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80

查看

15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3-4-11 12:4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3-4-11 13:03 编辑



埃尔加的音乐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同时带有某些英国风格。他热爱英国的文化和自然风光,有时也赞颂大英帝国。为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他写了《加冕颂歌》(1902)。他的军队进行曲《威仪堂堂》第 1首(1901),多年来一直是新闻片中不列颠皇室镜头的必不可少的配乐,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他从英国民歌及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创作中充分体现英国民族风格;他结束了英国二百年来依附于德国和意大利音乐的附属地位,是英国音乐复兴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他将高雅脱俗的表达与流行风格相结合,作品旋律优美,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法技法高超,和声语言源自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带有瓦格纳式变化音的色彩,音乐性格既亲切又忧郁。 总而言之,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师徒PK】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2#
发表于 2013-4-9 19:10:3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3-4-9 19:19:06 | 只看该作者
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 作者:戴平

杜普雷这张唱片是爱乐者几乎人手一张的名盘。既列入TAS榜,又是企鹅三星带花,也就是说这是难得的演录俱佳的唱片。评说这张唱片的人和文章太多了,但我仍迫不及待地想说上几句,因为我太喜欢这张唱片了。

一般来说,大提琴的唱片,比起小提琴来说少的可怜。但是在有限的几部大提琴协奏曲曲目里,却有二首我最喜欢的曲子,一首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另一首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而喜欢埃乐加完全是因为杜普蕾的缘故。

大提琴,这种极富男人阳刚之气的乐器,一直是男人们的专属,像吉萨尔斯、费尔曼、托特里埃、傅里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如雷贯耳的大提琴演奏家无一不是男性。女性大提琴家少之又少,而有个性、有创见的女性大提琴家更是凤毛麟角,但是杜普蕾却是例外。作为托特里埃和罗斯特波洛维奇的学生,却没有笼罩在老师的光环下面,而是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全身心投入,饱满的激情与充满力和美的表现,这一切都体现在她演绎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

这支曲子是埃尔加献给去世的妻子的,也是作曲家毕一生之力创作的最后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爱尔加献给妻子的安魂曲和自己的“天鹅之歌”。整支曲子情感起伏很大,真挚,同时又充满哲思,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很难掌握,因此演来难度颇大。在这张唱片里,杜普蕾也用尽了一生的才华,演绎了这首千古绝唱。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把它列为此曲目的首选。我曾经听过这支曲子的很多版本,卡萨尔斯在EMI的版本,琴声质朴,文化底蕴深厚,但却有些暮气,罗斯特洛波维奇在EMI的录音, 压抑又充满激情,但却极富夸张,马友友在CBS的版本,抒情,优美,但却有些贵族气,不是特别投入,只有杜普蕾是全身心投入,甚至有些奋不顾身,既充满朝气,又不是女性的细腻表情,但并不是没有节制的放纵自己情感,显得颇有大度。实际上听她的演奏,那些所有的技巧、音色,音准等在其巨大感染力面前,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录音上说,这张唱片可以说是EMI公司录音的最高成就之一。大提琴质感非常好,音色超卓,泛音很美,再加上巴比罗利的坚强有力,富有激情的烘托,使整个音场宽广宏大。在慢板乐章中与杜普蕾一唱一和,互诉衷肠,极具感染力。另外这张唱片中还有英国著名歌唱家贝克演唱的“海景”,同样是精彩万分的演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张唱片的封套,一般来说,几大唱片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企业形象标志,像DG的黄色,DECCA的蓝色,而“EMI”则是以红色为基调的。但是这张唱片却出人意料的是以白色为基调的,我想这同样是唱片公司的一种深意蕴含其中。不能忽视的是EMI公司的正价盘,与同一唱片的中价盘,廉价盘,差距非常大,这张唱片曾分别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过。我曾经把它与杜普蕾的双张精选(中价)及杜普蕾六张全集(廉价)的同一曲目版本比较过,中价盘和廉价盘的声音差了许多,特别是大提琴温暖的音色失去了光泽,显得发暗,那些注重录音品质的发烧友,不可不察。因为这张唱片缘故使我喜欢上了杜普蕾和她的唱片。

我曾经看过一个关于杜普蕾的传纪片,她和钢琴家勃伦波依姆的金童玉女的爱情,令人称羡。显然有文章说,勃伦波依姆背叛了杜普蕾,至今英国人也没有原谅他。但不管怎么说,在他们二人一起录制的大量的唱片中,不乏精品。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那张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EMI),同样是琴瑟和鸣,抒情之作。还有一张杜普蕾演绎的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几乎是同一曲目的首选。在听了许多杜普蕾的唱片以后,老实说,她演绎的德沃夏克和海顿大提琴协奏曲便不能使我满意,与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有着距离,我更喜欢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德沃夏克和马友友的海顿。但是我仍收藏了她的不少唱片,不是为了版本比较,更多的是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火热生命,青春及过早的消逝。从她1973年患病以后,停止演奏到她1987年10月19日去世,她只活了42岁,而艺术生命才28岁,正是丰华正茂的时期呵!我不能想象如果杜普蕾现在还活着,她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白驹过隙,转眼间,杜普蕾离开我们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我感觉大提琴界人才凋零,老罗已经老了,马友友接过了杜普蕾的琴,却没有她的精神内涵,麦斯基已经在市场压力下,像是变成了穿着花哨的好莱坞的名星,而女大提琴家除了美女一般的哈诺依演奏的巴洛克,还值得一听,其余的就别提了。令人特感欣慰的是韩国出了一位张汉娜,她的那张柴可夫斯基的罗克克已经在唱片界引起轰动了。让我们等待着,看看她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欣喜。

建议喜爱杜普蕾的朋友看看她姐姐和弟弟写的书和根据此书拍的电影<狂恋大提琴>.一位被音乐扭曲了生活的天才,一位离不开音乐的天才。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3-4-9 19:40: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贝多芬和莫扎特所代表的德奥音乐光环,想必笼罩着众人心中的古典音乐,其闪耀的强度或许使人淡漠了大英帝国的光辉。其实,早在巴洛克时期,歌剧虽诞生于意大利,但英国的珀赛尔 (Purcell 1659-1695)别出心裁地将民间曲调与歌剧相结合,已在历史上留下了印记。而后,英国二字似乎淡出了古典音乐界将近200年,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期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印象乐派、表现主义、序列主义、新古典主义各流派相继涌现,埃尔加 (Edward Elgar 1857-1934)的出现重振了帝国风采,作曲家本人与皇室也有密切的联系,在世时被封为爵士,过世后英国交响乐团 (ESO)为他举办的2012埃尔加音乐节 (Elgar Festival 2012)也专门安排了与皇家仪式相关的音乐会。

创作领域,每位作曲家似乎都在追求着自身的不可替代,以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执着于挖掘空白领域,以巴托克为代表的新民族主义执着于振兴民族精神,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执着于现代语汇诠释古典题材。而埃尔加身上找不到鲜明的个人标签,他的音乐是传统的延续,即便如此,作曲家对于英国乐派有着独到的见解,并不是复制珀塞尔的音乐时代,而具备晚期浪漫主义的浓烈色彩,与同期的马勒一样从未写过歌剧作品,却以歌剧化的手法谱写交响乐。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20世纪第一部重要的大提琴协奏曲作品,写于作曲家62岁那年,也是其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可与德弗札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相媲美。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3-4-9 19:43:51 | 只看该作者
苦难的产物

作为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却毫不浪漫,该曲作于战争期间,这是人类社会中最悲惨的事件,毁灭人们的生活和事业,给无数人带来巨大的苦难,该曲正是战争影响下的产物。1914至1918年,战争的接连不断,埃尔加陷入悲伤与痛苦之中,那时的他认为“一切愉快、美好、纯洁和甜蜜的东西都一去不复返了。”他的精神世界显得十分疲惫,那时的他在僻静而安宁的马尔文山租了一座别墅,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渐渐恢复健康并开始潜心写作了。常规的大提琴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而埃尔加开先河地突破曲式束缚,设定为四个乐章。但并不影响全曲的连贯性,由幻想曲风格展开,如同单乐章一般顺畅而下。战争的阴影,事业的下滑,经济的困窘,友人的离世,爱人的重病,内心的凄凉与孤苦则化为作曲家笔下的音符。

晚年消极的世界观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涵盖了浓郁的哀伤,作曲家本人将该曲比喻为“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一战后的埃尔加对待生活如同盛年已过,不堪回首的老人。这种对于过往的思绪,在慢板乐章和悲哀而缓慢的音乐中达到了高峰。如同安魂曲一般,不只是为了纪念战场上的死者而写的,还是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毁灭而作,更是埃尔加对于战争生活和艺术方式的完结。埃尔加于1918年10月在伦敦开始创作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其主要部分是在乡村别墅里完成的。作曲家本人对于自己的创作深感满意,曾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我即将完成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一部真正的大型作品,我认为它是成功的,是有生命力的。”由于排练时间过短,《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首演是失败的,一开始并未取得认可,直到世界上来自西班牙最伟大的大提琴家怕卡洛·卡萨尔斯公开演出这首曲子,并录制了唱片,人们逐渐把它列为所有大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3-4-9 21:24:5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3-4-9 21:39:04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谈谈两个版本的PK: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有两个最有名的版本,就是杜普雷和托特里埃的。托特里埃是杜普雷的指导老师,杜普雷另外有自己专门的老师,后来在她生病之后,杜普雷把自己的老师介绍给了加拿大著名女大提琴家哈诺伊。

先谈演绎,杜普雷的风格与托特里埃的差别是比较大的。杜普雷的演绎是全身心的投入,感情高昂和激动,散发着无限的情感魅力。杜普雷的演绎充满无限的悲伤,既深情又投入。整部作品被浓郁的激情所支配。而每每演奏慢板乐章时,听众如同被这忧郁的旋律撕搅一般,杜普蕾本人称它为“凝结的泪珠”。而托特里埃的版本是不同的,他的情感比较有节制。这部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是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而托特里埃的演奏是一种倾向于古典主义的诠释。从作品效果来说,杜普雷的演绎更加打动人心,那时真正的人琴合一的激情演绎。

从录音效果来说,杜普雷的CD版本都要比托特里埃的LP更加发烧的,这张是TAS名片,也是企鹅极其推荐的版本。听听那种强烈的琴腔共鸣,就知道什么是发烧了。

总的来说,虽然杜普雷与托特里埃的版本风格不同,但杜普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部作品已经成为杜普雷的代名词,也是公认杜普雷最出色的大提琴作品。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3-4-9 22:32:3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杜普蕾的《埃尔加大协》,我的聆听感受就是“燃烧”,她是燃烧自己的生命,燃烧中铸就炙烈的情感。将巴比罗利指挥的版本与她与夫君巴伦博伊姆合作的版本比较一下,实际上后一个版本除了她仍然是燃烧着挥洒自己的生命汁液,而巴伦比起巴比罗利而是矜持一些而且中规中矩了许多,反倒是老大师更能呼应杜普蕾。不过,同张唱片中巴伦指挥的《谜语变奏曲》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附加的海景很不错的  发表于 2013-4-10 16:54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3-4-10 08:40: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4-9 21:24

不客气,呵呵。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3-4-10 08:41:5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杜普蕾的《埃尔加大协》,我的聆听感受就是“燃烧”,她是燃烧自己的生命,燃烧中铸就炙烈的情感。将巴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4-9 22:32

杜普雷这张埃尔加是人人都应该收藏的,这样演录俱佳的唱片很少见的。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3-4-11 12:32:29 | 只看该作者
视频: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大提琴 杜普蕾 指挥 巴伦鲍伊姆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3-4-11 12:52:46 | 只看该作者
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创作始末【转贴】

埃尔加的大多数音乐都作于1890年至1914年间,正是一战前欧洲艺术繁荣的时候。他的《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杰隆修斯之梦》(The Dream of Gerontius)以及两部交响曲和叶芝(W. B. Yeats)及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诗、和高尔斯华娞(John Galsworthy)及萧伯纳(Goerge Bernard Shaw)的戏剧、和理查·施特劳斯及普契尼的音乐属于同一个世界。这些艺术家虽然在1914年之后都有新作,但是生养他们的那个世界一去不返。
战争的规模仿佛末日来临,而且在它来临之前,几乎没有人想到过这种毁灭性的可能。例如,在英国,公众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形成于布尔战争(Boer War)。这场历时两年半的战争中,共22000名士兵阵亡。然而,在一战当中,仅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the Somme)的第一天就差不多死了这么多人。在四年的战争中,英帝国共有90万人丧生——除男性以外,还有许多作为随军护士的女性。D·H·劳伦斯在1916年写道,他觉得两千年的文明在自己眼前崩溃:“过去的事物,这么多的美和情感,都正在逝去,而没有新的事物来到:上帝啊,我为此心神俱碎。”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23:37, Processed in 0.038927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