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614

查看

28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拯救莫扎特

1#
发表于 2013-1-27 12:31:3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除非我活到 90 多岁还笔耕不辍,否则在我有生之年就再也不用旁观或参与另一次莫扎特大年了,哦耶!多么舒心啊!我这样说不是为了诋毁周年纪念或是莫扎特。两者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永远不会被驱逐。但这两者都有扭曲大众品位的力量。放在一起,它们能对世界的文化价值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纳粹太明白这点了,1941 年,他们借“莫扎特逝世 150 年”之机搞了一次大庆典。莫扎特被草草葬于维也纳的无名公墓,党魁戈培尔高呼:“一个忘记了自己最伟大的子孙们的国家不配拥有他们!”他声称莫扎特的音乐体现了至高的德国品质:一种冷静无情的清晰(我们都记得那些“无情的清晰”的后果)。
埃里克·莱维(Erik Levi)在《莫扎特和纳粹》(耶鲁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中指出,1941 年庆典由第三帝国资助组织,企图建立莫扎特的雅利安至尊地位,以及自身的文化合法性。在德国占领的地区,莫扎特是被强制聆听的音乐,令人厌恶却无法逃避。
下面一个重要日子,是 1956 年,莫扎特 200 年诞辰。萨尔茨堡成了洁净无瑕的神子诞生地伯利恒,丝毫不受政治争论的侵扰。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战时盟军媒体为了抵消纳粹宣传攻势所作的反宣传。这也意味着莫扎特被他最伟大的研究者和诠释者所流放,从爱因斯坦到布鲁诺·瓦尔特,他们声称莫扎特写的每一个音符都充盈着不可言喻的神性完美:从摩西到莫扎特,没有人像莫扎特。
我还记得儿时无线电里听到的那些带颤的德语辅音,教育我相信音乐在崇高和神圣之间。我当时就不信,至今仍然不信。当 1956 年的净化运动全面展开时,萨尔茨堡的第二个儿子卡拉扬掌控了艺术节,为之戴上了贪欲的枷锁。卡拉扬将古典音乐变成了他和商业伙伴们的摇钱树,莫扎特成了成套促销的商品,萨尔茨堡成了他事业的广告牌。
卡拉扬死于 1989 年,距下一次莫扎特纪念不到两年。但他的阴影依然持续发力,就像海伦压倒了特洛伊。1991 年,莫扎特遍布全世界。一家唱片公司发布了 46CD 的莫扎特作品全集,催生了一种追求全面的蠢不可及的风潮,代表了音乐商品化的一次巨大飞跃。莫扎特供过于求的那年,还诞生了古典 FM,这一英国发源的广播连锁品牌将甜蜜的废话灌进我们耳朵,像一个邪恶的催眠师那样告诉我们放松,放松,再放松。古典 FM 把莫扎特当成终极麻醉剂,从摇篮到坟墓不间歇地麻木我们的大脑。一位法国耳科医生阿尔弗莱德·托玛提斯(Alfred A.Tomatis)曾提出,胎教时播放莫扎特可以帮助胎儿变成爱因斯坦。1991 年,那些容易受骗上当的政客们信以为真,关于此话题的书籍和电影纷纷问世,“莫扎特效应”成了注册商标。谢天谢地,近年来大量研究将骗子托玛提斯的理论驳得体无完肤,永无翻身之日。然而,千百万人仍然相信这有害的神话。
最近一次莫扎特周年纪念是 2006 年 1 月,由奥地利总统揭幕。所有 22 部莫扎特歌剧,从少作到昙花一现的作品,统统在萨尔茨堡的夏季得到了盛情款待。国会图书馆迎接了洪水般的莫扎特学报。欧盟铸了莫扎特硬币。那一年,莫扎特品牌的销售额估计在 50 亿美元。至于其中的音乐价值,不用说,微乎其微。
为了搞清楚这一狂热的意义,我借用一下皮埃尔·布列兹的棍棒式标语——莫扎特是一股倒退的力量,对音乐的发展毫无贡献;音乐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巴赫、海顿、贝多芬、瓦格纳、马勒、勋伯格,其他都是娱乐。布列兹曾在 70 年代担任纽约爱乐的音乐总监,他的演出节目单上用海顿代替了莫扎特。某种程度上说,布列兹的观点仍站得住脚。虽然有些人在《唐乔万尼》的冷酷之心里听到了勋伯格 12 音体系的预示,莫扎特却并没有推进任何音乐形式的疆域。他墨守成规到极点,创作非常保守。加分的部分,是他为人类总体文明的文化宝库贡献了两打作品——几首小夜曲和未完成的《安魂曲》。而这只是他全部 630 首作品里的两打而已,比海顿多出的那一打还是轻巧讨喜、迎合观众的急就章。
澳大利亚作曲家、广播人安德鲁·福德(Andrew Ford)在新出散文集《试用口哨吹》(Try Whistling This)中强调了这一点。他写道,“莫扎特知道如何让我们正襟危坐”,这点少有其他作曲家能够做到。但福德也认识到,一旦我们开始相信他的音乐“是来自上帝的音响万能灵药,我们就会完全丧失聆听的能力”。
但是莫扎特宣传不分昼夜地轰炸着我们,甚至削弱了布列兹的审美,他 80 多岁时又挥棒指挥莫扎特了。一旦我们在音乐里投入了神性因素,一旦我们相信莫扎特可以缓解分娩痛苦,刺激实验室白鼠的脑细胞,它就根本不再是音乐,而和失业数据、足球赛事一样变成了庸俗尘世的一部分。迟早,你会读到莫扎特能医好癌症。
我的工作生命的一大挑战是将音乐从此类无聊的误解中拯救出来,复原它的天赋——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倦怠中提升。离下一次莫扎特纪念还有 30 年,在他被贬低成政治工业球桌上的一个弹球之前,我们要重塑他在大众媒体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时间紧迫,拯救莫扎特应从现在开始。





诺曼·莱布雷希特: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 13 种语言, 其中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神话》和《谁杀了古典音乐》。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3-1-27 13:31:42 | 只看该作者
鉴定完毕,这位评论家--莫黑。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1-27 14:01:41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转载,还以为楼主写“博文”。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1-27 14:30:53 | 只看该作者
晚上睡觉前偶尔要在手机上读读《外滩画报》上一系列诺曼·莱布雷希特的文章,有意思。莱布雷希特的文章视角似乎从来就很独特,这篇“拯救莫扎特”就是典型。不过,大概任莱先生怎么对莫扎特怎么个“拯救”法,大概这世界仍然改不了对莫扎特一如既往地神话下去,君不见整个萨尔兹堡已经吃了两百多年莫扎特利息了吗?连我都还想啥时候去莫扎特小屋留下到此一游的影响记录呢,哈哈。

不过,我还真对布列兹“莫扎特是一股倒退的力量,对音乐的发展毫无贡献;音乐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巴赫、海顿、贝多芬、瓦格纳、马勒、勋伯格,其他都是娱乐。”(法国佬居然不提德彪西、拉威尔)这番话语表示赞同!只是莫扎特在娱乐的领域将音乐推向了它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而你我各取所需罢了,我是越来越喜欢莫扎特了,管它倒退与否,咱是吃货一个,这世界没人能强迫我在此一道上要往前吃,莫扎特能让我神清气爽,仅此足矣!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3-1-27 17:27:55 | 只看该作者
莱布雷希特玩世不恭又嫉恶如仇,评论并不着调,但也未尝不可。
莫扎特带给我们人性深刻之处的铅白,温暖而又新奇,不说教而又谆谆不悔,不是这么一些后世的周年庆(祭)所能摆布的,当然莱布雷希特也摆布不了。
曾记否,91年菲利普狂轰滥炸的180CD巨包,哪一年鲜有人问津,商业时代的后今天,雄起为身家百倍的象征。也成为莫扎特的悲哀之一。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1-27 17:37:48 | 只看该作者
莱布雷希特玩世不恭又嫉恶如仇,评论并不着调,但也未尝不可。
莫扎特带给我们人性深刻之处的铅白,温暖而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1-27 17:27

赞同,世间纷繁光鲜的莫扎特只是表象的莫扎特而已,音乐中的莫扎特才是真实的莫扎特,这个莫扎特足以与星辰同辉。

点评

嗯,对。  发表于 2013-1-27 18:17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1-27 17:57:29 | 只看该作者
对了,今儿可是小莫生日!听听啥呢?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page%3D1&page=5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1-27 18:40:4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有点意思的好文章。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3-1-27 19:39:54 | 只看该作者
文采飞扬的废话,虽然莱大师某些文字也颇有见地。
莫扎特在热爱他的人心中永远是那个莫扎特,无需改变也没有必要拯救。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3-1-27 19:5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甲米 于 2013-1-28 09:07 编辑

再转一篇莱布雷希特2008年的文章
是时候打破卡拉扬神话了
真令人难以置信,老怪物居然又回来了。走遍巴黎任何一条大马路,广告牌上到处都是他那双眼紧闭冥思苦想的神态,这神态曾令他的乐手们迷惘继而愤怒。在家门口的唱片店,他那些大牌公司包装的大盒套装和根据几首之前未发表的作品录制的新唱片,几乎把现场录音的大师们挤下了货架。
从萨尔茨堡、卢塞恩到柏林、维也纳,全世界的音乐节和交响乐团都在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连日本都响彻了“记住!卡拉扬08”的口号。今年无论你朝哪里看,赫伯特·冯·卡拉扬都在古典日程的首位,因为整个行业都在全力以赴保证他的首要位置。
比起其他艺术形式,古典音乐简直是周年纪念的囚徒,音乐季策划多数根据死去的作曲家而定,2006 年是莫扎特,去年是格里格和埃尔加,接下来就是梅西安。不过以作曲家为核心总还能激发一些新想法和新作品,但把一个过世的指挥推出来则根本没有创造性的价值,顶多唤起一种无谓的英雄崇拜罢了。
死神面前人人平等,但对于那些死时富有的人来说,他们还有机会买到不朽。没有一个古典音乐家去世时比卡拉扬更有钱,哪怕帕瓦洛蒂也赶不上。卡拉扬于1989 年7 月去世,遗产总额高达2 亿英镑,而唱片版税直到今天仍源源不断流进他第三任妻子艾丽叶特的腰包——她曾经做过Dior 的模特,最近刚出版了一本回忆录。
卡拉扬是史上录音最多的指挥,名下有900 余张唱片,其中包括5 套贝多芬交响曲(单声道版、立体声版、视频版、数字版和超强视频版),唱片大牌DG公司三分之一的收入由他而来。他一手遮天,将伯恩斯坦、索尔蒂、哈农库特、巴伦博伊姆和其他潜在对手都挤出了萨尔茨堡和柏林。正是在这两座“要塞”中,他肆无忌惮地将艺术商业化,令文化倒退。
卡拉扬鄙视现代主义,对大部分在世的作曲家和歌剧作品避之唯恐不及。他的价值观完全属于纳粹时代,结合了对新技术的狂热和对英雄式艺术的偏爱。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他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卡拉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生于萨尔茨堡,在希特勒掌权前一直苦苦寻找事业机会。当犹太人和左翼音乐家遭到驱逐后,27 岁的卡拉扬成为纳粹帝国最年轻的音乐总监,1938 年更被戈培尔誉为“神奇的卡拉扬”。他血统纯正,长着浅色头发、面部轮廓清晰、目光炯炯,一直是纳粹文化的招牌青年,直到他后来不识好歹地同一位有犹太血统的女人结了婚。
战后,他被EMI 的瓦尔特·莱格(Walter Legge)召到伦敦,同新成立的爱乐乐团录制唱片。面对来自战时敌方英国的乐手们,卡拉扬施展出浑身解数,用魅力和技能打造出了一支世界级的乐团,他的标志就是线性美,用审美取代意义。有些人被这种完美的幻觉迷惑,但许多评论人还是清醒地意识到了他的音乐会在智性上的贫乏。
当伦敦的乐手开始攻击他“无法原谅”的傲慢时,卡拉扬已经踏上辉煌的征途,他即将成为柏林爱乐的终身指挥,并兼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总监。从未有哪位大师掌握过如此大权,到他临终前逐渐辞去各种职务时,给古典音乐留下的却是阴险、反动、反民主的巨大影响。
现在人们“庆祝”的正是这种终身成就,媒体只能用柔光聚焦,用整体的模糊记忆去粉饰宣传。在巴黎看到卡拉扬这种煽动性的姿态让我很惊讶,因为希特勒统治时期,卡拉扬正是在这里指挥了纳粹党歌《高举旗帜》。更让我吃惊的是自学成材的捷吉耶夫和西蒙·拉特尔也称卡拉扬为导师,好像在暗暗觊觎他的权力似的。
在周年纪念的背后,是两部明显的引擎。一部是艾丽叶特·冯·卡拉扬基金,为一些活动买单;另一部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唱片公司,现在想把堆积成山的卡拉扬产品推销到新市场:中国和印度。不过这很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天鹅之歌”。
拿Decca 发行的卡拉扬与维也纳爱乐录制的系列唱片来说,我一听到他的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那种宇宙力量就感到振奋,但是很快又为格里格的《培尔·金特》里那种无精打采、自我陶醉的大起大落而感到烦躁。卡拉扬有种趋同音乐的倾向,他压抑不同的音乐个性,使它们全部屈从于他的线性美。听多了卡拉扬就好像一个月天天吃麦当劳,有一种膨胀的味觉麻木的体验。我怀疑那些今年第一次听卡拉扬的人,大约会被他的千篇一律惊呆的。
很多人都在奇怪,为什么古典音乐这个巨大的跨国产业会同气连枝推动一个人的复兴,而这个人没有任何原创性,没有留下任何思想,不能代表任何高尚的人类价值。赫伯特·冯·卡拉扬在道德和创造力上都一无是处。他的神话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3-1-27 20:20:23 | 只看该作者
今晚听的是一张小唱片,录制于上一个莫扎特诞辰周年(1956)时代,法比学派新一代衣钵费拉斯的莫扎特小协是其全部文献中最有价值并接受蒂博真传的见证。但唱片封面和封底均把K.268误标为《第七小协》。实际上今天的学者普遍把K.271a定位莫扎特的第七首小协,而K.268定位《第六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流传下来的小协一共7部,前五首是我们最熟悉的,均作于1773-75年的萨尔茨堡,如今仍有亲笔谱传世,而另外三首《D大调第七》K.271a,《降E大调第六》K.268,《D大调》KAnh294a由于没有亲笔谱流传,一直有疑为伪作的嫌疑,尤其是K.268身上的疑问最多。基本上这三部轶作得到演奏的机会不多,录音也更少。费拉斯的这部录音是作品被发现后的首个商业录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3-1-27 23:40:06 | 只看该作者
今晚听的是一张小唱片,录制于上一个莫扎特诞辰周年(1956)时代,法比学派新一代衣钵费拉斯的莫扎特小协是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1-27 20:20

俺在听里赫特在布拉格的两张莫扎特。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30 23:57, Processed in 0.025571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