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6851

查看

8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deepspace2007

37#
发表于 2010-8-31 19:24:02 | 只看该作者
可惜俺没三头六臂,不能同时发十几个帖子还要同时照顾,不然定叫你应接不暇!
音乐史纵向上下两头是新,横向往两端去天地也宽广得很,那也是一种新!只要清兵兄准备好充足的子弹,来日方长,俺给你一一道来如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31 16:25


音乐天地非常宽广,值得探索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有念经兄这样的良师益友,实在是幸甚!要搞清楚一点容易忽略的东西,要很多积累和努力,所以我也一点不急 您慢慢发,我一直在留意着,没有错过。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0-8-31 19:53:4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音质的不同是会改变听者对录音记录的音乐的看法的,尤其很多依赖音色的古典音乐作品和演奏家、乐团,音色都不能正确表达出来,谈何欣赏?即便是贝多芬弦乐四重奏这样有内涵的作品,听环保装的Amadeus SQ,你丝毫 ...
scfan 发表于 2010-8-31 10:41


scfan兄正解!谢!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0-8-31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8-31 20:57 编辑

其实音色问题我并不是没有注意到。在谈霍洛维兹的时候我已经提到过器材对于音色的影响,留意帖子应该会看到的。但问题是,演奏家的音色作为一个音乐的方面,几乎可以说是作曲家不去考虑的方面。作曲家考虑的是旋律节奏和声,以及器乐之间音高音长的匹配。不错,演奏家的音色可以给我们带来享受,也横重要。但是cd版次对音色的音响,我认为完全不足以放大到可能影响作曲家的作品的完成度。这个对于领会演奏家的风格,也许还可能有一点点影响。但是如果这一点点音色的差别,也能成为理解贝多芬舒伯特的障碍,那跟用“肥版”“瘦版”来看待十三行贴一样,已经是偏离了艺术的主干道。艺术的房屋不是只有一间大氅厅,还有许多部分,所以偏离了也没有问题,不影响喜欢的人的享受感。
如有得罪,还请见谅。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0-8-31 21:25:21 | 只看该作者
正好读到一首诗,恰恰可以为我的说法做一点注

忆昔西都看牡丹
稍无颜色便心阑
而今寂寞山城里
栀子花开亦喜欢

或许我们的挑剔,正源于我们的拥有……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0-9-1 00:04:18 | 只看该作者
41# 清兵


一点不错。一切都跟条件有关。回想当初玩磁带的年代,翻录进口原装磁带讲究的是翻录后信号不要有衰减,谁也不去讲究原装磁带的音色和版本。现在名版本轻易到手,稍微不满意的就不要了,条件都把人宠坏了。还有比如手机,一代比一代的功能设计fancy,动不动就要更新换代。没有手机的时代,能找到个交费电话就算方便了,哈哈。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0-9-1 01:42: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念经兄鼓励。
... 但是这些虽然满足了我的艺术冲动,但我觉得实际上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关注新音乐的发展,新的演绎方法的特征之类的东西。...
清兵 发表于 2010-8-31 15:47


非常同意此说!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0-9-1 01:47:16 | 只看该作者
scfan兄正解!谢!
keli 发表于 2010-8-31 19:53


的确是正解!但是,想在器材上、软件优劣上到一定的程度上,然后只关心内容方面,是不是能做到呢?这是我请教各问题的原因。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0-9-1 09:0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清兵 于 2010-9-1 09:16 编辑
的确是正解!但是,想在器材上、软件优劣上到一定的程度上,然后只关心内容方面,是不是能做到呢?这是我请教各问题的原因。
deepspace2007 发表于 2010-9-1 01:47


物以稀为贵,大家都难以免俗。
有了器材以后,音乐内容就不再稀罕,不值得继续审美,反而需要高价值器材、高价值CD来体现的CD版次区别,就变成了审美对象。托科技的福,音乐内容易得,而体现CD版次差别的器材高价不易得,而CD本身版次的收集,也是需要花钱的,头版似乎也“不易得”。正因为这些都比音乐内容“难得”,所以才具有讨论的“价值”了。

一百年前,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把音乐内容作为一个评论对象?说穿了,那个年代,音乐的内容不易得。传播的途径稀罕,演奏的票价昂贵,乐谱都是精工巧制以便收藏之用。在那种环境,音乐内容就是稀罕的享受,所以就变成是“值得”追求。在欣赏音乐是如此昂贵的情况下,对音乐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质量有保证就是必然的了。这么贵,听这么一次,还不好听,这个想想都令人愤怒

所以在音乐内容可以很容易广泛普及的今天,音乐内容似乎就已经变得不需要讨论了——物已不稀,又怎可为贵呢?所以宁愿把重心移去不那么容易做到的CD的版次比较。以听出不同而彰显价值。但这个价值如果说与音乐内容没有很大关系,似乎自己心里也不一定就交代的过去——因为我们都默许音乐的价值来源于其内容嘛,与内容没有大关系,怎么会有大的价值呢?所以难免就会出现说CD版次阻碍了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之类似是而非的言论。

如有不适,敬请原谅。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0-9-1 09:53:07 | 只看该作者
好!清兵兄说出了俺的心里话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0-9-1 11:20:38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内容是无法讨论的,每个人的年龄阅历、精神层次、审美取向都大大的不同,讨论到后来就是吵架

唱片版次是可以讨论的,版次区别客观存在,价格差异也有市场参考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0-9-1 16:23:10 | 只看该作者
CD能听就行,一般的系统根本听不出老版新版的区别,若为了音质要追求头版CD,不如直接上LP。
haskil 发表于 2010-8-30 10:58
比较同意哈斯基尔和清兵的说法。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0-9-1 17:27:01 | 只看该作者
俺看到一份资料,介绍环球的压片版本历史,比较复杂,也许有人会喜欢:
阶段一,1985年以前,满银圈,无字;
阶段二,1985~1989年底,满银圈,made in W.Germany by PDO;
阶段三,1989年底~1990年中,满银圈,made in Germany by PDO;(两德已统一,而生产工厂PDO未解散)
阶段四,1990年中~1991,满银圈,made in Germany;
阶段五,1991~1992,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阶段四和五是生产线从PDO改到PMDC之间的过渡时期,而从满银圈到半银圈,则是缘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因为以前的满银圈比较容易从内外边缘处开始产生铝膜脱落、氧化、腐蚀等现象)
阶段六,1992~1998,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by PMDC;
阶段七,1998~1999,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阶段七是PMDC到M&L之间的过渡时期,如果有人问阶段七和阶段四一样如何区分,很简单,看有码还是无码即可)
阶段八,1999~2002,半银圈,made in Germany by Universal M&L;
阶段九,2002~2005,胶圈,made in Germany by Universal M&L;
之后就是胶圈的德国EDC和最新的欧盟EDC,无须细表。

made in germany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阶段四和五,另外一个是阶段七。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7 22:47, Processed in 0.025816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