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有位年薪数百万的高官称自己也是中产阶级。理由是自己喜欢喝咖啡和看法国电影。话音未落,全城哗然。由此,需要重新厘定“中产”的概念。 最近,折腾系统,爱听罗西尼的《六首弦乐奏鸣曲》。也陆续收了几个版本,其中LP的只有3个。在自己的系统上唱来听去,还是觉得Neville Marriner指挥英国圣马丁乐团演奏的ARGO版本最动听。也难怪在2009年的《企鹅古典唱片指南》中被推荐位四星。 其实罗西尼(1792—1868)十三岁时创作的《六首弦乐奏鸣曲》,本意是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所作。从该作品声部配置上分析,中提琴并不在其中,低音提琴脱离大提琴组成单独声部。这在当时的作品中也算是一种创造。 而现代的演奏习惯通常会“擅自”采用四声部弦乐队的扩大编制。 ARGO的圣马丁乐团就是其中的代表,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各用了八支(记不太清楚),中提琴两支,大提琴两支,低音提琴一支。无论从乐器数还是种类都是符合常理,讨耳喜欢。当然演绎和录音水平更属一流! 相比之下,广大发烧友趋之若鹜的PHILIPS版阿卡多演绎的四人组合可谓最忠实原著。但较慢的速度显得“过分”炫技,而且乐器摆位也别出心裁。大提琴放在第一小提琴后方,低音提琴摆在第二小提琴后面。让我在欣赏清丽脱俗的旋律之余,觉得多少有点别扭!在气势上,“四人帮”肯定敌不过乐团版的。也常常会听到爱比对版本的音乐老烧有所抱怨。甚至怀疑被炒到天价的这套版本是否真的如此值钱?我自己拥有的是复刻版,也许在重播比对时也许会有些吃亏。 昨夜重新听了一张DG版的CAMERATA BERN,真正的现代演绎,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各用四支,大提琴两支,低音提琴一支。同样弃用中提琴,属于现代派乐器扩充版。标准的DG数码录音风格:清丽明快,优美动听。但缺少圣马丁乐团绵密和厚润。 最近极品人气很旺。有了很多极品级人士的加入自然多了很多流派。不同流派自然会持有不同的见解。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应是可喜可贺。 然而,潜心学习的我也隐隐闻到了阵阵呛人的火药味。其实音响发烧也好,音乐发烧也罢,流派固然不同,但追求快乐应该是殊途同归吧? 因此也很怀念几年前的极品论坛那种极品的氛围:宁静致远! 倘若听ROSSINI的《六首弦乐奏鸣曲》可让生活更加小资一些,那我会建议那些极品级人士去看看春天的世界:百花竞放,真的很美。如同罗西尼大师的《六首弦乐奏鸣曲》!
(饿着肚子草就而成,或有很多不严谨之处,敬请各位教授勘误。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