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47073

查看

176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705#
发表于 2013-8-20 22:1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angziyuang 于 2013-8-20 22:55 编辑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阿巴斯的电影妙手天成,就像截取平常生活的一段。而生活始终是开放的,有无限可能。
中国人理解伊朗电影应该比较容易,波斯和中国有着许多相同,同为文明古国,历史上同样经受异族统治,现在同样是在一个威权政府的统治之下,而且在中东伊朗也算一个大国。
   

使用道具 TOP

1706#
发表于 2013-11-3 00:44:07 | 只看该作者



樱花盛开
Kirschblüten - Hanami

德国小镇,一对老夫妇,儿女都去柏林工作了,还有个小儿子远在东京。妻子因为丈夫的晚期癌症,决定带他去柏林看望孩子,但儿女们忙于工作,无睱顾及他们,反倒认为是他们打扰了大家的生活。于是,老夫妇开始人生中为期不多的旅行。一路上替他保守患病秘密的她,竟然在海边的小旅店里猝死。伤心的他决定独自前往东京完成妻子未偿的心愿,看妻子最喜欢的日本歌舞。在东京,他邂逅了会跳舞的日本少女,他们约定一起去富士山。女孩说,富士山很羞涩,常年大雾,很难真正见到它。在旅馆停留多日,他的病恶化,卧床不起,某日夜晚他推开窗,发现那个妻子留下的明信片中的富士山就沉静地在他眼前。他起身对着镜子扑粉化妆,穿上妻子的和服睡衣,终于,他以她的姿态出现在富士山下,在想象中跟妻子相伴共舞,在天亮的时候倒在了她的怀里,樱花树下。

作为影片不可缺少的元素 -- 舞蹈,在影片中导演着墨不少。作为战后在日本悄然兴起的暗黑舞蹈,舞者不仅要夸张的全身涂满白粉,表演时更是要赤身裸体,性别错乱,这种集合了日本传统舞蹈和西方现代舞的形式,需要表演者在舞台上暴烈呐喊,再配合几乎扭曲到变形的肢体语言,借以反映真实生命的死亡和消逝。

整个影片从德意志恬静的乡村到柏林苍穹下到波罗的海边再到日本富士山下,空间的不断转换却始终没有拜托开那种人际的疏离感,更大的悲伤来自于不被子女的理解。生之无奈,生之苦痛,老年人的悲伤,失去,永别,这些是所有人都要体会的东西。人生旅程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过程。只是有的人在这段下坡路上也能多少瞄得几眼不错的风光,摘得几朵美丽的花儿;而有的人就干脆一路朝下,不管不顾,一点也不流连忘返,径直走下去就是了。前者也不一定比后者更快乐,因为那是幻觉;后者也不一定比前者更睿智,因为连幻觉都丧失了。影片的最后也丝毫没有让步和妥协,没有拍成儿女痛哭失去父亲这样的情节,而是很客观理智地拍了他们在桌前聊天延续着一贯的不理解:怀疑父母的思想,质疑父母的行为。

《樱花盛开》,德国女导演桃丽丝.多利的作品。我喜欢《樱花盛开》,甚至胜过《东京物语》,因为它有一种安之若素的味道,一个德国人能拍出如此“清简”的作品,这不奇怪,因为她曾从师小津安二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有兴趣,不知有小津的几分味道。  发表于 2013-11-3 10:38

使用道具 TOP

1707#
发表于 2013-11-3 23:57:45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wangziyuang 发表于 13 小时前 删除
有兴趣,不知有小津的几分味道。

---------------------------------
小津最著名的西方学生要数德国人维姆.文德斯,但就剧情来说,桃丽丝比文德斯更多更好更逼真地延续了小津的气息,个人见解。

点评

文德斯从小津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大家风范,真正功夫学到家了;桃丽丝.多利还停留在对小津风格的亦步亦趋上,这叫拿别人的才华江湖混饭。二者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发表于 2013-12-5 11:08

使用道具 TOP

1708#
发表于 2013-12-4 21:29: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12-4 21:34 编辑




蓝调传奇 Cadillac Records

列农说过:如果要给摇滚乐一个名字,只能是CHUCK BERRY。”这位牛人说过一句更牛的说:“超越贝多芬,把这个消息告诉柴柯夫斯基!”CHUCK BERRY1986年进入摇滚名人堂,他成功起诉沙滩男孩对歌曲SURFIN’USA的侵权。他以其代表作,如JOHNNY B.GODDE,在摇滚吉他界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的唯一榜首单曲是“MY DING-A-LING”!

好吧,还是聊电影吧。这是一部可以关掉画面,只听原声的电影《蓝调传奇》!为什么这么说呢?电影最后的字幕说明足够说明一切,字幕说的正是电影中主人公们的后来命运走向。

“WILLIE DIXON1994年进入摇滚名人堂。他成功起诉齐柏林飞船乐队,并获得100万美元的赔偿。而他写的歌继续被众多歌手乐队所翻唱,其中包括:鲍勃迪伦、滚石乐队、大门乐队、欧曼兄弟乐队和感恩而死乐队。他逝世于1992年。”
     
MUDDY WATERS1987年进入摇滚名人堂,死于1983年,他的妻子先于他十年去世。他要求与他妻子合葬。
     
LITTLE WALTER2008年进入摇滚名人堂,他死的时候37岁,连一块墓碑都没有,是他的歌迷在若干年后为他买了一块墓碑。
  
HOWLIN'WOLF1991年进入摇滚名人堂,死于1976年,ERIC CLAPTON为他购置了墓碑。
    
ETTA JAMES1993年进入摇滚名人堂。1973年,她接受戒毒康复治疗,并在2002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现在,她还在世界各地演出。
 
CHUCK BERRY1986年进入摇滚名人堂,他成功起诉沙滩男孩对歌曲SURFIN’USA的侵权。他以其代表作,如JOHNNY B.GODDE,在摇滚吉他界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他的唯一榜首单曲是“MY DING-A-LING ”

LEONARD CHESS1987年进入摇滚名人堂



视频中唱歌的正是碧昂斯,她扮演ETTA JAMES

电影讲的正是CHESS唱片公司的故事,那个在披头士、滚石乐队之前的五六十年代的蓝调和摇滚的音乐先驱者的成名历程,呈现了美国摇滚乐从布鲁斯演变而来的最初年景,也可以说是部摇滚乐的史前史。音乐名人个个才华横溢却又感性放纵,背后故事满得要溢出来,电影却选取数个名人最平淡最世俗的一面,轻描淡写地让名声金钱性毒品种族占据大半时间,但真正的生活却渐渐凸现,音乐与友谊。故事线简单,节奏平缓,没有高潮与冲突,但有了暧昧的布鲁斯已经足够了。如果对那些早期布鲁斯音乐没有兴趣的人,一定看得味同嚼蜡。

电影英文名字不叫《The Legend of Blues》,而叫《Cadillac Records》,凯迪拉克,象征着金钱名誉地位,这恰恰很好的反应了那个时期的美国梦正是和物质紧密相连的特点,高雅和世俗并存,我们都是人,需要自由精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The Legend of Blues》是CBS唱片以前一个布鲁斯合集系列的名字,里面网罗了那个时代各公司旗下布鲁斯名家的代表作,俺买过里头几张。  发表于 2013-12-5 11:53
Etta自己作词的名曲"I'd Rather Go Blind",碧昂丝翻唱得真好,演得也好。  发表于 2013-12-5 11:45

使用道具 TOP

FIM

1709#
发表于 2013-12-4 22:59:14 | 只看该作者
  吉他是很不错的乐器,声音很动听,就是音量小,还不如小提琴,二胡,这是个很大的遗憾

使用道具 TOP

1710#
发表于 2013-12-16 12:45:04 | 只看该作者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该片是根据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编而来的,描写的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杨-维梅尔(JanVermeer)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少女--葛丽叶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7世纪的荷兰小镇台夫特(Delft),年仅16岁的少女葛丽叶是个虔诚的新教徒,由于生活窘迫,无奈之下来到画家维梅尔家中帮佣,她既要照顾维梅尔的孩子,又要与维梅尔善妒的妻子周旋。随着时间的推移,葛丽叶被男主人的工作深深地吸引了,而维梅尔也发现了葛丽叶所拥有的极高的艺术天赋,葛丽叶能够理解自己的画要表达的内涵,而不像他的妻子对艺术一窍不通。葛丽叶开始协助维梅尔画画,给他提供意见并激发了维梅尔的创作灵感。葛丽叶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模特,葛丽叶戴着从维梅尔妻子那借来的珍贵的珍珠耳环,维梅尔为其画下了传世之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慢慢的,这两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人暗生情愫。维梅尔的妻子觉察到了这两人之间的异样感情,百般阻挠。最终由于身份地位悬殊,葛丽叶带着遍体鳞伤,怀着无限遗憾嫁给了苦恋她多时的屠夫。
该片情节简单,依靠的是女主角精致的演技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摄影常常突出少女美丽的容貌,配乐刻画人物心情和烘托气氛在电影中举足轻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711#
发表于 2013-12-16 13:50:47 | 只看该作者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该片是根据作家崔西-雪佛兰的同名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改编而来的,描写的是十七 ...
甲米 发表于 2013-12-16 12:45
一部以电影美术演绎绘画的辉煌杰作,里面人物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原画在海牙。全片毫无懈怠紧紧追随和还原维梅尔伦布朗光影写实的深邃精细,是极为崇拜大师维梅尔伦布朗者,所做的电影美术中罕见的伟大炫才。影片的画面很美,每个画面定格都是油画,气氛却让人,耳间流转的欲言又止的情欲(不好意思,我这用了情欲而非情感)。少数的电影不输于原著,画面是浓墨重彩的美丽,故事情节却是十分内敛,情感全都在剧情的留白,很多东西没有说明,却全在不言中。斯嘉丽·约翰逊演的很棒,胜过她在《迷失东京》的表演。

点评

“维梅尔伦布朗”是谁???维梅尔是维梅尔,伦布朗是伦布朗,他们是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两位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前者善画女子,后者善画男子。二者在光影理念上一柔一硬区别很明显。  发表于 2013-12-17 10:47

使用道具 TOP

1712#
发表于 2013-12-19 13:59:2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bodyheat 发表于 前天 10:47 删除
“维梅尔伦布朗”是谁???维梅尔是维梅尔,伦布朗是伦布朗,他们是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两位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前者善画女子,后者善画男子。二者在光影理念上一柔一硬区别很明显。
----------------------------
谢谢bodyheat兄指正,是我的错误,两人是为不同的人,那天刚好同事就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及画与我论维梅尔、伦布朗及梵高,边说边聊就给写成“维梅尔伦布朗“了。


使用道具 TOP

1713#
发表于 2013-12-19 14:28:05 | 只看该作者
与名画相关的电影,除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还有一部不得不提,那就是故事来源于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画作 《西诺拉·撒巴撒·买西亚》,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戈雅之灵》。



戈雅,他记录了一段西班牙的历史,也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罪恶与无知。米洛斯,他解释了戈雅后期由浪漫主义画转而为表现主义画风的缘由,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缺与悲,他没有纠结人物本身的历程,而给了我们一段关于那个混沌时期的琐碎。

少女依莱丝由于不吃猪肉而被当作异端教徒而被修道院关押;道貌岸然的神父洛伦佐竟嘴里叨念着拉丁文向上帝祈祷,一边在囚室里侵占了依莱丝的身体;15年后叛离宗教的洛伦佐作为大革命的领袖重返西班牙,竟得知他和依莱丝的私生女竟成为走街的妓女;当洛伦佐意在驱使依丽西亚出境,却遇到声势浩荡的惠灵顿军队,他被送上断头台时,自己的女儿依丽西亚竟是陪伴在新西兰军官身边的看客之一;清脆而稚嫩的西班牙童谣中,经历种种磨难而已经疯狂的依莱丝,跟着拖着洛伦佐尸体的板车,拉着冰凉的手,怀抱检来的女婴,步履蹒跚。

(先去开会了,晚上续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714#
发表于 2013-12-19 19:24:17 | 只看该作者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戈雅之灵》,但他的主角并非西班牙“鬼才”画家戈雅,而是借他之名来讲述一段乱世风云,再现一段人间炼狱般的历史雾霭,真正的男主角是际遇起伏较大、内心世界阴郁的洛伦佐神父。正如大家所知戈雅的艺术旺盛阶段正值西班牙历史变迁、社会动荡之时,作为时代的见证人,戈雅对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在片中,戈雅也是一段苦难的目击者、见证人,他将其愤怒的声音通过其旷世画作给出了世间的丑恶与荒诞,人性的极端与爆发,不论宗教裁判所对无辜民众的肆意迫害,还是法国军队于西班牙的杀戮,绘画成了戈雅爱憎分明性格的延伸,也是他所感受到的民众疾苦的外现方式。虽然在彼时混乱的时局中,一个画家常常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甚至无法营救他心中的缪斯。而生长在捷克、父母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以“捷克新浪潮”成名于影坛后又因“布拉格之春”事件而辗转于欧洲各国最后落户于美国的米洛斯也正是由于其坎坷的经历,才能深切感受到戈雅的精神灵魂,才会说出“50年前我就有了拍摄这个故事的想法,当时我看了一本有关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书,意识到历史是多么无情地在重复自己……”



少女依莱丝由娜塔丽·波特曼扮演,这个从《这个杀手不太冷》中走出来的小女孩终蜕变成了《黑天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715#
发表于 2013-12-19 23:41:06 | 只看该作者
对这两部以画家为题材的电影,看过以后非常失望。

使用道具 TOP

1716#
发表于 2013-12-20 22:01:09 | 只看该作者
对这两部以画家为题材的电影,看过以后非常失望。
alma 发表于 2013-12-19 23:41

这类题材的电影很小众,大部份人不喜欢。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03:21, Processed in 0.052963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