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506

查看

10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157#
发表于 2013-9-2 22:1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2 23:05 编辑



      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演奏该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有意思。斯美塔那四重奏是捷克最有名的四重奏组之一,右边那张单声道是56年的,左边那张立体声没有时间标识,看内标大概是70年代,中提琴手换人了。斯美塔那的四重奏旋律性似乎没那么突出,和声和节奏很有特色,有些现代音乐的先兆。



      鲍罗丁四重奏这张是单声道的,立体声那版很有名,也挺贵。不过这张上面有四位乐手的签名。比起M兄收集的那些签名碟,就是个小小小小巫了。(唉,照片又倒了)

     
     苏联时代的贝多芬四重奏组,我只有他们演奏的贝多芬第15首四重奏,作品第132号。

     阿尔班伯格四重奏组大名鼎鼎,还真不知道是否他们演奏过伯格本人的四重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8#
发表于 2013-9-3 00:4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3-9-3 01:22 编辑
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演奏该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有意思。斯美塔那四重奏是捷克最有名的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9-2 22:11

斯美塔纳是我最喜欢的四重奏之一了。我觉得他们的风格并不现代,只是声部更平衡一些,内声部比较突出。——当然只是个人看法。中提琴手œ∑′®†¥¨ˆøπ…¬˚∆˙©ƒ∂
---------------

怎么把乱码发出来了……

点评

嗯,内声部非常紧实,有时候有一种透不过气的压迫感,很可惜,没他们的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要不然将颠倒一切。  发表于 2013-9-3 01:20

使用道具 TOP

159#
发表于 2013-9-3 00:52:33 | 只看该作者
以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团演奏该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有意思。斯美塔那四重奏是捷克最有名的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3-9-2 22:11


斯美塔纳是我最喜欢的四重奏之一了。我觉得他们的风格并不现代,只是声部更平衡一些,内声部比较突出。——当然只是个人看法。

中提琴手Skampa是1956年加入的,此后他们的阵容一直保持到解散没再变化。右边那张蓝色的封面上,中提琴手我觉得就是Skampa啊。

Alban Berg当然演奏过Berg本人的作品了。他们成立之初去找了Berg的遗孀,给她演奏了Berg的作品,才获准使用这个名字的。后来音乐会上也经常演奏。

点评

抱歉,第一张是53年,写错了。中提琴是Rybensky。R兄明察!  发表于 2013-9-3 05:59

使用道具 TOP

160#
发表于 2013-9-3 01:41:31 | 只看该作者
凑一个热闹,莫扎特组的四位签名,也很稀有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1#
发表于 2013-9-3 02:48:31 | 只看该作者
凑一个热闹,莫扎特组的四位签名,也很稀有啦!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9-3 01:41


Schidloff和Nissel的位置签反了。

点评

问他们俩老为什么不守次序?!  发表于 2013-9-3 06:58

使用道具 TOP

162#
发表于 2013-9-3 07:01: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签名罕见和有趣的地方是:他们四位非但签了名,还在名字后面注明在重奏组中他们各自的位置,这是我唯一的一个类似的签名。

点评

确实少见。好谦逊的一组音乐家。  发表于 2013-9-3 07:53

使用道具 TOP

163#
发表于 2013-9-3 09:13:02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3 小时前
抱歉,第一张是53年,写错了。中提琴是Rybensky。R兄明察!

--------------------

其实我是说右边唱片封面照片上那个中提琴手好像就是后来的Skampa。当然不一定对。

使用道具 TOP

164#
发表于 2013-9-3 09:18:14 | 只看该作者
metamophore  发表于 7 小时前
嗯,内声部非常紧实,有时候有一种透不过气的压迫感,很可惜,没他们的肖斯塔科维奇四重奏,要不然将颠倒一切。

-------------------

我倒是觉得他们的风格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紧实”源于把作品吃得极透,而不像是现代音乐的那种压迫感。我不太能想象他们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当然,要是真的演了,本粉丝肯定收一套。

使用道具 TOP

165#
发表于 2013-9-4 22:0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5 13:45 编辑



      海顿的交响曲,难道要到中年以后才能体会它们的妙处?即使到了晚期所谓“伦敦交响曲”(第93到104号)的阶段,作曲手法已经老辣,会搞些“惊愕”或俏皮之举出来,海顿仍比莫扎特庄重闲雅得多,当然激情澎湃就谈不上了。然而海顿并非没有力量,稳定的结构,稳固的和声,稳重的节奏,都传达着一种秩序与平衡的力量感。是否中年人了却青年时代的诸多期待后,更能欣赏这种力量之美?
      Beecham的海顿要比Dorati更活泼些、调皮些,但Dorati生气勃勃,大气昭昭。录音就没法比了,Beecham这套是单声道,Dorati的Decca全集在是立体声黄金时代录制。但HMV的ALP系列,尤其到单声道晚期,效果出奇的好,音压的变化一点不比立体声差,有时更表现得更集中,更有力。听单声道,更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结构和旋律线条上,虽然色彩感逊立体声一筹。

      海顿之前,用CD听古琴老八张,第一张管平湖大师的《幽兰》、《离骚》、《广陵散》精彩之极。海顿之后,是Ella Fitzgerald和Frank Sinatra。国乐与西乐、古乐与今乐瞬息转换,思绪随之翻转,甚至脑子里想事儿的语言都在古文、中文和英文之间颠来倒去,令人不禁有些anarchronistic。嗟夫,不亦吾辈之幸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海顿的交响曲,其实是每一个爱乐者开萌时期绕不开的,也是绝大多数乐迷必定经历过的。我大概就是在高中或大一初次听《惊愕》的。但真要听出里面的精妙,直至今日还未到此境。因为,渐渐绕开此门了。  发表于 2016-4-12 08:08

使用道具 TOP

166#
发表于 2013-9-9 11:22:07 | 只看该作者


      辛丰年老先生在他的音乐笔记中特别提到大作曲家的小作品。这些小作品到了大演奏家的手里,就变成兴味盎然的音乐极品,比之演绎平庸的大作品更能令人感动。

      

      网友也曾戏谑古典音乐爱好者收集软件的几个阶段性症状,其中一段便是大作品听多、听腻了以后去寻找些不大出名的小曲和演绎。找古早大师、单声道录音是另一回事,排在这个阶段之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这贴里的两张图都是网上的,但是我最近听过的。抓午休时间几分钟写上一段,没有自己照的图片,希望原作者不介意。阿卡多拉的布鲁赫《小夜曲》、克罗歇弹的福雷《夜曲》(在第二卷里,我有四卷)都是一听便能进入意境但不大容易记住旋律的“小作品”。听乐的时候尚在忙手中的事,甚至要躲到另一房间去接公务电话,所以没能好好地体会,也没能细细的查寻作品的背景。然而两个作品具有强烈的上上世纪交替时的风格特征,也特别适合悠闲的午后或傍晚,当然与标题相对的晚间亦是应景。

      九月是工作的忙季,致使周末都难得休息,抓住片刻闲余,放上一两段这样的小作品,愉悦一下疲惫的身心,在乐曲营造的他世情境中跳进跳出,也不枉作曲家、演奏家、唱片商、器材商、赏乐者的几十上百年间的诸多辛劳和奉献。




使用道具 TOP

167#
发表于 2013-9-11 09:52:18 | 只看该作者
石兄的这个贴子一路读下来,感叹,感慨,感激!
真爱乐,真性情!
谢谢!

点评

过奖不敢当。坛中几位教授级师兄才是真英雄啊!我发些谬论,能够得请诸贤指点,对自己听乐很有帮助。感谢您,也感谢其他师兄们。  发表于 2013-9-11 12:22

使用道具 TOP

168#
发表于 2013-9-11 12:54:10 | 只看该作者
珠玉、安可集向来是唱片公司、演奏家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录制的内容,而听众们也是永远的喜闻乐见。唱片史上,无数的大家反复录制,留下了大量的这类唱片。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克莱斯勒、海菲茨、埃尔曼、梅纽因、斯特恩、格吕米欧、谢霖这些小提琴家的录音,而珠玉用在小提琴小品上,也恰如其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1 20:52, Processed in 0.029432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