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同一原始录音,两家唱片公司分别发行的 LP。比较之后,的确有所差别。深绿色封面的 TURNABOUT 34145 S 是原始版本,两侧白色封面的是 ATHENA 公司在 VOX- TURNABOUT 授权下,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刻纹技术重新制作的版本,唱片编号为 ATHENA ALSW 10001。声音的确优于前者,之后还入选 TAS LP 榜单,现在的价格比前者高出好几倍。达拉斯交响乐团和指挥唐纳德·乔诺斯或许都非一流乐团和指挥,但演绎也还是充满激情和活力,超级录音水准给演绎增色不少。
通过声级计对两张唱片的测试, ATHENA 的动态范围宽,频响也宽。细节和透明度都好不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再细细的比较一下。
舒伯特的F大调八重奏D803受出色的业余单簧管演奏家斐迪南.特洛伊尔(Ferdinand Troyer)的委托完成的。1824年完成这首优美的八重奏的同时还有两部重要的四重奏,D804《罗莎蒙德》与D810《死神与少女》,这三部都有相同的特性,与那两首四重奏一样,八重奏中也同样有以舒伯特艺术歌曲为主题的变奏乐章。在写作D803八重奏之前的两个月,作曲家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流露出了自己悲伤的心情,对自己病痛难以恢复的失望,希望的破灭,没有朋友,无依靠。
1824年,正值1823年舒伯特被疾病折磨的结束期,这时期的他才比较成功的驾驭一些室内乐中最严肃及困难的题材。特洛伊尔的委托使舒伯特重新燃起了希望,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也开始考虑写作伟大的交响乐,因为他本人已经注意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即将在维也纳首演后所带来的关注,舒伯特也把自己看作贝多芬有力的竞争者,以获得同样的成就。
这首八重奏长达近一个小时,是舒伯特最长的一部室内乐。作品于1824年春首演于特洛伊尔伯爵家中,特洛伊尔担任单簧管声部分,而乐队的首席是以演奏贝多芬作品而闻名的舒潘齐格,来担当非常难度的小提琴声部。由于作品是由业余单簧管演奏家斐迪南.特洛伊尔所委托的,所以作品的单簧管声部的演奏是比较容易的,与此相反的就是第一小提琴声部在作品第六乐章中高难度的技巧。
F大调八重奏D803,为单簧管,低音号,圆号,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所写的八重奏。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Adagio-Allegro),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基本上是一个附点节奏,这个附点节奏在缓慢的引子中出现过。F大调仅仅开始几小节,就转入降A大调,听起来似乎马上要转回F大调,却转到降D大调上去了,然后才巧妙地转回主调。结构紧凑的快板中同样有令人愉快的和谐音调,发展部中有一段引自引子,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富有节奏活力的欢快旋律。 时长:11分58秒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降B大调。根据伯爵的请求,主题以单簧管独奏开始,再转交各乐器,其间插入其它旋律为衬托。在第一乐章非常突出的法国号直到乐章最后部分才断断续续地有独奏。正因为这迟来的法国号使第二乐章大段的音乐充满宁静和抒情的音调。 时长:9分53秒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诙谐曲,F大调。由轻快、跳动音符串连而成的本乐章是《八重奏》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乐章,它使人联想到宽阔的原野。长度仅五分多钟,但却是整首作品里最充满活力的一个乐章。 时长:5分56秒
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行板(Thema.Andante-Var.I-VII),C大调,行板,变奏曲。曲风平实、温馨,由一段主题、八段变奏、一段尾奏构成。优美的主题,来自作曲家18时写的歌剧《萨拉曼卡朋友》中的一段二重唱。是舒伯特生前从未演出的歌剧乐章。其中,第五段变奏则带有葬礼进行曲的感觉。 时长:11分22秒
第五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Menuetto.Allegretto),F大调,具有“小步舞曲”速度中庸、轻快优雅的特质,其主题带有明显的舒伯特特色(连德勒旋律),在主旋律上加上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三度进行。中段旋律与海顿Op.3No.5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类似,低音部则与《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旋律雷同。但部分乐段仍有着淡淡的忧愁感。 时长:5分31秒
第六乐章.极行板-快板(Andante molto-Allegro),F大调。乐章一开始是弦乐以颤音演奏的一段缓慢序奏曲调。这肃穆的曲调很容易使人们想起舒伯特写作《八重奏》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D804》及《d小调弦乐四重奏D810》时情绪非常低落,在两首弦乐四重奏里都反映出他的这种精神状态,人们也很自然地把《八重奏》终乐章开始时的忧郁曲调归于同一原因。一个人的音乐和他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绝不会如此简单,有天赋的艺术家能够从身体不适或精神压抑中摆脱出来。整部《八重奏》中占导的情绪是欢快的、明朗的,如果认为在终乐章的开始,是作曲家宣泄自己的不快,那是不正确。此乐章并没有表现出悲伤或痛苦,反而因为这段音乐加入了多愁善感的情绪,使得整首作品因此呈现出对比与戏剧性的张力。
由最顶尖的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团员所组成的维也纳八重奏团,在五○与六○年代为DECCA录制许多优秀录音,一如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同样优良,两者皆具有无可取代的艺术性与维也纳气质。专集内容丰富,收录了两首室内乐的大师杰作,包括了1958年录制的舒伯特的八重奏,以及1959年录制并且首度发行的施波尔的八重奏。
1984年版的企鹅唱片指南曾以「Mellifluous(像蜜一样甜美的)」一字来形容其演奏,实为最贴近乐曲精神的最高评价。留声机杂志—最令人满意的舒伯特八重奏版本之一,身为维也纳人,这些演出者让舒伯特也成了维也纳人。留声机杂志—(舒伯特八重奏的)新版本无论在分句或音调上均细腻琢磨…多样的声调色彩变换生动且优美…演出者彷佛完全透彻了解(施波尔的八重奏);诠释成熟稳重,讲究细节却显得自然而不做作。
头版的封面是舒伯特的雕塑照片,与再版的封面相比我更喜欢油画封面。再版的封面是17世纪荷兰最为出名的风景画家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的作品,他一生共创作了500多幅风景画。但一生贫困,默默无闻,最后于1682年3月14日死于救济医院,并被安葬在哈莱姆。其身世与舒伯特在某种角度上看有一定的相似度。唱片封面不但很美,而且与舒伯特的一生以及音乐主题十分吻合。
两个版本的声音不用比较,头版无疑占优。音质的差别有多大很难量化,只能说头版的频宽、乐器的细节和质感非常好,钻石A的再版在这几方面总是查了一口气。不过在没有AB直接比较下,钻石A的再版也会让你听得拍腿较好,因为这个演绎和录音都很棒,是 DECCA 一流的制作。
肖邦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65),是肖邦为数的极少的弦乐作品之一,作于1845-46年。
非常喜欢亚诺什·斯塔克的演绎,质朴、自然、深沉,极具感染力。原始水星的录音,大提琴丝丝入扣,钢琴质感一流。PHILIPS 版非常干净。买了两个版并非想比较音质,而只是太喜欢这个演奏而已。如此描述却有些不切题了。呵呵。不知道 PHILIPS 是否还有 Hi-Fi STEREO 版。
大年初八收到了水星的原版,成色极新,好是开心!来朋友吃饭聊天太晚了,明天试听!
罗西尼的六首《弦乐奏鸣曲》可以说所有爱乐者都再熟悉不过了,你可知道《弦乐奏鸣曲》创作时罗西尼还是一个 12 岁的少年!据西方音乐界资料介绍,二战前业界都就知道罗西尼曾为双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过六首奏鸣曲,但一直都没找到乐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人幸运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发现了它们,尽管这些乐谱并非罗西尼的亲笔手稿,而极有可能是抄谱员抄写的,但经过分析和论证核实,证明这六首奏鸣曲的确为罗西尼所作。《弦乐奏鸣曲》作于 1804 年夏天,那时罗西尼仅是个 12 岁孩子,当时他是以佳宾的身份被邀请至家乡参加音乐活动,并受主人的盛情邀请谱写了这六首《弦乐奏鸣曲》,作为艺术监督的他还以业余低音提琴演奏员的身份参加了演出。在他的这部作品中,低音提琴声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也证明了当时低音提琴作为一件独奏乐器是深受公众喜爱的。在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中,从头至尾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是极为活跃的,例如第三首的第三乐章中就有大段的低音提琴的独奏乐段。客观的说作为 12 岁的少年的作品没有太深刻思想与哲理也在常理之中,《弦乐奏鸣曲》十分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需求,其旋律的流畅和华丽充满了天籁般歌唱性已经盖过了一切,就这点而言其它方面也就显得不重要了。
马连那曾在伦敦交响乐团担任过第二小提琴的首席,小提琴的水准无疑是超一流的。罗西尼的这部《弦乐奏鸣曲》原谱是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而作的四重奏(PHILIPS 阿卡多的录音版本是按照原谱的配置)。在 ARGO 罗西尼《弦乐奏鸣曲》录音版本中,马连那调整了配器,增加编制,其弦五部的配置是:第一小提琴 6 人,第二小提琴 6 人,中提琴 2 人,大提琴 2 人,低音提琴 1 人。马里纳担任了首席并指挥这个由 17人组成的弦五部,圣马丁乐队弦五部特有的天鹅绒般迷人的音色,华贵的气质,细腻丰满的和声织体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使《弦乐奏鸣曲》原本就妩美动人的旋律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有爱乐者把马连那圣马丁的演绎称之为 “仙音” 也一点不为过!
《弦乐奏鸣曲》也有不少版本,论录音,ARGO 马连那和 PHILIPS 阿卡多的录音版本最受爱乐者青睐。ARGO 的版本是马连那带领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在上世纪 60 年代后期录制的。这张蓝色封套的 LP 收录的是第一、第六、第三和第五首奏鸣曲,录音于 1967 年,LP 编号是 ARGO ZRG 506。另一张 LP 收录的是第二和第四两首奏鸣曲,录音在 1969 年完成,LP 编号是 ARGO ZRG 603。
ARGO ZRG 506 椭圆标共有 4 个版,我收集了 3 个,第一、第二和第四版。唱片外套的封面是一样的,颜色有些色差,头版的蓝色饱和度最高,其他版本饱和度依次。封底文字排版基本一样,封边方式有所不同。
ARGO ZRG 506 片芯各版本有所不同,差异最小的是头版和二版,如果你不仔细辨认很容易把二版误认为头版。下面四个图片片芯的版次顺序是:第四、第三、第二、第一。至于音质当然头版最佳,二版和头版差异比较小,三板没有听过,无从评述,四版和头版二版差异比较大,不过比小方标还是好很多。由于这个录音超级好声,即使第五版的小方标在不比较的情况下,足以让你听得心花怒放!
ARGO ZRG 603 收录是罗西尼的第二和第四弦乐奏鸣曲,录音时间 1969年,不知为何比第一、3、5、6 晚了 2 年。
因此下图 ARGO ZRG 603 的片芯已经是头版了,购买到这张也就死心啦。呵呵。
说一点话外题吧,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有罗西尼弦乐奏鸣曲这个版本的中价版 CD,除了罗西尼的 6 首弦乐奏鸣曲外,第二张 CD 还录有 DONIZETTI 的 String Quartet in D,CHERUBINI 的 Etude No.2 for French horn and strings,BELLINI 的 Concerto in F flat major for oboe and strings。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利尼的降 F 大调的双簧管与弦乐这首曲子。旋律之美、音色之艳至今任然在脑海里妖娆,令人无法忘怀!
后来购入罗西尼弦乐奏鸣曲的 2 张黑胶唱片之后,发现 CD 上加录的 3 首曲子在黑胶唱片里只有董尼才弟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改编的室内乐版)。欣喜之余也有些沮丧,因为 LP 唱片里没有贝利尼双簧管与弦乐这首曲子。之后反复在 ARGO 和 DECCA 的黑胶里查询,希望找到贝利尼双簧管与弦乐这首曲子来自哪一张 LP,但始终无果。
为了满足欣赏这首乐曲,搜寻并买入了贝尼尼这部作品 DGG 和 PHILIPS 的 2 个版本。DGG 版是瑞士双簧管演奏家 HOLLIGER 和 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 合作的,PHILIPS 版也是 HOLLIGER 双簧管独奏,乐队则是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在聆听这 2 个版本后,感觉也非常好,不过这 2 个版本的速度都要要比马连拿版本的快,忧郁和欢快的对比不及马连拿版,感染力似乎欠了一些,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感受而已。
由于马连拿版的烙印太深,我始终没有放弃寻找马连拿版的 LP。在一次选购 LP 的查询中偶然看到一张不起眼的马连拿指挥的《意大利协奏曲集》的琴鸟唱片,随意看了一下曲目内容,突然 BELLINI Concerto in E flat major for oboe and strings 的字样跳入眼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是多年苦寻贝利尼双簧管与弦乐吗!哈哈,这真可谓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细细看唱片的成色描述,极新!再看价格,极廉!即刻拍下!
卖家已经将唱片清洗干净了,拿出来即刻放在唱盘上,轻轻落下唱臂,弦五部的前奏一出,当年的记忆和感觉一下全部唤醒,甜美的弦乐丝丝入扣,双簧管甘淳音色委婉动听。无法形容,太美了!
缘分到了躲也躲不了,呵呵。在得到贝尼尼这张双簧管协奏曲的 LP 之后,很快又找到了这个版本的 ED1 版,封套的封面一模一样,封底略有不同,唱片的厚度要比再版的厚,声音也饱满圆润一些。好是开心!上图片和大家分享!
著名的俄法 1812 大战中,俄罗斯军队重挫了当年号称坚无不嶊,战无不胜的法兰西军队,为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拿破伦王朝撞响了丧钟。拿破仑统率的 60 万法兰西大军中,近 40 万法军將士是横尸离开或是长眠于俄罗斯的冰雪冻土中,10 多万将士被俘,逃出法军寥寥无几。拿破仑在 1812 战后还狂言道:“ 如果法兰西拥有象俄罗斯那样坚强和周密配合的军队,这个世界再大也是属于我拿破仑的 ”。
法俄战争过去了58年的 1880 年,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邀请柴可夫斯基创作一部交响音乐,在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落成典礼上演出。这座教堂曾在 1812 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演出就是为了记念 1812 年的战争胜利。柴可夫斯基在1880 年 10 月 12 日开始创作,用了六周的时间写下了这部《 1812 序曲》。这部交响作品当年计划是在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外的中央广场举行首演,为了获得好的演奏效果,柴可夫斯基希望管钟部分使用全城大教堂众钟齐鸣,描写两军炮声的低音大鼓的部分用电触大炮。莫斯科全城教堂钟加上克里姆林宫伊万塔上的那座重达十吨大钟,若是与百炮齐鸣,人面对面说话根本无法听见。由于庞大复杂的演奏模式和过于兴师动众,当年的首演未能按柴可夫斯基特殊 “ 配器 ” 的设想去演奏。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柴可夫斯基本人对《1812 序曲》并不以为然,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也说:“ 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有趣的是,《1812 序曲》不仅没有被冷落,还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并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完全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如今唱片公司录制的《1812 序曲》为数不少,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 TELARC 公司在上世纪末精心炮制的 《1812 序曲》录音版本。有关这个录音我摘选了《试听前线》刊载的文章段落,供大家参考:
Telarc的「1812」是近代黑胶史上最有争议的一盘黑胶。一个被认为过于纯音响的录音制作。尽管它面世已33年,它所收录到的巨大音响动态,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毎毎提起这片黑胶,有人奉它为至宝,有人对它是切齿痛恨,更多人是喜恨交加。喜的是它那惊天般的动态,恨的却正是它那炮轰时有如拆戟沉戈的巨大摆幅,唱纹的摆幅竟达400um, 而标准立体声唱纹的槽宽也才仅仅是30um,唱针跳槽被视为必然的现象。更惨痛的是那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湧浪冲击,使到多少可怜的喇叭一鸣(命)就归西。
在这段录像中,只管细心地观察下唱针和唱头在火炮喷射那瞬间的猛然跳跃,尤其是在第二轮如狂涛骇浪般的炮轰时唱针的表现。此时此刻,那唱头却稳如一叶仙舟,履惊涛如平夷。唱头拾音是炮无一遗,历历可数。此黑胶播放糸统若不是经得一位拥有超凡技艺的高手所调校过,绝对不会有如此上好表现。如果说播放Telarc的「1812」黑胶是一种HiFi的超常体验,更不如说这是一轮对黑胶拾放糸统其物理原理的极限级挑战。
Telarc 的「1812 」黑胶封套面也很有看头。玩具兵战士站立在一张地图上。山炮之后,马背上的将军头戴双角帽,形似拿破仑。这些玩具兵战士是法国制造,用铅铸成,生产年代是1804-1815。是同时的法兰西軍团,军械之缩影。
录音做好后大规摸印制发行黑胶,首先得将录音母带转刻到原始盘(公盘,所用材料是 Lacquer,一种黑色硝基淸漆胶),再在原始盘上喷银,然后拆除去原始盘,喷银所得的盘在表镀铬后就成为母盘,用她去铸造千万盘黑胶。这即是常规制造黑胶的方法:母带>公盘>母盘>>子盘。在这个过程中,若略去公盘一环,就是所谓的"直刻"DMM。整个黑胶制造流程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将原录音母带的音信恰当地转刻到原始盘(公盘)或直刻到母盘上。这一环节是将电磁信号转换成为纯机械振动而保留在盘面上,一种用裸指可触摸到的信息。它恰好与我们的唱头在拾放黑胶的过程相反。
当年Telarc公司发行「1812」黑胶釆用的是常规制造方法 。Telarc 的 1812 黑胶是一个录音母带,却一共有三个原始盘(公盘),工程代号分别是:Gatefold/SR;non-IGatefold/AM RD 和 Gatefold/RL。
为什么 Telarc 的「1812」黑胶有三个原始盘(公盘)之多呢?因为当年Telarc的「1812」黑胶发行量超大(黑㬵盘是在西徳印制),母盘印坏了一个又一个。而一个公盘只可能衍生一个母盘,自然就需要再追加公盘的刻造了。先后不同时期产生的三个原始盘(公盘)是分由二个不同刻切制作室完成,使用了二种不同的刻切机。由于Telarc的「1812」黑胶的原始盘各出自二个不同刻切制作室;所以,巿面上流通的Telarc的「1812」黑胶就有两种不同印记版可辨。一个版本有SR印记,另一版本则无SR印记。如果黑胶友经过比较不同的版本后发现不同版本所刻录的动态大小不相同,这是合情合理的发现,事实也确是而此。而无SR印记的版本内又分有两个不同原始盘,所刻录的动态大小也不尽相同。
当年Telarc录制「1812」的资料图片(左上方图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巿音乐厅;左下方图是配乐的教堂大钟;右上及下图是录音所用长大炮,是1812战争同时代铸造的不同型式的火炮;底图是原黑胶的插页,图片视解拥有巨大振幅的炮迹(35倍放大照片),附加忠告:播放时,彻要小心慎为。)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巿音乐厅,建于1894年。Telarc的名盘大作出大多数是源自这个交响乐厅
在上述 Telarc 的三个原始盘(公盘)所衍生的「1812」黑胶盘中,带有 SR 印记的版本被公认是音信动态最大,最好的一版。 无 SR 印记的版本出自美国加州的 IMA 公司。那 SR 印记,字母 SR 代表什么意思呢?字母SR代表黑胶原始盘制作大师史丹·里克(Stan Ricker)的缩写名,他是著名的半速刻录发明者之一。大名鼎鼎的 Telarc 首版发行黑胶的原始盘几乎都是由他刻造。他当年所使用的刻切系统是 Neumann VMS 66 ,切刀头是 Neumann SX-74。据说同时期的 JVC 也拥有同样的刻切系统。当年的黑胶制作专家以为 Neumann 刻切系统功力欠佳,史丹·里克能用 Neumann 刻切系统制造岀动态如此强大的「1812」原始盘,简直是匪夷所思。在一次记者釆访中,史丹·里克爆料其实他已在他的 Neumann 刻切系统做了手脚,其中包括了等别订制的胆放大驱动器,直通 RIAA 网络等等。
史丹·里克也曾经为十多间极品唱片公司制作黑胶原始盘,其中包括 了 Mobile Fidelity、 Crystal Clear、 Delos、 Reference Recordings、 Windham Hill、 Stereophile。除了刻录原始盘,史丹·里克还是一位玩乐器的高手,他精通低音大提琴、大号和管风琴。看来他对低音色乐器是情有独钟。然而,他的受教育程度并不算高,毕业于堪萨斯州大学,大学本科学历,他的主修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音响制作或电子工程等电音物理专业,却是普普通通的一门「音乐教育」专业。而录音刻录方面,他却是自学成材!据了解他的人说:他的听觉极佳,对声音的捕捉,对音色的理解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由他刻造的原始盘所衍生的名盘大碟,其项类之多,令人赞叹不已。现在他自然是黑胶原始盘制造界的一位大哥。史丹·里克今年 62 岁,现居住于美国加州。他仍不停地接受订单制造黑胶原始盘。他的健在和他不懈的创造仍是我辈烧友的福气。
史丹·里克本人指出:“拾放SR版的「1812」黑胶在加农炮弹出时,至少有一半数的黑胶唱针要跳槽越轨”。是他口出狂言了?非也,有经验的黑胶友都知道此话是千真万确,无半字虚假。
如果你手中持有Telarc的「1812」黑胶,不妨留心辩证下,它是属于那一个版本。如何辨认录音刻录的版本:在黑胶的唱纹未尾滑出至中心园型唱片标记之间,仔细看看,眼睛不好使的朋友需要用放大镜帮忙。看看是否有手写体的刻记SR二个字母,8号左右大小的字体。如果你手中的一款Telarc的 「1812」黑胶,发现有SR这二个字母,恭喜你了。
面谱下方的一个SR印记。除了SR,你看到了金龙飞舞般的炮迹吗?留意照片中心偏右及偏右稍上方的轨迹。唱片若不是已经被预RIAA压缩过,这条龙会是加大条生猛。
至于这个SR印记是在黑㬵两面各有一个,共有多少个?暂且就卖个关子。"如果说播放Telarc的「1812」黑胶是一种HiFi的超常体验,不如说这是一轮对黑胶拾放系统的物理原理的极限级挑战。"
每每放毕此碟,我则是感觉到全身浑然爽朗。撇开「1812」所营造的伟大场面不说,面对着缓缓旋转的唱盘,在收针回架之时,脑海中还会浮现岀李白的绝句意境。应之正是:“两厢炮涛惊不绝,轻舟踏浪又一碟。"
舒伯特弦乐四重奏全集只收藏到了梅洛斯的版本,手上的这两套封面封底说明书都一样,唱片编号也一样。不同的是一套是70年代中期发行的,一套是80年代初发行的。不仔细看似乎没有区别,细心一点会发现两套刻纹不一样,70年代中期版唱纹略宽一些,唱片每张重一些,说明书的纸张也略厚一些。最明显的是外圆一圈的德文版权文字不一样,70年代中期版的文字多一些,80年代板字母间稀疏不少。声音封面的确是70年代中期版好一些,声低厚润饱满,比较耐听。
70 年代中期版外缘德文版权文字比较密。
70 年代中期版的唱片重量122克。
80 年代初期版外缘德文版权文字比较稀疏。
80 年代初期版的唱片重量 114 克。
题为 “ 云雀 ” 的作品 64 第五号弦乐四重奏是海顿弦乐四重奏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这一经典之作堪称室内乐的珠玉。意大利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典雅精致,音色温润柔美、乐句舒展,自然生动。是海顿弦乐四重奏表现精彩非凡的一张唱片。
先后收藏了两张包装不同粗银标版 LP,它们分别是AY和LY系列。起初以为只是包装不同而已,细心分辨之下发现不仅片芯的印字并不相同,片重也有 9 克的差异。不知道这两张发行的先后顺序,望 LP 版本的资深玩家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