我那篇胡思乱想产生的短文,主要是中和一下气氛,充当一回NBA中场休息时出现的美女拉拉队。哈哈,不曾想到被兄等赞为“美文”,实在有愧。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7-8 20:17:11 | 只看该作者
舒存兄:
在世界杯进入决赛期间,鄙人的译作能劳动各位大虾来跟贴,并展开热烈讨论。这多少有些让我喜出望外。本来这种贴不应该贴在《音乐唱片》栏,无奈实在是喜欢聆听各位大虾有关软件的评论。权当是一种收益后的 ...
ikushi 发表于 2010-7-8 19:29



客气了啊!确实写的非常感人,八爷都称赞了啊!

其实本来只想多听听各位的高见,我期待狗儿念经老兄了!事实上,现在谈的这些前面的话题都不重要,现实意义不大,关键是菅野没说的后面那些话题,也就是怎么听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听出一个自己可以把握声音的参考坐标!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7-8 20:34:56 | 只看该作者
先来看100万车和10万车的分歧。谁在崎岖山路卖100万的车?买车人怎么把100万车,或是10万的车拿回家?谁会通过山路栈道来鉴别他们的不同价值?答案非常明白。音响中此类联想和比喻比比皆是,但类似这么提出的疑问,多是个伪问题。
  

再看看另一位朋友的二个问题。第一个什么问题,没说明白:“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所以,有时干脆不想”。如果还是类似后面的第二个问题,建议多听、不要脱离了声音去想问题。脱离了声音,自己人想不明白,也说不清楚。这么说也许太直接,那我们来看看的第二个问题。

具体是从三个疑点,推导得到下面的问题和结论:一、“hifi是试图重现现场并捕捉音色艺术””,“强调的是唯现场的美”;二、“hifi是试图最大程度还原唱片中的信息”,“强调的是唯唱片信息的真”;三、“hifi是唱片演奏家”,“强调个性的美”。“真与美是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的”。

音响有不同的流派,他们的理念不同。其实过去都谈过了,唯真和唯美,是音响中意个最典型的伪问题。音响和声音,什么是“真”,什么是“美”,到现在还真不明白?

说100万的车子比10万的好,你把车子开出来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好在哪里。说100万的系统不如10万好,说的就是你没有经过调整,一定不会发出100万的好声音。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音响的“系统”概念,不是说单件器材的概念。隔壁一些高手,在大谈什么单元如何如何之好,如何如何之美,音响是单元的概念,是材料的概念,还是指标的概念?如果离开“系统”的概念,音响会没有意义。也可以说,离开人耳,没有声音的概念;离开调整,没有好声音的概念,高保真音响也就没有意义了。

声音是听觉,不是其他感觉,不同于其他感觉。所以,最该了解的是声学。涉及音响的声学,最该了解的,或不该局限于什么物理学、电子学这些涉及电声学的基础,最好能稍微了解一点心理声学、音乐声学或乐器声学,甚至建筑声学的常识,这样或许可以避免误读声学,避免很多莫名其妙的所谓定义及概念带来的误导。

声学最基本的一个常识,就是“声”和“音”的不同概念。听“声”,还是听“音”,这是一种不同的鉴别法。“声”或“声音”是总称,“音”是有调的“声”。我个人认识和理解,“声”主要指纵向波,“音”特指横向波,所以,音响一定离不开对“音”的听辨。围绕着如何“听”“声”“音”,不同类型的音乐聆听,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调整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追求,由此形成了多种音响流派。

音响所追求的高保真,必定是经过“调整”的“系统”声音,不是单件器材的声音。音乐也是一样的,大家都知道,现场的原始音乐的声音,不好听的音乐,只是学生演绎的,大师演绎的,或音乐家演绎的,抛弃个人口味,一定是好听的。因为,音乐的乐音本身,就是经过调整而发出的美好声音。这个“调整”的概念非常之重要,从声学上来说,就是一个“修饰”过程。乐器的发声,必须经过一个称做“修饰器”的调整过程,最后发出音乐的乐音。歌唱也是一样的,学唱歌学的就是这个“调整”和“修饰”嗓音的过程。不同的水平的“修饰”和“调整”,决定了演奏者或演唱者的不同水平。

原音或原声,本身特指的就是他们的真。“真”的原音或原声,必定也是美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好听”“悦耳”这些词语定义“美”的声音,这样很容易得到一个概念,这种好听悦耳的声音,只能是音乐的乐音,不是生活的噪音。如果乐音不“美”,不好听,或者很难听,人类还会花这么大精力去研究什么高保真,我们还会这么痴迷高保真?音响和高保真保真的是什么?离开音乐的乐音重现,高保真没有一点意义了。

什么是真,什么是美?这就是真,也是美。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7-8 21:22:38 | 只看该作者
《TAS》曾经组织过一次讨论,话题就是音响系统还原出“逼真”的“敲门声”。同样的系统,同样的空间,同样的唱片重播,不是每一次都能听到这种“逼真”的“敲门声”。如果音响追求的只是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一种不幸,但音响可以产生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万幸。我个人的观点是,这种“逼真”的“敲门声”可遇不可求。我们希望自己求的是什么,多听一点歌声,多听一点乐器演奏的音乐,还是多听敲门声?

“敲门声”就是一种生活的噪音,再逼真,再真实,也是没有意义的。试问,谁愿意对着高保真音响系统,长时间聆听逼真的敲门声?


这个话题,其实还涉及到声像的“逼真”问题。

说声像也好,叫音像也罢,意思就是声音产生的一种立体3D感。要明白的是,这是音响独有的一种听感,也是现场原音(或原声)没有(或很淡很淡)的一种声音感觉。按高保真的标准来看,系统重播产生的这种声像,一般是大于现场的声像。通过这个声像,很容易认识到现场音乐和唱片音乐的不同。

唱片的声像,只能是大于现场的声像。在现场,坐在舞台下的任何一个位置听女声独唱,你不会在意真实的演唱者口型多大,但通过话筒拾音和录音,最后制作成的唱片,再经过系统重播出来,演唱者的口型只能是大于舞台上的真实口型。为什么?这涉及到录音的特性,涉及到声学的问题。

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假设系统调整和器材素质等方面没有任何干扰因素,唱片记录演唱者口型大小的信息,也不可能是真实的一样大小。或者明白一点说,音响系统重播的口型,只有比真实的更大,音响系统都追求一种更小的口型。

这里说的口型,其实就是声像。声像是衡量系统等级的重要标尺之一,他的大小是高保真度的一种参考。山中进三在《Stereo Sound》好像说过,声像是压倒一切的。但不能为了追求声像,放弃或不顾声音的品质,结果走到另一个极端,声像感觉很好,但声音很难受,没办法长时间听音乐。

声像的完整理解是,声像周围有音场,音场当中有声像。与声像相关的音场,或者叫声场,是无数发烧友舍命追求的。现实中,不乏把音场调整的跟巷子一样深邃的人。也有的在讨论,音场的形状,究竟该是矩形的,是梯形的,还是扇形。我觉得这种讨论,极端无聊也无知。如果回到还原唱片信息的话题来看,你怎么知道唱片信息记录的音场该是什么形状的呢?

不要看到菅野老先生说“唱片演奏家”就格外兴奋,应该要明白,唱片“演奏”什么?怎么“演奏”唱片?上面所说的,其实已经说明了这点,音响与唱片、与录音、与现场原音的密切关系,也就是所谓唱片信息的问题,围绕如何重播唱片记录的信息,颇有名堂,因人而异,但基本点就是听觉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音响是一门艺术,也可以说是“唱片演奏家”。但我们应该清醒一点,过去我多次说过,音响如果是一门艺术,不如说音响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这个“妥协”,就是迫于各种原因,对系统做出的必要“调整”。如果一个喜好音响的人,自己不能认识声音,不能把握声音,就无法做出必须的“调整”,也就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唱片记录的信息,如果说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只是音乐的乐音信息。音响系统重播出的唱片信息,除了乐音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信息,就是围绕乐音衍生的其他信息,其中一种最吸引发烧的,就是3D的声音听觉感:通过系统重播,似乎可以感觉到演奏空间和乐器形体等,当然也包括了某个录音中隐隐的地铁声和逼真的敲门声。由此,也说明了饱受争议的一个问题,音响,唱片,与现场原音的关联问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知道分辨斯坦威和贝森多夫音色,你如何通过重播唱片调整系统的琴声?!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7-8 22:4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7-8 22:51 编辑

作为非专业烧友,非常敬佩舒存老师的学识,这次读后也受益真的非浅,尤其是关于建立声音标准的观点,很有启发。不过最后也有个感觉,是否舒老师有些看法表达得绝对了些,不容质疑了些?
所以也来粘两个过帖权作百家言,增加点色彩。

先引狗兄在S版的“何谓懂音乐”题栏上的发言,感觉也对这题:

“感动是最重要的,然后学习是自己的事,其实很简单,讲再多听的时候没感应等于零。有句话:天才教不来,庸才教不会。伟大音乐家们都不是教出来的,至于我们这些听者,既非天才大概也算不上庸才,能喜爱古典音乐(其实听什么音乐有心得的都算)已可归入中间状态,所以只有我们需要学习,但前提是你得首先有感动,不然会言不由衷地吐出一大堆废话。”

再下面是我顶狗兄这帖的话:

始终觉得谈论音乐,那种“普及知识、增加理性”的努力,包括声音音场、古典音乐常识之类,出发点和逻辑都不错,效果却难料,对比一下现实中古典音乐和所谓流行音乐的传播情况就知道了。总不能说流行音乐就缺乏内涵和技术含量吧?
因为对音乐和声音的理解,感性的东西比理性的东西更难得一求。
理性的理解只是手段,虽常常有帮助但不一定是修行的必径。
音乐理论与常识不妨作为路标,但另条道路也通罗马。
虽然理性知识可能有助于感动的质与量,但不见得可促成感动的发生,有时候甚至有一定妨碍。大多数时候,还不如S版所说的周边知识对感动有帮助,“触类旁通”。

菅野“唱片演奏家”的本意,是不是想由此表达对于HIFI这样的话题,感性或悟性可能比理性更需要引导?反正当时看到他老先生的文章时,内心是有某种共鸣的,并非简单的兴奋。

又或者是,对音乐应该有两种“懂”,互为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0-7-8 23:0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7-8 23:24 编辑

这段便感觉绝对了些想商榷一下:
“原音或原声,本身特指的就是他们的真。“真”的原音或原声,必定也是美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用“好听”“悦耳”这些词语定义“美”的声音,这样很容易得到一个概念,这种好听悦耳的声音,只能是音乐的乐音,不是生活的噪音。如果乐音不“美”,不好听,或者很难听,人类还会花这么大精力去研究什么高保真,我们还会这么痴迷高保真?音响和高保真保真的是什么?离开音乐的乐音重现,高保真没有一点意义了。
什么是真,什么是美?这就是真,也是美。”

我玩音响,就不是冲着高保真来的,为音乐而音响的人一定不少,虽然不排除有时候本末倒置(否则何谓发烧?)。第一次听到音乐之美就是因为感动,而不是因为“真的就是美的”,现在继续痴迷,也只能说两者有之,感动更美。

也许舒老师说的和我说的不是一回事,不过理性的东西多了倒不妨来些感性,HIFI应该是略带点昏黄色的。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7-8 23:19:43 | 只看该作者
先来看100万车和10万车的分歧。谁在崎岖山路卖100万的车?买车人怎么把100万车,或是10万的车拿回家?谁会通过山路栈道来鉴别他们的不同价值?答案非常明白。音响中此类联想和比喻比比皆是,但类似这么提出的疑问,多 ...
舒存 发表于 2010-7-8 20:34


我记得在别处曾经向舒存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那么在这里再请教一次。

真与美不能放在一起讨论。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而且真对应的是假,美对应的是丑。这种分野可以非常清楚的推导出你的论点------“唯真与唯美之争是个假命题”。音乐或是声音的欣赏,美是第一位的。

真的东西不一定美,真成为美是有条件的,你上面说了,必须是大师的演绎而不是学生的练习,这就是条件。另外原声也不一定美,这种例子很多,我们就拿音乐厅的例子来说,不同音乐厅出来的声音差距很大,有的很好有的很差。就是在同一个音乐厅的不同位置,恶声的也不少。另外,高保真的东西就一定美吗?

当然,确实存在那种真的也是美的例子,那就是最高境界。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7-9 00:13:04 | 只看该作者
我玩音响,就不是冲着高保真来的,为音乐而音响的人一定不少,虽然不排除有时候本末倒置(否则何谓发烧?)。第一次听到音乐之美就是因为感动,而不是因为“真的就是美的”,现在继续痴迷,也只能说两者有之,感动更美。

尘客 发表于 2010-7-8 23:08



现实中,真正“为音乐而音响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如果从发烧友的人数来说,很少很少。相反,爱乐的不少是远离音响器材的。或者确切一点说,真正关心声音的发烧友并不多,可以把握声音参照坐标的发烧友少之又少。我的观点,软件爱好多一点硬件投入,硬件发烧多一点软件追求。

音响如果不是为了“声音”,那会是为了什么,结果又会如何?前面分析过了。从音响层面上来说,“声音”的“真”和“美”是统一的,把他们割裂开来分析,这是中国教育最糟糕的一种做法。非常不幸的是,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也只能这样,否则会更纠缠不清。

“真”和“美”的统一,更大程度上说的是“声音”的共性,就是音响调整必须的要素,是基本的要求;“声音”的个性,是每个人终极的追求,是个人的品味和欣赏习惯的体现。喜欢北京人说话,喜欢天津人说话,还是喜欢东北人说话,因人而异。我们要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但不同于普通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人说,音响是自己喜欢的声音。这绝不是说“声音”可以想象。“真”和“美”的分歧,从我接触发烧友的现实来看,更普遍的现象是自己对原音缺乏感觉,为自己所做的一种辩解。

个性的东西,换个角度说,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调整办法。菅野老先生说的“唱片演奏家”,强调了个人调整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调整过程的艺术性,其实是指音响调整中的技巧性娴熟度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技术性少不了个性,但也不能离开共性。

我说的观点,不是可以不可以商榷讨论的问题,而是认真想过这些问题没有?关键不是说的是什么理论、是什么理念这些,关键不是文字上如何,关键是自己是否会“听”“声”“音”,是否把握了鉴别声音的那个方法?说白了,是说听感,不是其他。

怎么听,怎么提升听觉敏锐度,怎么建立参照坐标,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 11:17, Processed in 0.038053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