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4205

查看

39

回复
1234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37#
发表于 2013-1-28 19:10:38 | 只看该作者
3.鼓子词:宋代“勾栏”说唱艺术的一种。
表演形式: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用鼓伴奏,加上管弦,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
分类:
a.士大夫鼓子词:一般不在勾栏而在士大夫府邸演出。体裁常为风花雪月、才子佳人、鸳鸯蝴蝶的故事。艺术性较难,唱多说少。
b.市民鼓子词:在勾栏里演出。以“铁骑(军旅)、灵怪(狐仙)、公案”为题材,音乐语言较直白。
4.唱赚:宋代的说唱音乐,也称道赚。
音乐组成部分:
a.缠令:为单曲,单乐段、有引子、过渡段或尾声,中间插有若干个曲牌。缠令本身可多次重复。
b.缠达:也叫传踏或转达。音乐本身有对比部分,音乐材料、曲调不同。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曲牌的部分。
代表人物:张五牛,宋代杭州勾栏艺人,将缠令和缠达放入音乐中形成赚,并将唱赚发展成熟。
覆赚:大型化的唱赚,由于情节需要,唱有许多段。
5.诸宫调:宋代大型说唱音乐。
①发展过程:由汴梁勾栏艺人孔三传创造,在宋金对峙时期已经成熟,并达到较高水平。
艺术特征:
a.调性变化(调高和调式)丰富。
b.各种调式之间与说穿插进行。
代表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来源于唐代的《莺莺传》,结构极其宏伟,共使用了十四个宫调的一百五十一个不同的曲牌,一百九十三个套曲。
6.货郎儿:原是宋代城市乡间挑担卖物的小商贩的“叫声”(4-8句,是一种短小的民间歌曲)。“叫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货郎儿”。货郎儿的曲式是将“叫声”一曲分成前后两部分,中间插入新的曲调,也叫“转调货郎儿”。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3-1-29 22:37: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9 22:38 编辑

宋元时期的戏剧
1.杂剧——一种综合性的戏曲。
宋杂剧:不是独立的综合艺术,是正剧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俗事。原来是民间一种独立演出的滑稽戏,表演形式非常随便。
元杂剧:有独立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是民间的多元的艺术表演形式,确立了角色和行当。
a.结构:一般由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联成。每个套曲,全由同一宫调的曲牌联成。
b.内容:反映社会现实。
c.表演形式:多半由一个角色主唱全剧,其他角色或唱楔子、或者说白。
d.伴奏乐器:以笛、板、鼓为主,有时也加三弦、笙、琵琶、锣等乐器。
e.代表人物:马致远《汉宫秋》、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
f.影响:继承宋杂剧传统,并在金代杂剧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当时北方流行的诸宫调、唱赚等说唱艺术,以及各民族歌曲等多种艺术营养,元杂剧逐渐兴盛。
2、南戏——我国元代南方地区戏剧艺术,中国戏剧产生的标志。
特点:
a.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比较细腻婉转。
b.剧本可长可短,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限制,可以转调。
a.运用了“前腔换头”、“南北合套”等形式。“前腔”是指一曲调的变体。“换头”是指每个变体开头第一句总要换不同的曲调。“南北合套”是南戏吸收北方杂剧的曲牌所创造的新形式。
代表作:《琵琶记》、《金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杀狗劝夫》)。
影响:在明清时期艺术发展中被大量运用和吸收,成为后来的昆曲。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3-1-29 23:2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1-29 23:33 编辑

宋元乐器
1.稽琴:始于唐,盛于宋元,唐时有两根弦,用竹片擦弦发声,又称“奚琴”。
2.胡琴:是马尾做弓拉奏乐器。
宋元音乐表演形式
1.细乐:宋代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弦乐器和少量的吹管乐器为主。
2.教坊大乐:宋代一种宫廷器乐合奏。北宋时,其乐队有筚篥、龙笛、笙、箫、埙、篪、琵琶、筝、箜篌、方响、拍板、杖鼓、大鼓、羯鼓等乐器,而且规模很大,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管弦的乐队。包括宋之前所有的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
3.散曲:元代城市中艺术性较高的歌曲,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的歌曲。体裁包括:
小令:又叫“叶儿”,也叫令曲,是元散曲的基本单位,是单乐段的歌曲形式,也可以有几段歌词。
代表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韵到底。
套数:是元散曲中一种大型的声乐演唱体裁。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大令,它融合并发展了唐宋以来大曲、诸宫调的联缀演唱方式,即有同一宫调的多首曲牌,连缀成为一个带尾声的整套。
代表作:关汉卿《不伏老》。
宋元时期音乐文献
1.《琴论》:作者是宋代的成玉石间,是一部古琴演奏理论著作。《琴论》中强调琴曲内容的表达是琴的表演艺术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得意为主”的主张。
他认为要完美地表达内容,针对当时音乐界轻内容而种形式,认为表演者首先要做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程度。
还提到“新奇声”的创造必须吸收了各家之长,再加上个人的独创。他批判了当时琴坛上盛行的一味复古,音乐作品没有与时俱进,认为古琴作品要有传统艺术有与时俱进的特征。认为“竭规模古意为新曲”,应按作品风格基础上创新。
2.《唱论》:作者元代人(燕南)芝庵,也叫芝庵。是我国戏曲演唱的一本理论专著。
首先提到了歌唱者咬字与唱腔的问题。“腔必真,字必正”的要求。《唱论》也提到“字真”与“声要圆熟,腔要彻满”,也即后代艺人们常说的“字正腔圆”。
其次歌唱家要唱出美好的唱腔一定要有气息的支持与发声吐字的统一。提出了“偷气、取气、换气、歇气、爱者有一口气”等方法。气息的技巧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3-2-6 10:13: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3-2-6 10:14 编辑

明清时期
1.小曲:小曲是一种在各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小曲,又名“俗曲”。 它最初在各地的城坊市镇流行,后来进入城市,在歌楼酒馆内传唱。在城市里,经过民间职业艺人的努力,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明时在首都等各地形成了许多小曲的中心。
类型:北京小曲、扬州小曲、汴梁小曲。
音乐上:现实性题材、风格各异、其音乐语言,丰富多样。意义: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较以前有较大发展,形成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突出特点。
2.弹词和鼓词:我国古代说唱艺术的高峰,也是明清艺术的杰出代表。
弹词:源于宋时陶真,是清代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明代弹词有小鼓、拍板伴奏,清代弹词有琵琶、三弦伴奏。
鼓词: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形式,前身是宋元鼓子词、词话。表演形式是表演者边唱边击鼓板,以三弦伴奏。最早的鼓词是《大唐秦王词话》。
  
弹词
  

鼓词

  
南方
  

北方

  
明末(在清代发展起来)
  

清初(在清代发展起来)

  
重唱(多为浪漫性题材)
  

重说(多位现实性题材)

  
多为长篇
  

多为短篇(段儿书)

  
方言
  

国音

  
内容:风花雪月的故事、传奇
  

现实性写法

  
作品:张端生《再生缘》、陶贞怀《天雨花》、
  
丘如心《笔生花》、成惠英《凤双飞》、陈遇乾《义妖传》(白蛇传)、《珍珠塔》
  

《呼家将》、《薛家将》

  
反映明末社会的阶级矛盾:男尊女卑,女性题材较多。
  

作品多半以忠臣良将、卫国英雄的功绩为题,描写他们南征北战、卫国却敌的故事。

  
苏州弹词、杭州弹词、扬州弹词、江宁弹词
  

山东大鼓(梨花大鼓、犁铧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凤天大鼓)、乐(lao)亭大鼓

3.子弟书:
北方鼓词的旁枝,出现于清代,是八旗子弟的说唱艺术。表现八旗子弟在边关保家卫国。清中期以后,被其它鼓词艺术取代、逐渐消亡。
4.琵琶艺术的发展
《十面埋伏》
一首著名的琵琶古曲。最开始叫《楚汉》,后又叫《十面》,最后演变成《十面埋伏》。清代琵琶曲分为文曲和武曲,此曲为武曲。叙事型套曲,详细描写了楚汉决战。最早见于《华氏琵琶曲》。
《霸王卸甲》
一首著名的琵琶曲。与前者一样都是描写楚汉决战《海青拿天鹅》:又名《海青》,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首琵琶套曲。目前所见《海清拿天鹅》的最早谱本,是北京智化寺保存的康熙年间的手抄本。内容生动地描写了海清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全曲共有18段。
5.民间器乐(形式)
明清时期,在各地民间音乐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器乐合奏,如:鼓吹、吹打、十番、弦索等。
西安鼓乐
a.分为“佛乐”、“道乐”、“俗乐”(前两个是宗教的,后一个是民间的)。
b.分为两种形式:“坐乐”(坐在大殿上)和“行乐”(坐在马车上站着吹)。
河北吹歌: 河北鼓吹是纯民间俗乐,在中秋、春节上表演。
山西八大套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由当地职业性的民间音乐组织鼓房”(亦称响打鼓班”)进行演奏。
十番锣鼓:分为锣鼓段和乐段组成。
⑤弦索:北方器乐合奏形式。乐器:提琴、火不思、兔儿味瑟、扠儿机等。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8 19:27, Processed in 0.025468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