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47823

查看

17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985#
发表于 2011-12-23 12:4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1-12-23 20:22 编辑
路瑶是“早晨从中午开始”,念经兄是”早晨从下午开始“。哈哈,保重。

念经兄大师级的见解,我琢磨了 ...
和.静.怡.真 发表于 2011-12-23 09:57

呵呵,谢和兄关怀!昨晚有些失眠,估计冬至吃了羊肉,燥热,辗转反侧都未能入眠,加之一早要带老母去医院,索性不睡了,因此一大早就溜将上来了,没想到被和兄逮个正着。

既然和兄谈了自己的理解,我就不妨再罗嗦几句,与兄商榷一下:首先,卡夫卡所言只可能至于其自身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中来考察。那么,在这一语境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因素就是耶稣基督,而耶稣基督所启示的真理(信或不信不在此论)直指人性之核心,而这一核心一般不太可能如兄所言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那般简单,就如同1+1=2一般,相信兄知道我说的什么。

真理有时候会成为人们的绊脚石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真理就像照妖镜,很多时候会照出我们身上的恶来,要没这根绊脚石,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卡夫卡绝对敏感,对之体会相当深刻,可以说每时每刻这根绊脚石都在拷问其灵魂。对卡夫卡而言,我想他敏感的并非现实中的罪或恶,乃是一个个体之人难以摆脱的诸般“念头”之恶,此恶我想无一例外,人皆有之。打个比方:谁没对性感女郎动过念头?我就常常有念头!如果我的念头被置于基督的真理之绝境之上,俺已经犯了奸淫之罪!也就是,俺被这块绊脚石给绊倒了!卡夫卡比我敏感千百倍,他也就千百倍地被绊倒,而我等凡夫俗子大多数时候出于本能地选择了遗忘和所谓的自我安慰,自圆其说罢了。

以上浅见,不多罗嗦了。还是说回电影,回归雨妹的主题吧。

点评

多谢念经兄的指点迷津。理可能是一样的,或是明了的。只是对基督教不甚了解。^_^ 祝福令堂身体健康,快乐长寿。  发表于 2011-12-23 15:00

使用道具 TOP

986#
发表于 2011-12-23 17:3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2-23 20:36 编辑

alma: "#豆瓣电影彩蛋#: 2011 年,我看了 33 部电影,打出 7.5 的平均分。
我的电影关键词是:传记 、法国电影 、宗教 、奇幻 、历史 、意大利电影 、史诗 、暴力 、女性。  你呢?


使用道具 TOP

987#
发表于 2011-12-23 20:28:1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电影关键词是:传记 、法国电影 、宗教 、奇幻 、历史 、意大利电影 、史诗 、暴力 、女性。 你呢?
alma 发表于 2011-12-23 17:36

我的关键词:人文电影(欧洲居多)、宗教、传奇、史诗、悲剧、战争、纪录片,如此等等。


使用道具 TOP

988#
发表于 2011-12-23 20:37:11 | 只看该作者
肖恩.康纳利的电影《玫瑰的名字》包括很多内容,很精彩的一部电影。

使用道具 TOP

989#
发表于 2011-12-23 20:42:38 | 只看该作者
肖恩.康纳利的电影《玫瑰的名字》包括很多内容,很精彩的一部电影。
shinelb 发表于 2011-12-23 20:37

在十四世纪,一个重要宗教会议,突遭五名神秘杀手破坏。 英国圣芳济各会修士威廉(史恩康纳莱)负责追查幕后元凶,威廉在年青随从(克里斯汀史莱特)协助下,一步一步向真相逼近,岂料,跟他作对的宗教裁判官贝纳多(莫瑞亚伯拉罕)也来到了修道院。贝纳多决意以酷刑杜绝一切异说,假如威廉坚持继续追缉元凶,被追缉的将是威廉自己。

本片改编自意大利符号学大师温贝托艾柯的同名小说,导演将原著探讨宗教哲学的故事进行通俗化处理,增强了娱乐效果,但整个故事编排过于紊乱繁复,不过气氛控制仍较出色,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宗教派别斗争淋漓细致表现出来,整体风格沉郁阴暗,令人压抑。结局的铺排别出心裁,有讽喻意味。也有评论认为本片过于商业化,减弱了原著中的哲学思辩味道。影片采用阿德索年迈时追忆往事的叙述方法,反映了他年轻时和自己的恩师威廉在意大利修道院中的一段奇异经历,塑造了这个为保护人类文明精神财富而英勇斗争人物形象,揭示出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人物的心态。创作者以生动逼真的视听形象和大量的隐喻象征手法,表现出深邃的哲学观点和美学主张。片名本身就有丰富的寓意。《玫瑰的名字》是指威廉这一人类文明的缩影,还是指那本已荡然无存但不会遗忘的“怪书”,还是那个纯朴自然,象征整个女性的农村姑娘?


使用道具 TOP

990#
发表于 2011-12-23 20:49:34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991#
发表于 2011-12-23 21:2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1-12-23 21:36 编辑

每到年底,便觉得一日日是迎面扑过来的,如果没有些定力,还真是招架不住:日常的工作、出差、可不开但非得参加的会议、小儿的学业、年底的工作总结、客户的拜访......虽然2011年还没有结束,脑子里已经开始在想2012年的工作计划了......每一样都必须做,每一样都不能拖,让冬天本就提不起劲的身心又多了负荷和困扰。

好在年底年初的节日也多,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这无异于暗夜微光。今天是狂欢夜,公司的斜对面就是著名的商业广场,人们不是正赶赴那里就是要从那里赶赴到另外一个地方。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国人那么热衷于圣诞节,这个西方国家的节日。直到自己一路跌跌撞撞成长,对生活本身有了真切的体会,才明白,有太多的人需要圣诞节,因为这个温暖的节日让我们多了一个理由,在日益喧嚣淡漠的世界,去相依相靠。

节日,可以为寻常生活带来一些微醺之意,如果这抹微醺积淀更深、人情更浓、便越发有味道了。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逐渐增多,“回归”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广泛的价值观,比如“有机生活”,比如“不时不食” -- 孔子说过的这四个字,现在看来,真是最时髦的。终日忙碌的我们,身体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内心却失去了敏锐的触动。

2012年,愿我们不会再错过惊蛰时的菜虫化蝶,小满时的蚕起食桑,寒露时的鸿雁来,立冬时的梅花香。

圣诞节快乐!



这是一部不可复制的电影--台前有王祖贤、张曼玉、吴兴国,幕后有徐克、李碧华、雷颂德、张叔平、吴宝玲等高人。





《青蛇》 十几年前的老片子,在央视电影频道放了又放,却依然让人百看不厌。不仅是因为徐克用京剧的手法来说故事,让每一帧画面都弥漫着超凡脱俗的气质,更因为编剧李碧华真正地在《白蛇传》这个传统故事里挖掘出一种全新的解读 - 白蛇和青蛇始终有情有义,只是许仙那个世俗男人却是爱了一个又一个。以至于小青最后对许仙说:“我不恨法海,我只恨你。”

李碧华最擅长将红尘间的俗世真情蹂躏撕烂,任由其鲜血淋漓之后,再让它结疤重现,令读者天阴时某个柔软之处还要隐隐作痛。徐克更是心不慈、手不软,对现代女性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幽微探秘,硬是要揭穿女人间盘根错节的爱恨缠绵。于是这两人联手酿造出青蛇与法海的孽缘,白蛇与许仙的缠绵。待尘埃落定,却让伤心人明白,紫竹林中,人人为义生,年年有情死。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缘生缘死,情义难舍,谁还能有拈花微笑的从容?

人生如此,浮生若斯。人间有情,情为何物。逃不过分别遗忘的命运。奈何桥边,原本紧握的手,还是渐渐分开。半冷半暖秋天,云贴在你身边,静静看着流光飞舞那风中一片片红叶,惹得身中一片绵绵。半醉半醒之间,在人笑眼千千,就让我像云中飘雪用冰清轻轻吻人面,带出一波一浪的缠绵。留人间多少爱,迎浮生千重变,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象柳也似春风,伴着你过春天,就让你埋首烟波里,放出心中一切狂热,抱一身春雨绵绵……

承认许仙的不好,徘徊于白素贞和青蛇之间,可白素贞却爱许仙可以爱到不舍得承认他的不好,即便是孽缘也紧紧抓住每一分幸福。法海心如止水,却闯不过妖娆的青蛇设下的情关,彼此心底荡漾着片片涟漪,而最后换来一滴眼泪。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缘生缘死,谁知,谁知。情终情始,情真情痴,何许,何处,情之至。

凭主演女鬼出名的王祖贤,在片中的神秘,媚惑,无不展现着她无限妖娆的一缕幽魂,这位白娘子虽然不及赵雅芝端正、素雅,却另有一番妖魅。西湖上,烟水朦胧,粉荷摇曳,白娘子独立船头,那叫一个美。神话里的画中仙不就是这样的吗?






张曼玉扮演的青蛇妖娆至极,黑红的唇给人距离感,符合青蛇善变的性情;盘延卷曲的头发带着些“妖气”。整体造型有着水墨画般的美感效果,如梦如幻。而张曼玉表演最大的妙处在于无固定死板的风格,几乎演什么人像什么人。她将青蛇的蛇性、人性、佛性演得活灵活现,象条具有致命诱惑力的美女蛇。影片中她如蛇般光滑而夸张的身体语言,走起路来摇曳的身姿,仿佛是撒下了一片媚惑,不仅把民间故事中的小青蛇表现得可爱至极,更是改变了人们对这个故事的传统理解。怪不得后来的妖媚造型,谁都忍不住要模仿这一条青蛇。

洞悉一切却不能看破世情的白蛇,刚学会记忆就想要忘记的青蛇,妖艳缠绵的配乐...故事是古老的,结局是不变的,剩下的只是西湖水畔依旧袅娜的杨柳,剩下的只是摇曳的雨伞在为路人遮挡着一样凄迷的细雨。





《流光飞舞》    陈淑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92#
发表于 2011-12-23 22:4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1-12-23 22:48 编辑
我的关键词:人文电影(欧洲居多)、宗教、传奇、史诗、悲剧、战争、纪录片,如此等等。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1-12-23 20:28

这是豆瓣电影彩蛋根据我今年在豆瓣上评论的电影,通过一个程序计算出我的评分总和与关键词,然后汇出2011的电影拼图。我今年看的不是很多,不少豆油今年看过几百部电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93#
发表于 2011-12-23 22:52:34 | 只看该作者
在十四世纪,一个重要宗教会议,突遭五名神秘杀手破坏。 英国圣芳济各会修士威廉(史恩康纳莱)负责追查幕 ...
shinelb 发表于 2011-12-23 20:42


       最近对中世纪的电影很感兴趣,找来了不少电影,这部玫瑰的名字就是其中一部。
  
  中世纪的场景像迷一样吸引着我,意大利北部荒芜的山峦,皑皑的雪坡,质朴的修道院,圣方济各会僧人的麻衣,本尼迪克派的装扮,以及宗教裁判会议的程序。电影的主角威廉是圣方济各会的精神领袖之一,他作为特使来到修道院秘密探访修道院中的离奇的死亡。电影就是在他和其年轻助手阿德索对案件的逐渐剖解而展开的。
  
  电影中有一个伟大的人,就是主角威廉,他曾经作为宗教法庭的特使,在一次判决中袒护异教徒,而招致宗教惩罚受到监禁。他坚信科学、历史和文化是与上帝并存,具有包容的精神,是真理的化身。这个修道院其实是历史上伟大的基督教图书馆,里面有很多所谓禁书,就是与宗教领袖口味不符的具有其他智慧的书籍。电影的高潮是图书馆的火灾,实际上是主教大人亲手点燃的,因为主教很清楚这些书不能流传出去的,就像主教大人在火灾中自己说的“笑是没有过失的”、“怀疑是信仰的敌人”-------   
  
  电影中有一段爱情,因为阿德索还年轻,在这个方外世界里就有了情欲和爱恋。我喜欢电影结束的部分,虽然可能与原著不符,是制片恶俗的改编,但我喜欢这个结局,虽然这不是事实。
  
  电影是以威廉的年轻助手阿德索回忆录的口吻叙述的。电影的结束场景,冬雾中一人一骑在小径尽头回望的镜头,之后是广阔的山峦和年老阿德索的惆怅:“这是我在尘世中唯一的爱,我现在想起的时候,一张张脸庞呈现在我眼前,但是那个女孩的脸是最清晰地,我常常梦到她。”
   -
       ----------我在尘世中唯一的爱, alma,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517581/


使用道具 TOP

994#
发表于 2011-12-24 20:12:37 | 只看该作者
说起弗兰茨·卡夫卡,还是有说不完的争议和话题,但由于这些日子实在是被生活琐事缠得有些抽不了身,所以也无法好好地坐下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位我非常喜欢的大师。我之所以尊称他为大师,是因为他够孤独,够诡异,够矛盾。他酷爱文学,却畏于父亲的专横改修法律成了博士;他是“现代主义小说之父”,主要作品是四部短篇小说和三部长篇小说,而没有一部长篇小说是完成的;在资本主义战场下,他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他是奥地利人,他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却用德语写作;他是一个公务员职员商人之子的作家;他向望爱情却害怕婚姻,所以终身未娶。说白了,卡夫卡就是一“杂种”,是一个极度矛盾的个体。也因为他是一个最受世界压抑的人,所以才成就了他成为20世纪上半叶的精神代表、后世的影响除了卢梭(浪漫主义之父)之外无人可与之抗衡。受他影响的作家远有海德格尔,今有村上春树。

每次读卡夫卡的小说,每次总感觉进入了一个梦魇的世界,他所讲述的状态,就类似将醒而没有醒,想挣扎着逃离,但又无法真正脱身的可怕处境。短篇小说《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和绝望;《变形记》中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有着其明显的风格,内倾、游移、敏感、不安、恐惧和脆弱。也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说: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摧毁我。在20世纪的小说家中间,很少有谁能够像卡夫卡那样如此尖锐和深刻地描绘出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境况——弗兰茨·卡夫卡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梦魇中的世界,而他自己也无法从这个世界中逃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没有一部是完成的,因为,他既无法给自己找到答案,也没有办法给小说中的人物以最终的出路。在梦魇般的世界里,任何人都像挣扎在蛛网上的俘获物,无可逃脱,最后只能在不断地挣扎中等待被逐渐吞噬,或者绝望地等待黎明。也因为这种无法诠释透彻的艺术特性,于是就有了“卡夫卡式的噩梦”一词。电影《暗夜恐惧》、《白丝带》、《禁闭岛》等都是极具“卡夫卡式的噩梦”的代表。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个20世纪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被称作是卡夫卡的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像20世纪这样充满了激烈变革和大动荡的时期,并不多见:两次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和犹太人集中营、苏联的“古拉格劳动群岛”、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冷战结束与柏林墙倒塌、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兴起等等,历史的进程不断演变,诡异得令人瞠目结舌;从19世纪蒸汽机革命导致的工业化到20世纪的后工业化和后现代信息社会,从两个国际集团的大冷战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从恐怖主义到全球化浪潮,从高科技革命到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爆炸,从“9·11”纽约双子塔遭受恐怖袭击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人类已经到了可以互相毁灭很多次,甚至一举毁灭地球的地步了。这些时代的外部动荡和变化,带给了人类以心理的巨大震荡、文化和种族的激烈冲突、肉体的更多疾病和心灵的复杂创伤,还有精神上弥漫的恐惧和惶惑感。因此,在20世纪这个动荡、变化的一百年里,很难有作家像卡夫卡那样距离我们这么近,一直到今天,我都会感到我和我们,全人类仍旧生活在卡夫卡所揭示的境况当中。我们在这样的境况中不断地被裹挟、被异化、被逼迫,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出路,最终却也发现,我们每一个都是弗兰茨·卡夫卡笔下的人物。

时隔100多年,世界还是卡夫卡的世界。



使用道具 TOP

995#
发表于 2011-12-26 22:2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1-12-26 23:06 编辑




《危情十日》(Misery)


凯西·贝茨问鼎奥斯卡、金球奖双料影后之作,出演其貌不扬的神经质护士,难以抑制的疯狂冲动,将偶像作家推向无限地狱。被誉为史蒂芬·金最为成功的改编作品,题材别致,心惊胆战。表面木讷的护士暗藏嫉妒怒火,独身书迷和倜傥作家共处一室,从暧昧的小微妙演变成步步惊心的杀人陷阱。安妮在风雪中救获她的偶像-作家保罗,并带回家亲自细加照料。当她知道保罗将结束她最钟爱的小说写作、转变文风撰写严肃小说后,认定保罗背叛了她,一怒之下将其软禁并施以折磨,除非小说系列的女主角复活,而保罗则密谋展开大逃亡。失去行动能力的保罗唯一的武器,便是笔下的主人公“Misery”。绝望中的保罗开始投入地通过写作来分散安妮的戒心,并与之进行周璇。当影片进行到1小时左右的时候,一段著名的乐曲出现了 --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旋律雄壮而恢弘,可以说有点激动人心。伴随着轮椅上的保罗在打字机前不分昼夜地创作,这段旋律给同样的在荧屏前观众绝望的情绪中注入了一股希望与活力。当安妮为了防止她的偶像逃跑,用铁锤砸断保罗双腿的时候,背景音乐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第十四号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很让人意外。





詹姆斯·卡安与凯西.贝茨合力出演斗智斗力的对手戏,导演罗布·赖纳处理这部由“二人一屋"构成的影片具有高度的戏剧张力,尤其是凯西·贝茨所扮演的中年胖女人安妮更是让人过目难忘。片中的安妮实际上并不是崇拜保罗,而是崇拜保罗笔下的人物“Misery”。也就是说保罗写的“Misery”符合了安妮的想法,安妮就爱保罗,否则就会杀死保罗!保罗实际上只是安妮对“Misery”这个角色幻想、抒发、表达的一个代笔者,在安妮的家中保罗无谈创作,保罗的随声附和实际上也只是一个重病患者的保命之举。斯蒂芬•金则最擅长描述相对密闭空间内的突发事件,在特定的环境和危难之中,人性的善恶都被放大呈现。《肖恩克》和《绿里》都是在监狱,《迷雾》是超市,《危情十日》是冬天大雪中山上的独立小屋。这样的空间本身就容易给人压迫感,矛盾冲突也因为特定的环境而加重。影片中两个人物主要在一座密闭的房子里展开冲突,这更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幽闭恐怖感,而随着安妮的逐渐精神错乱,影片的基调也变得越来越森冷。片中并没有充斥着血淋淋的鲜血,真正的恐怖元素隐藏在个人的脑海,以及所引发的一系列联想,而这才是恐怖电影的精髓所在。





史蒂芬·金的小说结尾往往会出人意料,而由小说改编的剧本当然会沿袭小说中的精彩结尾设计。从这一点说史蒂芬·金小说《迷雾》的结尾可以说最为意外、最为震撼人心!本片的结尾处亦非常精彩,保罗拿着写好的初稿以“Misery”的新结尾来威胁安妮,并因此先发制人在与安妮的搏斗中占据了上风而最终逃脱了地狱般的魔爪控制与折磨!看似荒唐的结局,保罗竟然拿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拟人物来威胁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年女人,但是当这个女人陷入对书中人物完全的痴迷崇拜时保罗的威胁便成了最行之有效的一种做法!

影片又名《头号书迷》,现实生活中亦有无数人称自己是史蒂芬·金的头号书迷,这令大作家十分恐惧,因为史蒂芬·金明白爱与恨的距离其实并不很远,尤其对一个激进而疯狂的粉丝来说更是如此。《危情十日》实际上是史蒂芬·金从自身感受中通过搜集素材、推理联想、集中矛盾而创作出的一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惊悚小说作品。


《危情十日》插曲-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96#
发表于 2011-12-27 21:2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1-12-27 21:47 编辑

朋友在MNS上留言:请不要说我咎由自取,因为上帝已给了我最重的刑罚 -- 一厢情愿;也不要为我的倦鸟终归而鼓掌,因为所有归来,不过是心已绝望成灰。
我无语,许久才回复:我们总要被生活摔疼了才会懂;有些事,一用心,就输了,因为你想赢,就是把自己摆在了下风。可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爱情,我们的人生终究与输赢无关。




不管在什么年代,巴黎的爱情总是来得格外与从不同,或短或长,或浪漫或伤感 -- 都带有着鲜明的巴黎痕迹 -- 摩登、大胆、直接、而隽永。


《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





18个导演,18则故事,关于巴黎的一个精彩命题作文。尤其喜欢西班牙女导演Isabel Coixet的交卷:没有对话,只有简单的几句旁白,却揭示出爱情与婚姻的真谛 -- 也许解读巴黎真的不需要太多胶片和故弄玄虚。只是杜可风的那一章,始终让人有点不解其意,莫非,巴黎有时候真的难以捉摸?



18区,蒙马特,导演:Bruno Podalydès
一切开始在巴黎第18区的蒙马特,那里老旧、混乱,却散发着老巴黎的味道。男人在后视镜里等待着看那个走过去的女人,等了半天却什么也没看到,而后他推开车门,发现那女人昏倒在地上……

5区,塞纳河畔,导演:Gurinder Chadha
一个法国小青年和一个伊斯兰教少女的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爱情。导演是拍《我爱贝克汉姆》的那位印度裔女导演,果然仍是跨种族的交流与沟通主题,并且带着那种一如继往的幽默感和温馨感。

4区,马海区,导演:格斯·范·桑特
格斯·范·桑特的电影怎么能没有同性元素?!马海区,巴黎有名的时尚,同性恋区。他在印刷室里遇到他,一直讲话,不停地讲,他不知道因为他听不懂法语,完全不明白在说什么。两个年轻人用眼神交流着,放佛冥冥中法国男孩知道他听不懂法语,但是他的心能听懂他的心。

1区,Tuileries公园,地铁站,导演:科恩兄弟
史蒂夫·布希密那张脸一露出来,你就可以猜出这段故事该是出自科恩兄弟了。之前几个片断都还是比较剧情+温情的,到了这段风格就夸张搞笑起来。科恩兄弟镜头下的可怜的小人物就是到了巴黎,也不会有什么好际遇,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嘲讽。

16区,导演:Walter Salles&Daniela Thomas
拍《中央车站》、《摩托日记》沃尔特·塞勒斯和他的编剧搭档的作品。她每天早上天还未亮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托儿所,然后乘bus,换捷运赶去市中心给法国家庭做保姆,她给自己的孩子还有照看的孩子唱一样的童谣,可惜自己的孩子只有在清晨和日落才可以听到,歌声、心境都很动人。

13区,中国城,导演:杜可风
Porte de Choisy,中国城,法国造型师在巴黎碰撞中国文化,遭遇中国动作美女。莫名其妙的故事,我还真没看懂,杜可风,王菲的《天空》……需要解释吗?

12区,巴士底广场,导演:Isabel Coixet
直有画外音讲述整个故事。丈夫厌倦了妻子的一成不变,约在一家餐厅里要说分手,妻子赶来赴约,却拿出了一张绝症诊断书。一切瞬间改变,丈夫离开了情人,开始一直陪伴妻子,他总是想着这是最后一次了。在生命的尽头,爱情之花重新绽放。妻子一成不变的红衣,成了他永远的心伤。

2区,胜利广场,导演:诹访敦彦
胜利广场的亲情故事,母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伤心欲绝的朱丽叶·比诺什真的老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是天下最可怜的女人。
7区,埃菲尔铁塔,导演:Sylvain Chomet
《美丽城三重唱》导演的作品,一个背着很大很大书包的小孩讲述他的小丑父母的故事,于是很像一个由小丑演出的动画片。

17区,蒙梭公园,导演:阿方索·卡隆
一个长镜头,Parc Monceau蒙梭公园,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年轻女人一路走来,絮絮叨叨,不明白要表现什么,他和她相拥,她一直说不相信他,他一直搂着她,哄着她,他们交替说着法语和英语,让路旁的人看了以为是忘年恋。
3区,红孩儿区,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张曼玉前任老公的作品,有我喜欢的女演员玛吉·吉伦哈尔。她从美国飞来巴黎演戏,她向他买迷幻药,他对着她的背影有些情不自禁,她在陌生的异国也有些意乱情迷,是相遇,还是错过,或许生活充满了未知。


19区,节日广场,导演:Oliver Schmitz
短小却情节丰满的故事。巴黎最乱的区位之一,有色人种的聚居区,垂死的黑人遇见了自己的梦中人,快速闪回两人的交集际遇。斯人已去,空余咖啡,不禁心生惘然。

9区,红磨坊附近的红灯区,导演:Richard LaGravenese
故事发生在红磨坊附近的红灯区。一对相伴多年的欢喜冤家,争风吃醋,打情骂俏,他们讨论性,他们思考爱,是不是一切可以重来,一切可以有个最美满的结局。

8区,玛德莲娜区,导演:Vincenzo Natali
巴黎也有吸血鬼,这段看起来就像现代装的弗罗多的一段诡异奇缘。

20区,拉雪兹神父公墓,导演:韦斯·克雷文
故事发生在拉雪兹神父公墓,那里埋葬了非常多的名人,包括浪漫的英国诗人王尔德。将要结婚的伦敦伴侣来到巴黎度假,因为王尔德著名的唇印而真挚,又因为王尔德的诗句而复合。他日若能寻访巴黎,此处是我必到之地。

10区,圣丹尼,导演:汤姆·提克威
娜塔丽·波特曼,和盲人男孩热恋,他们跳舞,他们同居,他们讨论,他们争执,他们开始疏离。他一直到最后还在说,他看得见她。这个片断如同《罗拉快跑》般的明快和充满速度感。

6区,拉丁区,导演:Frederic Aubertin & Derad Depardieu
拉丁区,最具巴黎气息的区份,散布着咖啡馆,书店,还有名牌学校。他们已经年过古稀,说着英语生活在巴黎。他们都有各自新的生活,他们讨论他新的家庭和孩子,他们约定和共同抚育孩子见面,他们互相仇恨或者仍然思念,他们知道爱情或者生活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大鼻子德帕迪约客串了一小把。
14区,蒙素立公园,导演:亚历山大·佩恩
一个美国游者在巴黎的孤独旅程,一个生活平淡的女性,面容安详,也许她没有过值得炫耀的过去,甚至分手十一年的恋人已有了三个孩子,然而,她并不苦恼,她很满足于眼前的生活,现在,这个浪漫之都----巴黎让她感到非常幸福。

我们很明白生活在巴黎有很多种可能性,也因此让这个城市变的美丽,或许也只有当我们真的到了巴黎,感受了那种充满爱的感觉,我们才能说出那句,巴黎,我爱你



《相同的故事里》法--《巴黎我爱你》片尾曲
现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开始习惯用冷静客观的语调去评判我们周围的生活、现实,忘了,原属于我们的简单的幸福,我可以不清楚太多东西,但我知道,我要幸福,我也很幸福。静下心来,能看到自己追求的过程中的美好,不一定需要等到所有的目标都实现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幸福,过程中,有你,有我,有呼吸,有生活,我们,是幸福的。当然,生活还是会出现许多不如所愿的东西,意外的事情,悲伤的事情,但,改变不了我们追求和享受幸福这一过程本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8 11:19, Processed in 0.043744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