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14

查看

1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古斯塔夫·莱昂哈特

1#
发表于 2012-10-28 10:32:5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作者 詹湛

古乐运动先驱、荷兰羽管键琴家、管风琴家、指挥家,2012年1月16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去世,83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2-10-28 10:34:39 | 只看该作者
倘若以“一个时代的终结”来描述这个荷兰人的去世略嫌夸张的话,那么并不为过的说法应该是:欧洲古乐运动的薪火传人中,足以比肩的巨匠已经不多了 。

  古斯塔夫·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1928年5月30日出生于荷兰北部的小村庄斯赫拉弗兰。10岁的时候,他会在家中与热爱音乐的父母、兄弟姐妹演奏室内乐。在那段时间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羽管键琴,立即就被迷住了。羽管键琴是一种形似早期钢琴的拨弦性键盘乐器,能发出明亮而柔和的声音,是巴洛克音乐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战争爆发后,荷兰既缺水,又缺电,甚至学校也无法运行下去,年幼的莱昂哈特忍受着饥饿,成天在郊区的小房子里操练琴技,他相信:巴赫就是困难时期最好的护佑。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2-10-28 10:36:05 | 只看该作者
1940年代,莱昂哈特去了瑞士的巴塞尔学习音乐。据说,那里的圣乐学校(Schola Cantorum)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学习古乐的地方。所谓古乐(early music),一方面可以指用复古乐器演奏各时期的音乐;另一方面特指巴洛克时期以前的早期音乐。莱昂哈特自1947年至1950年随爱德华德·穆勒(Eduard Müller)在巴塞尔学习羽管键琴和管风琴。穆勒主要是管风琴家,莱昂哈特从他身上收获的最大裨益在于:如何清晰地分析一部管风琴作品。另外,一些小诀窍——比如“双手不应该在几层键盘上反复转换,因为这样会损害到一首曲子统一的音色”等等,也被莱昂哈特记在了心中。

  1950年,莱昂哈特在维也纳首度登台,身份是羽管键琴演奏家。从1952年到1955年,他担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的教授一职。同时,莱昂哈特也出入于各地教堂,在管风琴上施展身手。他的第一批独奏录音诞生在1950年代,曲目是巴赫的羽管键琴作品。1954年,莱昂哈特指挥以自己命名的古乐团,偕同假声男高音阿尔弗雷德·戴勒(Alfred Deller),以古乐伴奏录制了两首巴赫的康塔塔(编者注:康塔塔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古乐指挥大师尼古拉斯·哈农库特(大提琴)和莱昂哈特的妻子玛丽娅(小提琴)也是该古乐团的成员。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2-10-28 10:37:24 | 只看该作者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欧洲以荷兰为中心兴起了引人注目的“古乐运动”,也被称为“本真运动”,倡导者尊重、回顾早期音乐家谱中的“本意”,呼吁以复古乐器演奏早期或巴洛克音乐,站在这次运动风口浪尖的领袖人物正是古斯塔夫·莱昂哈特。这个潮流与之前乐坛所弥漫的自由主义风格大异其趣,呈现出一番独特的、有说服力的清新和雅致。莱昂哈特此刻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了指挥上,浩如烟海的早期音乐作品并没有吓退这位学究气十足的中年人,1971年起,他与尼古拉斯·哈农库特花了整整20年分担录制了巴赫几乎所有的康塔塔作品。另外,《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这样宏伟的大部头也列入了他们的计划清单。

  从1965年起,莱昂哈特连续3年担任了比利时布鲁日羽管键琴国际比赛的评委。在1968年的电影《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中,莱昂哈特饰演了巴赫一角,这也是他在音乐领域之外的一次有趣尝试,虽说有人觉得他的台词稍显木讷,但十指之下的精到与流畅还是很好地折射出了巴赫的虔诚内心。恐怕在攫取神韵这一方面,没有谁比他更有资格。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2-10-28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莱昂哈特事业上真正的高峰还是从1970年代开始的。在DHM、飞利浦、德律风根公司录制的大量黑胶唱片奠定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巴赫诠释者的地位。除了平均律,法国、英国组曲,二三声部创意曲,帕蒂塔等,最为耀眼的当属《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了,在他长长的职业生涯里,他将这两者反复录制,可见它们在莱昂哈特心中的重要性。《赋格的艺术》作为巴赫晚期最深沉、最精妙的作品之一,早在1952年,莱昂哈特就已出版过专门讨论该曲演奏技法的荷兰文专著,一直到今天都被广泛认可。1980年,他被授予伊拉斯谟奖,同时拥有了一大批荣誉博士的称号。2007年,莱昂哈特获得了比利时皇冠勋章。

  在文献方面,他编订了荷兰作曲家斯韦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的幻想曲与托卡塔(编者注:托卡塔是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用一连串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托卡塔曲也叫触技曲)。其实,尽管巴赫是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支点,但莱昂哈特完全不认为作曲家中只有巴赫唯我独尊,像斯韦林克和许多法国乐派的作曲家同样能启发他的灵感。

  不容忽视的是,莱昂哈特也是一位权威的教育家,他培育出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与演奏古乐的新人。今天乐迷熟知的阿斯佩伦、霍格伍德、赫尔维格、库普曼等等莫不接受过他的指点,并或多或少秉承了莱昂哈特“忠实原谱,依考据而复原”的严谨风范。赫尔维格在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他的恩师:“他是一位羽管键琴艺术的巨擘,只是现在听起来,他的断句过于明晰,而线条性则有所欠缺。”

  就在2011年的12月12日,莱昂哈特向世人宣布,由于身体原因永久退出舞台,并取消了原定于2012年的所有演出,引得一片惋惜之声。2012年1月16日,他以83岁的高龄辞世,古乐界的一颗巨星就此陨落。莱昂哈特这么分析羽管键琴与管风琴两者在他生命中的位置:“我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同时在这两件乐器上都做到大师的水准。羽管键琴是我的生命,而管风琴仿佛是某种额外的奢侈。我想,一个人会因它而痴狂。”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2-10-28 10:45:54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2-10-28 20:15:53 | 只看该作者
莱大师很好,我很喜欢。昨天还在听他的平均律、以及与库伊肯合作的巴赫小提琴奏鸣曲。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2-10-28 20:25:25 | 只看该作者
莱大师很好,我很喜欢。昨天还在听他的平均律、以及与库伊肯合作的巴赫小提琴奏鸣曲。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10-28 20:15
感觉他的GV、WTC、《赋格的艺术》都是非常好的,但是《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就感觉一般。他与库伊肯合作这套巴赫小提琴奏鸣曲要比同是DHM的库伊肯巴赫小无要贵不少,不知道原因,因为都是双CD,价钱应该一样才对嘛。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2-10-28 20:42:16 | 只看该作者
吹长笛的库伊肯是其家族的哪一位啊?昨天也听了。也是莱昂哈特的伴奏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2-10-28 21:20:19 | 只看该作者
吹长笛的库伊肯是其家族的哪一位啊?昨天也听了。也是莱昂哈特的伴奏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10-28 20:42

应该是三兄弟之一。W库伊肯是玩维奥尔琴的,S库伊肯是玩巴洛克小提琴的。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2-10-28 22:02:31 | 只看该作者
Leonhardt本人是很内敛的,他的演奏毫无疑问是没有所谓的“朗朗”style,但演绎确实异常简洁。2003年听过他一次现场,找找当时的印象记还在,贴上来吧,以此怀念。图片已经没有了,只记得他满头银发,一袭黑西服,对照鲜明,如同演奏。

宁静的音乐
--记一场大键琴独奏会

对于Baroque时期的音乐我知之甚少,过于远离当今的生活让我想当然地以为,当时的音乐必然是充满黄褐色的中庸,波澜不惊--固然我深知其后必然有不可测的玄机直至我内心深处。如此的想当然,让我只是在其外围徘徊,甚至不敢浅尝其中滋味。有时看见那时期作曲家们的肖像,大多是鬈曲的蓬头发式,表情总是十分安祥,敬畏和陌生油然而生。
不过前天(六月一日),一场大键琴独奏会让我似乎有些贴近他们,只是依旧些许茫然,对音乐,对作者,对时间。
演奏者是著名的大键琴家Gustav Leonhardt,来自Amsterdam。音乐会是下午四点,在大学的Aula礼堂。到达那里时,礼堂前面的William Platz正在举行露天音乐会,内容不得而知,似乎是民歌演唱,虽然摆设并不繁杂,但是给过往的游客依旧在炎炎夏日带来些许快意。
还没有在白天走进过Aula礼堂,当站在二楼朝演奏台上望去是,才发现白天的Aula更加显得金碧辉煌。大键琴已经在台子中央,这古老的东西我是头次见,大概是三角钢琴的规模,但是要窄得多,显得狭长。对于大键琴的构造我不清楚,但是看上去有两排键:上面那排略小,发出的音量也稍小;下面那排在键数上和上面那排是一样的,只是发音更加洪亮些。这些键通过弦连接到后方,而在后方的上部看去,有两排似竖琴骨架的“桥”,而这些连接键的弦就固定在“桥”的不同位置上。大概是因为弦长度不一,于是键就能发出不同的调吧?
四点整,Gustav Leonhardt入场,一身黑色礼服,和他花白的头发形成鲜明对照。俏瘦的老头儿,七十五岁了(有意思的是,五月三十日是他的生日,就在演出前一天。),可是步伐稳健如同四十岁的人一般。对着观众鞠了几个躬后,一言不发地坐在大键琴前,戴上眼镜,翻开琴谱。
当Cl.Balbastre的”aus La De Caze: ‘La Bernville’, “La d’Hericourt””开始时,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听见数百年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想必大家都听过大键琴的唱片,那声音较钢琴显得纤细,但更加清晰,不会有过多声音夹杂在一起的感觉。Leonhardt一开始演奏的有些不连贯,不知道是不是作品如此还是他有意为之还是在适度的找感觉。由于我坐在楼上左边,正好可以清楚看见他手指在键盘上奔走的样式,这首作品好像对两排键盘都非常重视,而后面的作品在使用上排的小键盘频率要低些。或许他已经找着感觉了,不过我可还没有,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第二首,J.C.F.Fischer的Chaconne in G Dur。至于这首作品,旋律的变化精彩纷呈,Leonhardt自己也非常入神,在节奏感异常强烈时,他最常出现的动作是有力地甩甩头,甚至重重地踏台板,打拍子--我开始都有些骇然。此后J.E.Eberlin的Toccata in F Dur我倒是没有很强的印象,不过在中场前J.S.Bach十二平均律中的三首(BWV 876, 883, 998)倒是演奏得相当完美。他的双手在键盘上飞快的滑动,流水的琴声游荡在大厅,我努力地看了看他的琴谱,一排排的波浪形线条(看不清具体的谱,只能看见音符们构成的黑粗线条)。我完全被这音乐给吸引住,甚至没有注意到结束。听众们好像凝固住了,足有数秒钟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实在是太完美了!
由于坐在楼上,“高瞻远瞩”使得我发现楼下第一排中央最靠近Leonhardt的那个位置一直空着,于是利用中场时间我溜了下去,坐在那里。毕竟是不常见的乐器,在中场休息时间,许多听众都走到台上围绕大键琴指指点点,其间好像有人非常懂,于是在不断地解释些什么。Leonhardt并没有休息,依旧坐在大键琴前用一个小杆锥调试音色。实验室里和我同去的德国小哥看见他那样调试,说这很难--因为四周的窗户都开着,而且诸多人走动说话,于是声音很难调准。不过我想,应该没问题,好歹老头儿已经弹了半个多世纪了(从1950年在Vienna的首演到现在)。
下半场的曲目是D.Scarlatti的四首Sonaten(K 52, 87, 3 和69)以及W.Fr.Bach的三首Polonaisen。其中印象深刻的是W.Fr.Bach的三首Polonaisen。活泼的舞曲在大键琴上复活--全然不同于Chopin的那些作品,似乎不能感受到它们同为Polonaisen。Leonhardt全场的演奏的确太棒了,完全扫除我以前对唱片里大键琴的感觉和偏见。
坐在礼堂里,听着这些在大键琴上出来的忧郁的音乐,很怅然,觉得太久了。
听众们的掌声使得他不得不加演了两首作品,具体不清楚,不过第一首我感觉是J.S.Bach的6 Partitas里的第一首。而这首作品我第一次听也是在他的唱片里,熟悉的音乐,熟悉的人。从始至终,Leonhardt一句话都没有说,最多只是颔首微笑。他是在演奏,但是他还是独立于听众。对他而言,估计和平日练习并无二致,练习结束了,于是人就离开。看着空荡台上孤零零的大键琴,突然想到一句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事前我一直在想似乎要去听这次音乐会,事后庆幸,我来了。


                                                                                            June 2nd, 2003

点评

谢谢兄台的好文!  发表于 2012-10-29 15:44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10-29 14:41:46 | 只看该作者
吹长笛的库伊肯是其家族的哪一位啊?昨天也听了。也是莱昂哈特的伴奏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10-28 20:42


拉巴洛克小提琴的是Sigiswald Kuijken,他的哥哥是拉巴洛克大提琴和维奥尔琴的Wieland Kuijken,他的弟弟是吹古长笛的Barthold Kuijken,现在他们的第二代也已经登堂入室了,kuijken古乐四重奏已经录制了好几张唱片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了,我最懒的第一时间关心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了,哈。  发表于 2012-10-29 15:32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8 06:07, Processed in 0.030976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