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390

查看

101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85#
发表于 2013-7-17 11:26: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18 18:20 编辑

    巴赫VS高大谊

      昨天一上班被领导一顿狠批,心情大坏。回到办公室,照着大老板的意思调整了一下工作机制,也算有了个交代。同事们离开后,心情仍不平静,便关上门看了一小段介绍卡洛斯-克莱伯的纪录片视频。临近片尾时,卡洛斯的姐姐一脸复杂表情地说,卡洛斯曾对她提起歌剧《罗恩格林》里埃尔莎的一句台词,”我可怜的弟弟哟“,那就是他。随后是一个卡洛斯在斯洛文尼亚山村里的墓碑的镜头,影片到此戛然而止。这是一部内容充实、线索交织的人物传记片,这样的结尾真是精彩,回味无穷。。。
     我知道,在我每天坚守近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岗位上,我无法对谁提起这个片断并获得会心一笑的回应。我甚至怀疑每日里经常接触的这百十来号人中有谁会知道《罗恩格林》。我不怪他们,现在生活不容易,难有闲情逸致,但我庆幸我能够有所了解,能够一知半解地读懂大师姐姐那似笑非笑的表情,我庆幸在极品论坛上讲这事,会有不少朋友会心一笑。这种生活的多元就如同发达的生命根系,支持着健康和成长,排解掉压力和毒素。
     回到家已经很晚,胡乱从架上抽出两张从未听过的黑胶,一张主要录的是KODALY的HARY JANOS组曲,另一张主要听的是鲁宾斯坦演奏巴赫的《恰空》。后来才意识到这两个曲子差不多是站在传统古典音乐曲目范围的两端。前者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东欧民族风,讲述一个既世侩又励志、既诙谐又感伤的民间故事,旋律性极强,音乐主题鲜明,音响动态大、色彩鲜丽,还有类似中国扬琴的欣巴罗(Cimbalom),让人联想到匈牙利与中国的民族和历史渊源。后者是巴洛克时代复调巅峰之作,似乎没办法随之歌唱,也不好建立什么音乐形象,但和声与织体变化之丰富令人瞠目,鲁宾斯坦又是个“大线条”的专家,高低强弱对比撑得很满,把一架钢琴弹成一个乐队。
     好在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元。伴随人类社会的生长,文明在交融、在同化,同时也在创造、在变革,文明内涵的多元性只在增长,不会减弱。我们生活里的许多冲突,有时并非源于争夺实际利益,或是争抢心理高地,而是由于视野为生计所困、对一元性的习惯执着、在事物表象层面被迷惑造成的。当下我更喜欢听《恰空》,但我曾被高大谊的绚烂色彩和“东方”旋律所摄服,没准儿哪天又听出其他的味道来。我没有其他钢琴家演奏的《恰空》(注:施纳尔贝兄在下面一楼指出此句错误,我还有米凯朗杰利的录音呢。顿首叩拜!),也不懂布索尼如何把小提琴的曲子改编成钢琴版,但这些未知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告诉我穷此一生也不足窥知这个苍宏世界的万一,未来的几十年没有机会坠入无聊和虚空。而我只有低头跪拜,向天地和同路人揖求点滴,才能维系一丝丝充盈和幸福。

     RCA的DYNAGROOVE系列受到网上听家批判,我听着还不错哩。有时音响不够班也有好处,嘻嘻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请问兄台这是什么曲目啊?  发表于 2013-7-17 12:51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13-7-17 23:02:26 | 只看该作者
巴赫VS高大谊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7-17 11:26

抱歉,本来想写一段的,今天太忙了,发了图后就没时间了。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13-7-18 16:44:58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其他钢琴家演奏的《恰空》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7-17 11:26

兄台在40楼贴了一个米开朗杰利演奏的布索尼巴赫改编曲,里面是不是没有《恰空》的?


点评

我还真是忘了米凯朗杰利那一版,该死!  发表于 2013-7-18 18:17
施兄,你太犀利了,任何疏漏都逃不过你的法眼。  发表于 2013-7-18 18:16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13-7-18 20:32:05 | 只看该作者
有精神世界生活的也不比没有精神世界生活生命的幸福感指数高到哪里去,但有精神世界生活的一定对当下这个缤纷芜杂世界的缓冲能力更抗压。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也不必妄自尊大或自我陶醉,这就好比一个二元次世界的并存,并行不悖。
但我以有幸精神世界的潮起潮落而幸福着。
和石兄。

点评

精神世界就是个围城。但M兄等跨过了门槛,就没有回头路,也不可能洗盘重启。接下来的幸福,只能不停歇地去探索和挖掘了。  发表于 2013-7-19 05:50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13-7-20 08:15:22 | 只看该作者
石兄谦虚了。我没有布索尼的巴赫改编曲《恰空》的LP的,我只听过三个版本的CD,分别是鲁宾斯坦、切尔卡斯基和普列特涅夫。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13-7-21 23:0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24 10:46 编辑

      昨天有幸拜会了M33兄,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且收获巨大的下午。若非为了夫人令,回家喂食小狗,恐怕还要盘桓更长时间。M33兄黑胶收藏丰富且质量上乘,经过十多年的淘炼,留在手中的皆是极品。整整六个小时,所有选出的曲目只能蜻蜓点水,浅尝即止,但也只是冰山一角,抓了些M33兄收藏的皮毛。虽然每张碟试听不过三五分钟,辛苦主人上够下翻,不停地找碟、拆封、播放、收拾,但足以达到开眼界、长见识的目的,所要了解的基本信息均已呈现,再加上M33兄略予点拨,不难留下诸多有益且难忘的心得。  

      心得一:到老录音中去淘宝吧。我们听了匈牙利四重奏、布达佩斯四重奏、索夫朗尼斯基、奈、克莱斯勒、玛尔茨、内弗等老一代大师的录音。那些活跃在半个世纪前的音乐家们留下很多宝贵资料,尽管是单声道,尽管从音响层面和还原现场角度看有不少缺失,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它们如实反映了在那个没有电视、互联网、出门靠火车、轮船的时代,人们对音乐演奏的偏好和趣味,在许多方面对今天的演奏和欣赏都有启发。我不敢否定新锐,但可能出于商业利益,市场推新的力量比挖旧大得多,但论艺术价值,啃老比较有保障。   

      心得二:音响效果对听音乐真的真的很重要。M33兄谦称自己的系统是“中低端”,但比起我自己用的高班许多许多。选了一张我比较熟悉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PHILIPS的RICHTER与ROSTROPOVITCH,在M33兄系统表现出的力道、细节、结像、动态、色彩变化等让我明白,我此前错过了许多两位大师的卓绝之处,也错过了贝多芬不少精妙之笔。虽然常去音乐厅,但听大师的录音如同现场坐在第八排正中间,感受也会非常强烈。当然音响升级所需费用不是一星半点,但从中挖掘出的音乐内涵实在是要深刻许多。这又是令人十分纠结的了。

      心得三:音乐和音响发烧是一项集体运动。我因为工作关系,近二十年居无定所,过几年就要搬来搬去,而且我此前不习惯挂在网上聊天,所以朋友圈不得不随居所改变。但交流太重要了。M33兄与其他前辈(虽然兄仅长我一岁,但出道早、入行深)相互切磋交流,在知识和感受以及硬软件的建设的积累方面比我“一个人战斗”发展快得多。以后要向诸位高手更多请教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极品和其他论坛真是功德无量。

      心得四:软件的积累要精心选择。M33兄早就放弃了CD,只留下黑胶。虽然我非常理解、赞同他的做法,但我想我们都不强求别的朋友也接受这一观点。我自己还留有不少CD,而且理想是搞个免费大硬盘听原始数码录音,嘿嘿。相信终有一天会实现。但收黑胶是需要精心挑选的,目前我的积累大而无当、滥而不精,问题多多。M33兄收放有序,沉积下来的都是精华。因为听乐需要时间,留在身边的一定是准备反复再听的,普品听到一次就放它们走好了,其他朋友或有需要呢。毕定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留在心中的才是实质要物。

      心得五:古典音乐需要推广和引领。兄与我忆及80年代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和90年代初烧的激情岁月,都感慨当时的执着与艰辛,感叹今日听乐与发烧之没落式微。我们都认为,古典音乐的欣赏虽非小众苟行,亦非大众普罗的娱乐。然而这些曲目和演奏录音经过这么多年还受到一众追捧,其内在价值不会消亡。我认为,不必为后来的听众担心,古典音乐一定会成为有见识、有心机、有感情、有历练的人的精神必需。我那位博学的同事早年沉迷于重金属,读书多了,经历多了,一碰古典音乐就掉了进去,至今不能自拔。也许这些玩艺儿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沉重了些,但我相信进入而立之年,有心的人当不再满足于直白的表达和空洞的呐喊。先行者提供点化的契机,也是十分必要的。兄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后生,广东的老郁更是奋力提携,颇有傅雷与傅聪之势。

      再次感谢M33兄的热情招待和指点。



点评

日前在朋友家听了德国Schrode唱臂与Decca Reference唱头的组合。一曲克莱默与阿格里奇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克鲁兹》开场,道出了听音响与赏音乐的真谛,也证明了兄的第二点心得。哈哈。  发表于 2013-7-24 10:32
被点名表扬,更有诚恐之感。权当是一种深深的鞭策吧。在读萨尔德的《音乐之极境》,可惜译笔略嫌生硬,像沾了微尘的唱针,无法尽述原著深邃犀利的风格。是为憾!  发表于 2013-7-24 10:23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13-7-22 11:41:05 | 只看该作者
心水之贴。

点评

两位老兄总是鼓励。你们在论坛里贡献这么大,我跟着打酱油罢了。  发表于 2013-7-23 12:19
是的,很少看到有帖子写得象石兄这样认真的。  发表于 2013-7-22 14:46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13-7-23 23:36: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23 23:42 编辑




      夏夜听冬之旅,别有一番味道。苏哉号称男中音的吾德利希,以嗓音甜润著称。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作为法国人的德文咬字,似乎比菲舍尔-迪斯考更有“念白”的韵味。

    (以下转自他处)法国低男中音歌唱家杰拉德·苏哉(Gerard Souzay)原名杰拉德·马塞尔·提色蓝(Gerard Marcel Tisserand),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八日诞生于法国安杰尔一个音乐世家,他在大学时主修哲学,所以他在成为职业歌唱家后还是广泛的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哲学系毕业后,去巴黎想继续深造哲学,但受到皮埃尔·贝纳克(Pierre Bernac)的赏识而学习声乐。他的老师还包括克罗查(Claire Croiza)﹑马库克斯(Varni Marcoux)与罗特·雷曼(Lotte Lehmann)。随后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940-1945)学习,是一个常常拿奖的学生。

  苏哉在1944年开始他的职业演唱生涯,1950年首度在纽约登台,歌剧的首演则是在1958年法国艾克桑·普罗旺斯音乐节上,演唱切马罗扎《秘婚记》及珀塞尔《狄多与埃涅阿斯》中的角色。从此他的歌剧演唱生涯与音乐会演唱平行发展。1960年受到名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的邀请到纽约市立歌剧院演唱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一角。1962年受安塞美之邀到罗马演唱戈洛德(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一角。同年,苏哉也在巴黎喜歌剧院演唱这个角色庆祝德彪西一百周年诞辰。1963年在巴黎歌剧院首度饰演“唐·乔万尼”。1965年首度在大都会歌剧院登台,饰演《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他在这年也同时首次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与慕尼黑歌剧院登台。苏哉非但以他惊人的语言能力著名,也因为他开的讲座而受到尊敬。

  苏哉灌制唱片共有四十三年之久,包括七百五十个不同曲目,用至少十五种语言歌唱。苏哉通常都是独唱,绝少与别人一起重唱,例外的二重唱录音是与他女高音的妹妹杜雷恩·鲁宾与阿美玲合作的。

  苏哉的歌声优美,给人高雅的感觉。他对音乐的诠释细腻,让人觉得很有深度。这可能与他钻研哲学、博览群书有关,他的法文歌曲成为演唱的典范,是所有后辈学习唱歌的学生学习的对象。至于如舒伯特与舒曼的德国艺术歌曲,有的乐评家评论苏哉的演唱,甚至超越菲舍尔-迪斯考。不管其真实性如何,他们一位在德国,另一位在法国分庭抗礼,在歌唱领域中分执牛耳亦是不争的事实。如今苏哉作古,但他留下的录音必将不断留传下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3-7-23 23:4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24 11:04 编辑



      下决心再从头到尾听一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选的是阿劳在PHILIPS的录音。
      贝多芬的9首交响曲、16首四重奏、32首钢琴奏鸣曲,仿佛杜甫的“秋兴八首”,有着内在的前后关联和发展,都可以当作一部“大”作品来听,听出人生的旅程、心性的成熟,这在乐史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勃拉姆斯的4首交响曲可以连着听,但其演进嬗变的进程远不如贝多芬明显易见,特别是缺少反映青年时代的昂扬朝气的一节。海顿、莫扎特的四重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有年代变迁和技法变化的印迹,但似乎原地踏步的时候多,迈步前冲的瞬间少。马勒的交响曲可能是可以串着听的,但那伟大的第二让随后几首光彩暗淡许多,而且他在配器上的耍宝和音乐织体的繁复容易使人产生听觉疲劳。从长度讲,瓦格纳的指环也算是独自构成的一部“大”作品,但那必定是一部戏,有情节,有人物,还不好比对贝多芬的人生写照。
      上班族这么听上一遍,是件十分辛苦的事。照我现在的情形看,恐怕要两三个星期,对于连贯而深入地感知乐曲大大的不利。而且晚上经常不能自持,面对着唱机一阵阵堕入假寐,实在有负这么好的音乐。想起来还有肯普夫、巴伦伯伊姆、施纳贝尔(CD)的整套,以及巴克豪斯、古尔达、布伦德尔、里赫特、吉利尔斯、季雪金、鲁宾斯坦、塞金、霍夫曼、姆拉维奇等等等等的部分录音,只能长叹一口气,京畿居不易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3-7-24 10:4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24 15:44 编辑

回复 石南根 的帖子

看到郁兄的女儿孝敬老爹的丛书了。
萨义德的原文精彩之极,我只看过节选。但是查单词得费许多功夫。萨真是大学问家,用词极为精准,拉丁词根的单词用得特别好,对我来说这就意味着不停地翻字典。我还是偷懒看中文吧,确实觉得译文拗口。好的外语真的很难翻得出彩,就像好的中文翻成外语也失去了韵味。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3-7-25 11:3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7-25 15:54 编辑


      我很幸运,家里的小狗狗不怕听音乐。忘了谁说的,狗耳朵很敏锐,我也怕音响声音放得太大,损伤他的听力。但似乎这小子没啥反应,只要不是突然敲大鼓什么的,他都安之若素,还经常呼呼大睡。
      图中的唱片是58年的DG大禾花,136系列的,声音还可以,瓦格纳的合唱选段。但指挥PITZ的音乐处理和卡拉扬、塞尔、索尔第、肯培等人的都不一样,格局和气势似乎小了些,很文气,不知道是拜罗伊特乐团的缘故,还是录音效果的作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3-7-26 17:38:20 | 只看该作者
"在音乐中虚度一生,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
    人生充满变数和吊诡,在欲望和名利的漩涡中,音乐犹如一根巨大的浮木,是喘息、休整乃至生存最后的指望。"

    眼泪哗哗哩!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17:30, Processed in 0.043389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