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3075

查看

19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生存在噪音之中

1#
发表于 2012-10-31 13:10:3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专访美国作家、记者乔治·福伊
寻找绝对安静的地方

“这声音实在令人抓狂!我不要过这样的生活。”乔治·福伊站在纽约地铁站台上,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地铁永远不可能安静下来,福伊开始了对“绝对的安静”的思考。
  身兼记者与作家身份的福伊走出纽约,感受“绝对安静”的召唤。一台袖珍分贝仪帮他实时测量所到之处的音量。他走访了英国波克夏郡雪地、巴黎地下墓穴、加拿大镍矿,一路上尝试使用消音耳机等可以消解噪音的仪器。
  结合历史、科学、新闻报道、哲学、宗教、专家访谈与个人经验,福伊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新近出版的《零分贝:寻找绝对的安静(Zero Decibels: The Quest for Absolute Silence)》一书既是他追寻“绝对安静”全过程的记录,又是个体生命体验与精神内省的真实写照。作为寻找绝对安静的一部分,福伊甚至把家从喧嚣的曼哈顿搬到相对安静的马萨诸塞州。
  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统计,在如今感官超负荷运转的数字时代,有3000万美国人患有因为噪音导致的耳聋。福伊对安静的追寻不仅仅是一场心理调查,同时也回答了“现如今我们如何才能更正常、更健康地生活”这一命题。畅销书《走出伊甸园》作者艾伦·伯迪克这样评价此书:“福伊找到了我们喧闹时代的完美解毒剂。《零分贝》集沉思、诙谐、抒情、迷人于一体,每一页都给人以启迪。”


B= 外滩画报


F= 乔治·福伊(George Michelsen Foy)


  B:为什么这么渴望绝对的安静?
  F:我住在纽约城中心,生活中充斥着过度的噪音。绝对安静的概念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避难所,或者某种使人镇定的事物。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渴望获得它,继而也成为了我的精神需求。
  B:可接受噪音的标准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处在噪音的哪种阶段?
  F:大多数研究显示,大约50至55分贝左右的声音已经给人造成压力。这差不多是一个人在桌子上正常讲话的音量。从长时间来看,这样的音量将会造成嗡嗡不绝于耳的噪音。我平均每天的入睡标准是低于50分贝,这是我生理承受的底线,也是对地铁、公交车、周围的交通工具或者住所的平均要求标准。
  B:这些喧闹如何影响我们?
  F:那些住在持续喧闹地方的人往往受到失眠、焦虑、易怒的困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你的生活越来越压抑困难。
  B:什么是“怪物呼吸”?
  F:这是我创造的名称,形容城市持续制造出来的噪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怪物不停呼吸的声音一样。在多伦多就有这样的背景音,每一座城市都一样。它是多光谱的。卡车轮胎、引擎、加热冷却装置、飞机它们发出的噪音紧密混合在城市之中。
  B:在寻找安静的过程中,你走访了巴黎地下墓穴和修道院。那里安静吗?
  F:在地下墓穴中,我远离了游客和地道,但仍然发现有声音,水泵或者别的东西阻止水流前进。在我的测量仪上显示这声音有38分贝。那座修道院在乡间,离公路和一座法国空军基地不远,却感觉很安静。可能因为所有在修道院的人都沉默地各忙各的。
  B:你也用过顶级的耳机,它们减弱了喧嚣?
  F:它们能监测到声音,经过消音传递出更弱的声音。它们在频率较低的特定情况下工作。当我第一次戴上耳机的时候,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是完全的安静,我仍能听到周围人的谈话。
  B:你到过加拿大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实验室,这里被许多天体物理学家称为“宇宙间最安静的地方”。你觉得如何?
  F:个人觉得那里并不那么安静。它位于地下2000米处,其中的一些隧道非常安静,但我称其为科学意义上的安静。它们不需要任何宇宙无线电波。这个实验室在我仪器上显示有30分贝的声音。许许多多的仪器都在工作。
  B:你探访过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奥菲尔德实验室的电波暗室,吉尼斯纪录显示那是地球上最安静的地方。看上去怎么样?
  F:这的确很棒。这是一个声音扩展实验室。暗室是一座小的立方体,大约10x12英尺,由钢铁和绝缘材料双层构成,并放置在另一个双层立方体之中。立方体位于巨大的弹簧之上用以减弱震动,搁在一个几英尺厚的混凝土立方体内。最里面的立方体没有地板,只有晶格层,你走在上面的时候要很小心。在你周围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由3英尺厚的吸音材料做成的楔子覆盖。
  B:那绝对的安静呢?
  F:我所抵达最接近的绝对安静就是—有那么几秒钟,我好像身处一个气泡之中,里面什么也没有,我觉得这大概就是了。然而我意识到,我的呼吸产生了可怕的喧闹声,于是我屏住呼吸,却听到了心脏的跳动声。每一块肌肉的移动我都能听到。还有一个很奇怪、有节奏的刮擦声音。这可能是某种形式的耳鸣,通过我自身的听觉系统产生。一个医生告诉我说,这大概是我心室开合的声音。我开始意识到,绝对的安静是不可能被定义的。声音由分子摩擦分子产生。如果我们自己的身体都在制造噪音,唯一远离噪音的方式就只有死亡。
  B:为了减少噪音你曾改变过自己的生活吗?
  F:我住在科德角海边一座安静的农舍。我带着全家人从纽约搬到了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那里很安静。科德角更加宜人,这是一方绿洲。理想状态下,我希望能关掉所有东西,关一到两天。我在科德角尝试过,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喘息,是倾听自己声音、把自己与外界纷扰阻断的一个过程。
  B:你对安静很挑剔。
  F:是的。但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达到疯狂迷恋的地步。我想大概是由于已经找到了一些内在的安静吧。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2-10-31 14:11:32 | 只看该作者
拿音乐说事的话,很多时候有声大胜无声,有声的音乐的那份宁静才是真正的宁静!
绝对无声是死寂,会让人精神分裂的!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2-10-31 14:14:00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噪音太多了,贝多芬莫扎特时代的噪音水平才多少呢?所以古典时代的“不和谐”现在听了是无比的和谐了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2-10-31 14:54:48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噪音太多了,贝多芬莫扎特时代的噪音水平才多少呢?所以古典时代的“不和谐”现在听了 ...
甲米 发表于 2012-10-31 14:14

当代音乐其实反映了这种“噪音”,最典型的就是菲利普.格拉斯那些看似千篇一律,持续反复的旋律线及和声织体都在诉说着这种噪声背景下的当代人类景观。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2-10-31 14:58:34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有无数的例子显示,当某些人已经适应某一类持续噪声后,换个环境很可能失眠。我朋友的老母亲,当年住在公路边,那条路上24小时都有大货车来来往往,换新房后老妈失眠了,要听见汽车声才睡得着。

另一朋友,年轻时在炼钢车间工作,在车间可以鼾声如雷的睡觉,回到家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点评

对。我楼上经常拖铁凳,开始好烦,几年下来,虽然还在拖,不特别注意,居然充耳不闻了。  发表于 2012-10-31 15:26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2-10-31 15:20:05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噪音太多了,贝多芬莫扎特时代的噪音水平才多少呢?所以古典时代的“不和谐”现在听了 ...
甲米 发表于 2012-10-31 14:14

是这道理。相比古些时候,我们现在整天生活在噪音中,这耳朵经过连续的刺激,对声音肯定麻木,其性能变差了。还有非自然的环境噪音,怎么也逃避不了。有个印象还留着,曾在俄罗斯基日岛呆过一日,坐着百年木屋里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纯静”。当时想,不要说音响放古典,就是鸟鸣清风都是美妙音乐,耳朵似乎也灵敏些。于是,羡慕Jwang 兄,那环境听音一定大好!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2-10-31 15:22:06 | 只看该作者
在“宁静与否”这个问题上,我是比较唯心的。“有声”的背后都是“无声”,所有声音都包围在寂静中。只是人的关注点都在“有声”上,而没有去关注背后的寂静。身边随时随地都有噪音,生存在这个世上,很难感受到绝对的宁静。有时我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背后的“无声”。心灵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这需要慢慢的实践。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2-10-31 15:23:01 | 只看该作者
在香港的这几天,每天半夜我都会跑到街上,站在红绿灯下,听指示灯“哒...哒...哒..."的声音,当我的耳朵里听整条街就只剩下“哒...哒...哒..."的声音时,我感觉很安静,很平和,再多烦乱的思绪在那刻刹时清晰了......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2-10-31 15: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liao 的帖子

"不要说音响放古典,就是鸟鸣清风都是美妙音乐", 环境背景噪音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2-10-31 16:06:32 | 只看该作者
大音希声…证明那里还未够大声!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2-11-1 08:54:34 | 只看该作者
大音希声…证明那里还未够大声!
pa04 发表于 2012-10-31 16:06



“大音希声”的解释是: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11-1 08:59:53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耳机是可以隔绝外界噪音的,大家觉得如何?

点评

坐飞机的时候用的消音耳机吗?  发表于 2012-11-1 10:15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30 06:28, Processed in 0.116574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