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6308

查看

13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音响三大要素

1#
发表于 2007-4-4 23:23:2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也许应该叫做听音三要素,现在这么叫,只是个习惯。HiFi音响听什么?HiFi音响与一般音响有什么不同?或者说,HiFi系统重播音源与以往的“高级”收音机或录放机,他们的声音差别在哪里?一种观点认为,HiFi或者Hi-end系统,主要是听声像。声像的要求十分苛刻,具体体现在音场、解析度、弱信号再现能力和质感等多个方面。通俗地说,HiF音响可以带给听音者,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音色美靓,同时还能带来一个活生生的声像。

鉴别音响的声音好与不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究竟该听什么什么,注意什么,专业与发烧的各有自己的要素。从HiF音响的角度来说,值得重视的,有很多方面,不仅只是个声像。有高人罗列出若干要素,其中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台湾的音响20要。其实翻开音响杂志,打开音响网页,总有人在谈论,各种词语,把这个问题搞的异常复杂,甚至连方向都搞不清。我们提倡把事情简单而不是复杂,所以,这里所关注的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07-4-4 23:24:06 | 只看该作者

廿要

20要已经有过几次排序了。其中的一次排序是:1音质,2音色,3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4音场,5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6透明感,7层次感,8定位感,9活生感,10结像力与形体感,11解析力,12速度感与瞬时反应,13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14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15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16细节再生,17空间感,18整体平衡性,19器材个性,20搭配。

最新的排序,也是从音质、音色开始, 3高频甜美度,4中频饱满度,5低频扎实度,6音场,7密度与重量感,8透明感,9层次,10定位,11活生感,12形体与结像,13解吸力,14速度与瞬态反映,15强弱对比与动态,16乐器与人声大小比例,17质感与空气感,18细节再生,19空间感等,最后结果是整体平衡性,也是20个要素。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07-4-4 23:25:03 | 只看该作者

归类

音响20要的内容,基本还是个汉化了的听音观点,据说已经把一些复杂的东西简练了。在二个20要的排序中,前一个显然为媒体而归纳的因素更多;后一个排序,似乎注重了兼顾实用,所以,没有把器材个性、搭配推荐等这类都列入要素了。有人对这个排序做过批评,不过更多的还是咬文嚼字,偏重于对细小之处的讲究,并没有列出什么听音的新内容。也许有的朋友认为这些要素还不够,果真不满意的话,尽可以自己添加,或者删减。

个人的观点,姑且以这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要素,当作基本来看待。对于我这样的笨人来说,现在搞的这个20要,似乎还是复杂了一点,常常为不能背书,无法记忆而烦恼。本着化复杂为简单的习惯,便于掌握,便于实用的目的,再把这诸多要素,归结为如下三大方面。这个归结,纯粹个人一时之念头,不妥请指正。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07-4-4 23:32:45 | 只看该作者

内容

音场:音场宽深,层次,定位,空间感,乐器与人声大小比例,形体感与结像力等。
音响:频段表现,速度与瞬态反映,强弱对比与动态,解吸力,整体平衡性等。
音色:音质音色,细节再生,活生感,透明感,密度与重量感,空气感,质感等。

○频段表现指,高频甜美度,中频饱满度,低频扎实度。

http://lts.bbs.net/bbs/02/3369.html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07-4-4 23:3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因

之所以把音色列为三要素之一,因为音色从一开始,就是音响最主要的聆听要素。尽管现在常常被我们忽略,事实上他非常重要。自从有人发现把音箱从后墙“拉”出来,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的听音空间,“音场”这个名词就被当作最时尚,一直延续到今天,同时也作为新音响最重要的标志。过去一直充当音响最主要要素的音色,似乎不再为人们所重视了,甚至经常被音响高手和行家与各种失真联系在一起。

大家对音场和音响的重要性都有共识,但不重视音色的现实,使音响走了弯路。往往音场很好,声音很HiFi,但声音不好听,甚至很难听。于是怀疑音响真而不靓,靓而不真,搞得迷迷糊糊,陷于怪圈,不能自拔。看来很有必要强调一下音色在其中的重要性。音响产品分类,以音箱来说,一种按声音擅长特点的实用分类,分为音场型与音响型。借用类似说法,把音响诸多要素归入音场和音响,再刻意强调一下音色,把他们并列,由此形成音响三大要素。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07-4-4 23:34:11 | 只看该作者

说明

音色是个并不容易把握的要素。音响中的很多名词,在各交叉学科中称谓有所不同。声学上有把音色称为音品的,音乐上又有把音质与音色等同的。其实,色彩是无法被声音传递的,音色只是个习惯的说法。音色可以依靠频谱来鉴别的,但是,视觉替代不了听觉,仪器替代不了人耳。音色包含了他与基音和泛音的关系,音响中的音色听音,不仅包含了固定的,还包含了变化的听音。固定的,可以有一个规范的操作,微妙变化的,需要人脑参与鉴别,尤其是音乐的,听音时特别强调的就是微妙变化。

列入其中的细节再生,活生感,透明感,密度与重量感,空气感,质感等,都直接影响到音色。他们涉及各方面细节的听音,可以认为是微妙变化的组成部分。所谓细节听音,指的是聆听小信号或低电频的音乐,或是音乐内部结构中单独乐器的音色,以及在任意电平值时声音的瞬态反映状况。所以也有人用了这个词:音乐细节再现。我们应该明白,音乐之所以成为音响听音的重要环节,更大意义上就在于其中这种复杂多变的音色。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07-4-5 17:31:01 | 只看该作者

特性

HiFi听音,不仅仅聆听大小,强弱,明暗,还要注意声音的轻重,清浊,疏密,从复杂的音响中,分辨出声音从高到低的叠置,以及各种音色织体的变化。声音层次的这个分辨水平,与每个人的听音水平有直接关系,它的提高,严格来说需要视听练耳,对一般爱好来说,很大程度上无法脱离现场听音的锻炼。

如果说声源分布是横向的、固定的,那么声音层次则是纵向的、变化的。一个良好的声源分布,可以准确判断乐器所处的位置及前后关系,产生宽度深度感,对某件乐器来说,还可以产生前后、左右,或背后的临场感。听音所强调的声音层次,指的是音色的微妙变化,所谓浓墨重彩的层次感,并非仅是某一乐器前后所处的位置。他有如绘画中运用细致的明暗并置法,创造出的透明效果,使得平面也能产生立体的真实感。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07-4-5 17:31:35 | 只看该作者

记忆

音响三要素的记忆,有一种简洁办法,记住音色本身所涉及的3个方面。打个比喻,就像一张黑白照片,不能只有黑白二色。黑白照片效果如何,影响最大的,不是黑色和白色,而是灰色。只有黑白色,对比过于强烈,无法形成视觉上的真实感、立体感,也就缺少了视觉的冲击力。所以,必须有第三种灰色。需要明白的是,灰色不是一种,而有多种。多种灰色,带来了黑白照片的真实感、立体感。音场和音响,有如黑白二色,容易辨析;变化多端的灰色,就像音色,容易被忽略,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更应该注意的。

可以人为的把物理性指标,界定为音响固有的内涵,把虚拟的音像界定为音场的内容,把音乐的音响性,归结其自身的音色。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音响的整体平衡性,就是声音的归宿。音场、音响和音色,可以做为我们认识声音的立足点。音色是基础,音场是过程,音响是结论。最后达到的结果,也可以说就是音像。没有音色做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结果。在追求音场与音响过程中,不要忽略了音色这个不该忽略的基础。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07-4-5 17:32:15 | 只看该作者

忠言

最后说二句。听音以古典音乐为主的,讲究的是高保真。原声是可以参照和对比听音的,常听多听,有助于提高听觉水平。最好途径是现场,例如,小提琴的差异,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从音响系统中区分,现场却非常容易实现,尤其是弦乐的群感。不要认为古典音乐演绎有不同风格,乐器有音色差异,声音就没有标准。古典音乐的标准音色,依我之见是以德国声为基础的,以交响乐来说,追求弦乐包裹着铜管的效果。当然,也可以自己确立另一个听音坐标。不能笼统地说这种声音就是温暖和饱满,但必定包含其中。还有其他的认识与感知,惟有现场才能获得。

这并不是对其他类型音乐存在偏见与排斥,而是出于个人习惯,更是处于现状。不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通常会选择其他音乐,一般会首选人声。从考量音响角度来看,人声无法与器乐相比。选择电声音乐,困惑在于声音是“做”出来的,缺少客观参照标准,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听音的挑战更大。不听古典音乐的,最好是选择爵士音乐、民乐这种原声的音乐,但多缺乏大场面。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古典音乐的听音是一种必须。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07-4-5 17:48:57 | 只看该作者
赞同!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8-1 22:23:30 | 只看该作者
再学习······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8-2 08:40:37 | 只看该作者
想了解下:许多朋友认为听一个系统的声音表现,重点在于音乐的意境、音乐的内涵、表演者(包括唱、拉、弹等)的表情。同一张碟,在不同的系统,其表达出来的意境、内涵、表情相差是非常大的,这又不知与20要素如何贴上边呢?请指点。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8 18:07, Processed in 0.030064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