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5864

查看

26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Shinelb兄可否有马勒九的资料

1#
发表于 2009-6-8 14:29:2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昨晚去星海听了,第一乐章难度太大,听不懂.第二-四都很好听,特别喜欢第四乐章,感觉就是马勒与世界道别,悲哀化做永恒的平静...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9-6-8 14:32:50 | 只看该作者
著名指揮家克勞斯·威瑟將攜廣州交響樂團在星海音樂廳上演馬勒第九交響曲。這部篇幅宏大的作品因為對樂團和指揮要求都很高,從不輕易上演,即便卡拉揚聯手柏林愛樂演出也排練了30多次。該曲目此番第一次在廣州上演,意義重大。據了解,廣交在3至5年之內基本不會再在廣州上演本首曲目。

  指揮家威瑟現任西班牙塞維利亞皇家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曾在波恩歌劇院擔任過首席指揮,並被任命為德國弗賴堡、多特蒙德以及瑞士、法國等地的歌劇院及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他以調教音色以及對和聲的極佳控制能力而著名,非常擅長指揮像馬勒這種講求聲效的作品。

  馬勒的音樂出奇地貼近現代人的情感,甚至一些平時不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在第一次聽馬勒作品時候就會流下眼淚。雖然在國內,馬勒還不是被很多人所熟知,但是在歐美或日本、香港等地,馬勒作品音樂會比貝多芬的更受歡迎。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09-6-8 14:55:16 | 只看该作者
马九最有名的版本就是伯恩斯坦、卡拉扬、巴比罗尼这些人的版本。伯恩斯坦的DG版马勒LP非常贵,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一套全集就要几万了。如果听黑胶,便宜的马九有库贝力克、伯恩斯坦的哥伦比亚版等。稍后我上个图。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09-6-8 15:02:29 | 只看该作者
库贝力克、海丁克、索尔蒂等人的马勒LP很容易买到,我这个马九是在168买的,我还订了一个伯恩斯坦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09-6-8 15:27:32 | 只看该作者
死亡、夜以及马勒的《第九交响曲》(转贴)
  对于一颗敏感的心而言,命运的风不改方向地吹着。马勒从少年时代已看到了一张浮动而起的命运巨大、隐形的面容。他在19岁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可爱的大地,你什么时候怀抱了这片荒凉之地?啊,永恒的母亲,请收留一颗孤独不宁的心吧,”“地平线处处是淡蓝色,永无尽头!永远,永远……”从记述马勒的生活资料得知,马勒几乎从少年或更早就已进入了对生命的沉思之境中。不安的酵母潜藏在马勒的血液里。时空、大地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位置、形象,这些对20世纪极为重要的文化命题,在一位19世纪末面色苍白的少年身上过早降临了。
  1907年,几桩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降临在离死亡不远的马勒身上:被歌剧院解雇、挚爱的长女夭折、已诊断出了不能治愈的心脏病。这一系列打击与其说是意外来临,不如说是天意所致。亲情的瞬间疏离、疾病以及个人道遇上的不平恰把马勒推到了一片荒漠上,意欲把马勒与人世的所有维系斩断,让“死亡”、“夜”更为急促地登场。马勒作于1909至1910年的第九交响曲已让马勒全部放下了交响曲式对他的冕绊,他在对人世的挣脱中,来到了一个自我再度生成与塑造的神秘区域里--在这里,“死亡”、“夜”尖利刺耳的声音恰与超然在它们之外的欢欣、舞蹈一同到来了。
  按照爱·唐斯的说法,“无论就其形式、速度与调性关系”,第九交响曲的四个乐章“用的都不是传统笔法。第一和最后乐章是缓慢的。中间加入了两个快速乐章。各乐章的调性都不相同:D大调、C大调、A小调,而末乐章则运用了远关系的降D调。”马勒在首末两个乐章倾入了极大的心力,是整部作品的重心所在,中间两个乐章像是快速嵌入的、使交响曲呈现出了一个独特的结构。马勒在一、四乐章充满自我倾诉色彩的旋律中,创造了一个自我的变形的面容。 当“死亡” 、“夜”在召唤马勒那张心脏病人的面孔时,他从时空深处举起了少年沉浸于爱意的脸庞。就我的感觉,马勒在这部作品中有着双重头颅--一重是被死神攫住的,他说起“告别”;一重是变形的少年的,它说起“来临”。马勒是在不顾一切地隐身的一位少年,与一位生命的女郎在一片林泽中相会,他要在百感交集的时刻把恋情的絮语完成。在马勒病倒前六个月,阿班·贝格获准研读第一乐章的总谱,他在一封信中说,这个乐章表现了马勒“对人世的异常热爱,表现他多么渴望在世间平静地生活,渴望享受大自然的深邃奥秘--在死亡到来之前,因为死神的降临是无可抗拒的。整个乐章渗透了死亡的征兆。它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尘世的一切理想都以它而告终……”但我感觉最深的仍是马勒转入乐曲主题之后秘密幽会般的沉浸与喜悦,一种在死亡之中突然清醒过来的新生感,旋律破碎般的优美恰把这种短暂的心醉神迷传达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乐章的草稿旁边,马勒用文字标下了“逝去的青春年华”与“离散的爱”这样的词句。他的门生布鲁诺·瓦尔特认为,第一乐章是“徘徊在离别的悲哀和对天国光辉的遐想”,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所说的“遐想”,正是马勒关于青春与破碎的爱的一份冥思--马勒从死亡呛人的气味中嗅见了那些从天际高高飞来的花粉。马勒对自己的“放任”与“沉溺”也正在于此,即使“死亡”、“夜”以巨大延伸的力量逼近,几乎要掐分算秒,把尖利的指尖搭在马勒身上--他还是作为林中的少年,在充满春雾的夜泽旁,说着与他的遭遇无关的轻歌曼语--更重要的是,在马勒的幻觉中,大约瞥见了夭折的女儿的影子,这个影子在问起往事,并以亲情的方式与马勒深爱的一位幻美女郎的影子迭合为一--这是消亡的声音擦响在耳边的时刻,恰像俄尔浦斯不听神的戒令,只任那个回首所见的影子蜷曲、消失,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空洞。
  作品的第二、第三乐章被分别认为是一出圆舞曲与一个怪诞的幽默的组合--它可以说是马勒的内省章节,一种对自身沉浸于幻美之中的深深的嘲弄与愤怒。第二乐章奏出的主题具有乡村兰德勒舞曲的特征,是由单簧管与大管奏出的,它延展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却已标明从幻觉来到了现实之中。这两个与“遐想”无关的乐章迅速带过,在对位与急板中穿越,终于回到了第四乐章旋律徐缓的王国中。布鲁诺·瓦尔特在《古斯塔夫·马勒》一书中写道,这个乐章从小提琴开始,宛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吸收系统,把其它乐声汇入这个系统里,终于消失在无尽回响的寂静中,恰如在“蔚蓝的天空中”消失一样。瓦尔特所言,更多是从“告别”的层面上理解,我在这里倾向于勋伯格对整部作品的评价。勋伯格说,在整部作品中马勒传达的是完全主观的感觉,“看起来,仿佛它还有一位隐藏起来的作者,此人把马勒仅当作一个传声筒加以利用而已”。勋伯格所指大约正是那个隐形在马勒身后的化身--在末乐章所传达的不仅是瓦尔特所讲的“告别”,其中深深的沉浸不去的情愫是与第一乐章一致的。马勒在等着那个隐形者的到来,又目送它的消逝--正是青春、破碎的爱拼出的一张少年苏醒在夜空前的画像与面容,最后被夜遮没,宛若从没有来临一般。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09-6-9 07:04:09 | 只看该作者
马九很伤感、感人。第一乐章弦乐群很优美,充满离愁别绪。第二、第三乐章有些爆发。第四乐章仿佛是夕阳西下的一抹红色的晚霞,孤寂、萧瑟、与世无争。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09-6-9 09:26:1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不错...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09-6-11 05:04:58 | 只看该作者
伯恩斯坦的哥伦比亚版马九和马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09-6-11 14:55:52 | 只看该作者
哥伦比亚的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09-6-26 20:23:58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感觉,听马勒,从慢板柔板开始,比较容易被吸引。马勒的抒情段落,都写的特别感人。

巴比罗里、滕斯泰特的演绎,会提供另一种不同风格的诠释。

乐团演奏来说,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维也纳爱乐、巴伐利亚广播,他们都是首选。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09-6-28 03:42:50 | 只看该作者
马勒的作品结构非常庞大,配器非常复杂,对重播器材要求非常高。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09-6-28 20:32:58 | 只看该作者
马勒的作品结构非常庞大,配器非常复杂,对重播器材要求非常高。
shinelb 发表于 2009-6-28 03:42


确实,播好马勒交响曲的系统,播其他音乐多数可以过关.以前折腾C5的时候,马勒五就是必试曲目.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20:07, Processed in 0.041792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