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4616

查看

15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关于声音薄厚的话题

1#
发表于 2020-5-22 08:56:1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经常听到发烧友在讲一套系统的时候,会讲到这套系统的声音厚,或者是声音薄。那厚声的系统在播放偏中高频弦乐的时候,经常会有细节不够突出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细节被掩盖的情况,让人感觉不够尽兴;

在播放人声的时候,会有一些总觉得嗓子里面像有东西在唱歌,在对体会歌者感情细节表达的时候不够清晰不够细腻;而在播放一些低频比较多作品的时候,我们会更喜欢这种厚声系统的表现。

那声音薄的系统又是怎么的表现呢?声音薄的系统在播放小提琴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声音高频略微凸出,略偏尖锐;在播放人声的时候呢,会觉得中频比较多曲目的没有多少感情,声音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该有的东西没表现出来;在播放一些低频要求比较多的作品,比如爵士音乐的低音bass的时候,会觉得也不够尽兴,该有的氛围感没体现出来。

所以说一套理想的hifi系统,声音不能厚也不能薄,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音乐当中最感人的那部分,充分展现作品本身的魅力。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20-5-22 08:58:09 | 只看该作者
       声音的厚或者薄是怎么产生的呢?

从电源线的角度来理解是这样的:前段时间帮南京三越校正电源线的速度,然后我们发现,快速的电源线会让声音变得薄,速度稍微慢一点的电源线会让声音变得厚,所以在电源线上面厚声是声音的堆叠。只有那些速度不快不慢,恰如其分的电源线会让声音保持一个正常的厚度。

因为喜欢民谣吉他,后来也认识了一位钢琴演奏家,在工作室有钢琴,也有民谣吉他,所以对这两款乐器的质感我都是熟悉的。在校音的时候,大多数播放的都是民谣吉他或者钢琴,吉他一般用于最后的验证,而钢琴适用于平时的调整,钢琴的音域很宽,在听的时候要把握钢琴木锤敲击的时候,要能听到木锤外面有一层绒布的质感。在厚声的系统上,在速度慢的系统上,会把这一瞬间的质感给淹没掉;在声音薄的系统上,根本就没有这个质感,所以说我们要的速度快或者慢,声音厚或者薄,就是要能完美完整地重现钢琴木锤敲击一瞬间的质感。

在做声音校正的时候,把我手里面一些电源线寄给了南京三越的赵哥,他根据速度做好十条电源线发给我,由快到慢每条电线的速度都不一样,他就是有这样的本事,通过结构或者材料的调整,能影响声音速度的快或者慢。第一轮从十条线只选了一条线最接近的线,然后根据这条线又做了三条声音差别很细微线,经过细听最终发现只有一条线是能让我们满意。同时就按照这条线制作HG—P3F。

为什么叫皇冠呢?有很多朋友都喜欢银彩的双皇冠或三皇冠电源线,三越赵哥想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超过双皇冠或者三皇冠,但最终达到了没有?后来我给赵哥一个建议,买一条正品的双皇冠,同时把你的线一起发出去,让发烧友在自己的系统上面来做对比。

对发烧友的要求是:第一系统级别足够,第二要有足够的听音经验,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这样就可以了。同时,最后一点要让这个朋友在听过之后呢,在论坛上面会写文章,告诉大家分享听感。现在这个活动还没有开始,正在满足预付款客户的订单。这部分客户还没有做完,等把这部分的预订的线做好之后呢,就会来进行这个工作。

点评

辛苦我帮你分段,否则非常不便于阅读。  发表于 2020-5-22 11:25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20-5-22 08:59: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器材声音设计,这件事情我们要从源头说起。

这件作品的设计者,他是希望把这件产品设计成比较厚声或者是比较薄的样子呢,还是说他希望设计成一个完美的不厚不薄不偏不倚的作品呢?

如果说他的本意是想把声音设计成偏厚或者偏薄的话,那我是觉得这个设计者的出发点是有问题,或者他的审美取向是有问题的。如果说他的本意是想设计成不厚不薄,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那我觉得这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或者是一件半成品,而这样的东西值得我们花钱去买吗?值得我们去把玩吗?值得我们用心去做调整吗?

点评

不分段的话,读的还真是累。。。  发表于 2020-5-22 11:27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20-5-22 10:15:53 | 只看该作者
讲一大堆都是多余话,就两字“失真”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20-5-22 10:24:03 | 只看该作者
一套系统的规律吧,总的来讲是要面对两种失真,一是声压的线性失真,处理不好就是鸡仔声(大都分细箱就如此),二种是声音失真,如号角之类变调失真,指向性失真,谐波失真,瞬态失真等等,而厚薄的原因基本上是频响失真,从原理上就是没救的,换啥线都是徒劳的。。。所以说,凡高级系统都是能把失真处理好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20-5-22 11:28:51 | 只看该作者
声音的厚薄就是信息量和声音能量的频段分布,加上人耳的听觉特性

点评

哈哈,谢谢jogo版主。  发表于 2020-5-22 21:08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20-5-22 11:57:15 | 只看该作者
从声学原理上说就是混响时间的差异。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20-5-22 12:20:3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较长没仔细看,简言之赞同j版观点,声音厚薄是存在的,究其原因有主客观之分,主客观里又分器材原因、环境原因、声源因素以及个人听感等多方面,简单举个例子,一对小口径音箱在10平20平的小容积里使用可能声音刚好,但在器材、声源、听众不变情况下,把这对音箱放到50平方乃至更大环境中播放,声音是趋薄的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20-5-23 23:40:36 | 只看该作者
y1531234567 发表于 2020-5-22 10:24
一套系统的规律吧,总的来讲是要面对两种失真,一是声压的线性失真,处理不好就是鸡仔声(大都分细箱就如此 ...

请推介哪些高级系统可以处理好失真?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20-5-23 23:50:27 | 只看该作者
楼上不是认识上海滩有条老鬼会量子解决方案吗,问我干嘛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20-5-24 00:15:03 | 只看该作者
y1531234567 发表于 2020-5-22 10:24
一套系统的规律吧,总的来讲是要面对两种失真,一是声压的线性失真,处理不好就是鸡仔声(大都分细箱就如此 ...

所以说,凡高级系统都是能把失真处理好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20-5-24 07:02:32 | 只看该作者
       声音厚薄软硬确实都是失真,现今市售产品(含天价旗舰洋货)即便弄到最好状态仍存在基本理论缺陷,不可能达到真HiFi。这是驱动原理错误造成的,传统方法不能解决。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8 10:30, Processed in 0.054663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