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1224

查看

55

回复
12345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切利比达奇的唱片

1#
发表于 2010-7-9 04:18:3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7-9 05:39 编辑

谢尔盖·切利比达奇(Sergiu Celibidache,1912年6月28日—1996年8月14日),罗马尼亚指挥家,被誉为古典乐坛上的"怪人"。早年切利比达奇的父亲是一位地方行政长官。切利比达奇幼年在家乡罗马尼亚学习,后来也到过法国巴黎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逃避兵役,而选择进入柏林音乐高校学习指挥,并同时在柏林大学修习哲学、数学课程。他的老师包括阿诺德·谢林。期间,他曾指挥柏林广播乐团,并在指挥比赛中获奖。指挥特色:切利比达奇的指挥特色是演奏速度很慢。有人认为,这是他受“玄”学的影响之故。他的拿手曲目是布鲁克纳作品。但他拒绝指挥马勒的作品。他的另一特点就是:很多很多的排练。在柏林爱乐期间,他就规定每场音乐会之前须有十次以上的排演。(本帖为转载,仅供参考)

1945年-1947年
  1945年,柏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富特文格勒,因为其在战争中的纳粹身份,遭到美国为首的盟军起诉,被暂时取消了职务,而不能继续负责柏林爱乐乐团的管理工作。柏林爱乐乐团一时群龙无首。切利比达奇临危受命,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此时的切利比达奇刚从音乐学院毕业,年仅三十三岁的。虽然切利比达凯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但他对此项工作非常负责认真,日以继夜的努力,其成果有目共睹,所以他很快就树立了威信,并且成为一个最具吸引力的新一代指挥家。他将柏林爱乐保持在一流水准。他还大大地扩充柏林爱乐的演出曲目,让乐团走出传统曲目的圈子。柏林爱乐接触了很多二十世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其间,切利比达奇留下了少量录音。

1947年-1954年
  富特文格勒解禁归来,与切利比达奇合作,共同管理柏林爱乐乐团。在合作过程中,切利比达奇从这位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对富特文格勒毕恭毕敬。可是在1954年富特文格勒逝世后,接替成为柏林爱乐首席指挥的是指挥新星卡拉扬,并不是切利比达奇,而前者最终成为柏林爱乐终生指挥。切利比达奇对此相当失望伤心,下定决心离开了乐团,并且长时间不回到柏林。但柏林人并没有忘记他,当他率领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到柏林指挥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的时候,柏林人给予他热烈的欢迎。   切利比达奇再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已是1992年的事。据王立德先生在《古典大师》一书中所述:岁月将指挥台上的切利比达凯转换成慈祥的长者,微笑著指导晚辈们如何传达布鲁克纳第七号交响曲的乐想。团员们对他恭敬有加,全心卖力地演出。切利比达凯坐著指挥,精灿的目光盯著乐团不放,冷静地"看"著眼前的音乐一层层地开展。他心里有一幅清晰的作曲家的音乐建构图,他将它缓缓地张开,凝聚成时间的建筑。卡拉扬挡住了切利比达凯三十多年,切利比达凯却一夕之间将柏林爱乐变回他所要的音色--洁净透明。

1954年后
  之后切利比达奇便辗转于欧、美、日本等地客串指挥,与众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并先后于斯德哥尔摩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汉堡交响乐团等处任常任指挥。1958年被第一次邀请到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后来两者合作增多。1969年,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总指挥汉斯·穆勒·克雷逝世,1972年由切利比达凯出任艺术指导,把乐团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留下的大量录音,现在由德国唱片公司分60张CD出售。从1954年到1979年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1979年出任其的音乐总监直至逝世,其间录有的视频音像,由EMI发行。1983年,切利比达奇执教于费城。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0-7-9 04:1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7-9 09:31 编辑

转载自:http://www.5music.com.tw/CDList-C.asp?cdno=425495678755



CD編號 : 724355785428
演奏者 :  
指揮家 : 傑利畢達克 Celibidache   - 查看所有專輯   
樂團 :   - 查看所有專輯   
作曲家 : 浦羅高菲夫 Prokofiev   - 查看所有專輯   
專輯名稱 : 浦羅高菲夫:第一&五號交響曲(傑利畢達克31)
Prokofiev:Symphonies 1&5
音樂類型 : 古典音樂  [CD 交響曲]
發行公司/日期 : 金牌大風 2004/12/3
製作公司 : EMI  
內含片數 : 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7-9 04:19:30 | 只看该作者
¢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管絃樂團
¢女高音:凱若琳.佩特莉
¢女中音:克莉絲黛.波雪兒
¢男高音:彼得.史塔卡
¢男低音:馬惕亞斯.霍爾

  每位出色頂尖的音樂家在年輕時都會對當代音樂抱著高度的推崇理念,傑利畢達克也不例外,在他執掌柏林愛樂時期,貝爾格、亨德密特、奧乃格、蒲朗克、拉威爾、史特拉汶斯基、蕭士塔高維奇、皮斯頓、布瑞頓、巴柏、浦羅高菲夫等現代作曲家都是他曲目上經常出現的名字,這些人在當時都還是少為人知、剛在樂壇竄出頭的新鮮人,但傑氏的音樂直覺讓他預言了這些人對二十世紀下半葉樂壇的份量。即使到了晚年,傑氏的音樂品味越顯精練後,浦羅高菲夫的音樂依然是他經常安排在節目中的曲目,其中第一號交響曲,這首以新古典主義寫成,經常讓人想起他的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作品,傑氏曾在一九四八年留下一份指揮柏林愛樂灌錄的正式錄音,對比這份八八年的錄音,他後來所採取的速度要比之前更慢,演奏速度比常人慢一直是傑氏音樂的特點,就連在柴可夫斯基以輕快著稱的胡桃鉗組曲中他也不例外。而這份第一號交響曲的慢,卻因此減去了這首交響曲的現代感,這當然也與傑氏所採取的手法有關,他生前指揮此曲的畫面也曾被人側錄下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傑氏之所以在此曲中採用這麼慢的速度,顯然與他對曲子的深刻理解有著強烈的關聯,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所採用的這個速度會讓人有這種醍醐灌頂的清醒感。

  相形之下,浦氏的同樣通俗的第五號交響曲,在傑氏的手中卻因為強調出許多細節而顯得非常的現代感。雖然浦羅高菲夫本來在此曲中就刻意以鋼琴、低音大提琴、低音號、低音鼓等樂器來加強他所要的低音部,再加上降E調單簧管以強調尖銳的高音部,突顯一種現代式的冷冽感,但是傑氏此版所採用刻意淡化的低音部手法,被強調的中聲部,卻明顯違逆了浦氏的意圖,而且他更慢的速度似乎也在挑戰著聽者和有意分析他在此曲中魔力的人的聽覺習慣。這首交響曲雖在俄國首演,也被視為浦氏最斯拉夫風的作品,但是歷來卻一直是法國樂團用他們較清澈而帶著直覺的方式詮釋得最為成功,傑式雖然也精通法式音樂的手法,卻在此曲中刻意強調音樂的僵硬和冷冽感,讓我們看到他非常少見的一面音樂性。

【Track list】
浦羅高菲夫:
第一號D大調交響曲,作品二五「古典」
(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六日現場,於慕尼黑愛樂Gasteig廳)
第五號降B大調交響曲,作品一00
(一九九零年二月三日現場,於慕尼黑愛樂Gasteig廳)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7-9 04:20:28 | 只看该作者
DISK 1    CD
  編號 曲名 試聽
  1.   Prokofiev
Symphony No. 1 in D Op. 25 `Classical`
   I. Allegro   
  2.  
   II. Larghetto   
  3.  
   III. Gavotta: Non troppo allegro   
  4.  
   IV. Finale: Molto vivace   
  5.  Applause   
  6.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Op. 100
   I. Andante   
  7.  
   II. Allegro marcato   
  8.  
   III. Adagio   
  9.  
   IV. Allegro giocoso   
  10.  
   Applause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7-9 04:2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7-9 04:21:30 | 只看该作者
CD編號 : 4531942
演奏者 :  
指揮家 : 傑利畢達克 Celibidache   - 查看所有專輯   
樂團 :   - 查看所有專輯   
作曲家 : 德布西&拉威爾 Debussy&Ravel   - 查看所有專輯   
專輯名稱 : 法蘭西印象-管絃樂作品
Oarchestral Works
音樂類型 : 古典音樂  [CD ]
發行公司/日期 : 環球 
製作公司 :  
內含片數 : 3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7-9 04:21:55 | 只看该作者
德布西:夜曲,海,伊貝利亞 / 拉威爾:小丑之晨歌,西班牙狂想曲,達芬尼與克羅伊等

Debussya Mer, Trois Nocturnes, Iberia / Ravel:Orchestra works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7-9 04: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7-9 04:22:57 | 只看该作者
CD編號 : 724355784827
演奏者 : 彼得杜佛斯基&艾蓮娜菲莉波娃
指揮家 : 傑利畢達克 Celibidache   - 查看所有專輯   
樂團 :   - 查看所有專輯   
作曲家 : 威爾第 Verdi   - 查看所有專輯   
專輯名稱 : 威爾第:安魂曲(傑利畢達克35)
Verdi:Requiem
音樂類型 : 古典音樂  [CD 安魂曲(彌撒曲)]
發行公司/日期 : 金牌大風 2004/12/3
製作公司 : 俠客  
內含片數 : 2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0-7-9 04:23:23 | 只看该作者
¢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管絃樂團
¢男高音:彼得.杜佛斯基
¢女高音:艾蓮娜、菲莉波娃
¢次女高音:萊恩希德.倫科兒
¢男低音:庫特.萊竇

  對於威爾第的安魂曲,傑利畢達克一生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不是要將此曲排在他的曲目中。他曾對他的學生表達對此曲不甚正面的看法,想當然爾,以傑氏對於內涵與哲學之深思要求標準,威爾第這首形之於表、戲劇效果勝過靈性內涵的作品,是很難得教他滿意的。像傑氏這樣一位,可以因為歌劇演出太多非音樂因素而選擇終生不演出歌劇的指揮家而言,再好的音樂也不能只有美好的旋律,還必須要有更深刻的事物讓他足以探討、深化才值得他排在曲目中。雖然不是基督教或天主教徒,而是一位佛教禪宗的信徒,傑氏深明一首安魂彌撒的要件。但威爾第在此曲中寫入四位歌劇獨唱家的樂段和眾多樂章之間強烈對比的音樂素材,卻對於想要在音樂中達到讓聽者、演奏者與樂聲融為一體的理想的他造成很大的困擾和難題。其中尤其是要找到這麼四位獨唱家來擔負重任更是不容易。

  但是在一九九三年,接近他指揮生涯的尾聲,他終於決定要與慕尼黑愛樂合作,將自己對這首安魂曲的看法,在最接近完美的時候,呈現出來。這整份演出中,除了四位獨唱家的線條最讓他費盡心思以外,合唱的排練也是他的關注所在。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合唱團排練,這是一般指揮家所沒有的作法。但是為了要達到樂譜的要求,傑氏不懈地與合唱團多次排練,才有最後這麼完整的表現。在這份演唱中,我們聽到獨唱家如何從合唱團的合聲中像是穿雲而出的長虹一樣,隱沒其中時像是合唱團的一員、穿透而出時又是那麼自然。而四位獨唱家在時機、節奏與合聲濃度、聲部平衡的拿捏上又是那麼的交響化,而不像一般詮釋那樣任憑歌唱家以歌劇一般的手法自由發揮。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7-9 04:24:02 | 只看该作者
DISK 1    CD
  編號 曲名 試聽
  1.  Aplluause   
  2.  I Requiem aeternam   
  3.  II Dies irae - Dies irae   
  4.  II Dies irae - Tuba Mirum   
  5.  II Dies irae - Liber scriptus   
  6.  II Dies irae - Quid sum miser   
  7.  II Dies irae - Rex tremendae majes   
  8.  II Dies irae - Recordare   
  9.  II Dies irae - Ingemisco   
  10.  II Dies irae - Confutatis   
  11.  II Dies irae - Lacrimosa   
  12.  III Offertorio - Domine Jesu Chris   
  13.  III Offertorio - Hostias   

    DISK 2    CD
  編號 曲名 試聽
  1.  IV Sanctus   
  2.  V Abnus dei   
  3.  VI Lux aeterna   
  4.  VII Libera me - Libera me   
  5.  VII Libera me - Dies irae   
  6.  VII Libera me - Requiem aeternam   
  7.  VII Libera me - Libera me   
  8.  Applause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7-9 04:2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19:09, Processed in 0.021799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