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133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go

【“指挥神童”马泽尔指挥】你不得不看的交响音画巨作

1#
发表于 2016-8-4 17:35:2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权萌萌~喵~ 于 2016-8-4 17:38 编辑


洛林·马泽尔(1930年- 2014年),法裔美籍指挥家,人称“指挥神童”,也是现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指挥大师之一。

马泽尔的指挥不仅激情四射,而且也具有深刻的哲理,因此他是世界乐坛上最为看好的一位指挥家。

马泽尔认为:指挥棒的技巧必须来自于音乐而不是附加在音乐之上的东西。
在当代指挥家中,马泽尔堪称音乐鬼才,在过去30多年指挥生涯中,他指挥100多个乐团演出超过4000场次的歌剧及音乐会,所指挥录制的唱片获奖更是无数。

据说他有对生谱一读就能熟记的能力,甚至能背谱指挥整部歌剧。他的指挥动作直接干脆,音乐处理上经常奇峰突起,有极为强烈的对比,曲目之广泛令人惊叹。

除指挥之外,他还是位作曲家、小提琴家、电视总监、艺术家、音乐行政管理官员、作家,多才多艺,德高望重。





《罗马的松树》有四个场景,令人激动的第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鲍格才家族的别墅里玩耍,突然场景转换到一个地下墓穴的入口,在墓穴深处发现了罗马教皇的三圣颂。

第三个场景描写了月光照在珈尼库伦山上,在淡淡的音乐背景下,传来着夜莺的鸣叫,这个效果是在音乐会现场播放录音实现的,这也是这部作品最特别的段落。

最后,从著名的亚壁古道上传来了作为领军曲的进行曲,好像向首都胜利进军一样。

雷斯皮基创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渐强的形式,开始在很远的地方听到了军队的声音,然后慢慢地带到视觉中,好像是一大队军队从远处走来,十分辉煌、壮丽。

精彩的结局把该剧推向了引人注目的高潮。



得益于第一部《罗马的喷泉》的巨大成功,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有关罗马传奇的第二部交响音诗《罗马的松树》于1924年问世了。

在罗马,第二个引起雷斯庇基兴趣的就是那些苍劲的百年古松。如同喷泉一样,这些松树也是历史的见证者。雷斯庇基正是想借这些松树来再现昔日罗马帝国的荣耀。

这一次雷斯庇基并不仅仅想用音乐来描述场景,而是进一步想通过场景来激发人们的想象。




全曲共由四部分组成:




1 movt. 《波尔格塞别墅的松树》

音乐在欢腾雀跃的气氛中开始, 波尔格塞别墅的松树下,一群顽童在嬉戏,他们玩打仗的游戏,并陶醉于各自的欢叫声和松林里的清新空气之中。
乐曲以一个短小而辉煌的引子开始,在这个背景上,大提琴、大管、法国号和英国管呈示出一个洋溢着幸福情调的主题。

乐章有两处不同于传统的配器手法:虚实音组合音色和逆向组合音色。通过虚实音组合音色,产生出亦虚亦实的感觉;而通过逆向组合音色的方法,作曲家又营造了一种各乐器间声部界限模糊、音响融为一片的宽带状音色效果,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配器法的特殊音色效果。



2 movt. 《地下古墓旁的松树》

刚刚还在喧嚣沸腾的狂热音响骤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的一个短小缓慢的引子使音乐进入了第二乐章。

主题由四支圆号相隔两个八度演奏,采用纯音色的组合,仿佛是对远古时代的怀念,这个主题的色彩极其神秘而黑暗,这种虚无缥缈的风韵也正是雷斯庇基的独特风格。

乐曲的A乐段两乐句由于配器的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画面。

第一乐句采用了纯音色的组合(弦乐组加弱音器演奏的组合和四支圆号的组合),第二乐句在被重复的过程中通过乐队织体、音色的变化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画面,第十小节加入锣,使这段音乐中的神秘色彩再次得到加强,从而生动地展现出墓穴的石板上摇曳着的百年老松的身影。



3 movt. 《亚尼库伦山的松树》

音乐一开始便是一声轻微的锣声,接着在钢琴短小的前奏之后,单簧管奏出一段美妙的主题旋律,描绘出静谧而优美的田园景色。

此乐章除采用了逆向组合音色的手法外更突出的是采用了后来被称为偶然音乐的手法。

作者有意混淆各声部音高关系的排列方式使各声部交织在一起,使各乐器间声部界限模糊。音响融为一片。营造了一种宽带状音色效果,加上异调配置的和声更使这一部分音乐色彩扑朔迷离。

乐章的结束部分很有特色。在加弱音器的弦乐器描画下,仿佛在罗马夜空中升起夜雾般的颤栗而极其透明的背景上,传来一阵阵夜莺的歌声,竖琴轻声加入主题旋律并伴随夜莺的啼鸣逐渐消逝。

有关在这一乐章的配器中采用夜莺啼鸣的留声机唱片,在当时曾引起不少议论,但雷斯庇基坚持认为:“没有一种管乐器的结合能完美地模仿出夜莺的叫声,甚至花腔女高音也无法产生一个毫不做作的自然效果。”
这样的配器手法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4 movt. 《罗马大道上的松树》

罗马大道又称为阿皮亚大道,罗马军队曾经无数次从这条路上经过,雷斯庇基在这一乐章中展现了对往昔荣耀的幻想:清晨,古罗马阿皮亚大道上弥漫着朝雾,路旁分立着一棵棵挺拔的松树,犹如列队的哨兵一般。数百年来,勇士们踏着这条古代大道向前迈进,并载誉而归,为他们那魅人的城市增添荣光。

音乐一开始是定音鼓、钢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拨奏奏出的一个节奏音型,它象征着行进中的罗马军队的脚步声,这一节奏不间断地逐渐加强,表现出由弱到强,由远及近的效果。

在传统配器手法基础上有所创新是《罗马的松树》最有价值之处,雷斯庇基在创作中既没有死守传统不求创新,也没有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而忘记传统。他融汇了前代优秀的创作手法并赋予自己独特的创作语汇,为我们描绘了罗马松树那富有生命力的音乐世界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是一部酝酿、构思、写作达十五年之久,却依然没有最后完成的作品。

1860年9月,作曲家受曼顿剧本《女巫》中一段情节的启发,开始写作一首管弦乐曲。

1867年,圣约翰节(7月5日)前夜,穆索尔斯基完成了管弦乐曲《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这部作品受到巴拉基列夫的批评,穆索尔斯基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忘不了他写作一个作品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和感觉上的回忆,增温了他对自己判断力的信心。我写作这部作品已尽全力,除了打击乐用法不妥应许修改外,其余的,我都不准备改动了。”

1871年冬,圣彼得堡国家剧院准备上演歌舞剧《姆拉达》。在第三幕后半场,黑暗之神在三个山峰中出现的场景中,穆索尔斯基准备用上那首搁置已久的旧作,并改写为一首带有合唱的管弦乐曲。但由于歌舞剧夭折,穆索尔斯基的音乐又没有获得演出的机会。



1874年,在歌剧《索洛钦市集》中他再次运用这部命运多舛的作品作为间奏曲,描绘一个青年农民 梦中的幻境。但是,这部歌剧最终也没有完成。间奏曲也只是没有配器的钢琴谱。

十五年中,这部作品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穆索尔斯基去世之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用两年时间 加以整理、编配,才最终实现了自己朋友的生前宿愿。

1886 年10 月27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俄罗斯管弦乐音乐会上,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指挥首演,大获成功。此后,交响音画《荒山之夜》作为穆索尔斯基的一部代表作,得以广泛流传。

这部音画的总谱扉页,标有乐曲的文字说明:“阴惨的声音从地下涌上来。女妖们尖啸着出现。然后,黑暗之神车尔诺勃格上场。众妖对魔王进行礼赞和祭奠。妖魔狂欢作乐。狂欢高潮之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群妖立即通逃离散......此刻,天已破晓。”

小提琴用快速而微弱的三连音型,烘衬出一阵喧闹的嗡嗡声,仿佛从管弦乐队中缓缓升起一层阴惨的暗雾,妖魔也从地下涌了上来。

低音弦乐的沉重顿音是它们粗野笨拙的脚步,木管由弱而强的滑动乐句是它的狂虐的尖叫。冷夜中的荒山,变成了一个妖魔横行的王国。

而后,弦乐和木管乐强奏出一串单调的音型。不协和的音响,犹如群妖向魔王鼓掌和欢呼。这时, 黑暗之神享尔诺勃格凛然登场!长号、大号、大管以及低音弦乐齐奏出一个威严的音调,浑厚略重的音色和低沉下行的音符,简洁地勾画出这个把大地投入黑暗的恶魔形象。

在一个音潮的急剧收束中,瞬间的静寂引来群妖蜂至;魔王也再次登场。但再现的音响已提高半音, 造成鲜明的色调上的对比,显示出妖魔力量的再度增长与蔓延。

两声响亮的和弦,像一双有力的巨手,拉开群妖狂舞的帷幕。它们向黑暗之神顶礼膜拜,它们疯狂地欢宴歌舞。

在低音弦乐震音和大号长音背景下,第二小提琴用带装饰音的强奏拉出呆滞的音符,木管乐在高音区吹出尖锐的附点切分短音。在妖魔的呼号失啸中,享尔诺勃格从单簧管与双簧管上兴奋地作出呼应。

这个谐谑的民间音调显示出俄罗斯神话中的明快气息。很快,它就冲破荒山的阴霾雾霭,跑向整个管弦乐队。有时,它竟抛掉过于暴烈的切分节奏,用更柔和的音调出现在木管温暖的音色中。但是,群妖的怪叫和飞掠的旋风,又汇成妖魔狂舞的混乱场面。木管用顿音奏出怪诞的音调,刻画了群妖丑态。

接着,它们在颤动的音调中狂笑着,向黑暗之神享尔诺勃格跑去,并以进行曲般的步伐向魔王致敬。 这个由铜管组奏出的主题,带有端庄虔诚的意味,正如标题所示,这是“众妖对魔王进行礼赞和祭奠。

在群妖赞颂声中,黑暗之神从木管组唱出温馨悠长的旋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从湍动的音型中吐出飘飞的云霞。刹时间便把魔王打扮得高大而神圣。
接着,乐曲再现出群妖狂舞的狰狞情态。复奏的主题,配器更加丰满,力度也愈益增强。在管弦 队的强烈全奏中,群魔狂舞欢宴达到高潮。荒寒的山野变成炽热的狂欢世界。

在一声有力的长音轰鸣中,小提琴以半音急驰下行,像是预兆要发生什么变故,人们惊魂未定地等待着......这时,远处教堂响起六下钟声,大提琴清亮的泛音,木管乐朦胧的和声,小提琴轻柔的音型,以及坚琴明澈的琶音,在管弦的群山之中,升起破晓的一片曙色。单簧管用那甜美而悠扬的音色奏出具有乌克兰民间音调的抒情音乐。

光明的旋律显示出阳光普照下的人间无限美好。青年农民在晨光中苏醒。疯狂的妖魔早已遁逃无踪。 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原来是一个怪诞的梦。交响音画在D大调明澄、宁静的和弦中告终。

在穆索尔斯基的世界里,生活的盲目和致命的力量是那么真切,那么吓人。在他的创作物中存在 着这种不可遏制的,摧毁一切的力量。但是,作曲家的音乐并不在于这种暴烈的外在描摹。

在《荒山之夜》 中,穆索尔斯基通过梦境与现实、鬼魅与人世、寒夜与黎明的鲜明对照,表达出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管弦乐曲所充分着墨的群妖狂欢场面,不过是对美好世俗生活的一个强烈的反衬而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7-4-3 20:09:20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西班牙随想曲呢?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7 05:55, Processed in 0.022297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