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958

查看

10

回复
返回列表

go

邵颂雄《黑白溢彩-荷洛维兹的艺术》

1#
发表于 2016-10-10 15:36:1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6-10-10 15:38:03 | 只看该作者
梁文道:世界上最顶尖的交响乐团,柏林爱乐这几年来过中国,所以我相信中国的乐迷对他们很熟悉,都知道这个乐团在世界乐坛上的地位是多么的牛,那是一个帝皇般的地位,可是大家知不知道曾经有一回,有一个钢琴家去柏林演奏,80年代的时候,他好久没出来演奏,然后那回大家都觉得他年事已高,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去听他的演奏,谁知道他在那边,门票一开卖马上就卖完,然后当地的地主,就是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很多成员根本买不到票,他们死命的哀求,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加座位给他们,同时,他们拼命的去找这个钢琴大师,跟他说求求你,我求你能够跟我们合作做一次协奏曲演奏或者做一个录音,时间、地点、曲目随便您挑,您挑对了哪个时间,万一我们自己原来有演出,我们立马取消来配合你,说的这么牛的钢琴家又是谁呢?就是20世纪里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力最大的,也有人认为是最伟大的钢琴家荷洛维兹,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书,是一本我觉得写得相当相当精彩的书,《黑白溢彩-荷洛维兹的艺术》,作者是邵颂雄。      

邵颂雄,喜欢音乐的朋友也许会觉得听起来有点陌生,当然,因为他本行不是搞音乐,他是个研究汉藏佛学思想的专家,在多伦多大学当教授,他的业余兴趣是弹钢琴跟研究音乐,他用他业余时间写下了这么一本中文世界罕见的,由华人书写的专论荷洛维兹钢琴艺术的书。但是我看完之后,我觉得简直是太精彩了,假如你喜欢荷洛维兹,你当然要看,你喜欢钢琴也要看,你喜欢音乐都该要看,为什么?因为他非常深入的潜出了跟大家解释了不只是荷洛维兹的艺术,而且是钢琴到底是怎么回事,音乐应该是怎么回事,你一定能学到很多。      

比如说,举个简单例子,平常我们常常说乐评形容已故世的大师荷洛维兹的技巧太好了,说他的演奏光芒四射,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个刻板的印象,到底人家是怎么个技巧好,怎么个叫做光芒四射,到底怎么回事,我看邵颂雄先生,他有本事有能力,因为他自己是行家,所以能够非常清晰的把这一切解释出来,今天中国这么多人学钢琴,就该看看他怎么解释这些东西,比如说他里面讲到技巧,什么叫技巧呢?很多人以为背好了谱,表情夸张、动作很引人注目,很快,很炫技,这叫做技巧好,但是他这里面说,他就把这个称之为技术,他认为技巧是更高层次的东西,比如说举一个例子,他这里面提到一个很喜欢的钢琴大师李赫特,我也看过他晚年的现场。      

这边就说李赫特晚年演奏,非但仅仅忘了琴键,而且坚持要看谱演出,或许这些名家风范对比现今流于花俏的表演应当是种启迪吧,何谓上层的技巧,从理论而言,技巧只是表达音乐的一种工具,从实际演奏而言,一切技巧的表现都应从属于音乐的表达,这个话好像听起来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再看,他再下来引到了另一个大钢琴家费莱雪(音)的说法,他说应该由你的音乐理念来决定你所需要的技巧,换言之,如果你想营造某一种声音,你便需要做种种试验来找出如何才能发出那样的音色,这才叫技巧,这话就说得非常精准,从这个角度来看荷洛维兹,我们说他技巧好是什么意思,其实是不是表示他不犯错,不,他犯错,他自己开玩笑说我又不是海飞兹,就我们昨天讲海飞兹是个完美主义者,荷洛维兹是常犯错的,有时候我们听得到他太快,所以听不到他弹错的部分,这里面荷洛维兹自己就讲,常有人问我有关我的所谓非凡技巧,但其实我没有什么非凡技巧,能于琴键上下快速游走于音阶的技巧,这是必须具备的,但听不了两三分钟便叫人发闷。      

他对记者说,你看到那个角落的钢琴,那个乐器除了能发出响亮与柔弱的声音,还能奏出强弱之间许多许多层次的声响,能营造出不同声响的,我才称之为技巧,这边就接上了之前费莱雪所说的说法,你要什么样的声音的效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荷洛维兹追求的就是他最有名的,一种音色上的,如调色板般的丰富多彩的,近乎不可思议的变化,就是那些琴键,为什么别的钢琴家却弹,做不出他那样东西,比如说我们作者邵颂雄就说,他试弹过荷洛维兹生前用的一部斯坦威,他发现非常惊人是什么,那个斯坦威的琴键的确是轻,也不像传说中那么轻,但是那个所谓轻是什么意思,你按下去它反应很快,这种状况下你要在上面弹出非常丰富的音色是很困难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他的例子讲的很好,就像你开一个高级的法拉力跑车,你说高级法拉力跑车好不好开,当然不好开,为什么?你踩一下油它的反应就给足你了,你从弱到强,从慢到快之间,你怎么掌握这种掌握就非常非常困难的。      

这里面就说到,荷洛维兹的这种技巧观,这种的美学观,他追求的是这样的一种美学,因此也就使得荷洛维兹有了他的局限,比如说他谈贝多芬,那么就向来不被认为是好事,而且他也不谈,这里面就说到了,以前很多前辈大师你会发现,他们不像今天有些人动不动就把一个音乐家,一个作曲家的曲子从头到尾整个曲目,贝多芬的所有钢琴著名曲谈弹一遍,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局限哪里。然后要有这种独特的美学观念,声响的追求,同时背后还需要很深厚的一个人文底蕴,大音乐家斯克里亚宾曾经就教给荷洛维兹,年轻的时候教育他,就跟他说,培养良好的学养,多读文学作品,多看画,多听钢琴以外的音乐作品,千万不要只顾着练琴,在这本书里面其实还有很多相当技巧性的东西,比如说谈荷洛维兹怎么使用踏板等等,那些东西我就在这边不跟大家多谈,总之我呼吁所有喜欢钢琴的人,再学钢琴的人都该看看这本书,了解到底钢琴上我们追求的技术与技巧的分别,当然我们没有人能够成为荷洛维兹,就只能仰望他,就等于看到他当年后来有个非常有名的钢琴家(00:07:22英文),曾经在自己的演奏会上面,安可的时候呢,呼吁听众赶快停止,说他赶时间,赶着干嘛呢?他要赶着去听荷洛维兹的音乐会。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6-10-10 16:14:25 | 只看该作者
鐃星鈴下的肯普夫

(邵颂雄写的肯普夫)

連寫兩篇肯普夫,都圍繞着他登峯造極的巴赫演奏。可是唱片公司戮力宣傳的,都是一套套的大部頭錄音,是故肯普夫、舒納堡成了貝多芬與舒伯特的代言人;巴赫的權威,則是蘭多絲卡、圖雷克、萊昂哈特等;聽蕭邦的話,便想到柯爾托、魯賓斯坦;至於李斯特,亦非犀弗拉、荷洛維茲、布雷特莫屬。這股標籤風氣發展至七、八十年代,造就了布蘭杜爾、席夫一類的「貝多芬專家」與「巴赫專家」。此宣傳手法固然有市場學的理由,結果卻令人以為「凡專家必然偉大」、「不是專家則未必可靠」的雙盲局面。由是,連肯普夫出神入化的巴赫及舒曼也遭冷待。

1951年,肯普夫出版了一部自傳,題為《鐃星鈴下:一個音樂家的成長》。鐃星鈴者,乃管風琴上方的星形設置,旋轉時可令繫上的銅鈴叮噹作響,一般用於聖詠唱讚。如此謙卑的書題,隱約透露了他對昔日於波斯坦的教堂內,伴隨管風琴樂聲成長的那份懷念。兒時的生活點滴、成長的環境氣氛,加上日常聽着的巴赫《清唱劇》、在大學修讀的哲學和歷史,如是等薰陶,凝聚成他的藝術特質。

肯普夫的演奏,帶人文氣息、富哲理味道,內斂而不張揚,表面淡淡然,內裏卻蘊藏深刻情感。其次,他的琴音具生命力,無強記死背的呆板,一切都自其心底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還有他為作品賦予的詩意...境界深遠令人回味再三。其音色的端莊高貴,具有君子坦蕩蕩的泱泱大風。最為含蓄細膩的,是他的造句,流暢自然而展現出如歌如訴的親切韻味。他的手下沒有一個突兀難聽的音符,整體的音量對比都在均衡的動態中徐徐展露。

肯普夫演奏時喜歡眼望前方,非必要也不看琴鍵。炯炯有神的雙眼,總是不斷探索尋覓,彷彿前面有着無盡綺麗風光。那份沉醉於幻起境界的怡然自得,令他的琴音沒有叫人透不過氣來的繃緊刺激,有的卻是寬廣的天地,容納聽眾的心神自在馳騁。

1968年法國廣播電視局錄下他現場演奏貝多芬《d小調鋼琴奏鳴曲》,可視為其藝術特質的典範。肯普夫的處理,不落詮釋此曲為「暴風雨」的俗套。傳說貝多芬對人說欲了解此曲,當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近代學者考證實無其事(甚麼「月光」、「熱情」、「暴風雨」等副題,多屬附會)。肯普夫的演奏,會令期待聽到「狂風暴雨」者大失所望,但撇除此陳腐解讀,放耳此曲的精神境界,便不難被他細緻經營猶如希臘神話的悲劇色彩所深深感染。如此詮釋的洞見和深思、不落陳套的想像力,如今已難得一見。鏡頭還拍下了在場觀眾的反應,都是全情貫注,英語中的spellbound一詞,大概是最貼切的形容詞了。這樣的演奏、這樣的觀眾,寧不叫人慨嘆古典音樂的黃金時代已逝?

肯普夫的舒曼,帶有令人神馳物外的詩意。筆者首次聽舒曼的《大衛同盟舞曲集》,便是他的版本。當時對樂曲並不熟悉,感覺卻奇妙,全曲聽來就是一篇廣長詩篇。他的《兒時情境》、《克萊斯勒偶記》,亦是詩意盎然的佳作。

當然,即使肯普夫對他的演奏曲目精挑細選,也非全都精采可期。他的蕭邦便是敗筆。六十年代末灌錄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雖別樹一幟,延續布桑尼、雷格爾建立的演奏傳統,着重樂曲的骨幹以及帶出有如管風琴般的豐厚樂聲,但畢竟與我們印象中的演奏方式大異其趣,故為不少樂評人詬病。

布蘭杜爾認為肯普夫最出色的演奏,是他的幾首李斯特小品,但筆者始終對他的巴赫情有獨鍾。他於1954年在日本廣島的世界和平紀念堂,留下了絕無僅有的管風琴錄音,演奏了巴赫的聖詠前奏曲《我在呼喚耶穌基督》、《我心充滿渴望》及偉大的《c小調帕薩加利亞及賦格》。筆者上載了他以管風琴及鋼琴演奏的《我在呼喚耶穌基督》,讀者可作比較,體會他如何以鋼琴表現出鐃星鈴下的情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MRtpltD50Q&feature=youtu.be
他灌錄自己改編的《醒來吧!聲音在呼喚》,亦是一絕。巴赫此曲原為《清唱劇》第140首,其後改編為管風琴作品,但肯普夫為鋼琴改譜的,非從管風琴曲而來,而是直接自清唱劇編譜。樂曲開首原為小提琴與中提琴合奏帶出的基礎旋律,以及十二小節後男高音部加入的聖詠主題,都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令人嘆服。當中真摯的情感,誠懇熱切,也是來自鐃星鈴下的兒時情景吧。




点评

肯普夫的演奏,令我一时想到蒙都指挥维爱那版《英雄》,一个境界。  发表于 2016-10-10 17:58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6-10-10 16:43:1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
邵頌雄,祖籍廣東番禺,出生於香港。自高主教書院完成中學課程後,即負笈加拿大,其後獲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新學院及士嘉堡校區歷史與文化研究學系,並為多份學術期刊及叢書的編輯委員。研究範圍,主要為漢藏佛學思想、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至於古典音樂,雖非作者學術工作上的研究科目,卻為他醉心的藝術之一,於課餘不斷學習與研究,著有《黑白溢彩:荷洛維茲的藝術》。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6-10-11 13:44:54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写好书的作者!让非专业、音乐爱好者也能亲切的领会音乐与演奏艺术的那些神采。

点评

邵颂雄也是业余的,不过他会弹钢琴。  发表于 2016-10-11 15:19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6-10-11 15:22:53 | 只看该作者
邵颂雄的《乐乐之乐》,前段时间有网友推荐过,贴一篇李欧梵写的序吧。



上 月 , 專 欄 作 家 、 《 黑 白 溢 彩 》 作 者 邵 頌 雄 在本 版 發 表 一 文 , 訪 問 國 際 知 名 的 中 國 音 樂 家 朱 曉 玫 ( 〈 由 一 席 話 激 起 的 思 想 漣 漪 〉 , 10 月 14 日 ) 。 今 月 , 邵 頌 雄 出 版 專 著 《 樂 樂 之 樂 》 , 談 巴 赫 的 《 郭 德 堡 變 奏 曲 》 的 藝 術 。 本 版 轉 載 李 歐 梵 在 書 中 的 序 文 , 以 樂 迷 身 分 為 讀 者 導 讀 。

邵 頌 雄 先 生 的 這 本 巨 著 , 是 作 者 繼 《 黑 白 溢 彩 》 ( 專 門 研 究 鋼 琴 家 霍 洛 維 茲 ) 之 後 另 一 本 驚 天 動 地 之 作 ─ ─ 我 用 這 個 四 字 成 語 , 一 點 都 不 誇 張 。 在 我 閱 讀 的 過 程 中 , 數 次 擲 「 稿 」 ( 我 看 的 是 校 對 稿 ) 而 驚 歎 作 者 造 詣 之 高 , 在 華 人 樂 評 界 , 真 是 無 出 其 右 者 , 即 使 在 音 樂 專 業 學 者 之 中 , 邵 先 生 也 不 遑 多 讓 , 自 成 一 家 之 言 。

此 書 只 探 討 一 首 名 曲 ─ ─ 巴 赫 的 《 郭 德 堡 變 奏 曲 》 的 藝 術 , 然 而 內 容 豐 富 , 遍 及 巴 洛 克 時 代 的 音 樂 和 文 化 背 景 , 以 及 各 種 演 奏 傳 統 和 以 演 奏 巴 赫 著 名 的 鋼 琴 家 不 下 數 十 人 , 並 詳 細 分 析 他 們 的 演 奏 方 法 和 詮 釋 , 應 有 盡 有 。 我 讀 完 這 本 書 , 頓 覺 自 己 對 巴 赫 和 古 典 音 樂 的 知 識 增 加 數 倍 , 雖 對 巴 赫 的 音 樂 尚 未 登 堂 入 室 , 但 自 覺 茅 塞 已 開 , 可 以 用 另 一 種 心 態 來 聆 聽 巴 赫 的 天 籟 之 音 了 。

為 何 只 專 注 《 郭 德 堡 變 奏 曲 》

我 只 不 過 是 一 個 樂 迷 , 並 非 專 業 音 樂 學 者 , 但 邵 先 生 堅 持 要 我 為 此 書 作 序 , 我 自 認 不 夠 資 格 , 但 卻 之 又 不 恭 , 只 好 硬 覑 頭 皮 寫 點 個 人 的 讀 後 感 。

為 什 麼 這 本 書 只 專 注 巴 赫 的 《 郭 德 堡 變 奏 曲 》 , 而 不 選 巴 赫 的 其 他 名 作 如 《 平 均 律 鍵 盤 曲 集 》 (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 ? 二 者 的 音 樂 分 量 相 當 , 皆 是 登 峰 造 極 之 作 , 甚 至 後 者 ─ ─ 至 少 對 我 而 言 ─ ─ 更 有 聽 頭 , 而 且 名 唱 片 如 雲 , 供 人 選 擇 。 我 想 最 主 要 的 原 因 就 是 顧 爾 德 ( Glenn Gould ) 1955 年 時 那 張 驚 天 動 地 的 名 唱 片 , 不 少 人 就 是 因 為 這 張 名 盤 才 對 巴 赫 開 始 感 興 趣 。 我 個 人 更 偏 愛 巴 赫 的 《 小 提 琴 奏 鳴 曲 和 帕 提 他 》 ( 因 為 幼 時 學 過 小 提 琴 ) 和 6 首 《 無 伴 奏 大 提 琴 曲 》 ( 當 然 是 受 了 卡 薩 而 斯 的 感 召 ) , 直 到 最 近 才 開 始 接 受 《 平 均 律 》 和 《 郭 德 堡 》 , 但 讀 了 此 書 之 後 , 對 這 首 《 郭 德 堡 》 另 眼 相 看 。

從 這 本 書 中 , 我 才 知 道 《 郭 德 堡 》 的 32 段 樂 曲 ( 主 題 兩 次 外 加 30 段 變 奏 ) 非 但 在 演 奏 技 巧 上 千 變 萬 化 , 而 且 內 藏 玄 機 , 其 極 複 雜 的 結 構 本 身 就 基 於 兩 個 數 字 的 互 動 : 2 和 3 ( 細 節 請 讀 本 書 ) , 難 怪 不 少 科 學 家 ( 愛 因 斯 坦 是 最 著 名 的 例 子 ) 特 別 喜 歡 巴 赫 的 作 品 ; 二 者 所 探 討 的 抽 象 結 構 是 相 通 的 。 這 不 禁 令 我 想 到 多 年 前 看 過 的 一 本 書 , 名 叫 Go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 非 常 流 行 , 作 者 Douglas Hofstadter 把 一 位 數 學 家 、 一 位 畫 家 和 一 位 作 曲 家 合 在 一 起 , 認 為 不 但 互 相 有 相 通 之 處 , 而 且 暗 含 與 人 類 智 慧 基 層 結 構 有 關 的 「 密 碼 」 , 我 讀 時 不 懂 , 驚 為 天 書 , 不 料 去 年 一 位 專 研 電 腦 的 科 學 家 朋 友 又 把 此 書 的 中 譯 本 借 給 我 看 , 我 依 然 一 知 半 解 , 但 卻 領 悟 到 邵 頌 雄 所 談 的 「 天 籟 」 的 深 意 , 甚 至 領 悟 到 巴 赫 的 宗 教 情 操 背 後 也 有 深 意 , 因 為 他 在 不 知 不 覺 間 , 為 了 榮 耀 上 帝 而 開 創 了 ( 或 繼 往 開 來 ) 西 方 音 樂 的 不 少 形 式 ; 沒 有 形 式 , 就 沒 有 藝 術 。

原 來 低 音 部 是 玄 機

然 而 形 式 並 非 枯 燥 無 味 的 , 巴 赫 的 音 樂 之 所 以 能 感 動 人 的 心 靈 , 恰 是 因 為 其 複 雜 的 形 式 背 後 流 露 出 深 沉 而 收 斂 的 感 情 。 對 我 這 個 巴 赫 外 行 的 樂 迷 而 言 , 這 股 感 情 猶 如 一 池 清 水 , 清 澈 可 見 池 底 ; 但 卻 不 時 潺 潺 而 流 動 , 引 起 陣 陣 漣 漪 , 又 復 歸 平 靜 。 或 者 說 , 它 似 乎 在 一 個 固 定 的 空 間 中 活 動 , 從 平 面 轉 入 深 淵 , 時 而 又 冒 出 湖 面 , 而 不 像 一 條 小 溪 或 大 河 , 流 水 有 一 定 的 方 向 。 一 般 的 浪 漫 音 樂 好 像 有 故 事 可 講 , 像 一 種 敘 事 ( narrative ) , 所 以 一 般 初 入 門 的 聽 者 會 喜 歡 , 往 往 會 先 從 磘 事 入 耳 , 在 腦 海 中 編 織 一 個 美 麗 的 故 事 , 最 好 還 帶 點 激 情 , 例 如 柴 可 夫 斯 基 的 交 響 樂 。 換 言 之 , 一 般 人 先 聽 旋 律 , 旋 律 凌 駕 一 切 , 如 此 才 動 聽 。 巴 赫 的 音 樂 照 樣 有 旋 律 , 但 不 重 要 , 例 如 《 郭 德 堡 》 開 頭 的 那 段 詠 嘆 調 , 旋 律 優 美 ,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往 後 如 何 演 變 , 這 才 是 《 郭 德 堡 》 最 精 彩 之 處 。 記 得 初 聽 此 曲 時 , 我 巴 不 得 再 次 聽 到 這 首 詠 嘆 調 , 但 似 乎 聽 不 見 了 , 直 到 最 後 才 回 來 。 讀 了 此 書 , 才 知 道 其 變 化 的 玄 機 在 低 音 部 。 本 書 引 了 顧 爾 德 的 一 句 話 : 「 正 正 是 這 樣 最 平 凡 的 低 音 部 , 成 就 出 最 不 平 凡 的 變 奏 。 」 ( 213 頁 ) 猶 如 從 池 面 探 望 池 底 , 原 來 幾 顆 清 石 的 排 列 組 合 可 以 決 定 水 紋 流 動 的 花 樣 和 形 式 。 如 果 說 這 30 段 變 奏 中 依 然 蘊 含 了 不 少 小 「 故 事 」 , 像 是 一 組 「 極 短 篇 」 小 說 , 那 麼 這 些 故 事 卻 是 循 環 式 的 , 從 一 個 轉 到 另 外 一 個 , 一 路 輪 轉 下 去 , 又 轉 了 回 來 。 對 我 而 言 , 它 恰 是 巴 赫 的 音 樂 聽 多 了 引 人 入 勝 之 處 。

我 又 從 聆 聽 少 數 的 此 曲 唱 片 中 聽 到 不 同 的 細 節 , 愈 聽 愈 覑 迷 。 但 因 不 識 鋼 琴 譜 , 所 以 不 知 其 真 正 結 構 形 式 如 何 , 只 能 從 各 段 之 間 的 銜 接 來 推 測 。 我 讀 了 本 書 才 恍 然 大 悟 , 原 來 是 各 種 2 和 3 的 組 合 , 環 環 相 扣 , 嚴 謹 之 至 。 對 於 音 樂 專 業 人 士 和 學 習 鋼 琴 的 人 , 邵 先 生 特 別 在 書 尾 複 印 了 此 曲 的 原 譜 , 可 以 參 照 。 邵 先 生 本 人 也 熱 愛 鋼 琴 , 雖 然 他 的 教 學 專 業 是 哲 學 和 宗 教 。

邵 先 生 解 釋 比 我 的 譬 喻 高 明 得 多 。 他 認 為 : 巴 赫 的 音 樂 是 一 個 大 宇 宙 之 中 包 藏 了 各 種 小 宇 宙 , 它 既 有 崇 高 的 一 面 , 也 有 世 俗 的 一 面 。 全 書 第 一 章 對 於 巴 赫 的 身 世 、 性 格 和 家 庭 的 描 寫 細 緻 入 微 ; 有 關 此 曲 手 稿 的 發 現 , 引 人 入 勝 。 巴 赫 對 於 家 庭 的 眷 顧 , 並 不 稀 奇 , 但 邵 先 生 卻 從 中 推 斷 出 《 郭 德 堡 》 並 非 流 傳 的 說 法 是 為 一 位 伯 爵 所 作 , 而 是 獻 給 他 的 長 子 30 歲 生 日 的 賀 禮 ( 見 本 書 第 一 章 第 十 二 節 ) , 可 謂 獨 排 眾 議 , 獨 樹 一 幟 , 令 我 信 服 。
讀 完 第 一 章 , 我 已 經 佩 服 得 五 體 投 地 , 特 別 是 第 七 至 九 節 的 「 解 密 」 , 剛 好 印 證 了 我 以 前 看 過 的 那 本 「 天 書 」 , 又 令 我 想 到 與 此 書 毫 不 相 關 的 一 本 中 國 古 典 小 說 : 《 三 國 演 義 》 , 內 中 孔 明 借 東 風 時 所 搭 的 祭 台 , 就 是 2 和 3 的 組 合 , 由 此 而 與 天 通 , 得 以 「 天 人 感 應 」 。 但 邵 先 生 比 我 更 上 一 層 樓 , 從 俗 文 學 進 入 詩 意 之 境 , 直 到 最 後 一 節 , 才 道 出 與 老 莊 和 王 國 維 的 《 人 間 詞 話 》 所 追 求 的 「 無 我 之 境 」 , 這 才 是 天 籟 。 原 來 中 西 的 藝 術 的 終 極 是 相 通 的 。

32 之 數

至 此 我 也 終 於 感 到 , 此 書 不 是 一 般 的 樂 曲 介 紹 的 入 門 書 , 而 是 一 本 由 淺 入 深 的 學 術 專 著 。 然 而 讀 來 毫 不 枯 燥 , 作 者 行 文 流 暢 , 用 這 首 名 曲 的 基 本 架 構 ─ ─ 三 章 各 32 節 ─ ─ 娓 娓 道 出 與 此 曲 相 關 的 資 料 和 學 術 辯 論 , 而 邵 先 生 在 仔 細 評 點 各 家 之 言 後 才 作 出 他 自 己 的 闡 釋 和 判 斷 。 第 二 章 較 為 專 門 , 但 所 佔 篇 幅 不 大 , 未 入 門 者 或 可 直 接 跳 進 第 三 章 「 細 說 錄 音 」 , 這 似 乎 是 專 門 為 我 等 樂 迷 及 「 發 燒 友 」 而 寫 的 , 列 出 各 家 演 奏 的 版 本 , 剛 好 湊 夠 32 之 數 , 內 中 列 了 顧 爾 德 的 版 本 兩 次 ─ ─ 第 一 ( 1955 年 的 錄 音 ) 和 最 後 ( 1981 ) , 顯 然 是 此 版 本 錄 ( discography ) 的 「 主 旋 律 」 。 其 實 邵 先 生 為 寫 此 書 , 找 了 不 下 一 百 多 種 版 本 , 最 後 才 篩 選 出 這 32 種 。 此 外 , 書 尾 還 列 有 數 十 種 英 文 和 德 文 的 參 考 書 目 , 作 者 用 心 之 勤 , 不 亞 任 何 專 業 學 者 。 所 以 這 本 書 不 只 是 為 我 等 樂 迷 造 福 不 淺 , 而 且 應 該 是 鋼 琴 家 、 鋼 琴 教 師 和 學 生 的 「 必 讀 作 業 」 。 即 使 此 書 譯 成 英 文 出 版 , 在 學 術 上 的 國 際 地 位 也 不 亞 於 其 他 第 一 流 學 者 的 專 著 。 然 而 , 西 方 不 諳 中 文 的 學 者 和 讀 者 , 卻 無 法 品 味 邵 先 生 流 暢 而 典 雅 的 中 文 文 筆 , 這 種 人 文 修 養 , 必 定 是 讀 了 萬 卷 書 之 後 才 能 達 到 的 。

相 形 之 下 , 我 的 這 篇 拉 雜 粗 糙 的 序 , 實 在 不 登 大 雅 之 堂 , 也 對 兩 位 作 者 ─ ─ 巴 赫 和 邵 頌 雄 ─ ─ 不 成 敬 意 。

2013 年 8 月 25 日 於 九 龍 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李欧梵并非自谦,此序毫无光彩,似可有可无,甚至有狗头之嫌。  发表于 2016-10-13 18:54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6-10-11 19:36:02 | 只看该作者
品写音乐的文字,流畅,简明,深入,浅出,可以给人以节奏和乐感,更加入心。
反之,疙里疙瘩,做作或装,就容易让人难以卒读,以致再美的音乐也会兴味索然。

李歐梵的文字,干净,可读性高,也许和他从小受到的教养和后来的了悟有关。

浩若维茨 弹的曲子,动态和情感宣泄,配合得宜,入心可人。不信,你听听他的“施坦威的遗产”专辑二碟,尤其是 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6-10-12 10:49:13 | 只看该作者
梁文道的文艺评论写得不错的,他很年轻时就开始写专栏了,估计也差不多写了20年了。从他出的书,可以看出他对古典音乐的喜爱,他谈的那些内容也是我们经常谈的。

邵頌雄上面那篇肯普夫,还是可以看出他的水平的。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谈到肯普夫年轻时的经历:肯普夫有很好的管风琴的基础,他年轻时在教堂学习过。这些经历对肯普夫很有意义。邵頌雄认为肯普夫最好的作品是那些改编自巴赫的作品,而我也大言不惭地认为,我一直也是这样认为的。肯普夫的音乐表现出的那种温暖如歌,充满哲理性的演绎和解读与他的早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而对李欧梵先生,他就是跟我们一样的狂热的古典音乐发烧友。他从事人文学科方面的工作。我个人对李先生写的那些乐评,我不认为他有多伟大,但对他的爱乐精神,还是衷心佩服的。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6-10-12 14:59:15 | 只看该作者
肯普夫的巴赫,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双张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6-10-12 23:07: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6-10-13 01:50 编辑

巴 赫 對 於 家 庭 的 眷 顧 , 並 不 稀 奇 , 但 邵 先 生 卻 從 中 推 斷 出 《 郭 德 堡 》 並 非 流 傳 的 說 法 是 為 一 位 伯 爵 所 作 , 而 是 獻 給 他 的 長 子 30 歲 生 日 的 賀 禮 ( 見 本 書 第 一 章 第 十 二 節 ) , 可 謂 獨 排 眾 議 , 獨 樹 一 幟 , 令 我 信 服 。

----------------------------------------

“哥德堡”这码事不大靠谱是早就被研究者质疑过的了。邵先生的“长子30岁生日贺礼”之说无论如何至少终于回到家庭生活层面,这点殊为可喜。

不过问题来了,既然是给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的生日贺礼,为什么却是基于其继母安娜·玛格达丽娜从前的音乐主题变奏,而不是基于其生母玛丽亚.巴巴拉的主题呢?!威廉的亲娘生前又不是没有得到丈夫题献的咏叹主题。当年夫妻俩欢喜诞下长子共育十载,如今乃儿遂已成家立业,而其母早逝,难道不更该父子俩共同抚今追昔感怀一番吗?生日生日,生我之日。谁自己生日不想亲娘,念后娘?何苦这敏感时候当爹的却偏要“扬其继母,晦其生母”为贺呢?若真如是,小巴赫不跟老巴赫当场翻脸才叫怪呢!这生日我看也别过了…… 爷儿俩先就此别过,一刀两断得了!

也许更为合理可信的推断是,此曲就是老巴赫用音乐回忆与第二任太太安娜多年来的爱情与家庭生活,系一则夫妻间、家庭成员间的音乐随想私房话,或得于一场刚刚散去的家庭聚会之后的感怀,或提前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家庭团聚而酝酿。因而以安娜当初新婚燕尔之时清纯静美的咏叹调主题形象开篇,多番变奏回忆结婚以来不断养儿育女的一路欢乐与艰辛;最后老两口儿一同思念远方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安娜要是饭桌上能给大家多做点儿好吃的,孩子们也许能跟家多住几天,或者他们就此留下来再也不舍得走了呢。。。这就是一套巴赫晚景的“爱情与家庭变奏曲”,普通家庭生活里的悲欢离合,即十六世纪初德意志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常回家看看”。不是什么别的,谢谢!

BTW:这套曲子只要还被谬称为“哥德堡变奏曲”一天,就始终是在用谎言编造的蹩脚故事污蔑巴赫对真实生活朴实而伟大的艺术奉献。

点评

精辟!  发表于 2016-10-13 12:59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6-10-13 13:10:52 | 只看该作者
杨照也谈过GV,他也认为伯爵失眠的故事不可信。但GV是怎样诞生的?好象杨照也没有说。

杨照是台湾著名作家,著名古典音乐爱好者。他写的音乐方面的书,还不错的。杨照曾谈到勃拉姆斯非常喜欢GV。勃拉姆斯与他妈妈感情深厚。他妈妈病危的时候,勃拉姆斯就弹GV给他妈妈听,以减轻他妈妈的痛苦。我是第一次从杨照那里知道勃拉姆斯和巴赫GV的故事。后来自己一想,觉得还非常合理的,因为勃拉姆斯非常喜欢变奏曲,他一生写了很多变奏曲,有单独的作品,象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亨德尔主题变奏曲,舒曼主题变奏曲,等等。另外,勃拉姆斯在他的交响曲里也写变奏曲,象第四交响曲。

勃拉姆斯酷爱变奏曲,根源原来在巴赫那里呀。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17 04:35, Processed in 0.056908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