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一交响曲》(提坦)
九部交响曲连起来看第一到第三乐章好像是引子一样。
第一乐章主题选自《流浪少年之歌》第2首《清晨我越过野》,马勒的交响曲一般情况下,主题出现四五小节后马上就用复调手法加以发展,而且经常是三个以上的旋律同时叠在一起,不看谱子很多时候不好分辨,马勒的复调和巴赫的复调又不一样,巴赫复调的主题、对题、答题如果不是在密接部分基本上能听出来,他们的性质差不多.马勒的复调就不一样了,有时三个不同性质的旋律叠在一起,比较难分辨。
第二乐章
这一乐章有人说是谐谑曲,有人分析是圆舞曲,我觉得也可能是小步舞曲,本来小步舞曲和谐谑曲有很多的密切联系,是贝多芬第一个将谐谑曲用在了奏鸣交响套里的,伯恩斯坦版的速度比较慢就更接近小步舞曲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的旋律有一点点的”俗”。
第三乐章
开始低音提琴独奏葬礼进行曲的旋律很像小调版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首法国歌谣。另外,很少有交响乐里用低音提琴来独奏的。我非常喜欢双簧管演奏的那段“吉普赛式的”乐队吹吹打打行进,这段旋律非常精彩,是典型马勒式的复调手法。接着出现的平静的旋律来自少年流浪者之歌第4首《在大路上有一棵菩提树》;在这里原来的F大调移到了G大调,这是内心平静的避风港。这段音乐好像马五那个小柔版的先现段,调性一样主奏乐器也一样,风格也接近。
第四乐章 乐章开始的一声呐喊揭开了马勒“人生”交响曲的序幕,交响曲真正的开始了,马勒交响曲的乐章开头都很吸引我,很多乐章开始部分都非常漂亮,如马三开始圆号部分,马五,马二等等,这个末乐章开始下行的动机不是马勒式的,我喜欢长号那个弱起上行的动机,典型的马勒式的动机,通常马勒的交响曲终曲乐章都比较大。 开始半音下行地狱动机可能来自李斯特《但丁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这个动机马勒用时值扩大来发展它, 接下去长号抗争动机、地狱动机以及弦乐音阶式的进行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经过不断抗争达到胜利的画面.当地狱动机再次出现时它已经很弱了,这个时候弦乐在降D大调出现了一段马勒式的“百感交集”的旋律。以前听马勒会在高潮的时候流泪,现在会在几个柔版的地方“失控”。 听马勒交响曲的时候会想到布鲁克纳,特别是声乐化的旋律,马勒作品受布鲁克纳和瓦格纳的影响很大。我特别喜欢马勒作品里的圆号,马勒的圆号经常被像“木管”一样使用,还有圆号的颤音这是其他作曲家很少用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