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3278

查看

82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对于好声音,普遍的三个特征

1#
发表于 2018-7-8 23:48:4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前不久,帮客户评测新机器。写了一些文艺范的“范文”,里面抒发了一通对好声音的感悟。这几天找回了密码,回到坛子,回顾和回味诸多大师的帖子。发现,对于好声音,其实大致有了公认或者普遍的定义。来坛子3年多,混了个教授,一直潜水不冒泡对不起大家。所以,也就兴了写个帖子的想法。先不妨也就拿范文在COPY一下,胡言乱语下。后面,看情况,再说道说道,我这个亮瞎眼的听音空间。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8-7-8 23:5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聆听者 于 2018-7-9 00:02 编辑

先说好声音的三个普遍特征:宁静、阳光感、入境。非常文艺,讲大白话就是:细节、健康、打动人。

先COPY下文艺范的文字,稍作压缩和修剪,文字功底太强,随便几万字的效率。

最近听到了一个组合的声音,这个声音,非常的不同寻常。
有多么的不同寻常?是惊喜、是惊艳、是惊叹?NO,NO,NO ,都不是。如果,让我用一个相对准确的词来形容,那么就是:安定。

       【安定】:安静而淡定,安然而淡定,一字之差,两种语境,而这又恰恰是聆听了这对组合之后,从初始的听感触觉到后来深入把玩之后的“原来如是”的深刻感触,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同两个朋友,从初遇到相识,再到促膝、深交,从看的真,听的真,再到心领神会的真,这是一个很愉悦的过程,前提,这两个人相互有感觉,有交织,有共鸣。
    那么,除了上面玄之又玄的描述之外,什么能更直观的告诉朋友们呢?我想,有图有真相,网络时代,没有比这个更直观了。
    前不久,我去了趟乡下祭祖,顺道用手机去拍了一组老屋的照片。现在,发现这组照片,恰恰非常应景,能告诉大家:一位端着鸡尾酒的美艳女郎和一个黑超黑衣黑面、低调内敛的大老黑爷们,偶遇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也能告诉大家,我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究竟听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8-7-9 00:01:07 | 只看该作者
  ★宁静:音响评测的语境里,代表背景底噪非常低。
   安静,安宁和寂静,通常和光线、色彩有关,夕阳里波光粼粼,夜幕下群星烁烁,让人的心一下子沉淀下来,愈黑的背景,愈少的光线,愈少的色彩,则愈宁静,摄影大师亚当斯经典的黑白照-半月山,洗去了多余的色彩,黑白灰的丰富层次,映衬着的山崖和硕大的半月,一下抓住了人的眼睛,相比,梵高色彩纷杂、光影迷离的作品,则要热闹的多,热烈的多,一如他深邃和琢磨不定的眼神和神经质般的人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8-7-9 00:02:20 | 只看该作者
    视觉效果讲究减法,越少则越静。而声音则不同,有经验的烧友都知道,越是到半夜,万籁寂静之中,耳中越是多了许多在喧噪的白日里听不到的声音,隔壁家里水管,楼下邻居的小猫,甚至是对面街便利店开关门的叮当声,都比白日里来的真切、清晰。对于声音来说,越宁静的背景,则意味着越多的细节,越多的层次和越多的音乐表情。

    老家环绕在老屋周边的这片竹林,最是喜欢。为此,宁可多花些钱,年年修缮,也不愿拆掉老屋,不愿毁去这一片林子。这里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每次返乡,看到这片竹林,风中摇曳,呢喃碎语中,心境一下子变得柔软、湿润,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每一个慵懒闲暇的午后,每一个万籁寂静、草虫纷鸣的午夜。这片竹林,全然不似老谋子《英雄》里的那一片翠绿、清凉和唯美,而是斑痕纠错、老根虬髯,这里,没办法去做减法,年复一年,不断的叠加,不断的追索,在竹影婆娑间,将一个一个片段在脑海中拼接、组装、研磨,这是许多人心底深处最宁静的一片净土,一汪心池,偶尔泛起一阵波澜,荡漾出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的波纹,此时无声,此时宁静,但谁能又能说的清楚,那扯不断、抛不散、斩不去的心绪,究竟又有多少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8-7-9 00:05:37 | 只看该作者
★阳光感:这也是一个音响评测经常用来描述声音的形容词,代表着健康通透的声底。

  阳光下,一切都是通透的、清晰的。正午炽烈的阳光下,已经30多年的老屋,用黄泥和着蛋清、草杆锤打出的墙体,依然夯实,敦厚,即使裂痕彰显,门窗日朽,但在烈日下,反而更能显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和力量。这时的阳光是质朴的,也是有力量和有重量的。因此,声音的阳光感,不仅仅是通透、清晰,还有质感,还有力度,还有重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8-7-9 00:09:46 | 只看该作者
★入境:这不是很常见的音响器材评语,通常用的一般是如临现场,身临其境,而他们之间的确又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我觉得用这个词,或者会更准确。

    经过一段已经硬体化的村村通水泥路之后,转入乡下常见的沙石路面,踩着已经给足印磨平的草梗小径,经过几片农田就到了最喜欢去的池塘。每次下乡,都要来这个被芦苇环绕的池塘钓鱼、拉网、晒太阳,或倒入几桶小鱼苗,期待来年不断有所收获的惊喜,能在朋友圈继续保持新鲜度,这是城里人最喜欢的乡下休闲节目。

    那几片田地,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份,会变换着豆角、番茄、辣椒、甘蔗、西瓜,每次经过都要在旁边的几片洼地逗留,挖蚯蚓,找鱼饵。今年,随手拍下的几个老树根、老树桩,手机里感觉看的很是养眼。经旁边的叔伯兄弟提醒,想起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林地,种植着一种可以采集胶质的树种,后来才知道,那些装在无数个小罐子里的胶质乳液是很多日常用品必不可少的材料,作为20、30年前的全国百强镇,这里曾经也是一片辉煌,也有无数附近乡镇来参观、学习和观摩的人群,接踵碰肩,喧闹异常,村里的人脸上总是如绽开的花朵一样,灿烂和自满。如今,这里一片恬静,恬静如无数无人知晓的乡下野地,野花每年开了又谢,虫草每年换了一批又一批,偶尔遇到的乡民,也是各自绽开着如花般的笑容,寒暄之后,需要非常努力的回忆,才能想起彼此原本的模样。如同这几个老树桩、老树根,不是同行的叔伯兄弟提醒,或许,也就淡忘了以往的这片辉煌,不是拍下这几张照片,除了那一圈圈年轮之外,我也不会发现和原来究竟有些什么不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8-7-9 00:4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聆听者 于 2018-7-9 01:15 编辑

前两个都容易理解,宁静和阳光感,很直观。可以说,现代音响的发展大趋势,就是这2个,现在还活着的大品牌,能活着的,都在往这个方向走。高密度,高信息量,带来的高解析,高层次,高细节还有高动态范围。因此,以往的所谓英国声、旋律派、声韵派、黄昏派、靡靡之音派。。。,全XX的滚犊子。别忘了,高度市场化的欧美包括准备市场化东方市场,调音标准不仅仅是几百年前的几种古典乐器和乐谱,摇滚、重金属、RP、live,什么热闹来什么,什么流行来什么,动态范围HDR不仅仅适用于视觉,听觉一样需要进化和吸收。

但也存在误区,稍微点一下:
宁静:通常就是所谓黑的背景。这个黑,其实是首先建立在空间和环境中,如果不是在一个底噪安静的空间里,说什么强弱音变化、说什么细节呈现,都是扯淡。所以,没有一个隔音良好的空间,以后不要去说什么背景宁静,除非你音淫和脑放足够强大。

阳光感:通常指健康的声底。什么是健康,起码不是病态的,无精打采、无病呻吟、犯困的,或者唯美过度,类似抖音大师的美颜、瘦脸、滤镜,什么都一个样的,什么都是整形脸,真假分不清的。通透,又质感,绵密,又实体,宽松,又有重量。貌似非常难,其实,说通了,声音是平衡的,不是坡脚鸭就OK,走向起码是平稳的,站的住的。

入境,就有点玄学的味道了。这里继续引用下文艺范文:所有黑体字,表达的其实就是--辨识度。这个辨识度,有音乐的,有录音的,也有重播的,需要控制力,写作需要,演奏需要,录音需要,重播更不可少。而这种辨识度和控制力,没有上面两个基础-宁静、阳光感,也是妄想


这张帕尔曼演奏的《辛德勒名单》专辑,我向很多人推荐过:在这张专辑里,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帕尔曼,不再是那个严谨的、严肃的、举止优雅,动作和手法如同教科书一般精准、理性的帕尔曼。
    我看着手机播放器界面里的专辑封面,看着那只手下的一抹红色,脑海里闪现的如许多人一样,是那个在片头里,穿着一身红色大衣的小女孩。电影后期用特殊的技法,将周边的德国士兵、房屋、街道都变成了黑白色,让这个身着红装的小女孩更加突出,更加容易被人的视线捕捉到,让那一抹红色更具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随着乐曲的铺开,我想,帕尔曼、斯皮尔伯格、约翰威廉姆斯,他们脑海里应该会是不同的模样:

那一抹红色,是定格的照片,让悲伤成为永恒
那一抹红色,是人性的善意,昭示丑恶的耻辱
那一抹红色,是神性的光辉,安抚着风中逝去的灵魂
那一抹红色,是死亡的警示,如同鲜血绽放在雪地,
那一抹红色,是绝望的呐喊, 如同地狱里无声的控诉
那一抹红色,是生命的花朵,绽放在花季
那一抹红色,是希望的烛光,温暖而湿润
那一抹红色,是硝烟熄灭前的辉煌,萦绕着不舍的思念
那一抹红色,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璀璨中昙花一现
那一抹红色,是哭墙前默念的无数个名字中的一个,在无数梦境中轻轻挥手告别
那一抹红色,是天上繁星中的一颗,夜幕里闪烁永恒的辉光。
那一抹红色,在耶路撒冷的金色塔顶,在每一个清晨和每一个黄昏,吟唱千古不变的祷告:哦耶路撒冷 愿你平安!
哦 耶路撒冷 愿你人丁兴旺!哦 耶路撒冷我流着泪为你歌唱!



    讲故事的斯皮尔伯格,将影片基调定位在绝望中的救赎,将辛德勒和拉蒙作为善与恶的象征符号,讲述的不仅仅是人性单纯的恶,也不仅仅是人性单纯的善,而是还原历史善恶交织的真相(辛德勒是个狡诈、贪婪而又善良的 “骗子”,拉蒙热爱音乐、情妇是犹太人等等角色塑造可以看出,而历史上希特勒、墨索尼尼艺术素养也不低)。作曲者的约翰威廉姆斯,舍弃了擅长的波澜壮阔的交响诗,选择了黑白分明又情绪繁杂的旁白独奏作为配乐主线,长笛、小提琴、竖琴、钢琴,不同的乐器,重复着相同的主题,又演绎着不同音乐场景中的不同情绪。善与恶,救赎与死亡,希望与绝望,不舍与解脱,诅咒与赞美,不断变换的对立主题交织在14段音乐之中,让60分钟的配乐,浑然一体,不可或缺(这是一张可以作为一首起承转合、结构完整的音乐作品来赏析的专辑)。演奏者的帕尔曼,则让人忘记了故事,忘记了主题,久久沉浸和迷失在一种独特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作为导演,斯皮尔伯格不能脱离讲故事的旁观者定位,作为作曲者的约翰威廉姆斯,同样不能脱离故事中的人物情绪和情结去配乐,只有帕尔曼才能做到“融入”之后,然后“忘记”,所以,才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帕尔曼。
    这种“忘记”,可在CD专辑中,两段“Remembrances”(追忆)感受到。分别由约翰威廉姆斯的钢琴和帕尔曼的小提琴,作为主乐器。前者演绎的是不舍,是绝望、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不能忘却的悲伤,是一种与故事和画面高度契合的、世俗的纠缠不清的情绪;后者演绎的则是对生命的眷念,对人性善良的赞美,对神性光辉的感恩,带着强烈的宗教理念和情感。与其说作为犹太人的帕尔曼演奏时感同身受,陷入故事情节之中,不如说帕尔曼已经忘记了故事、忘记了乐谱,跨越了时空回归到那一群犹太人之中,沉浸在了一种独特的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情感世界之中。这种“忘记”和“回归”,才是让帕尔曼让人感觉完全不同的最大感受,也让小提琴成为这张CD专辑里最有感染力的和最出彩的。

    上面三者的“不同”,在影片和这张CD中,能看到很多,听到很多。看的越多,听的越多,这种“不同”的感觉会更强烈,器材对音乐情绪、乐器特征以及细节、场景重现能力越强,则这种“不同”感带来的 “辨识符号”会更加强烈和清晰。

    一直以来,认为音乐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应该是来自于对作品或作者的认同,来自于对音乐场景中的故事的理解和感悟,来自于这种感同身受的共鸣。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感觉我错了。音乐的这种代入感、临境感,更多的时候或者更强烈的时候,不是来自于这种解读后的 “认同”,恰恰来自于聆听过程中种种的“不同”,只有一次又一次听到了“不同”,才能一次又一次陷入其中。因此,很多时候,我喜欢这种忘记了乐谱、忘记了故事、忘记了背景,陷入其中的感觉,迥异于通常的“解读”音乐而去理解、认识音乐后获得的听感和快感。

     这种无需解读的“不同”,会如同那个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呈现,你听的越多,听的越清晰,听的越投入,越容易忘记音乐本来演绎的故事、背景,也越来越陷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去,那个世界里,没有辛德勒、没有拉蒙、没有犹太人,甚至小女孩也变成了不同的象征符号,但会有悲伤、会有不舍、会有对人性的思索,会有对生命的眷念,会有对亲人、对爱人、对子女…斩不断、理不清的各种情感和思绪,你只沉浸其中,而音乐与你也不再有可见可感的距离。如果说,对于音乐再现,器材重播来说,如临现场、身临其境是一种非常好的听感体验,那么,这种对音乐本身有高度“辨识度”、获得富有变化又精彩纷呈,不断升华又让人无需解读就能沉浸其中的独特听感,就是我说的“入境”了,这种听感更自然,更真实,更富有感染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8-7-9 01:52:54 | 只看该作者
形容音响声音的宁静,安定,都是器材本身的声音给人的感受,大致类似气定神闲的人的气质跟环境无关,就像张国立演皇帝,他无论穿什么,摆什么样的排场都不及张铁林
嘈杂的环境下具有宁静气质的器材依然是宁静的,再安静的环境,燥的器材依然令人烦乱不堪
具体看,安定宁静的器材甚至也不是指它的信噪比而是其演绎音乐的方式,高频不能冲,低频要够量感,密度大,下潜较深,速度也不可偏快(速度越快越好绝对是错误认识)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8-7-9 06:40:3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非常精彩,那请问什么箱子或系统具备那三个特征?

点评

很精辟,深有体会。  发表于 2018-7-9 08:56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8-7-9 10:05:2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了,晚上耹听一曲安定的的音乐,洗去一天的浮燥,然后安静入睡.坐等下文.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8-7-9 10:16:30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好文好图,谢谢贴主的分享。
总结得很精辟,引人思考。

使用道具 TOP

tyr

12#
发表于 2018-7-9 10:31:34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了:音响重放的过程是否归属艺术?
HiFi是技术?或是艺术?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1 13:53, Processed in 0.885239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