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21884

查看

17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Jwang

133#
发表于 2013-7-28 09:3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7-28 09:52 编辑
我讲最多增加3DB 是指"源始波"和"反射波" 的一次叠加...当然,多次叠加会多于3DB也是正常的.

我讲的能量 ...
rock 发表于 2013-7-28 08:54

我说的就是不管叠加多少次,这个增益也多不过3dB。rock兄画个图看看吧。比如画三个振幅为1的正弦波,假设叠加时振幅简单相加。三个波形重合在一起,最大振幅变成3。把三个波形完全错开,最大振幅不会小于1.5。如果考虑到反射波比入射波弱,以及叠加的非线性,这个3dB还要打很多折扣呢。

时间当然要考虑。假设没有任何损耗:墙壁完全反射,空气不吸收声波能量。音源播放1秒钟(0.0000001秒太小了,还没有一个波长呢)。这1秒钟音源放出多少能量,房间里只能有那么多能量,不会多也不会少,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不消失。从时间上看,这点能量会在动能(空气分子运动)和势能(空气压强梯度)之间转换,仅此而已。
-----------------------

补充说明:仔细想了一下,这个图还真不大好画。如果随便画两个正弦波,振幅可以完全抵消掉。但是这其实是波形没画全造成的:有抵消的地方就必然也有增强的地方。一个“简单”的办法是画一长段波形,然后把它“折”起来,让首尾重合在一起,这样波形就完整了。然后看看叠加出来的波形到底什么样。

使用道具 TOP

134#
发表于 2013-7-28 10:48:24 | 只看该作者
"不管叠加多少次,这个增益也多不过3dB " --这个论点值得商讨. 按这样的说法,驻波最多增加3DB, 对听音的影响不至于这么大....等我翻翻书研究一下再说.

使用道具 TOP

135#
发表于 2013-7-28 12:20:10 | 只看该作者
"不管叠加多少次,这个增益也多不过3dB " --这个论点值得商讨. 按这样的说法,驻波最多增加3DB, 对听音的影响 ...
rock 发表于 2013-7-28 10:48


我刚才又仔细琢磨了一下,我这个说法恐怕确实有问题。

问题就在于对音源的考虑不够。波的叠加看似简单,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列波不会无缘无故地重合在一起。里面要么有一个波源在参与,要么经过了多次透射、反射。波叠加造成多出能量这一类的悖论都应该通过这些细节来解释。

如果扬声器发声的相位与空气中现有的声波相位相同,那么扬声器同样的振动幅度,对空气的做功应该要多一些。这就像用同样大的力,推一个已经有一个运动速度的物体比推一个静止的物体做功多一样。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可能多出能量来了。可见音源的位置为什么那么重要。

但是同时我还是认为房间的损耗少也是导致驻波能量多出不止3dB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知道这两个因素哪一个影响更大。

至少可以看出,没有波源、全部硬墙的模型只能用来(大致)解释驻波的形成,不能解释多出来的能量。

点评

可能不是多出来能量,因为这个不科学。而是音源持续发出该波段的能量,与反射的驻波叠加,从而加强了该频段声音的能量感。没有后续的声源,也就没有驻波的持续。试想,你能听出一个50HZ的单个正弦波么?呵呵。  发表于 2013-7-28 20:25
哪里有多出来的能量啊 ? 举个例子看看...  发表于 2013-7-28 14:26

使用道具 TOP

136#
发表于 2013-7-28 13:11:15 | 只看该作者
考虑声波叠加的影响,仅有在以下条件成立时才考虑,
1, 两个声波是相干的,即它们的频率(或者谐波)相同,即由同一个音频信号源提供;
2,两个声波之间存在固定的时间差(或延时);
3,相遇的两个声波是宽频带信号(不是单音或者正弦波).

点评

都把声波当做了一个频率波段的了,应该是连续发生的波段,持续较长时间以足够引起听觉的反应。  发表于 2013-7-28 20:27
第三点的意思是单音声波不能形成驻波?  发表于 2013-7-28 14:24

使用道具 TOP

137#
发表于 2013-7-28 19:49:41 | 只看该作者
rock  发表于 5 小时前
哪里有多出来的能量啊 ? 举个例子看看...
-------------------
“多出来的能量”就是指听感上驻波这个“不止3dB”的增强啊。

使用道具 TOP

138#
发表于 2013-7-28 19:5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7-28 19:59 编辑
考虑声波叠加的影响,仅有在以下条件成立时才考虑,
1, 两个声波是相干的,即它们的频率(或者谐波)相同,即由同 ...
LOBO 发表于 2013-7-28 13:11

第一点不大对:频率相同未必由同一个信号提供。

第三点和第一点又有点矛盾了:既然是都是有一定带宽的信号,二者有足够的重叠就可以了,何谈”频率相同”呢?

使用道具 TOP

139#
发表于 2013-7-28 20:29:14 | 只看该作者
驻波是在固定空间里有发生源引起的;持续的发生源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叠加,在声音范畴被人耳感知。

点评

现场?还是录音重播?  发表于 2013-7-28 21:17

使用道具 TOP

140#
发表于 2013-7-28 21:24:42 | 只看该作者
驻波是在固定空间里有发生源引起的;持续的发生源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叠加,在声音范畴被人耳感知。
jpark 发表于 2013-7-28 20:29

这就不对了。音源确实有影响:被动系统(即房间)的相位和能量源(即音源)相符合的时候,前者可以更多地从后者吸收能量。但是没有跟驻波同相的发声源,一样可以有驻波。吉他弦最容易看明白。(别理Jwang,他开帖就画了一堆弦上的横波,然后忽然又说弦上的驻波和房间的驻波“不能混为一谈”了。)拨完弦之后没有发声源了,驻波还会继续,因为阻尼(即“损耗”、“衰减”)很小。

使用道具 TOP

141#
发表于 2013-7-28 22:0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7-28 22:02 编辑

吉他弦这个东西用来理解驻波很有意思。我们拨一下弦,这个拨的动作本身无所谓在哪个频率上,但是吉他弦会发出一个特定频率的乐音,这正是驻波造成的。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听到的主要是基音,但其实它还包含许多高频泛音,即高阶的驻波。这件事玩儿过吉他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弹一下空弦,然后手指在第十二品上轻轻点一下,基音消失,高八度的泛音会保留下来,这就是二倍于基频的驻波。如果是在第七品上点一下,残留的泛音比基音高十二度(八度加五度),这是三倍于基频的驻波。如果先点十二品,再点七品,泛音比最初的基音高十九度。这些我觉得都可以用阻尼来解释:在弦上某处点一下,就把波节点不在此处的那些驻波全都消耗掉了。

使用道具 TOP

142#
发表于 2013-7-28 22:0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吉他的弦确实在振动,那是弦的机械能(弹力)在持续转换成声波,呵呵,这个能量是手指拨弦给弦的,能量在持续中。我讲是意思是先有音源的发生和持续,才有可感知的驻波,当然,此时音源停止后,驻波的能量在渐渐消失,有个延续,我们也可以叫它残响吧(依然和空间的特性关联)。

使用道具 TOP

143#
发表于 2013-7-28 22:1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吉他的弦确实在振动,那是弦的机械能(弹力)在持续转换成声波,呵呵,这个能量是手指拨弦给 ...
jpark 发表于 2013-7-28 22:04


jpark兄原话说的是“音源持续发出该波段的能量,与反射的驻波叠加,从而加强了该频段声音的能量感。没有后续的声源,也就没有驻波的持续。”这些在弹吉他的时侯是完全没有的。波的能量只来自于拨的那一下,并没有所谓“后续的声源”。再说手指拨弦的力量也无所谓是哪一个波段的能量。

吉他弦上并没有什么“弹力持续转换为声波”。吉他弦的机械振动就是能量在动能和“弹力”势能之间转换。在动能最大的时候,也就是吉他弦是直的的那一刹那,吉他弦上一点弹力都没有。但是由于吉他弦此时在运动,所以弹力又聚集起来了。

如果jpark兄指的是我们听到的空气中的“声波”,那准确的表述是:吉他弦和空气分子不断碰撞,弦上驻波的能量转化成了空气里的声波。

使用道具 TOP

144#
发表于 2013-7-28 22:3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park 于 2013-7-28 22:36 编辑

回复 Rozinante 的帖子


    R兄,吉他弦本身有弹性,如果没有弹性,也就不可能振动。弦的振动源自手指的拨动,手指给的力越强,弦发出的声音越强,是手指的能量给予了弦的张力,从而引起弦的振动,发出声音。当手指离开弦后,弦的张力(弹力)在持续中。请细思量之。手指的拨动没有频率,但弦被按压切割以某种频率振动的方式持续其能量。

点评

每次经过“中线”。打错了。  发表于 2013-7-28 22:40
呵呵,还是jpark兄仔细想一想吧。吉他弦有形变才会有弹力(弹力不等于弹性)。每次吉他弦经过中弦的时候,这个弹力是零;只因为继续运动才又重新积聚了弹力。弹性势能是振动能量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外加能量源。  发表于 2013-7-28 22:39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3 21:27, Processed in 0.057218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