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5160

查看

8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广东古村自驾游

1#
发表于 2006-2-5 22:38:3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一、增城坑背村——

     在增城区广汕公路旁的中新镇,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坑背村”,因为附近的金坑河产有坑贝而得名。村内民居均建于明末清初,保存完好。全村占地10000平方米,水塘面积6000平方米。依山面水,村前为半月形风水塘、胸围墙、门楼、禾坪(晒谷场)、街前路,纵向依次排列祠堂、书房、村屋,最后是雕楼、后山及山林绿化。共55栋砖、木、石结构民居。排列有序,一排五间,整齐划一。石板铺路,有排水沟。

  古村落内民居建于明朝,相传由毛姓兄弟从附近村落迁入建造,到清朝时还陆续有修建。虽历经百年风雨,但村内,古代碉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貌至今保存完整。这座古村落依山面水而建,清浅的溪流在村前穿过,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岭南风韵的祠堂、书房、村屋、碉楼和树林,依次排列在村里,诉说一段沉沉的历史。像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坑背村展现着它的古趣和淳朴,纵然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人们仍能从一个个的局部来感受到她灵光闪现的魅力。

  老屋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深具岭南风味。有些民居还有高高的耳锅屋顶,样子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原来这说明古村里曾出过高官。村里建筑整齐划一,纵横如算盘般,五间一排,十一间成一列,井然有序,规划足可与现代的小区楼盘媲美。村前面还有一个6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水塘,十分别致,料想在初一十五,在半月形水塘守着水中明月,举杯对饮,写意得很。

  村后有座古雕楼,与开平碉楼风格迥异,却别有风味,清时为防范匪贼而建,也可以储备粮食,在危难时固守待援,至今已成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村内,踏在村内的青石板上,看着满眼古朴的古屋和青翠的古木,细听千年的鸟鸣,没有城市的喧哗,却有乡间的宁静,脱离城市的繁琐,享受田园的安详。村外,大片禾田果林环绕,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你还可到附近的莲塘村瞧瞧,这里还有一片大致相同的古建筑群。

  自驾车:从广州出发,经324国道,到中新镇坑背村即可。
  吃:派潭迟菜心;石滩全牛宴;新塘鱼皮包;石滩蚬肉;朱村鸡饭;中新烘鹅;新塘鱼皮包;坑螺煲鸡;金荔吊烧鸡;客家土咸菜;瓦酲烘蛇碌;挂绿赛龙舟及秘制老婆饼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6-2-5 22:40:19 | 只看该作者

2、三水大旗头村——

2、三水大旗头村——

       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它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该村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布局,设有防火通道和防盗设施,下水道排水系统采用条石暗渠,结构非常合理。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坐西向东,以池塘前后为背景的总体布局,前面开阔,背面封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的实例,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整个村占地约52000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积约14000平方米,前临半亩鱼塘,塘基砌以三石块,突出部分状如壶嘴,塘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大旗头村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自“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入水塘。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下水道。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中的祠堂、家庙共五座,型制基本相同,分别是: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住宅结构布局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大小不同。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住宅形式为“三间两廊”式,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的墙面饰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顶为锅耳式封火山墙,下有草尾装饰,入户门为框门,上有门罩,大旗头村每栋住宅的墙裙至少有40公分,且为大石板墙裙,加强防潮效果。房屋结构为山墙承重。大建筑群从西向东,群体布局整齐密集,小巷纵横,东有池塘、晒坪及麻石广场,西有广场及池塘,南北两侧均为其他姓氏家庭的旧民居。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房堂全部建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分房过程,这体现了粤中民居的家庭繁衍的历史,随着一房一房分下去每分一房人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神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片整齐、划一、密集的村落建筑群组。整体看来,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保护还相当完整。

  自驾车:从广州自驾车,上广三高速走大约1小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06-2-5 22:41:26 | 只看该作者

3、从化钟楼村——

3、从化钟楼村——

      钟楼村位于从化神岗镇,是目前发现保留最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为欧阳氏族人在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大宅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 每条巷的两侧是民居,每一路7户,前后毗连,共49户,每一户的两廊相通对望,小至孩子的照看,大至防落盗贼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应,一家有难,众人相帮。此为“守望相助”的建筑形式,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民居的布局则为三间两廊,民居的一门、一墙、一趟栊,都凝聚着当年人为“防卫”费煞的苦心和智慧。民宅的墙有三层,夹在内外两层的中间层,是不规则的废砖,盗贼根本不可能撬墙而入。

  从化的古民居里都没有窗户,只有门和墙,家里惟一的采光口只有屋顶一块不到20厘米宽的明瓦,阳光从那小小的瓦片洒漏下来,很有韵味。这样的设计,一是用于防盗;二是房间阴凉的需要。 有趣的是:当地的村民都能告诉你一个关于他们的祖先“计划生育”的故事:钟楼村的祖宗欧阳山,在建祠堂时共建了99个门,并告诉后代,村中男丁的数量绝不能超过门的数量,否则就有人不能自立门户了。所以到现在,钟楼村的男丁再没有超过99个。

  吃:龙虎凤炖汤、流溪湖鱼宴、山笋、山坑螺、山坑鱼仔、吕田豆腐、各式野菜、香甜仙蜜果、新鲜冬笋、东星粉芋、桃园香芋、龙潭乌鬃鹅、灌村黄葛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06-2-5 22:42:49 | 只看该作者

4、从化太平钱岗村——

4、从化太平钱岗村——

      钱岗村在从化太平镇,离广州市区不远。这里散布着五百多年来先后修建的各式民居,穿行在古旧的建筑之中,心中涌动的猎奇心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

  钱岗村不大,精致秀美———鱼塘宛如护村河环绕村落,村子四周围墙森严,百多座古屋分成十排笔直地排列着,村中小巷纵横,东穿西绕极易迷路。

  这里散布着五百多年来先后修建的各式民居:明清的青砖屋、稻壳黄土夯筑的民居以及近代的泥砖屋和红砖屋,其中以明清时期的青砖瓦房居多。走过几间明砖瓦古屋,村子的公共场所———东门更楼便出现在眼前。村里曾经有三类公共场所,一是祠堂,二是私塾,再一类便是更楼。钱岗村的东南西北四面共有四个出村门楼,每个门楼附近必会修建一座更楼。如今东门更楼里早已空无一物,仅有残香习习。村里人说,当年每到夜半时分,子时报更声便由更楼守夜人送出;如有外村偷袭,更夫也会敲响警钟,通知全村人立刻进入戒备状态。

  更楼并非总是伴随着灾难,平时,村里不论谁家添了男丁,那家人便会在更楼前的平地上摆几桌酒席,宴请全村老小。 用更楼把一个村落的村民紧紧联系起来,这算不算钱岗村的独特一面?

  温馨提示:钱岗村落不大,个把小时基本能够逛完。建议下午前往,此时光线好,拍旧建筑有种沧桑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06-2-5 22:44:53 | 只看该作者

6、番禺大岭村——

6、番禺大岭村——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这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沉淀的小村庄,因为出了1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和100多个九品以上的官员而闻名。如今,这个村庄不只以产出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而闻名,而且亦因它分散在小村落中的古塔、祠堂、蚝壳墙等而散发出悠悠的古香。

  沿着村子里那条贯穿全村的玉带河,深入到村子里,可以发现大岭陈氏十世祖祠——显宗祠,又名凝德堂,亦被村民们称为“桥头祠”,建于明嘉庆年间(公元1522年)。整个显宗祠坐东向西,前临大岭涌,为三楹三进结构,头门四层莲花斗拱,硬山脊,饰以灰雕,山墙有砖雕,梁柱以木雕装饰。大门左侧的石雕镌有西洋儿童像,是县里古建筑所罕见的。村里有祠堂除了陈氏显宗祠还有陈氏大宗祠,即柳源堂,建于宋朝;两塘陈公祠,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朝列大夫陈公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进士公祠、佑江公祠、近湾公祠等等。

  此外,大岭村里有五条白石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上街由五板白石砌成,全长400余米,将原来的红石改砌涌边下街并筑堤630余米,戊戌年(公元1898年)秋告成,建筑耗银一千二百余两。走在石板街上,刚好是雨后,路面的石板干净地泛着青光,偶有水珠从屋檐处滴下,敲击在石板上,珠碎四溅了。常常是在走过几间小洋楼后,便会看见这个古村一些历史的痕迹或大自然的一角,比如一片破落的无人居住的老屋,有一种隔世的孤独;比如屋顶上的青青狗尾草,在风中轻轻摆动着毛茸茸的尾巴;比如某间平房的窗棂上,悄无声息地出现的一只小猫。

推荐景点

[大魁阁]
  大魁阁塔即村民所讲的“文昌阁”,坐落在大岭村龙津桥西堍南侧,福建林兆声先生择地,于大岭村的西北角太虚建此,可以“催官”。这座三层阁式砖塔,坐乾向巽兼辰戌三分,清光绪十年(1884年)开工,大魁阁塔平面呈六角形,双隅水磨青砖墙体,塔基由花岗岩白石砌成,底层面上镶花岗岩白石额刻“作镇菩山”四个阴文正楷大字,落款“光绪十年三月李文田”。塔刹竖琉璃葫芦,已经被台风吹斜了,倾向西南。
      这个塔曾做过村里的广播站,现在已经荒废了。沿着塔内的年久失修的木楼梯拾级而上,空气中是尘封许久的味道,扬起点点尘土,仿佛是久远的历史在回响。

[三还庙]
  在“贞春之门”左面山脚有三还庙,供奉洪圣公、天后、文武二帝、观音、锦帛星君等。在上世纪50年代拆除作为他使用。1992年由乡亲捐资重建三还庙。
      重修三还庙碑记:三还庙为表彰姑婆贞节,勿忘其恩典,流芳百世而建,并供奉洪圣、观音,文奎菩萨,供村民参拜,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年代久远失修而残破不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去,时至今日,旅港同胞倡议重建,以悼念深恩,以慰之念也。

[沙井气]
  沙井气位于大岭颖源里内,沙井气建于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
  用白麻石砌成,井深3.3米,水深约2.5米,井水源源不断,取之不尽,可供附近几十户人家饮用。因水出如气,故名“沙井气”。村民平时叫“沙井起”。井水水质清澈,泡茶甘香,用沙井水煮饭,即使大暑天时,隔夜饭也不变质。但附近其他井水就完全不同。

[菩山第一泉]
  菩山第一泉位于大岭村后,后冈东北方山脚下。原是自然的沙滤山泉,水质清洌。过去的富户人家或文人多拿来烹茶,茶味甘香。因为离村子里比较远,一向村民使用较少。但近年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于是村民又兴起饮用泉水。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科进士陈维湘在山泉旁岩石斜坡上题字刻石,称此泉为“菩山第一泉”,此泉因而得名。

  自驾车:从广州到大岭村,自驾车的话,可从洛溪大桥或华南快速干线,到迎宾路,转向石碁镇方向,再到石楼镇,向着莲花山的方向,就可以看到大岭村的路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06-2-5 22:49:07 | 只看该作者

7、东莞南社古村——

7、东莞南社古村——

      为东莞古村落 ,这是一处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她隶属东莞市茶山镇,建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内古建筑众多,现尚保留大小宗祠二十几间,古民居连成一片有100多间,以其多样性、完整性成为珠三角不可多得的古村落。四周绿树成荫、地理独特,一派桃花源风光,村庄呈合掌对居,明清期间初显繁荣,人材辈出,为茶山一大村庄。

  东莞的乡村里,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其中最完整的地方是在茶山的南社。这些融家庙、水坊、古井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还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区水乡居民生活状况的鲜有的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茶山南社村古建筑群现为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南社的民居房与房之间的间隔极窄,屋落之间的小路只能容一人通行,鸡犬相闻在这儿是名符其实。整齐的房屋建筑格局仿似一个模子里造出,一律窄门高屋,多系青砖材料,四角以红砖石奠基。

    一路在错综复杂的巷道中转悠,从左边的民居间绕出来,却正是村子里的主道了。面对着青砖老屋倒映清池的美景,我在池边的榕树下小坐,看一叶小舟横系溪边,于摇曳的波光中开始任时光倒流,想像身着古装的村姑在池边浣纱的美景。

  走过一家家祠堂,沿路一间间看过去,会发现宗祠门前大多竖起了许多石碑,石碑上仔细地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中乡试或中试第XX名举人、进士———南社是广东一带出了名的进士村,石碑正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此外,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一栋红砖大屋,这个大概是村子里最有气势的建筑了,比其他房舍高出一截,全红石砖的建筑,屋檐上跨马横刀的雕塑,紧闭门扉上的金色“家庙”,以及门畔“荣膺一品,祀享千秋”的对联,都不可一世地向门前的来人表现着主人家当初的风光。即使时光流逝,风光不再,它依然是子孙后代的骄傲。

  住宿:东莞城区或茶山镇,古村是无法留宿外客的。
  吃:荔枝、麻涌香蕉、厚街濑粉、厚街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06-2-5 22:50:32 | 只看该作者

8、萝岗水西村——

8、萝岗水西村——

      广州市东郊的萝岗,散落着不少村落,村民大多姓钟,而位于萝岗西部的水西村,就是其中之一。“水西”这个简朴的村名没太多深意,就是它字面上的意思,水西、水东两村相邻,中间一水相隔,河水不宽,上面有一座水泥桥,据说河上原来有座古石桥,后来被洪水冲断了。

  村民们用“一字街、耙子巷”来形容古村的建筑布局,绕过村口的大木棉树,就走上了古村的“一字街”,两三米宽,自东向西,从村头到村尾,串起左手边十几座祠堂和右边祠堂对面的三个水塘。祠堂的规模都不大,其中最有规模的是十世昆山祖祠,又名辉萼堂。

  这座古祠建于明朝后期,三进建筑,保存较完整,正门柱两边是一对石鼓。古祠内外都有不少木雕,花果图案,保存相当完好。我们尝试打开大门,站在祖祠的院落中向外望,以大门为取景框,对面水塘的波影和模糊的山色以及远远近近的田野尽收眼底,可谓气象万千。

  沿一字街继续向西不远,可以看到远亭家塾,因为是家塾,地位与宗祠不同,所以建筑没有面向北方,而是东西向,在东面的巷子开了正门,西面的巷子开了一个小后门,据说村子的规矩是,婚丧嫁娶等大事,必须从正门出入。远亭家塾临街的一侧也就是建筑的首进是一个阁楼,两层,有木栏杆,站在阁楼之上,可以看街景。另外一处比较特别的就是家塾西面墙壁上镶嵌着五方碑刻《钟逢庆家传》,可以大略了解钟姓的一支的家族历史。

  再向西比较显著的建筑是润锋祖祠,与昆山祖祠的格局差不多,建于晚清,共三进。所不同的是润锋祖祠除了头门和后堂,中间还有一个拜亭,双檐八柱,歇山顶,水磨青砖对缝。据了解,这是当时为官的十六世钟润峰跪接康熙圣旨的地方。这个建在祖祠之中的接旨的建筑我在花都的资政大夫祠中也曾见到,不同的是在资政大夫祠中是一座花岗岩牌坊。牌坊与拜亭功能相近,可见在封建社会,民众对皇权的敬畏。

  由于历代有人在朝上为官,村周围环境较好。村民崇尚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在村落的建设过程中颇费心思,整个村规划整齐划一,村前是十多间祖祠、书塾、别墅、私房厅等,花岗岩铺路,形成一字街,耙齿巷,麻石街道;10余间的祖祠、厅堂均建在街前,使全村显得富有而美丽,10余条小巷笔直通向各家各户,而且巷巷有名。最古老的开村房在该村的六巷10号,是全村最老的房子,至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

  据考证,钟氏九世祖酉翠,来到当时这个古番禺鹿步司,就在这里,他设起私塾授学,从此开了水西村。这间开村房子是以大石作基,屋墙是比现代青砖大了一倍的明青砖,而屋外墙的批荡竟是用谷壳混黄泥而成,这也是当时最盛行的方式。跪接圣旨的拜亭村中的润峰祖祠是目前保留最大的祠,建于晚清。它坐南向北,共三进,由头门、拜亭、后堂组成。最有价值的是中间的拜亭,为歇山顶,造型独特,水磨青砖对缝。据了解,这是当时为官的十六世钟润峰跪接康熙圣旨的地方。

  在村子的后部,有口千年古井,实为一个山泉汇聚点。古井大约8平方米大,深一米多,井上有供村民挑水的两道石条。井边还有“流沙胜迹”石碑。流沙来自村中的传说:这口井原来有两泉眼,一个流米,一个流泉水。村后山上住着一个神仙和他的小仙童,每天小童就下山来,从米眼里接够一天的米。一天小童偷懒,想一次取两天的米,于是用棒子捅眼,一捅之下,米眼不出米了,只出像米的白沙,后来,村民只好将这泉眼堵了,只剩下一眼至今。别看古井小而浅,却供应3000村民的用水,从未枯过,也从不溢流,甚为神奇。

  自驾车:沿广汕公路向增城方向行驶,过长安收费站后前行约五公里,在水西村路口转右,约行三公里即可到达水西村。
  吃:荔枝,板栗,橄榄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06-2-5 22:51:38 | 只看该作者

9、增城瓜岭村——

9、增城瓜岭村——

      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瓜岭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里有广州惟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据说在公元1856年前后,就有当地村民乘坐三支桅船到海外谋生,加入到美洲的淘金热潮,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有大批村民到新西兰等地谋生。因此,只有700多人的小村,却有2000多乡亲旅居在海外,多数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也有一些。

  瓜岭村是个华侨村,所以村子不大,但族人遍布世界各地,可贵的是,有人走出去,有人留下来,有人愿意看看世界,有人珍惜身边的机会。

  每年都有海外游子回古村祭祖,他们其中有的人已经在海外生活了五六代,有的人不会讲汉语,在家乡也几乎没有什么亲人了,他们总是在碉楼前照张像,算是“回家”的纪念。

  小小的村子有祠堂,有学校,有碉楼,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虽然小但是却有丰富的内涵。前后左右都是崛起的城市,所以和其他古村比起来,瓜岭村更像是一个水乡的标本。

  瓜岭村是著名侨乡,有700多村民,侨居海外的华侨反而是当地人口的几倍。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华侨的努力,瓜岭村能够领风气之先,古村内建筑类型丰富,村落布局严谨,既有明清时期典型的岭南民居,也有深受西方建筑影响的碉楼等建筑。

  瓜岭村有两座碉楼,矗立在从瓜岭村流过的瓜洲河之上的叫做宁远楼,四层高,三层以上的四隅各置1个小碉堡,因而被称作是四角碉楼。

  水上碉楼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如遇外敌入侵,可以拉起与河岸相连的吊桥,这样碉楼就变得易守难攻。

  碉楼首层正中有一块石碑镶嵌墙中,记载着建楼的经过。修建碉楼是因为从19世纪50年代起瓜岭村就不断有村民出洋谋生,村里多是妇孺,仅1919年,土匪就进村绑架了侨眷36人。1928年,为防盗匪劫掠,该村旅外侨胞捐资修筑两座碉楼,其中一座就是宁远楼。抗战期间,该碉楼还抵御过日本侵略者,现在还可以看到碉楼铁窗上的弹痕。

  村子以果树种植为主,以村子为中心,一河两岸,里层环绕着荔枝树,外层环绕着大香蕉树。从村中间流过的是瓜洲河,河水从村子以南的香山流下,一路汇入东江。河上一座石桥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名为东安大桥,据说修桥之前,村民都是摆渡过河。以前河水清澈,里面多有鱼虾。河两岸全部是荔枝树,想来春天荔枝开花,洁白一片,满河飘香,而荔枝红时,倒映在碧波之上,又是别有风味。

  河西岸,小村最宽阔的一条街道叫旧街,临街的是祠堂、书院,全部朝东而立,共有八间祠堂,多是两进的格局,比较简朴。规模最大的是四房黄公祠,是三进布局。11条狭窄的麻石巷分列其后,背后是大约200间新旧民居,既有锅耳房,也有小别墅,布局已经不是特别整齐。

  河东岸是荔枝林,河涌两个小小的分支,大约二三十米长的小支流,里面各停泊着一艘龙舟。每年端午,村里都会将龙舟沿河道划出,与各村竞赛。据说其中一艘龙舟参加今年广州的龙舟比赛,还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划龙舟对于岭南水乡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对村里的龙舟还有详细的记载,解放前村里有三艘龙舟,解放后先后翻装和新装了三艘,都停在岸边,等待来年的比赛。

  雕楼建在河上,用一个吊桥和岸边相连。站在雕楼顶上北望,河边高速公路旁是一座小小的北帝庙,始建于乾隆年间。村子北边的高速路连接广州和东莞,瓜岭村距离两地均不超过半小时车程。高速公路对面就是新塘镇区。瓜岭村以南,远远可以见到南香山,山脚下是新塘的沙埔镇。

  两边现化化的建筑构成遥远的天际线,显得被荔枝和香蕉树包围的村子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

  自驾车:从广州到增城新塘镇瓜岭村,可经广源高速路,到新塘、沙埔路口转下高速路,向左行大约20米左右,即到达瓜岭村。瓜岭村离广州市中心的距离不过30公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06-2-5 22:52:44 | 只看该作者

10、封开杨池古村——

10、封开杨池古村——

     杨池古村落,位于封开县罗董镇内,距县城江口镇28公里。整条村青山环抱,绿水萦绕,曲径通幽。从外面看,小村像一个世外桃源,而置身其中,又仿佛进入了一条时光倒流的隧道。整座村子都是青砖建造,六十多间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或歇山顶房屋,昭示着明显的明清风格;房子的底部均由花岗岩石条铺成,起到了防潮、防蛀的作用,无其它古屋那种青苔横生的痕迹。

  据村里人讲,该村最先是由明末官员叶瀚彪在这里修建,有三百八十多年历史。当时叶瀚彪为了躲避战乱,只身从京城来到这里,见此处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便在此隐居下来,后结婚生子,又有了三个孙子,子孙繁衍。延续至今,已是叶瀚彪的第十五代子孙了。

  据介绍,村内的“叶氏大宗祠”是杨池古民居的建筑精华,无论是木雕还是灰塑、壁画,都是岭南古建筑中非常罕见的装饰。我们可以在“叶氏大宗祠”的3间厅房内看到,8根木制顶梁柱通体散发古木香味,上面镌刻着工整的对联。据说,这8根梁柱是由8根杉木打造而成的,自明朝年间修建“叶氏大宗祠”时就一直留存到现在,虽历经400年风雨沧桑依旧屹立不倒。广州市文物保护部门有关专家指出,岭南地方古建筑的特色之—,就是支撑主体古建筑的“檐柱”,其整体均由一块石料打凿而成。而“檐柱”由木制成则是北方古建筑特色,在“叶氏大宗祠”出现用杉木作“檐柱”,这在岭南古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

  杨池古村原貌依然,由于杨池村处于大山深处,因此至今仍保留着古朴的民风,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最为确切。走进杨池村就如同走进古代的广信,抬头就可以看到门楣上悬挂着“恩贡”的古代牌匾。

  小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知书达理。村民出门不用关闭家门。他们显然懂得这些古居的价值,十分注意保持村子的建筑风格,即便是现在生活富裕了,家里盖起了小洋楼,但仍不忘将古居按原样保留,使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幸一睹明清古居的迷人风姿。

  自驾车:由广州西环高速公路经增教立交上321国道,至封开约317公里。
  吃:封开杏花鸡,油栗,猴头菇,清泉豆腐花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2 05:52, Processed in 0.027374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