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946

查看

20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请问赫维特的巴赫《平均律》怎样?

1#
发表于 2011-10-18 20:23:0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赫维特是目前加拿大著名女钢琴家,擅长巴赫。现在已经有人拿她和古尔德比较。因为同是加拿大人,同样擅长巴赫。她的《平均律》目前好像比较火,听过的朋友谈谈。参考一下,如果大家评价比较高的话,考虑拿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10-19 01:5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1-10-19 01:52 编辑

上面那套是个阶段性的总结“发言”,下面这套是Hewitt的第一套Hyperion《平均律》录音。个人比较适应,但还没到想要收一套的份上。不过储望华看来着实被Hewitt的现场给惊艳了,评价奇高,转贴其文章如下:

安洁拉.休伊特的巴赫----充满了人性化的巴赫

储望华/文


著名英藉加拿大裔女钢琴家安洁拉.休伊特(Angela Hewitt)在世界各大洲的54个主要城市演奏JS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全集》这套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称之为《聖经.旧约》的古典音乐殿堂奠基石的宏伟巨著。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共包括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从C大调开篇,依照24个大、小调的顺序,循以半音阶的调性升高,一直写到b小调结束,总共是24首前奏曲与赋格,汇集于一册;这样的顺序,巴赫一共写了两册,所以上、下册总共是48首。这是巴赫具有划时代和创世纪意义的巨著。这是古典音乐“经典之中的经典”。安洁拉.休伊特的演出,她第一册的“纯演奏时间”为115分钟,第二册为150分钟。故而这么长篇的巨著,只能分成两天音乐会来完成。试想在全球的54个城市,一年多的时间之中,每个地方开两场个人钢琴独奏会,总共便是108场演出,光这一点,己使世人惊叹!没有超人的精力、毅力、激情、技术、经验、实力,根本不可能完成这全球行的世纪重任。

令人值得惊叹和称赞的是,她在自已这个“马拉松”式的重量级世界巡演中,石破惊天地亮出的曲目正是这个JS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全集》。我们以前曾经知道有世界级著名钢琴家公演全套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或《5首协奏曲》;也有钢琴家专门演奏诸如肖邦《4首叙事曲》或《24首练习曲》等等的;但是把演奏巴赫《48首前奏曲与赋格》(《十二平均律全集》的另一种俗称),做为自已钢琴独奏会的曲目,会面对怎样的观众,怎样的票房价值,特别是处于当代商业竟争的社会中,做出这样的命运决择,酙定这样的曲目,挑战自已,挑战世俗,这样的壮举,这样的具有学术的、艺术的、人文和社会的历史意义的音乐会,郤实在是要等数十年中才会发生一次。

在这54个城市中,包括了中国的北京、上海和香港。这必定会引起我国业内人士及广大古典钢琴音乐爱好者的关注。笔者常年旅居澳大利亚,这次女钢琴家休伊特的“巴赫环球巡演”,所到之地也包括了悉尼和墨尔本,我本人正是在墨尔本著名的“莫尔巴音乐厅”,有机会出席并聆听了她的这两场钢琴独奏会。仅我亲临的墨尔夲音乐会現场而言,门票数月之前订购一空,大厅中坐无虚席,演奏完毕之后,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欢呼,女钢琴家6次谢幕,这种音乐会的盛况,并不是经常看到的。我在听之前是翘首以待的期盼:听的当中是受到了感染的赞叹;听了之后是引发出的无限感慨。現将我本人的主要感想及评论与大家分享。

第一点是她是女的。请不要误会,我们身边的女钢琴家不少,20世纪也出了很多非常杰出的女钢琴家,但是一位女性,她能这样完美地诠释和表达出博大精深、恢宏万千、气贯如虹、经緯密致的巴赫,至少在我来看,是从未见到过的。凡优秀的钢琴家,女的要大气,兼有男子汉的魄力;男的除阳刚之气外,也须有细腻阴柔的一面,所谓“刚柔相济”,这本是艺术作品和演奏的基本要块之一。我觉得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所贯穿的气质,正是如此。同时巴赫的这部作品也高度集中地体现了他夲人的人文主义情怀,反映了欧洲18世纪上半叶的社会风貌和巴洛克艺术精品的特性,映显了当时的复调音乐特征,内容与风格上,集人性神权世俗宗教哲理幻想热情伤感都市乡村繁茂幽静于一体。

巴赫的音乐作品并不象他的后人莫札特、贝多芬、肖邦;但莫札特、贝多芬、肖邦所表现的音乐重大思想和主要内容,巴赫的作品中全都有了。巴赫真是一位伟大的先知和先哲。48首前奏曲与赋格的两册《十二平均律》,涵盖了人间世上天上的一切。一位女钢琴家,从她自已的花季少女开始,便毅然决然地把艺术生命和人生历程,全部都交付和奉献给了巴赫,以钻研巴赫为已任,为终生职业,这种博大的勇气和魄力,使之令人肃然起敬。而她又能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对音乐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则令人扼腕赞誉钦佩!有评论称安洁拉.休伊特是“天生弹巴赫的”(Born to play Bach),把这位女钢琴家也以“哲人”相称,足见她的巴赫是弹得多么地好。

正因为她是女性,秀丽的身材和双臂下的巴赫《48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总体演奏风格,便具有唯女性才能天然流露出来的娴逸、清雅、端庄、高贵,而这些正是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特征,正是巴赫《48首前奏曲与赋格》的基本格调。她的演奏如同一幅幅水彩画。但是难道水彩画就必定不浓重了吗?在很多首不同的前奏曲或赋格中,我们听到了她内心的刚毅、思维的理性、节奏的棱角、果断地触键,俨然一位骑士一位劍客的风范。

她是真正理解到巴赫钢琴音乐中的对比---这“对比”本是古典音乐创作思路展示发展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正是前奏曲与赋格创作发展的基本手法之一。对比:前奏曲与赋格的对比:左、右手不同声部的对比;跳音、連音的对比:f与p的对比;大、小调的对比;刚柔的对比;音色色彩的对比;赋格中主题与副题问答的对比;以至人性感情中,喜怒哀乐的对比……,总之,没有对比就构不成音乐,就形不成人生,就没有巴赫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演奏家安洁拉.休伊特是真正读懂了作曲家巴哈的每一个音及音符背后谱子背后潜隐的那亇内心世界---巴赫的灵魂,复调音乐的灵魂,前奏曲与赋格的真谛。

第二点是对巴洛克时代风格的拿揑掌握分寸尺度。我觉得安洁拉.休伊特的演奏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她所演奏的巴赫《48首前奏曲与赋格》,给听众带回了18世纪的社会民俗人文风貌,展现出欧洲当时历史环境的画卷,听出巴赫的原作是为古钢琴而作,通常是在小的客厅里演奏的室内乐风格氛围。这些是因为她对所有各种不同装饰音,都有维妙继肖的“羽键琴”风格的模仿,对力度的控制,得心应手,特别是pp的很轻声部控制自如;而对ff部分,当然巴赫的ff不同于拉赫玛厄诺夫的ff,她是很有节制的。她触键之细腻,丰富多变的汇合了各种不同的装饰音、連音、半連音、顿音、跳音、重音、……等钢琴键盘特有的语言。

说到巴赫钢琴作品的风格处理问题,多年来一直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简单地说即是否要更多保留巴赫原作中的“原汁原味”,完全模仿古钢琴,不用或很少用踏板,大量地以非连音演奏各种不同声部,节奏速度中规中矩有板有眼,表情中绝少浪漫气息,不追求力度强烈对比,强调“古钢琴风格”,强调“室内乐风格”,并标榜这是真正体現或再现了“巴洛克特有风格”,这是“真正的巴赫”。

说实话,我一向不敢苟同这种覌点,也不大喜欢这种巴赫的演奏风格,总觉得其比較“干”比較“乏味” ,缺少表情。最重要的是我们是現代的人,现代的音乐大厅(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一、两千人),現代的9尺“斯坦威”钢琴,其中现代人的耳朵、心灵、感受经验,都与巴赫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环境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必须面对现代人。正是在这点上,我觉得安洁拉.休伊特很好地平衡了既体现巴洛克时代风貌,又融入现代人感受的这两点上。

做为她这两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突出的个人演奏特点之一,是对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乐曲,在乐句处理方面,表情细致温暖,音乐形象色彩鲜明,不少大调性弹奏的明快铿锵有力,有时带有点“现代”演奏触键风格(使我不由想起肖斯塔科维契),而对很多小调性的前奏曲或赋格,她每每略带一絲愁情,著力刻划出小调调性的伤感、暗淡、忧郁色彩。节奏在她的手下,经常有适度的、有限的自由调节变化,毫不死板,一点也不拘泥陈古,速度与节奏的微妙变化又显得自然有序,不乱章法。总之,安洁拉.休伊特的巴赫,是充满了人性化的巴赫。我个人是喜欢在巴赫的音乐中,适当地“浪漫”一些,甚至包括那些庄严、冥幻、深沉的音乐。我觉得这样更感人,更拉近了我们与巴赫心灵之中沟通对话的距离。

另外一点就是踏板的使用。从她两场独奏会所弹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我的耳朵告诉我,她几乎每一首前奏曲或赋格都用了踏板(右延音踏板),有一些乐曲的某些地方明显地用了左(弱音)踏板。虽然她独奏会时,是穿着了著名加拿大时装设计师Richard Robinson专门为她量身订做的长裙,而长裙遮履,使我的眼晴看不到她脚踩踏板的动作,但声音可以说明一切。

我想说的是,她的踏板用得太好了,太细了,分寸感极佳,对场地、钢琴、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她的耳朵极有经验地调整控制了自已双脚下的踏板。很多时候她是浅点踏板、踩下半个踏板,让你始终觉得似乎声音都是游离于有踏板和没踏板之间,恰到好处,非常之妙,完美地解决了怎样发揮现代大三角钢琴去演奏巴洛克时期那些原本都是专为古钢琴而创作的键盘音乐。

第三点,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您想“看热闹”,那最好还是去听李斯特什么的,那些钢琴曲有演出效果,技巧煇煌(此处绝无贬意)。听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主要就是要“看门道”,我看这批观众对这场音乐会趨之若騖,就是冲着“看门道”来的---可见购票观众们,音乐修养及欣赏水平是相当的高,演奏中,全场雅雀无声。“门道”是些什么呢?

1.理解和听懂复调音乐的基本特征。有人以为只有赋格才是复调,前奏曲就不是;其实每一首前奏曲也基本上是复调,或十之八九是复调。笼统地说,巴赫所有的作品都具有复调风格,包括他的小提琴、大提琴无伴奏独奏曲。复调的概念是强调每一声部的独立性和贯通的独立线条。

2.听巴赫就是听10亇手指对各亇声部的不同层次,内涵的来龙去脉,声部线条之间的平衡互动,以不同的音色、音量及奏法,把“前奏曲与赋格”这种复调多维立体思维的表现特征,以声音传送到听众的耳朵里。我覚得安洁拉.休伊特演奏的精髓,正在于此。能在一架钢琴上奏出如此多变的声音,层次那么清晰,我真覚得有些声音是从来没听到过、没想到过的;巴赫竟然也可以这么弹。比如她对三声部的中声部(声如女低音、中提琴)特别独到的突出;比如她对某一声部中的几个音着重强调,便或衍生出另外一个“准声部”的挖掘和探趣;比如若有反复记号时,她演奏第二遍或会强调不同的声部,或使用弱音踏板,使“反复”也有不同的声部声音处理。

3.赋格具有一切其它音乐体裁与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殊的魅力。我们唯有从巴赫的赋格曲,以及此后莫札特、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契等人的钢琴曲、交响乐、四重奏或歌剧等中才能听到。赋格的基本特性是以一个音调主题或动机,在不同声部不同调性做模仿,进而演变发展成为错综复杂的多声部对位,并以倒罝、对影、重叠、扩大、逆向等多重高级复调对位手法来展現作品的高深多维理念,好的赋格具有很高的“可听性”---但是要求听众须具有相当高的欣尝水平。我能在两个晚上的音乐会中,亲自聆听安洁拉.休伊特所演奏的两套24个大小调、共48个赋格曲,实在要大呼“过瘾”,这乃是我人生音乐欣尝生活中的亮点,会终生难忘。

4.休伊特对前奏曲及赋格的结构驾驭感很好。演奏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安排前奏曲与赋格的关系,休伊特着重强调不只是相同调性的延续发展,更突出二者音乐性格的冲突对峙对比,这样就少些平铺直叙,多些戏剧性,也增强了对听众的吸引力。而每一首赋格的承前启后,呈示展开到再现,一环扣一环,不松懈疲塌,结构张力特佳,至使其才可能成为音乐会上有相当演奏效果的曲目。

5.之所以说她这两场独奏会是学术性很高很强的音乐会,是因为通过演奏者双手所弹的乐曲,看到了她脑子里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对声音声部纵横线条的控制,能洞察和体会到她内心深处宽广的感情内涵修养,而这些功夫都是需要长期修练积累而成的。

第四点,在通常的社会音乐生活中,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并不是普遍的、常规的、大量地被使用的曲目;它更多地具有教学和学术的意义;在重大的国际钢琴比赛中,也是检验和考量青年钢琴家们手指及大脑对于复调音乐的控制力,以及对巴洛克时代风格的准确掌握,通常放在比赛的第一轮曲目中,所以我们仍然经常有机会会听到一些青年钢琴家演奏一首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但是若把48首《前奏曲与赋格》分上、下册,由两个晚上的音乐会一口气弹下来,它的“难度”“長度”(包括记忆背谱演奏),可能比仅弹一首,“难了48倍”。

安洁拉.休伊特正是谙知其中甘苦,知难而进,不畏挑战的杰出代表。一个晚上的音乐会,上半场12首(从C大调到f小调),休息之后,下半场另外12首(从升F大调到b小调),不同于仅弹一首,必须从整体布局来全盘考虑,专门设计把这12首看成为“一部”大型作品(结朿每首“前奏曲与赋格”后,观众不鼓掌),由此来安排全局之中的色彩变化。比如从G大调到g小调,复又换到降A大调,乐曲之间的调性色彩变化,便大有文章可做。而我们通过休伊特她本人对调性色彩的极度敏感的天赋,进而领略到巴赫写24个大小调,对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的每一个不同调性的不同特性,是如此深刻清晰地揭示其不同的色彩,我自已又有了更深入的感晤。而且休伊特把12+12首在整晚音乐会一气呵成,又有一个全局性的“结构布局”考量,选哪首为“低谷”,視哪首为“高潮”;哪首更强调“学术性”,哪首则更具“演出效果”;連速度、力度的调节变化,亦须从全局出发,做些相应的调整,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什么时候与观众有所“交流”,总之,一切均在周密安排之中,使音乐会更富于演奏气氛和效果,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第五点,如果说安洁拉.休伊特在她两晚的巴赫《十二平均律全集》钢琴独奏音乐会中,还有些什么令人遗憾或不足之处,那么,我想可能是她最终没有能夠背谱,而是相当大的部分要看谱演奏(几乎是每一首)---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但毕竟是如此重量级的世界大钢琴家,而且还仅是刚步入中年。我们都知道弹巴哈(赋格),背谱是一难关,可是竟也可在独奏会上如此地“照看不误”吗?问题在于,演奏每一首前奏曲到赋格,中间停顿的时间,应该有一个比較恰当确切的间隔,这涉及到调性的延续性,前奏曲和赋格音乐语句动机的顺延及关联性,二者并不是奏呜曲两个乐章的关系。而休伊特在前奏曲结束后,不得不用双手去翻谱(因为要把赋格复印的乐谱四页都平铺好),而躭误了3至5秒,正是这过长的几秒钟间隔,影响了赋格应“如期而至”的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听音乐作品中的缺憾,是看国际大師级演奏的美中不足。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1-10-19 07:39:56 | 只看该作者
LZ贴的三张图是同一套。都是97/98年的第一套录音室录音。我买的也就是这套。听过之后没什么太深的印象。不能说不好,但也不能算是“绝赞”。就像是Paul Lewis那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给我的感觉一样。
另外08年的新录音封面是下面这个,我没听过,记得貌似是现场录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10-19 08:34:10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录音我都听过,

第一次是1997-1999在汉诺威的Beethovensaal

第二次是2008年9月在柏林著名的Jesus-Christus-Kirche

值得一听,但还远未到顶级的层次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1-10-19 10:07:40 | 只看该作者
我买了第一套WTC,还听了她在东艺的现场演奏半册WTC。录音听得有点想睡觉,现场的听感是踏板太多,左右手不太平衡,左手控制稍弱。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10-19 10:28:04 | 只看该作者
我听过她现场弹的,觉得此人音乐品味相当一般……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10-19 10:35:5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大家感觉一般。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10-19 11:00:55 | 只看该作者
没听过,不过国外评价很高。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10-19 11:24:16 | 只看该作者
东艺听了全场的WTC,感觉一般。现场演奏甚至没有特别让人惊喜的效果。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10-19 21:47:59 | 只看该作者
买了一年多了,这一周在密集听,感觉还不错的,我没有别的平均律,但演绎能把巴赫的那种欢愉表现出来就很不错了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10-20 23:39:37 | 只看该作者
好像她的大键琴的平均律蛮有名的,没机会听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10-20 00:36:06 | 只看该作者
钢琴的话,平均律最喜欢S.Richter晚年的。
Hewitt的话,太轻快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4 16:44, Processed in 0.026291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