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20941

查看

67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关于音响器材评价的点滴思考

1#
发表于 2010-8-14 11:17:1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先聊聊音响器材的客观评价。所谓“客观”就是让仪器说话、令设备表态。人们用一个信号发生器生成一段测试信号输入给音响器材,再测量音响器材输出的信号并将之与输入信号进行对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小,这件音响器材的“失真”就越小、“保真度”就越高。当然,不同的测试条件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这就给厂家/枪手预留了打“埋伏”的回旋余地,毕竟信号发生器是掌控在“人”的手中)。问题的本质在于:用信号发生器生成的测试信号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人唱出的声音和演奏乐器发出的声音(否则的话,电子合成器早就让音乐家们下岗了)。既然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还无法用“人工合成”的声音来彻底取代声乐和器乐,那么上述客观评价就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仅此而已。滑稽的是,人们在运用这个参考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我,把客观评价当成封神演义中的法宝来用,遇到“强敌”挑战时,便祭出法宝、口念降魔咒,杀“敌”于无形之间。好吧,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拉大旗做虎皮,在此引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与各位分享: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再聊聊音响器材的主观评价。无论是听现场演出还是听“罐头”音乐,听众的评价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统一。这就充分暴露了人的“主观性”。无论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听周围发烧友发出的感慨,都有过天价“发烧”器材在播放某些录音时竟不象收音机或板砖录音机那样能打动自己。剔除掉“怀旧”的心理因素成分,我想这恰好给各位发烧友提出了尖锐的问题:你听音乐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不在本帖的讨论范围之中,暂不展开讨论)?你购买音响器材的目的何在?

如果你是为了追求HIFI效果,就不要抱怨“发烧器材”不能感动自己的内心,只要它能当场给你足够的感官刺激就应该算是称职的,至于你关机后是否头晕耳鸣、是否胸闷气短,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要怪器材。以电影为例,看过配有多声道伴音加超重低音的好莱坞3D大片的朋友不在少数,现场体验够逼真吧!够刺激吧!别慌别忙,请自己评估一下,10年之后你还能回忆起其中的几个情节、几句台词、几个角色的名字?以我自己的体验,能让我几十年来都念念不忘的电影恰恰是那几部经典的黑白电影,即使它们是无声或者是(以当今标准衡量)录音效果很差的单声道录音。而注重音效的现代大片,10年前看的大片,几乎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你是为了听音乐、为了叹人生如梦、看世态炎凉、赞一诺千金海枯石烂、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么就不必与别人攀比着去追求高、大、全式的器材;不妨等待自己喜爱的音乐家/乐队去听现场,也可选择自己中意的软件安心在家里慢慢地感受、仔细地品味。日本人把音响器材比喻成“唱片演奏家”挺有道理,就像同样的曲目交给中国爱乐和柏林爱乐演奏一样,同一张CD在不同的器材也能听出不同的味道。“音乐型”的发烧友需要做的就是寻觅和发现那个能让自己在乐句中听出弦外之音的器材、能让自己在聆听唱片时重温某种只有自己才知晓的、一段强烈的情感寄托的器材、能够让自己穿越时空体验另一次人生的器材。这个课题确实比衡量哪个喇叭能在20HZ唱出120DB的音压来要难得多、也比挑选哪个音箱能够给我“The orchestra was here!”幻象要复杂得多。

从恋人的角度观察自己,其实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自恋而已。所以说,有问题的往往是人,而非器材。

评分

1

查看评分记录

使用道具 TOP

167

2#
发表于 2010-8-14 12:32:36 | 只看该作者
有深度,值得思考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0-8-14 12:52:44 | 只看该作者
可是许多烧友就是做不到或想不到以上几点,象你所说的''迷失自我''现168有讨论电源线的理论依据正吵得不可开交,但他们是否都想到以上所说的n.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0-8-14 13:07:5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这次rock版再会c5也会抱着初恋的情怀。

只是,高,大,全和““音乐型”的发烧友需要做的就是寻觅和发现那个能让自己在乐句中听出弦外之音的器材、能让自己在聆听唱片时重温某种只有自己才知晓的、一段强烈的情感寄托的器材、能够让自己穿越时空体验另一次人生的器材。”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欠缺的可能是时间和经历而已。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0-8-14 13:14:45 | 只看该作者
可是许多烧友就是做不到或想不到以上几点,象你所说的''迷失自我''现168有讨论电源线的理论依据正吵得不可开交,但他们是否都想到以上所说的n.
红苹果 发表于 2010-8-14 12:52


论坛就是表达不同观点的地方,只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就行了,“吵得不可开交”似无必要。老话讲的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0-8-14 14:29:21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这次rock版再会c5也会抱着初恋的情怀。

只是,高,大,全和““音乐型”的发烧友需要做的就是寻觅和发现那个能让自己在乐句中听出弦外之音的器材、能让自己在聆听唱片时重温某种只有自己才知晓的、一段 ...
gzfs 发表于 2010-8-14 13:07


呵呵,峰哥知我心..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0-8-14 15:0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0-8-14 15:33 编辑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下面的这个场景,我觉得阐述了一个道理:即便不依附于“20HZ-20KHZ加减3DB”的音响器材,音乐同样拥有巨大的魔力。

安迪把自己反锁在鲨堡监狱的广播室内,用留声机播放歌剧唱片……

瑞德[话外音]: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儿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得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做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鲨堡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安迪[话外音]:这就是最有意义的地方。你需要它,就不会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中还有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rget. 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0-8-14 15:15:5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哦!
其实怎么看待音响和音乐,怎么看待版本比较和现场派,是听流行还是听古典,深究下去都有点相似。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0-8-14 15:19:28 | 只看该作者
“牢笼”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发烧友大都是从喜欢音乐开始接触HIFI器材的,玩着玩着就形成了依赖(网上读过一个被困在沙漠之中的男人与一头母骆驼以及一位美女的笑话,被用来嘲讽“发烧友”。为避“三俗”嫌疑,就不转贴了),institutionalized(习惯成自然)!

就像电影中瑞德评论布洛克的自杀时讲的那样:"These prison walls are funny.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

使用道具 TOP

167

10#
发表于 2010-8-14 15:2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0-8-14 15:30 编辑

我听过最好听,或者说是留在记忆中最美好的音乐是
以前我家老式的南京熊猫录音机播出的那些反复听过的磁带,
是从语文老师那里借的《天鹅湖》,
还有小时候晚上停电时我妈教我们唱的歌,
......
...........
比我在现在那些几百万的系统上听到的都好。

其实不是声音好,是缅怀的情绪在里面,是人生初次接触到这么美好的东西留下的永恒的烙印。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0-8-14 15:4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vid 于 2010-8-14 15:48 编辑

回167兄:所以正确的选择应是选用那些能够“激发”或“触发”自己的这种“缅怀情绪”
“初次接触”、“永恒烙印”的器材,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盲目购买器材。

听音乐这事情太个人化了,我听某个曲子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而你没准就无动于衷。所以我说,有问题(此处并非贬义)的往往是人,而非器材。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0-8-14 17:1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虎口脱险 于 2010-8-16 00:30 编辑

David兄的帖子挺好,看完留想:
回想起我的一小段音响路,从十多年前在学校听卡带和CD随身听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念书的省会城市偶尔也会有省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可听听,之后到毕业六七年时间一直听耳机和一套万元左右的小书架组合,最初工作在广州也去星海听过不少场次的音乐会,可以说大部分时间听音乐的愉悦性很高,也积累了不少曲目的熟识度,从没觉得器材对欣赏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对那套低级音响系统和现场聆听感受的差异也没有任何介怀,可以说这个阶段我基本没有音响系统的评价能力。但有一点,这段时间有些唱片放一两次觉得不对味就束之高阁了。
后来逐渐听过些朋友家的高级器材,开始比较和考机,三年时间器材机如轮转,大部分时间听东西很浮躁,基本没有时间听新的曲目,连一些原来常听的大作品也是选播了,一次偶然机会和一个资深音乐老师短暂交流,他对音响有一定的概念,我向他请教业余爱好者音乐欣赏的进阶方法,他问起我常听什么作品及喜好的演奏家,当时为了显示自己稍有见识说了些冷门但口碑之上的演奏家,相信他立马听出我了的心态,建议我要逐渐深入的听一些作品,并多比较版本,不要排斥一些大牌主流的指挥和演奏家,如卡拉扬,霍洛维茨,海菲兹都有很多作品可听性很高。当聊起音响时,他说大部分他听过的烧友家的高级系统声音都不太健康,可能是复杂难调整,他认为一套搭配简单的小系统可能更容易出适合音乐欣赏的声音。而这个时候我用的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Genesis的大门板),声音可以说是一沓糊涂,羞于见人,他的几句话对我是当头棒喝。回想起那段时间我音乐欣赏面和欣赏水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的,那段时间我的音响评价的概念也是极不完整兼摇摆不定的。而且当时没有认清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越是玩高,大,全的系统越要有调整水平和全面的音响评价概念(除非买音响时一次性成功搭配并且很专业的卖家会帮你完成全部调整工作)。
之后这几年,我用的器材简单了些,更换的频率低很多(音源除外),也慢慢的建立起了一定的器材评价标准,器材的声音调整也逐渐往自己满意的程度靠,也能安静下来听听新曲目和大作品,这个时候有很多以前觉得不好听的片子翻出来听时常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时候的感觉是系统声音的完成度越高,唱片欣赏的愉悦度越高(例如能听到更多乐器的音色之美),可以欣赏的曲目范围越大,对录音的辨识度和接受度也越高。
想想也许音响系统搭配调整的高完成度就是 gzfs 兄说的高,大,全 和音乐型的结合吧,当然我还没达到。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4 05:47, Processed in 0.024034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