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44

查看

9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奥赛罗》折射中国歌剧的国际化困境

1#
发表于 2013-4-30 08:05:2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许渌洋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3年04月25日


意大利“星二代”强卡洛·德尔·莫纳科(Giancarlo Del Monaco)虽然声称:“我比威尔第更了解《奥赛罗》(Othello)”,但本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这部歌剧却成了对其满腹自信的嘲讽。

作为昔日传奇男高音马里奥·德尔·莫纳科(Mario Del Monaco)的儿子,他可能比其他人更了解该剧的非凡成就,要知道历史上只有寥寥几位男高音可以真正胜任奥赛罗的演唱,乔恩·维克斯(Jon Vickers)、普拉西多·多明戈(Plácido Domingo),当然还包括他那位伟大的父亲。然而,小德尔·莫纳科却亲手伤害了《奥赛罗》中弥足珍贵的声乐价值。

从第一幕塞浦路斯海港到第四幕奥赛罗与苔丝黛蒙娜(Desdemona)气绝舞台,一面用于投射3D影像的纱幕在舞台前方始终挥之不去,致使歌手的声音被阻隔,乐队与声乐的平衡遭到破坏,让顶层楼座的观众抱怨他们像是在听一场“音乐会”。除了这面蹩脚的纱幕,表演也充斥其余败笔。比如当苔丝黛蒙娜唱出著名的“杨柳之歌”(Willow Song)时,一棵巨型柳树被搬上舞台,这种“看图说话”式的图解使人感到拙劣。

这已是这位意大利人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4部歌剧,过去两年来他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最为倚重的艺术家。

自2007年成立起,国家大剧院便将歌剧——这门300年历史的西方表演艺术——定为其发展的核心领域。2008年推出首部自制歌剧,2009年组建麾下的管弦乐团及合唱团,2012年剧院专属的舞美制作基地开始动工。时至今日,国家大剧院已经制作了22部中外歌剧(含4部联合制作),其中四分之三是西方经典剧目,同时以每年上演12部歌剧的数量,年均推出4部新剧的速度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具备长期演出歌剧的艺术机构。

国家大剧院毫不掩盖其勃勃雄心,剧院计划在几年内制作多达50部常备剧目。但所遭遇的首要难题,便是由谁来将其这一宏大的计划付诸具体的艺术实践。

最初,剧院邀请一些中国艺术家担当歌剧导演,但很快发现在这个素无歌剧传统的国家,有能力执导西方歌剧的本土导演凤毛麟角。于是大规模借助国际力量参与中国的歌剧大业。

2010年,剧院邀请三位外籍导演分别执导了威尔第的《茶花女》、比才《卡门》、多尼采蒂《爱的甘醇》,反响不凡,成绩颇丰,也成为强卡洛·德尔·莫纳科来华的前奏。

2011年头顶歌剧导演大师的光环,又是名家后裔的莫纳科来到长安街畔的巨型建筑中。但是名声显赫也难掩其事业已走下坡路的事实。上世纪90年代,他曾一度受聘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但在导演了几部水准尚可的歌剧后便有黔驴技穷的征兆,在遭到无情的弃用后,欧美一线歌剧院和音乐节便很少再邀其执导新剧。但他却在中国成功实现“再就业”。

2011年4月,他以一部充满视觉奇景的普契尼歌剧《托斯卡》助其确立了在中国最初的声望,而那宏伟、精美、极尽奢华的舞台又十足地契合了剧院的审美趣味——古典主义与奢华风格,由此为他赢得了来自国家大剧院管理层的信任。在《托斯卡》后,意大利人接过了剧院日后多部重要剧目的导演筒。

但正所谓成败萧何。德尔·莫纳科此后带来的两部歌剧并不成功,贫乏的戏剧创意,臃肿的舞台设计让《托斯卡》时的风光不在。而来自歌手演员的抱怨却与日俱增,这位爱浮夸、戴墨镜、抽雪茄、爆粗口的导演甚至被人与臭名昭著的意大利“黑手党”联想在一起。在此次《奥赛罗》排练期间,就有一位角色歌手使用新浪微博账号@朱慧玲Huiling,暗示其对演员施以辱骂,而在微博上表达不满。

待到此次《奥赛罗》时,德尔·莫纳科的原创性已令人心生狐疑。其中相当一部分场景与澳洲导演伊利亚·莫申斯基(Elijah Moshinsky)1994年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所作版本实在是太过雷同。而除了华丽的服装、壮美的旌旗和彰显国家大剧院先进的舞台设备外,德尔·莫纳科的才情并未显露出来。

国家大剧院聘用外籍导演担纲舞台制作的理念可以理解,但实际情形却是大多数顶尖高手很难抽身来华创作;且国际舞台近30年来盛行的概念主义、后现代主义制作很难被国家大剧院接受,新派导演与剧院很难趣味相投。比如2009年导演丹尼莱·阿巴多(Daniele Abbado)所作的简约式舞台便无法博得剧院管理层的青睐。于是,国家大剧院只能艰难地寻求同那些符合自身趣味的外来人士。

“追求经典,但不追求前卫”是国家大剧院的艺术信条。但如弗朗哥·泽费雷利(Franco Zeffirelli)为代表的一干追求奢华风格的写实派导演家要么早已作古,要么淡出历史潮流。原本剧院一度希望邀请泽费雷利来华执导在2011年推出的新版《托斯卡》,后者因年事已高,无法成行。这位传奇导演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为财大气粗的大都会歌剧院打造各类豪华制作,而当时的纽约歌剧舞台和今天的国家大剧院在审美上可谓如出一辙,虽然被批评为千篇一律,也确实独树一帜。

但不同点在于,当时纽约舞台仰仗的是一批星光熠熠的歌唱家,包括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何塞·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在内的一批顶级巨星长期献唱,令舞台和戏剧均沦为应景之需。但中国舞台远离欧美,在档期、报酬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在大多数时间占据国家大剧院舞台的是一批平庸的国际二流歌手,此次在《奥赛罗》中亮相的美国男高音弗兰克·博雷塔(Frank Porretta)便是典型一例。

不过情形也没有那么悲观。今年初美国导演弗朗切斯卡·赞贝罗(Francesca Zambello)似乎带来了新的希望,她的新版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光鲜而不媚俗,有着别致的创意和精心的雕琢,同时也证明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的审美偏好不会限制一部精良制作的产生,决定因素依旧是导演本身的创造力和才华。而下个月在新版威尔第《纳布科》中,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将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罕见地在一部中国剧院制作的歌剧中担纲主角。

作家钱钟书在《围城》中曾有言:“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歌剧置于中国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中国国家大剧院当然不想令这样的事情发生,矢志让本国观众欣赏到真正原汁原味的西方歌剧。只是此事知易行难,仿佛稍有不慎,便会重蹈覆辙,跳进同样的历史怪圈。

许渌洋是乐评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4-30 08:16:53 | 只看该作者
“追求经典,但不追求前卫”是国家大剧院的艺术信条,

点评

而大都会歌剧院立足歌剧舞台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也就是她坚持传统和经典,如果大都会决意抛弃这一传统,正是其悲哀。  发表于 2013-4-30 09:44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4-30 08:3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4-30 09:00 编辑

我对那些新潮的歌剧导演很反感。上次去MET看了他们新的Parsifal,下面是我在bh2000上的一些言论。转过来供大家参考。

Kaufmann是否是英雄式的男高还是有待商榷的,但他的嗓音是很优秀的。制作上是粗糙偷懒,除了Act 2。那个天鹅简直是令人哭笑不得。Act 2无论制作和演唱上都对得起四百多的一张票。Act 1和Act 3简直是一套两用。莫明其妙的大星救,胡扯一气。背景根本没东西,让人看看云彩的录象。演员的阵容是说的过去的。Act 2结束时,我都感到忘了现实世界。这就是我对Act 2的评价。庞大的个MET,禁然拿些破折椅上台,非常不美。

瓦剧首先是艺术,是个艺术的欣赏过程,而不是繁琐考证过程。艺术就要讲究形式,不管你的隐喻和象征再巧妙和符合瓦剧考证上结论,没有有效的艺术形式也是没用的。

再说,就是这些隐喻也是各有各说法的。就说这个溪流吧,毫无戏剧效应。用的是真水,为了表明其流动,用些东西冲下来。这个溪流太小,而真水又是透明的,在舞台上微不足道。为什么不能用电子的,河也可做大一点。那个白天鹅吧,它和整个场景相当不符。白天鹅出现在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环境中是不合情理的。而且它的出现非常唐突的。这使我想到乌鸦自己撞到现代化玻璃摩天大楼的卡通式的感受。难道不能用更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比如背景中远处有天鹅飞过。非得这样愚苯?

再说那个矛插入金杯时,能不能用些小灯装在金杯里,一旦等矛插入坏中,就亮起来,增加点高潮时戏剧效果?特别是在阴暗的舞台上。为什么我说第二幕好,这是因为它的戏剧效果好。红色的血随着白裙向上渗透令人震憾。不过那亚裔女演员唱的不怎么样。

我到是并不提倡去掉天鹅,我是主张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我看那当今的瓦剧的演出就象耍Monkey(中文没法显示)似的。就是那大星球也一定有导演的自己的谁都看不懂的深奥的解释。我要用剧中的说法,那就是批Fools。

死天鹅的出现,如果是在传统的场景中,由人捧出是很自然的。但现在的格调都变化了,就是找个符合现代格调的形式出场,这就是艺术! MET的Parsifal那个假天鹅也是一样笨拙

从导演来说,第二幕是在Amfortas的伤口里展开的,这个思路是很好。但如他自己不讲,一般人是不会想到的。但是,第二幕的血池是不唐突和符合逻辑的。这是因第一幕中有血流,有死去的天鹅,有Amfortas的流血的伤口,这样有个自然的展开和隐喻的过程。观众虽然可不知道这是伤口里,但他们也可从前后的承起在心理上感受到导演的用心及剧的内含。故以血作为三幕的中心是合理和有效的。也就是说,成功的制作要不加说明地起到揭发剧的思想。

说远离,现代的瓦剧已没有传统可言。那些骑士们身着现代白衬衫,西装裤,坐在铁杆折椅上,有何传统可言?瓦剧就只是个涂鸦用的喷漆,任何东西都可一喷了之。说要符合这个现代格调,我只是从纯美学上来说的。就象我看到台上那折椅一样,我说不美是同个出发点。

我认为MET的Ring不算优秀,,但过得去。至少是保持一种合理的形式和尊重原剧时代背景。任何个古典的剧,或许其揭示了人类本身普遍的属性,超越了其剧本身的时代背景,但是为什要穿上现代服饰来表明这个内容?让观众自己去联想和思考就行了。比如说雨果的悲惨世界,其中表达的价值观是普遍性的,这不需演员来穿上现代服饰。在音乐上,瓦格纳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但其哲学理念是低下的。无非就是要表明德意志文化的崇高性,在这同时否定了人道这个普遍的价值观。宗教在瓦格纳那里是种工具,是为他宣扬德意志文化崇高性服务的。而当今的瓦剧的导演们作出种种令人无法理解的隐喻,自认为高明,实际讲到底也只不过是表述一种低级的,毫无新意的哲学理念。我基本肯定MET的Ring,其中有点就是他们没有走那种莫名其妙的路线.

本贴讨论的帕西法尔优酷上已经有了,这里是链接,大家不妨去看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1OTA0NzA0.html
上次传的是第一幕视频,这是第二幕的,第三幕的似乎没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2MDQxMDYw.html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4-30 08:39:15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他导的三部作品,托斯卡、罗恩格林、漂泊的荷兰人,因为没看过别的现场所以大剧院的舞台很震撼,纳布科和女武神都会去。

使用道具 TOP

MZL

5#
发表于 2013-4-30 09:05:05 | 只看该作者
老实说我还是喜欢经典的演绎,对前卫导演的东西非常反胃!比如女武神们剃着光头夹着手提电脑、荷兰人穿着白大褂挂着听诊器,脑残啊,马勒隔壁滴!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4-30 11:43:44 | 只看该作者
人是院方选的。两个导演一打一捧,意思是奸臣当道,君王无过,甚至开明。打苍蝇不打老虎,这不满和不敢背后,怎么想的?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4-30 21:30:41 | 只看该作者
这位就是传说中的“不锈钢老许”?他写的东西怎么看怎么像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4-30 23:46:08 | 只看该作者
这位就是传说中的“不锈钢老许”?他写的东西怎么看怎么像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4-30 21:30

不知道不锈钢老许是何方神圣?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3-5-1 02:01:5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不锈钢老许是何方神圣?
Jwang 发表于 2013-4-30 23:46


挺活跃的一个乐评人。我以前关注过他的博客,但是近几年他好像博客写得少了,转战媒体了,我就关注得不多了。我也不知道他原来具体是干啥的,好像是业余爱好者出身吧?

点评

近年来充满了铜臭气,还有戾气  发表于 2013-5-1 08:26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3-5-2 13:0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JBI4 于 2013-5-2 13:08 编辑

回复 burt5177 的帖子
罗恩和荷兰人我也去看了,相对而言觉得场景和舞美设计是很喜欢的,荷兰人的视觉冲击力也是非常震撼的。另外乌戈德安那导演的假面舞会我个人也觉得不错。说实话我认为国家大剧院的合唱团水平还是很好的,至于吕嘉和他的乐队在表现瓦格纳的歌剧时,对作品内涵挖掘的还远远不够,所以也不期待以后他们还能上演难度更高的特里斯坦或指环了。。。

   

点评

我的朋友在乐队拉副首席,乐队太累太累这是我们外人不知道的,听完荷兰人我和这位朋友吃饭时说;乐队木管不太理想,她说乐队借了很多人很累,所以水平保证不了,不过女武神我还会去的。  发表于 2013-5-2 16:03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23:37, Processed in 0.036375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