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6606

查看

10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73#
发表于 2010-12-30 15:55:47 | 只看该作者
布什弦乐四重奏极好,他的贝多芬晚期几首都是精品。
布什这个人也很有个人魅力。
他的几首小无是精品。他个人还单干。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0-12-30 23:21:47 | 只看该作者
四重奏,简明而约,就是四把弦乐器件的合作。


说起来,海顿以来,无人不作四重奏曲,但似乎留存下来的也就那些:海顿的晚期、莫扎特的晚期、贝多芬的晚期。靠!怎么都是晚期的!浅见之一:只有到了作曲的晚期才知道四重奏是所有交响的基础,是所有作曲思想的凝聚。

为何早期不足以,而晚期倍受推崇?难在哪里?浅见之二:平衡!

很不喜欢布达佩斯的晚期立体声的贝多芬的弦乐四重作品的演绎!问题在于平衡!这个问题恰恰是四重奏团往往忽略的地方!具体不展开,就匈牙利四重奏团和维赫四重奏而言,无不以平衡取胜!

平衡的对待四把乐器的不同,就是1840年的理念!

浅见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0-12-31 00: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牛仔 的帖子


    不会吧,应该就是上海四重奏组。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0-12-31 07:36:37 | 只看该作者
四重奏,简明而约,就是四把弦乐器件的合作。
说起来,海顿以来,无人不作四重奏曲,但似乎留存下来的也就那些:海顿的晚期、莫扎特的晚期、贝多芬的晚期。靠!怎么都是晚期的!浅见之一:只有到了作曲的晚期才知道四重奏是所有交响的基础,是所有作曲思想的凝聚。

为何早期不足以,而晚期倍受推崇?难在哪里?浅见之二:平衡!

很不喜欢布达佩斯的晚期立体声的贝多芬的弦乐四重作品的演绎!问题在于平衡!这个问题恰恰是四重奏团往往忽略的地方!具体不展开,就匈牙利四重奏团和维赫四重奏而言,无不以平衡取胜!

平衡的对待四把乐器的不同,就是1840年的理念!

浅见

mm33 发表于 2010-12-30 23:21
兄台所说真是真知灼见啊。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0-12-31 09: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不会吧,应该就是上海四重奏组。
alma 发表于 2010-12-31 00:22

是我搞错了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0-12-31 09:26:11 | 只看该作者
四重奏,简明而约,就是四把弦乐器件的合作。


说起来,海顿以来,无人不作四重奏曲,但似乎留存下来的 ...
mm33 发表于 2010-12-30 23:21

调整不到位的系统,很难听得到这种美妙的平衡。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吧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0-12-31 13:1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12-31 13:26 编辑

贴一篇很有水平的我的一个朋友的原创文章:《听BEETHOVEN LATE QUARTET两年后的一些想法》

昨天见到了半月未见的MM,心情大好  加上很久没有写主观的文章,回顾自己近两年来听音乐的时间大部分是选择BEETHOVEN的晚期四重奏,所以决定写些个人看法。个人意见,仅供内部批评参考

BEETHOVEN的四重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好像专门有早,中,晚期之分。这个划分好像在他其他领域里面没有区别或是区别的没有那么明显。有很多唱片上面就特别标注了早期,中期,晚期这样的字头。如果不是按全集出版的话,分开出版都有这样的标注(如果这个组合录制过的话)。我们在口头流传中他交响乐好像从EROICA开始后就没有分开对待了。钢琴奏鸣曲虽然也有说晚期的那几首,但是早中期的却没有怎样分开。而且到底怎样区分晚期也没有特别的泛指。而他的晚期四重奏6首确实成了一个接近约定俗成的称谓。我觉得除了在作曲时间上的差异外,他的这6首相对于他早期或中期的来说确实在手法和境界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只是我对他早期,中期的四重奏接触不多,就说不出早,中期之间的分别了。(待续)

四重奏这样题材我个人习惯把他看成交响乐团的简化版,第一,第二小提琴声部就简化成了两把四重奏中的小提琴。中提琴声部就简化成一把中提琴,大提琴琴和低音提琴声部则就简化成了一把大提琴。因为没有铜管乐部和打击乐部,所以四重奏不善于谱写和演奏激昂,振奋,有进行曲风格的素材。而又因为没有木管声部,所以也不适合谱写演奏悠扬的旋律,没有那种如歌的行板。四重奏是压抑,内省的,不是很美,但是绝对不乏味(要去接MM下课,明天继续)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0-12-31 13:13:06 | 只看该作者
英国的LINDSAYS组合80年代成立后一直没有换人,前不久宣告解散。这四位来自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以他们学校荣誉校长LINDSAY勋爵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团体。他们在初创时期就在ASV唱片公司录制了全套贝多芬四重奏。在解散前也就是00年后又录制了一套。我自己手上只有他们新录音的晚期,早先的录音还没到手。
LINDSYA的演绎是非常“小资”的。从第一小提琴的琴声一出来就觉得有点“妖”,细腻富有表情的揉弦,音色搭配非常协调,4个人都是那种享受性的音色。有的时候真希望他们能激动一点,可是他们就是那么带点沉醉的味道。事实上他们的速度并不是很慢,有的时候还挺快的,可是出来的效果还是那么沉稳。这是一种另人惬意的演出风格,最适合休闲的时候去听。把BEETHOVEN作品完全“美声”化了。我个人还是挺喜欢的,虽然有时真觉得有点“嗲声嗲气”
今天说说现在最成功的四重奏组合ALBAN BERG QUARTET(简称ABQ)
当年在台下听了LASALLE QUARTET演奏勋伯格而激动万分的四个音乐学院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艺术家了,虽然其中已经有一个做古了。
ABQ在四重奏的历史上有几个第一,他们是维也纳第一个纯职业的团体,之前的那些前辈很多本身都是乐团成员,并不单纯演奏四重奏,而ABQ是唯一的纯职业团体(这个性质不知对他们的艺术水准是否有提高)。他们还是唯一经过授权使用音乐家名字的团体,他们的名称是经过ALBAN BERG遗孀的首肯使用的。另外他们也是第一个在现场演出全本贝多芬四重奏并录制出版唱片的组合,今天说的就是这套89年在维也纳音乐厅现场演出的录音。
在录制完横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那次全集之后,ABQ开始了世界性的巡回演出。他们可能乐此不疲的是在观众的目光下进行交流,在笑容中完成成员之间的心灵默契,而不是象他们的那些前辈一样,把录制BEETHOVEN的这些人类精神遗产般文献当作严肃的工作,只能在静静的房间里去完成。于是他们大胆的在一个演出祭中把这些作品现场录制完成。
89年的这套录音相比早年的录音确实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很多段落可以听到四个人完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四个乐手各自轮舞,又配合默契,演出有很高的即兴度。精确,活泼,又文化味很浓。但是始终不喜欢的是他们第一小提琴手那冒头突兀的音色,夸张的过分的揉弦,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太过自我,完全忘了自己不过是个解释者而不是终结者。有些深沉的段落感觉他们确实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这个很可能和他们纯职业的背景有关,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观众面前演出,这样的场合很难进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这点和交响不一样,室内乐或独奏现场的录音往往不如录音室的,因为他们极端个人化),偏快的速度选择事实上也是现场录音带来的不得已的选择,这样的速度使得很多段落感觉有些匆忙。虽然这套现场的录音展示了ABQ作为现代领军团体的自信和素养,但是我个人却欣赏不起来,我情愿去听50年前BUSCH在EMI的录音室里通过古旧的录音设备所传出来了残破的声音。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0-12-31 13:13:5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来说说立体声时代最受推崇的一套贝多芬的四重奏全集演录者。AMADEUS QUARTET。46年在英国成立的组合事实上大都是因为二战逃出维也纳的奥地利人。AMADEUS组因为没有流亡到美国,而是一直呆在艺术气氛浓厚的欧洲,所以他们的后来艺术生涯也一直保持非常高的贵族气息,要理解他们手中的贝多芬事实上我感觉需要用贝多芬交响乐的理念去理解他。他们不是那种“小资”型的贝多芬(这个评语更多人是用来形容LINDSAY QUARTET)。他们的演出总是那么热力逼人,不会去在乎速度的合适于否。他们的贝多芬是有楞有角的,是热血的。事实上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就象一个多楞镜,你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过去所产生的感觉都完全不一样,这点在他的交响曲中并不明显。赵毅敏先生对AMADEUS的这套全集是推崇备至,而我今天是单独说晚期的四重奏、在我心里AMADEUS的晚期并不是最出色的。他们的速度感觉过快了,而且揉弦太多了!!!!!!!!!!!

真不喜欢贝多芬晚期的作品用这么多揉弦。
继续。
说完AMADEUS组,改说另一个立体声时期留下备收好评的全集的德国MELOS组。
和AMADEUS不同,MELOS的全部成员都来自斯图加特,是典型的南部德国人。和以汉堡为代表的北德人不同,南部的这些人在保守方面没有那么严格,这点听MELOS的演奏就能感觉到。
众所周知,80年代MELOS在DGG唱片公司录制的全本贝多芬四重奏一问世就备受当时评论界毫无保留的褒奖,可惜很快那套分成早,中,晚3套的全集就从目录中消失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再版(日本DGG今年已经全集出版了)。其实早在他们签约DGG之前就曾有一套准全集录音(6张),我手上有3张,只是并不是晚期6首都收入了(只有3首)。
早期的录音,MELOS显得非常大胆,技术还是那么粗糙(这点看来,晚期他们的技术也没有什么退步,哈哈)。什么样的音都敢拉出来,有些地方实在让人摇头。但是却有一种非常让人感动的冲动,这点在他们晚期那种配合默契的氛围中反而感觉的不是那么强烈了。MELOS的演奏很容易让人感觉不是在用感情,而是在凭感觉演奏。这点比较奇怪,按照赵毅敏先生的说法,不是在拉晚期四重奏,倒有点象是BUSCH在拉克鲁采了。
事实上MELOS的手法并不是很古典的,很多地方和他们的前辈BUSCH有很大出入。比如慢版,MELOS的手法就特别注意明暗对比,并不是那么娓娓道来。有很多地方都有现代四重奏组的特点,凌厉,不克制。这样的手法我现在开始慢慢喜欢上了。

下次介绍LINDSAYS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0-12-31 13:14:47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个匈牙利团体就是vegh quartet。灵魂人物vegh早年就是匈牙利组的发起者,后来又和其他经典组合一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团体。该组合在50年代和70年代都各有一次全集录音,可惜我都没有收,只是听过一些片断。从大多数爱乐者眼中立体声的录音速度运用更见成熟,情感更为深刻。只是vegh的音色实在过于单一,缺少变化。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晚期的beethoven就是需要这种音色的演绎,见仁见智了。比较好玩的是大多数的专业出生的爱乐者反而更喜欢他们mono时期的那套,有人甚至说那套开现代演奏beethoven之风,事实上我对这样的说法还是觉得是有道理的。那套mono录音和之前其他组合诠释这些作品却是不同,热情洋溢的手法,动感十足的音色完全抛弃了19世纪遗风,开一派先河。晚年的录音好像是一个来回又回到了busch quartet的那个轨道去了。现在一些著名的团体诠释late quartet的时候总是能听到vegh早年的影子,从melos到abq。无一不受那套录音的影响。
在说立体声录音之前先说说两套备受好评但是一直没有CD化的录音。这两个录音都是WESTMINGSTER公司当年的看家宝贝,可惜前段时间该公司死灰复燃的那点日子里没有去发行这两套录音,却把精力全部留在SCHERCHEN身上,真是买橹还珠.这两套一套是Vienna Konzerthaus quartet。一套是Barylli Quartet。这两个组合可以说是最具有维也纳传统的。Vienna Konzerthaus quartet4个人全部都是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毕业的,后来有一同在维也纳爱乐担任乐手,共同配合长达几十年,在34年该团成立的时候已经被大家看成是和BUSCH QUARTET抗衡的组合了。Barylli Quartet的灵魂人物WALTER BARYLLI则是维也纳爱乐的第一小提琴首席。他们录制的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录音(PREISER CD化)已经可以把前辈Pro Arte quartet的录音打底了。
可惜我也没有听过这两个组合的录音,不过从一些文字评论来看,都是非常非常出色的演绎,看来只能等到一些小公司把他们CD化发行了。
现在开始说说立体声录音。首先说说LASALLE QUARTET。为什么要说他们呢,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所以就有了现在被誉为BEETHOVEN四重奏代言人的ABQ组合。这个49年成立的美国组合事实上更象是德国组合,他们的两位小提琴手都是德国人,同样都是格雷米欧的学生。但是他们却好象不是很喜欢演奏德国的古典派作品,醉心的是象荀伯格这样的现代派作品。69年他们在维也纳举行了一系列荀伯格的音乐会,下面听众里有4个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小伙子,也就是后来ABQ的四位成员。LASALLE只为我们留下了BEETHOVEN的晚期4重奏,早期,中期都没有录制。

喜欢现代音乐的人去搞非常经典的音乐,出来的效果绝对非常特别。事实上这套录音也确实到处都是天马行空,酣畅凌厉的处理,往往出人意表。他们的拉琴手法非常特殊,每一下都是拉出来的,绝对硬绑绑,没有富余表情的揉弦,也没有处理RUBATO的滑音,每一下都是那么干脆。搞出来的BEETHOVEN象个铁石心肠的硬汉(好象不是和符合乐圣晚年的心态哦)。要是你有听这些作品有很长一段时间,你可能会开始欣赏这种处理风格,但确实很难想象刚接触这些作品的人会喜欢这样的处理方式,这是一套没有一丝甜言蜜语的演绎。我个人现在开始慢慢可以接受了。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0-12-31 13:16:02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更正一点,LENER组的BEETHOVEN四重奏全集以前TOSHIBA EMI曾经出版过,分为早,中,晚3套。可是现在已是废盘多年
说完法国的双壁,再来说说匈牙利三杰.先说BUDAPEST组.事实上该组合在20年代成立的时候是清一色的匈牙利人,30年代人员全部更换,换成了犹太人.除了名字还是原来之外事实上没有一点共同之处.他们在20年代末期录制过BEETHOVEN全部晚期四重奏,好象唯一CD化的就是BIDDULPH出版的3张单张(BIDDULPH出版过两套BEETHOVEN晚期四重奏,除了BUSCH组就是这套了)可惜这个20年代组合的早已废盘多年.我自己手上的有一张他们50年代在CBS录制的OP132.我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团体总是先去买一张OP132试试,如果符合我的欣赏口味就会去找另外的录音.现在我也只有这个组的这一张录音,可想他们不适合我.先不去说他们技术上的粗糙(技术上的问题我一向很不在意).主要是他们那种没有张力,显得松散的演绎方式我很不感冒.任何一个乐句都显得没有精神气,听过两遍,实在不愿多听,也就多说不上什么了.事实上我对他们20年代录制的晚期还是非常有兴趣的.主要是对那个时期的演奏风格手摹心追.后来还听过这个组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现场录音,感觉一如既往的松散.没有兴趣
说完BUDAPEST,再来说说匈牙利组了
这个老字号的组合也是风雨多年,早先是Sandor Végh发起组织的,后来他和乐团的第2小提琴手Alexandre Moskowsky不合,加上刚刚出师的Zoltan Szekely风头正劲,没办法.VEGH只好离队,又自主了另外一只经典的团体.Zoltan Szekely来后也好景不长,那个Alexandre Moskowsky又开始不安份.录制完一套贝多芬全集后Zoltan Szekely铁腕换人.于是Michael Kuttner走马上人,在立体声时代又录制了一套全集.不过从结果来看,早年Alexandre Moskowsky在时录制的那套远强于后来的录制

匈牙利早年的演绎可以非常清楚的听到Zoltan Szekely那美妙富余表情的音色,揉弦滑音并用.非常抢耳,整体结构紧凑,速度很快,但是一点不给人匆忙的感觉.这要多亏他们那平衡的音色搭配.感觉非常舒服.可能不是诠释的最深刻的,但是绝对不乏味.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次录音.晚年就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了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0-12-31 13:16:47 | 只看该作者
刚刚又听了一下CAPET的演绎,克制情感的典范。但是有些地方,比如OP132第2章后段那种乡村舞蹈的节奏明显感觉有点呆板,不过我算是很挑剔的了。在我听过的十多个版本里面只有BUSCH的有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其他都感觉节奏呆板,另外GUARNERI的也算是除去BUSCH外感觉最到位的。第3个乐章对比CAPET和BUSCH的马上就能感受到是两种不同风格,除去速度上的快慢差异之外,CAPET的音色始终单一,而且感觉四个人配合上面有点瑕疵。从这章一开始第一主题一登场CAPET就是一种冷竣的表情,而BUSCH则是一副温情的面目。在速度上CAPET始终在控制,免的过慢,有些地方是在赶的,这可能和当时录音条件也有关系。而BUSCH顺其自然,音色温暖,恰到好处的滑音表达出丰富而多样的内心感受。在重复段后段BUSCH又满是神来之笔,弹性速度表化毫无痕迹,渐快的尾声让人真正达到自由的境界。CAPET速度就单一化了,缺少变化,显示出对自己的不自信。
随便说说,虽然CAPET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而且很多乐友也不知是以讹传讹还是怎样,对这样少见的录音推崇备至,起码在我感受中,CAPET拉的和BUSCH的还是有一个等次上的距离。不如去买又好买又便宜的BUSCH,当然,如果你只需要一套晚期的话
说完CAPET组再来说说另一个传奇性质的法国组合CALVET。比CAPET稍晚出生的Joseph calvet (1897-1984)一生曾组织过两个四重奏团,而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被称为“法国的无价之宝”。和CAPET不同,CALVET的演绎就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虽然是法国式的,而非德国式的)。CALVET组成员一直都在变化,20年代的那个成员搭配都没有留下录音。我们能听到的他在TELEFUNKEN公司的录音事实上是他第2次换人和第3次换人后的录音,普遍认为他最后在46年代录制的SCHUBERT是他最不成功的人员组合时期的录音。而在30年代的人员组合被看成是最成功的。而他录制的唯一一首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OP131就是在38年第2次成员调整最后的录音了。这首录音当年在TELEFUNKEN一录制完毕就广受评论界好评,当年的法国古典音乐最高奖项“金音叉奖”就颁给了这次录音。从录音中可以看出,CALVET轻柔的触弓,气息悠长的运弓都显示出十足的法国风味。演绎带有浪漫色彩,音乐平缓舒畅的出场,音量始终控制的非常轻柔,没有一般演奏者在每个起始音中那种冒头的突兀感,整体配合非常平衡。但是感觉过于平淡,缺少速度的转换。这点好象是德国人的专利一样,在演奏BEETHOVEN的音乐中,法国人总是显得不够自信,缺乏对大局的把握,速度总是保持均匀,不能随式而动。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16:39, Processed in 0.03221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