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845

查看

27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安可尔”的灾难》作者:辛丰年

1#
发表于 2012-11-8 11:49:3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2-11-8 11:57 编辑

初涉古典音乐,很多概念不明其意。近日迷恋Starker在天龙的ENCORE ALBUM,遂查阅ENCORE。正好手头有一本辛丰年先生的《乐迷闲话》其中一篇小文专门讲ENCORE。介绍给大家。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2-11-8 11:5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2-11-8 11:56 编辑

                     “安可尔”的灾难
                 作者:辛丰年
“再来一遍”是“encore”一词的意译。直译其音,便是“安可尔”。原文是法语。英国人用这词,首见于阿狄生《旁观报》一七一一年的二月号。但法国人自己用的,倒是另一个词(bis)。而美国人在这种场合喊的却是“bravo!
海顿、莫扎特他们并不反对把自己作品中某个乐章“再来一遍”。
      即便艰深之作如贝多芬晚期写的作品一三0号弦乐四重奏,初演时也曾被“安可尔”了两个乐章。
      说它是灾难,凡领教过某些流行歌曲演唱场面的人,已无需再多解释了。
      在西方,反对“安可尔”的,有一部分人是为独唱或演奏者叫屈(他们或她们已筋疲力尽正想喘息一下,却还得返场应命),但更多的非难是由于它把音乐的完整性给破坏无遗了。
      一八七五年,《罗安格林》在英伦首演,演到高潮部分,天鹅舟从天而降,这时观众却执意要求合唱曲再来一遍。瓦格纳苦心设计的戏剧与音乐效果都被糟蹋了。
      同样,曾一度大为流行的吉尔伯特与萨利文歌剧,就因为在演出中深受“安可尔”之害,弄得演出不能一气呵成,降低了它的艺术品格。
      海顿在自己的杂记本子上记下一件趣事。这是一七九二年访英时他亲眼目睹的。在科文特园的演出中,为了一段二重唱的“安可尔”,包厢与后座观众同不愿迁就的主持者,相持不下达一刻钟之久。终于还是再来一遍。其间,两位演员一会儿冲出台去要唱,一下子有被挡了回去,惶然不知所措。
      在法、意诸国,“安可尔”的滥用更是不成话。原义“再来一遍”变成了随意加演。有的歌剧明星,竟加唱一些同剧情风马牛不相及的流行歌曲。有的演员预先就在幕侧放好一架钢琴,掌声一起,便冲出台去,加唱小曲。
      一八四四年,在英国的一场音乐会中,亨德尔作的一首歌遭到没完没了的“安可尔”,弄得其他节目接不上去,只得宣布散场了事。
      于是有一种禁止“安可尔”的措施。
      一七九九年,海顿的《创世纪》在英演出。海报上印出了作者的告白:对于作品的“安可尔”,是作者的无尚荣幸。但为了作品的连贯性,敬请诸公还是免予“安可尔”为好。
      瓦格纳要搞歌剧革命,对于破坏艺术完整的传统习惯他是不能容忍的。他并不反对观众鼓掌,只要求大家理解:别指望作者、演者出来谢幕。在拜罗伊特节日演出中,他站起来声明了这一点,并带头鼓了掌。从此,拜罗伊特便有了规矩:第一幕后,肃静无哗;二、三幕终,可以鼓掌,此时,大幕拉开,展示舞台面。
(文章出自《乐迷闲话》作者:辛丰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2-11-8 14:31:51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正式曲目如果已经演得很好,安可就没必要了,如果安可演不好,反而破坏了音乐会的印象。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2-11-8 14:41:04 | 只看该作者
Encore翻译成”安可儿“,那是典型的英文翻译法文,法文的接近的读法是“昂高”。

题外话:辛丰年的文章很多夹杂着他自己的主观想法,不是太能接受的。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2-11-8 22:03:01 | 只看该作者
从此,拜罗伊特便有了规矩:第一幕后,肃静无哗;二、三幕终,可以鼓掌,此时,大幕拉开,展示舞台面。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2-11-8 11:52


我表示怀疑。有很多拜鲁伊特的录音资料在第一幕之后都有鼓掌。

不过我听说《帕西法尔》是不让鼓掌的,因为它是一出“宗教剧”。请了解内情的同志核实。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2-11-8 23:45:45 | 只看该作者
我表示怀疑。有很多拜鲁伊特的录音资料在第一幕之后都有鼓掌。

不过我听说《帕西法尔》是不让鼓掌的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11-8 22:03


查了一下,维基百科上就有:在拜鲁伊特就是《帕西法尔》第一幕结束后不能鼓掌(后面两幕可以鼓),其他歌剧没有这个规矩。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2-11-8 23:48:17 | 只看该作者
我表示怀疑。有很多拜鲁伊特的录音资料在第一幕之后都有鼓掌。

不过我听说《帕西法尔》是不让鼓掌的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2-11-8 22:03

辛丰年的文字应该是可考的,想必老爷子写这些文字是做了功课的。拜鲁伊特的历史事实离俺们也不是太远,不必考古学似的求证,但出处在哪里倒也的确伤脑筋。

不过,俺以为这都是些无伤大雅的音乐“插曲”,不必计较。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2-11-8 23:53:2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英文维基百科上关于帕西法尔这一传统的解释,看来误会很大啊,哈哈:

Applause during Parsifal
At Bayreuth performances audiences do not applaud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act. This tradition is the result of a misunderstanding arising from Wagner's desire at the premiere to maintain the serious mood of the opera. After much applause follow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acts, Wagner spoke to the audience and said that the cast would take no curtain calls until the end of the performance. This confused the audience, who remained silent at the end of the opera until Wagner addressed them again, saying that he did not mean that they could not applaud. After the performance Wagner complained "Now I don't know. Did the audience like it or not?" At following performances some believed that Wagner had wanted no applause until the very end, and there was silence after the first two acts. Eventually it became a Bayreuth tradition that no applause would be heard after the first act, but this was certainly not Wagner's idea. In fact during the first Bayreuth performances Wagner himself cried "Bravo!" as the Flower-maidens made their exit in the Second Act, only to be hissed by other members of the audience. At some theatres other than Bayreuth, applause and curtain-calls is normal practice after every act; other major theatres, including the Metropolitan Opera in New York, follow the Bayreuth custom.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2-11-9 06:50:03 | 只看该作者
对辛丰年谈音乐的文字,多年前说过不好听的话,他不是听出来的,是文字看出来的。对于启蒙有帮助,但对进阶,很可能带来是误导多于帮助。

欣赏音乐,更需要的是时间,是自己耐心多听,作品听到滚瓜烂熟;不需要多看文字介绍,尤其是文人写的东西,特别是一些东抄西抄,或是从英语俄语翻译过来的文字。这些二战之后英美俄抢夺话语权留下霸王声音,误导世界半个多世纪。辛丰年先生文字能力很强,但非常遗憾,他谈的音乐,受到俄罗斯音乐文化影响过大,这种影响造成的谬误不少。

很多现实问题,可以促成我们思考。如,试问为什么勃拉姆斯用民族音乐写成的作品,就不归于民族乐派?

按阿巴多的说法,西方的古典音乐,尤其是纯音乐作品,如器乐作品,其实就是以德国为中心的中欧那个很小的区域的音乐。最通俗的说法,古典音乐正宗是德奥为中心,副线是法国,其他都是围绕这个主流的旁枝末节。

换个角度看更清楚,更简单,如一本古典音乐专著,发展史,或作曲家,或作品,如果剔除德国为中心,还有法国,余下其他国家地区的还有多少篇幅、多少内容?!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2-11-9 07:5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舒存 的帖子

舒存老兄...好久没见了..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2-11-9 08:28:5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音乐,更需要的是时间,是自己耐心多听,作品听到滚瓜烂熟;不需要多看文字介绍,尤其是文人写的东西,特别是一些东抄西抄
舒存 发表于 2012-11-9 06:50


非常赞同舒存兄的观点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11-9 12:12:42 | 只看该作者
舒存是典型的唯德奥论,对这点非常不赞同。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6 21:55, Processed in 0.024434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