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4480

查看

5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metamophore

13#
发表于 2011-8-6 17:16:44 | 只看该作者
《乡村骑士》首演之后,很快获得轰动性的成功,在意大利各地上演,不久传遍世界各大剧院争相上演,马斯卡尼也籍此一夜成名。但他此后的十多部歌剧却再也没有获得这样的成就和成功。从1893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将《乡村骑士》和烈昂卡瓦罗的《丑角》放在一个晚上一并演出起,此后各大剧院也都习惯上将这两部写作手法类似、同为描写现实人们生活的悲剧放在一起演出。晚年的马斯卡尼与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有密切关系,二战结束后,他的财产被没收,在罗马的一间小旅馆中度过贫困的最后岁月,于1945年8月去世。但他的《乡村骑士》却一直深受全世界的歌剧听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1-8-6 17:18:17 | 只看该作者
传统的观点认为《乡村骑士》的中心人物是图里杜,这是部男高音歌剧,但我认为从这场悲剧的角度来看,悲剧的中心人物应该是桑图扎,所以将之演绎成女高音歌剧也未尝不可。实际上,图里杜和桑图扎这两个人物应该是同等重量的,好的演绎,这两个角色都应该是同样精彩的。另外,马车夫的演绎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他的音域对男中音来说是很要求很高的,还要求能将这个人物的个性刻画得生动;罗拉这个人物在台上的时间只有教堂一刻,但有幕后一段唱,马斯卡尼对这个人物的刻画虽着墨不多,但可以说非常精彩,寥寥数笔就将这个人物的面目、个性描绘得很鲜明生动,所以对演员来说任务也就很重,很难演好。对指挥来说,更是要统揽全剧,在一个小时的音乐上作好速度、力度及情绪变幻上的拿捏,要完美地体现出作曲家的写作精髓和戏剧魅力。所以,这部作品问世百多年来尽管在全世界上演无数,但好的录音却不多见。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1-8-6 17:21:49 | 只看该作者
不管从文献价值还是演绎的精彩程度来看,由作曲家本人在19404月亲自指挥的这个版本都是不得不首先要听的。这是HMV为纪念这部歌剧首演50周年而在意大利由HMV的首席录音师盖斯伯(Fred Gaisberg)制作的,当时二战虽已爆发,但意大利尚处于中立,录音母盘被送到英国准备出版,但随后意大利即参战了,由于显著的复杂的政治因素,这个录音直到1948年才得以在英国出版,但意义已全然不同了。由于8年的耽搁,歌剧开头的图里杜西西里小夜曲的母盘已经损坏,所以后来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的唱片中这一段都是用的1947年重录的。只有在意大利HMV的分支(La Voce del Padrone)制作中才能找到原先的1940年的西西里小夜曲。我们今天还能在Nimbus公司1993年的重发CD中找到这个原汁原味的全剧录音,从文献意义上来说,这就跟现在还能听到瓦格纳自己的录音一样珍贵!
这个录音是目前可见的录音中时间最长的,长达83分钟,而一般在剧院上演时大概都在70分钟左右。除此以外,在唱片开头,还有一分多钟的当时由作曲家亲自录制的致辞,叙述了录制这个录音的缘由。
马斯卡尼的指挥在一些人看来实在是太拖遢了,但几次听下来,觉得马斯卡尼的指挥最大的特殊之处并不是速度上的,而在于体现剧作的悲剧力量上。从前奏开始的调子就特别阴沉、徐缓,在一些重要段落,比如桑图扎向露契亚妈妈倾诉、桑图扎哀求图里杜回心转意以及最后的图里杜的饮酒歌和向妈妈告别的唱段听来,戏剧冲突的激烈程度有所减弱,但悲剧氛围却刻画得更深刻了,同时具有更加浓郁的宗教虔诚。中间的间奏曲,演绎可以说是和卡拉扬的指挥两个极端,在卡拉扬的演绎中,你得到的就是前面讲的洗尽铅华后的心灵纯化,而作曲家自身演绎中你最强烈地体会到这出爱情悲剧内心的深深创痛和拗哭,有如哀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1-8-6 17:29:38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的是阿尔贝托埃莱德指挥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乐团和合唱团、比约林、苔巴尔第、巴斯狄阿尼尼演唱的版本,这是由DeccaRCA联姻(当时比约林属于RCA的专属艺人)于19579月在佛罗伦萨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录制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1-8-6 17:33:43 | 只看该作者
当时的苔巴尔第属于Decca公司,已经为Decca录制了许多唱片,是Decca公司唯一能和玛利亚·卡拉斯相抗衡的台柱子。苔巴尔第从1946年就开始在斯卡拉剧院登台,于1949年开始签约于斯卡拉,后来由于卡拉斯在斯卡拉的地位上升,两人在公开场合交恶,一山容不得二虎,故而从1955年起苔巴尔第离开了斯卡拉,来到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她深得时任大都会经理的鲁道夫·宾(Rudolf Bing)的器重(宾一直称呼她铁酒窝),直至1973年离开大都会她一直都是剧院意大利歌剧的无冕之后。苔巴尔第出道极早,22岁即登台演唱《梅菲斯托菲勒》中的Elena,战后托斯卡尼尼听了她的演唱后邀请她在斯卡拉重修后的首场演出中演唱。今天的人们很难相信,在苔巴尔第演唱生涯的前三分之一阶段,她除了专擅于美声歌剧外,还唱过古典主义前期的歌剧甚至是亨德尔,也还曾经是德国歌剧的希望之星(她曾经唱过埃尔莎)。

听苔巴尔第的歌剧录音,由于有卡拉斯的演绎先入为主在前,觉得声音是美仑美奂,但和卡拉斯相较,多少觉得少了些表演上入戏的过瘾感。但这个《乡村骑士》的录音可以说是其中的翘楚,听过这张唱片后,你不得不佩服苔巴尔第的功力,她用强劲凌厉的戏剧声势和适当的喉音来表达了桑图扎这个人物的痛苦内心,她在向图里杜声嘶力竭地哀求时和最终的希望破灭时那怒从心生的心理变化,都让人觉得服服帖帖。她的表演,使这个人物活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1-8-6 17:43:17 | 只看该作者

意大利歌剧的录音是那时Decca公司声乐录音的重点,所以,这个《乡村骑士》的录音云集了当时Decca的最强制作班底,甚至不惜向RCA商借了约西·比约林。按那时的常规,与苔巴尔第配合的应该是莫纳科,而唱片公司正是选择了合资企业比约林唱图里杜,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虽然他在1953年和米兰诺夫(Zinka Milanov)在RCA的录音中正处于全盛时期状态要好过1957年的这次录音,但听过全剧录音后,你不得不承认:唱片公司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Decca后来为Del Monaco分别在1960年和1967年录制了两版《乡村骑士》)。比约林在这里的演唱具有字正腔圆的意大利Spinto,有着令人诧异的戏剧音势,突出的表现了图里杜的热情和强烈性格,他和苔巴尔第在教堂前的那一大段对唱,是唱片的精华,两人的演唱令你虽看不见人物的举手投足,但表演的绵密的戏剧张力和丝丝入扣的情感表达却历历在目,同时还有着最美的声线,两个人都竭尽全力地融入了角色之中,这样的演唱,着实是完美的享受。
在战后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乐团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她的最佳保留曲目和阵容甚至能和强大的斯卡拉对阵。她原是指挥家圭依(Vittorio Gui)在1933年创办的一个五月歌剧和音乐会节日,在战后的演出重心主要是罗西尼和威尔第。那时,大剧院的剧目都已经排得满满当当,那些小剧院则需要诱人之处来招徕观众。卡拉斯1951年在PalazzoPitti登台演唱海顿的《奥菲欧》时还完全默默无闻,1953年苔巴尔第也在那儿在Mitropoulos棒下演出《命运的力量》。而后来的里卡多·穆第,一开始也是靠在五月音乐节发掘威尔第那些不知名的歌剧(如《西西里的晚祷》、《麦克白》、《强盗》)而起家的。到了780年代,音乐节又将注意力集中到罗西尼身上,在穆第的指挥下首次上演了全本的《威廉·退尔》。五月音乐节拥有一支水平很高的乐队,在上世纪560年代他们为世界各大唱片公司录制了大量优秀的意大利歌剧录音。当时Decca拥有的五月音乐节乐团、RCA意大利公司拥有罗马歌剧院乐团(有时还用其他名称)和EMI旗下的斯卡拉乐队堪称最顶尖的意大利歌剧乐团。

演唱阿尔菲奥的是伟大的埃托·巴斯狄阿尼尼(Ettore Bastianini),他是Decca公司的当家意大利男中音。他美好的歌喉、英俊的容貌和卓越的技巧使他成为那时演唱真实主义歌剧的一线男中音,那时他和男高音弗朗科·科莱利(Franco Corelli)堪称舞台上的双杰。由于他具有光辉、洪亮的嗓音,所以他和黄金小号之称的莫纳科(Mario del Monaco)合作了许多录音。
巴斯狄阿尼尼生于1922年,1967年因脑瘤去世。他在1945年作为男低音首次登台,1951年改唱男中音在博罗尼亚再次登台,演唱了老亚芒。他第一个广受好评的角色是1953年在五月音乐节演唱的普罗科菲耶夫《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王子。从1952年起,他一直在斯卡拉演唱直至去世,他在许多斯卡拉的制作中与卡拉斯同台演唱,其中包括1954年著名的《茶花女》(朱力尼指挥、维斯康蒂导演)、《假面舞会》、《海盗》和《Poliuto》。从1953年至1960年他在大都会和苔巴尔第同台演出。
巴斯狄阿尼尼将阿尔菲奥演得富有青春气息,豁达而又不失粗俗,以他那富有穿透力的辉煌歌声和富有戏剧激情的表演,和苔巴尔第以及比约林组成了强劲的三角演出阵容。

提起阿尔贝托·埃莱德(Alberto Erede)的名字,德国的歌剧观众是十分熟悉的。因为,埃莱德指挥生涯的一大半时间是在德国度过的,他在杜塞多夫的莱因歌剧院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1909年生于热那亚,早年在热那亚和米兰学习音乐,后来先后到巴塞尔和德累斯顿跟随魏恩伽特纳(Felix Weingartner)和弗里茨·布许(Fritz Busch)学习指挥。1934年跟随布许参加了格林德伯恩音乐节的演出,指挥了《唐·璜》和《费加罗的婚礼》,1935年作为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指导,并带团访问了美国。战后,他加入了新伦敦歌剧公司(New London Opera Company),1950年到1955年在大都会指挥,1958年至1962年是杜塞多夫莱因德国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1968年,他在拜罗伊特指挥的《罗恩格林》深受好评,此后就在维也纳、伦敦、爱丁堡各地担任客座指挥。他在Decca录制了大量的歌剧唱片,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宠姬》和一般的标准曲目(我们熟知的就有苔巴尔第、莫纳科演唱的《游吟诗人》及苔巴尔第、普兰德利(Giacinto Prandelli)演唱的《艺术家的生涯》、Inge Borkh和苔巴尔第、莫纳科演唱的《图兰朵》等)。
在这张唱片中埃莱德的指挥非常紧凑,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乐队在他的控制下具有绵密的音响和凌厉的动态。这个录音虽属Decca的早期立体声制作,但录音丝毫不逊于Decca后来为Del MonacoPavarotti录制的同曲目唱片。唱片中大提琴的擦弦录得让人听了直呼过瘾。这张唱片一般很少被人提及,但实在是一张演录俱臻化境的荒岛唱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1-8-9 12:0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这点本来我也想更正的。。。

乔治伦敦也是这样的情况,40来岁就出现了喉癌,不过好像及时动手术还是怎的,退台后还活了一些年数,然而就50年代中期(最晚到58年索尔蒂指环莱茵黄金)和其60年代录音来看,后期录音高音吃力和用声僵硬发紧痕迹无比明显。

可惜了巴斯蒂亚尼尼,他的男中音天赋简直惊人。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1-8-7 18:28:32 | 只看该作者
顶m兄牛文。
这部紧凑干练的剧目影响力实在高,也算是点亮马斯卡尼一生的火光。
不说间奏曲被应用在多部电影中(比较著名的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包括alfio的咏叹调《马尔在跑》(尤其每小段最后几句),我相信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调子就是从这里借鉴的。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1-8-7 20:23:00 | 只看该作者
这倒是新发现,如若真是这样,雪村也算一等有才。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1-8-9 15:04:42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是本人资料有误啊!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1-8-9 19:1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1-8-9 19:12 编辑
可惜了巴斯蒂亚尼尼,他的男中音天赋简直惊人。
DelMonaco 发表于 2011-8-9 12:00

其实我倒不太喜欢他,声音缺乏变化,总是愣愣的大嗓门。他们这一代意大利男中音我觉得Taddei是最完美的。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1-8-9 19:13:28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是本人资料有误啊!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9 15:04


呵呵没关系,有这么多资料已经很难得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6 20:08, Processed in 0.07135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