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相处的日子---之一
摘自《毛宇宽博客》http://blog.voc.com.cn/blog.php? ... og&itemid=48610
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相处的日子
──纪念这位小提琴一代巨擘访华30周年
大约是1993年,有一天丘建华兄从雪梨打来长途电话,兴高彩烈地告诉我,当地电视台播放了一套有关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文献影片,他在电视里看到我跟老奥排排坐打秋千的镜头。我一下楞住了,这个场面我真的一点也记不起来。建华兄很快便托人带来他拷贝的录影带,真是令我兴奋莫名,更勾起了我联翩的回忆。
我早就有意要把我所了解的奥伊斯特拉赫写下来,但一直疏懒没有动手,总觉得个很大的歉疚。奥伊斯特拉赫不仅是我十分崇敬的小提琴大师(我们许多人都亲昵地称他老奥),而且1957年,当他在中国作访问演出时,我更有幸担任他的译员,与他朝夕相处一段时日,彼此建立了很深的友情。屈指算来,转眼已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我决心抓住录影带激起的冲动,欣然命笔把一直深藏心底的回忆写出来。
在品评一个演奏家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将他跟其他同行加以比较。这种比较不论是否科学,是否出于主观偏爱,是否带有一时的冲动,但至少反映了若干真实。
1961年,维也纳报在评论奥伊斯特拉赫的时候说:他具有弗朗采斯卡蒂(注1)的技巧,米尔斯坦(注2)的潇洒,史顿(注3)的温馨、真情。”
美国报在评述奥伊斯特拉赫1959年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写道:“他把海菲兹(注4)的光辉技巧,史顿和米尔斯坦温暖饱满的声音,同一个真正伟大艺术家必需具备的博大精深的音乐理智和感情融为一体了。”
奥地利另`一家报纸则自问自答地说:“与小提琴的巨人们──海菲兹、史顿、米尔斯坦、梅纽因(注5)相较,奥伊斯特拉赫究竟站在怎样的位置上? 他与他们旗鼓相当,而由于观点不同,有人会认为,也许在某些方面他更略高一筹。举例说,他能够同海菲兹一样技巧完美,把握十足,但却更加温暖更加气息宽广。”
进行这样比较的不仅是一些报刊乐评,同行的大师亦复如此。1960年2月2日是克莱斯勒85寿诞,美国发表了一篇采访特写,报导了这位小提琴一代巨擘的谈话。克莱斯勒(注6)说:“在当代小提琴家当中,我最赞赏的是弗朗采斯卡蒂、海菲兹、米尔斯坦、史顿,而对奥伊斯特拉赫我更另眼相看,他拥有其他许多人都拥有的素质,但他却不去拉得过快...这在当今是很不寻常的,我们是生活在金钱和暴力肆虐的时代,尤其是速度超越一切的时代啊。”
1981年,我亲耳听见艾萨·史顿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舞台上谈到,他认为最杰出的三位小提琴家是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和米尔斯坦。我不必在这里继续列举了,我只想借用这点滴的历史性评价来唤起我我们的回忆,再一次让我们想到奥伊斯特拉赫在本世纪的小提琴家中一代伟人的崇高地位。关于他的演奏艺术,早有口皆碑,用不着我再多说无谓的空话。在本文中我主要只想从亲身经历出发写写舞台下的奥伊斯特拉赫,而且是以摆龙门阵的方式想到哪说到哪,海阔天空一番。
注1: 弗朗采斯卡蒂(Zino Fracescatti,1902-1991) 法国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他与以下几位均为二十世纪小提琴家的顶尖人物。
注2: 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1904-1992) 出生俄国的美国小提琴家。
注3: 史顿(Issac Stern,1924-2003) 出生俄国的美国小提琴家。
注4: 海菲兹(Jasha Heifetz,1901-1987) 出生俄国的美国小提琴家,获得“伟大小提琴家”的声誉。
注5: 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 美国小提琴家。
注6: 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 本世纪较老一辈的奥地利小提琴杰出大师。
1987年写于香港 发表于<音响之路>1994年香港 和 <爱乐>1996年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