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1559

查看

88

回复
返回列表
nba

go

如何知道我们的"皇帝位"建声特性是否正确或合适的论述与探讨

1#
发表于 2013-7-10 17:44:0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3-7-10 22:40 编辑

基于《听音室是否应声学处理的探讨》有感而发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780&extra=page%3D1
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观点有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我们要知道建筑声音特性要解决什么问题和符合什么要求
1噪音 。  2混响时间。    3驻波。

噪音
噪音指听音房内会产生噪音的电器等和外界进入的噪音。

混响时间(百度百科)
混响时间是指声源停止发声后,在声场中还存在着来自各个界面的迟到的反射声形成的声音“残留”现象。这种残留现象的长短以混响时间来表征。混响时间公认的定义是:声能密度降为原来的1/10^-6时所需的时间,相当于声压级衰变60分贝。某频率的混响时间是室内声音达到稳定状态,声源停止发声后残余声音在房间内反复经吸声材料吸收,平均声能密度自原始值衰变到百万分之一(声能密度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用T60或者RT表示。

驻波(百度百科)
频率和振幅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波叠加后形成的波。



噪音问题容易理解,不再论述。

混响时间业余条件下的推理思考:
新购买的房屋我们进去说话或拍拍手掌会听到余音和特别响亮,说明混响时间较长造成的,也可能存在驻波,当我们把家具和杂物搬进房屋后说话和拍手掌明显和之前不同了,基本听不到余音了,这表明混响时间缩短了。


驻波业余条件下的预防调整
桌、椅、沙发等家具和物品都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都可以用作声学处理。
薄的地毯、挂帘等主要对中高频有吸音作用,对低频吸音作用很小,木制无门书柜、鞋柜或CD柜是一种很好的声音扩散物,用来调整低频效果很好。
等方法。


专业条件下:
用专业仪器测量混响时间、频率特性、噪音即可。
音乐厅的混响时间1.5秒左右。
电影院的混响时间0.8至1.2左右。
家庭听音房0.5左右。我个人的有1.0以下就满足了,也就是电影院级别的混响时间。
频率特性对我个人而言正负3db就很满意了。
本底噪音45db以下,越低越好。

有一点说明一下,音乐厅的录音是把1.5秒的混响时间录进去的,大多数流行音乐有加混响。

大道至简! 业余条件下《听音室是否应声学处理?》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780&extra=page%3D1&page=16
自文:1、空间的问题,我是客厅党,比较赞成是因地制宜,借力打力,就地取材来调整。
        2、独立空间当然会有更多的回旋余地,有条件可以参考相关专业装修。

看了一下图片,自文和百线生的听音房可能值得我们参考,还有其他网友的,R版的家具和物品好像没自文的多,混响时间应比自文的长,如果R版的声音没什么问题自文的也应没什么问题,这只是凭图片推测而已,严谨的话需用专业仪器测量,个人认为R版的也应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如果有驻波,声音会很难听,驻波比较容易听出来。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7-10 18:01:21 | 只看该作者
若要对噪音/混响时间/驻波 这些声学名词做稍深入地了解, 推荐高保真杂杂志出了一本音响技术工程方面的书籍, 讲得很好.

另一方面, 要判别听音环境的正确与否, 多听现场,提高自己对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校声就不要拿什么发烧唱片了, 纯正的古典音乐最好, 如DG的唱片.

使用道具 TOP

nba

3#
发表于 2013-7-10 18:30: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3-7-10 18:32 编辑
若要对噪音/混响时间/驻波 这些声学名词做稍深入地了解, 推荐高保真杂杂志出了一本音响技术工程方面的书籍, ...
rock 发表于 2013-7-10 18:01

混响时间/驻波百度百科的解释确实不太理想。特别是驻波。



点评

其实音响驻波的本质和百度的驻波,物理学上的驻波不是一回事,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发表于 2013-7-11 18:33

使用道具 TOP

nba

4#
发表于 2013-7-10 19:3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3-7-10 19:52 编辑

经常听到发烧友抱怨低音过多混浊不清, 这是低频驻波.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3-7-10 21:51:03 | 只看该作者
中高音的混响易处理,低频驻波最难搞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7-10 22:00:49 | 只看该作者
中高与中低是一分界点,很容易在此游离。这与电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7-10 22:19:45 | 只看该作者
中高与中低是一分界点,很容易在此游离。这与电的好坏,有很大关系。
牛仔 发表于 2013-7-10 22:00

再一个就是分频器,没能正确分配能量。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7-10 23:16:55 | 只看该作者
中高音的混响易处理,低频驻波最难搞
品韵轩 发表于 2013-7-10 21:51

本来我也想这么说,但一时说不出什么依据,现在你说了,同意.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3-7-11 00:25:4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用XTZ软件测试我家的混响时间和瀑布图,当时是用M&K S150主箱+M&K 5310低音炮组成2.1的测试。
主要取样频率混响时间在0.4-0.5MS左右。对于AV而言,稍微过长,HIFI还算合适。我的空间小但杂物相对多,而ROCK的空间较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nba
这个实战操作很给力  发表于 2013-7-11 11:47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3-7-11 07:18:3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楼主!极品需要多一点有意义的讨论。例如,我们是讨论听音室是否要做声学处理,还是讨论该怎么处理才合适?换言之,我们怎么理性对待空间处理?又如,关于录音的争论,如果不辩流行音乐惯用的电声录音手法,不辩我们习惯的手法,与原声录音方法差异,甚至混淆视听,结果莫衷一是。

一点小意见,仅供参考:

楼主这里说的噪音,应该准确是指噪声?噪音与噪声不同,锣鼓声即属于噪音,不是噪声。

混响,残响,余响,实际意思一样。空间建声用残响比较好,混响容易跟后期混音搞混。

古典音乐厅的残响值,理论上早已经提高到1.8;实际适合浪漫派作品的,都在2.0以上,甚至更长。音乐厅的残响值,要求比歌剧院长。

现实的演奏试听包括测试,据说一般是乐队在现场演奏科里奥兰序曲,依据是开始高潮的齐奏休止停顿,审听和测试乐队突然停顿后的残余声判断残响时长。

仪器设备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知道,像音乐厅歌剧院这样重量级别的演艺场所设计,投入极大,其中不乏名家大师手笔,理想的建声设计并不算多。值得思考的是,这些行家高人不知道如何测试?

如,最初的上海大剧院,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后来的深圳音乐厅等,最新的广州大剧院等,建声都为人诟病。像法国人安德鲁及其合作到声学设计团队,他们近十年几乎包揽了的国内众多大型设计也如此,他们还有过像卢塞恩文化中心这样公认的杰出建声设计,有过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这样还凑合设计,也有韩国失败的设计,以及北京国家大剧院投入极大却很衰声的设计。令人费解的是,国大的设计几乎是照抄卢塞恩那个,命运完全两样!

点评

"有过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这样还凑合设计" - 在乐池上方大量使用发射板保证部分座位的声学效果而牺牲其他部位的效果。这能说“凑合”吗?  发表于 2013-7-23 13:24
呵呵,是否说明做一个好的听音室, 一不能迷信权威,二不能照搬,三还得靠运气.  发表于 2013-7-11 08:36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3-7-11 09:06:47 | 只看该作者
令人费解的是,国大的设计几乎是照抄卢塞恩那个,命运完全两样!
舒存 发表于 2013-7-11 07:18


如果是1:1复刻倒也罢了,琉森那个文化中心音乐厅非常高,楼层有好几层,国大由于是鸟蛋造型,最高的层高给了歌剧厅,音乐厅只能躲在边上,所以层高矮了许多,高宽比和琉森相去甚远,声学特质一塌糊涂也就可以理解了。


点评

nba
原来是这情况  发表于 2013-7-11 11:57
nba
原来是这情况  发表于 2013-7-11 11:53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3-7-11 09:56:2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还是做好基础,尽量规划一个合适的比例已经是成功的一半,目前我们房间高度基本是固定的(有2.7-2.9M已经幸福),而宽和长的比例能有1:1.5,那起码就不会难搞到那里去。自家是4mx5.6(1:1.4).大面积的连续性薄板材也是容易造成抵消某些频段的原因之一。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7 13:40, Processed in 0.026480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