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6776

查看

40

回复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1-1-17 10:57:01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这四位不可动摇的位置,西贝柳斯和拉罗两位也不可忽略!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1-17 10:22:41 | 只看该作者
正在听格雷米奥的四大小协,大卫,海菲兹,郑京和的都有。开始听就受到传统说法的熏陶,久之,心中已经确立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这四位不可动摇的位置,西贝柳斯候补。即使听到了其他顺耳的小鞋,也不敢冒然撼动传统,从各方面也讲不明白,也没这水平。

使用道具 TOP

您心目中的小提琴协奏曲

3#
发表于 2011-1-17 09:03:4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1-17 20:51 编辑

传统的说法众所周知: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

我先选我心目中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

朋友:您会怎样选呢?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1-17 14:55:00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
和柴可夫斯基。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1-1-17 15:56:19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换个标题,四大之外你选择你的四大?或者如果在四大之内必须删除一个改成三大,你选择删哪个?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1-17 18:13:51 | 只看该作者
俺喜欢舒曼和西贝小鞋胜过其他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1-17 20:34:45 | 只看该作者
《不谈四大》。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1-17 20:38:53 | 只看该作者
成天介在网上不断有网友发贴子谈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类的话题,感觉都已经耳朵磨出茧子来了。我呢,近一个月来,一次“四大”也未听过,倒是沉浸在德沃夏克、布鲁赫、拉罗、圣-桑、舒曼、维尼亚夫斯基这些“非重量级”小提琴协奏曲中。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Max Bruch(1838~1920),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作有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苏格兰幻想曲》留于后人,其中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自门德尔松之后被演奏得最多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因而特别著名,与《苏格兰幻想曲》一并成为他的代表作。G小调第一号的旋律多少带有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手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三乐章,但是如从一般协奏曲形式来看,却相当的自由,甚至有些人还把第一乐章当做前奏曲;Leopold Auer也说,这阕协奏曲所以会如此的大受世人喜爱,不外是因为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采取自由的形式,以及技巧上虽然不很容易,也不至于过分艰难之故。这部协奏曲本身就是献给当时德国的小提琴巨匠约阿西姆的,虽然1866年的首演不是由约阿西姆担纲,但约阿西姆在很多场合还是多次演奏了这部协奏曲,以及因为有美妙非凡的旋律及必要考量提琴家的难度,所以自乐曲问世以来,自凡史上大小小提琴家都对这部协奏曲爱不释手。上自克莱斯勒(Eugene Goossens/The Royal Albert Hall Orchestra,录音年代不详)、海飞兹、米尔斯坦、艾尔曼、梅纽因的老一辈小提琴家,下至郑京和、林昭亮、贝尔等近二十年活跃于乐坛的中青年提琴家都留下了他们的录音,其中,米尔斯坦大概是留下录音最多的一个。这首协奏曲说来结构简单,旋律丰满、富有歌唱性,没有什么深奥的结构和内涵什么思想性,大概很多人以为很容易掏巧,实际上,这部曲子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必须将三个乐章处理得风格统一而又有对比还是很需要编排一下的(斯特恩1956年的演奏就有流于形式、平铺直叙而无兴奋点的毛病);同时,这部曲子,第一、第三乐章应该是奏鸣曲式中的快板乐章,但写出来的却是感觉却是作为乐章副部主题的旋律性和歌唱性一点都不亚于第二乐章,与主部主题的雄壮、激昂形成极强的对比,这里面的起承转和是很难处理好的。至于拥有最柔美歌唱性旋律的第二乐章,更是考量提琴家音色及感情深入的把握能力的,好的演奏应该是低声的深情地吟唱,带有丰富的冥想,色彩是朦胧的而又有时是透明的。海飞兹、奥伊斯特拉赫、米尔斯坦的几个演奏都是有极强的感染力的,其中,以海飞兹的对感情的深度及速度、音色的控制是最中性的和从容不迫的;米尔斯坦的有些微滥情至怨诉不能自拔了;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介于两者之间;梅纽因的应该被视为这位天才少年的一次少年老成之作,具有梅纽因最美的音色和最清新的思维。
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
布鲁赫的为小提琴和竖琴主奏的《苏格兰幻想曲》,是他在1879-80年创作的。布鲁赫对苏格兰一向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据说创作这部作品是读了苏格兰文豪Walter Scott(1771~1832)的作品后有感而发。在创作这部作品期间,布鲁赫又到苏格兰旅行了两次,1880年,布鲁赫还在英国巴里摩尔交响乐团担任指挥,所以有充分的机会采撷苏格兰的人文风情和民间旋律。他在各个乐章中都有采用苏格兰古老的民谣和旋律,创作出了这部有着序曲和四个乐章、由小提琴和竖琴主奏、管弦乐队协奏的幻想曲。其中的竖琴,实际上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主奏地位,而是当做点缀及配器色彩上的需要。整个乐曲充满了梦幻性,旋律甘甜而优美,可以说是更女性化了的门德尔松的风格。其中的小提琴写法,有着十分艰难的技巧和需要有很好的音色控制,与最顶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小提琴写作比较丝毫不逊,而且乐队织体的写作也是十分成熟而完美。这部作品,题献给了十九世纪末的西班牙天才小提琴家Pablo Sarasatte,并有萨拉萨蒂在18809月在汉堡首演。但,此后,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部作品很少在音乐会上获得演奏的机会,许多著名小提琴家似乎从来没有碰过这部准小提琴协奏曲,可能与这部作品有些太甜美而发腻有关。但史上,海飞兹却特别专爱这部作品,多次在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并且录制了他的流芳百世的唱片,虽然此时海飞兹已是60岁了,但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录音中海飞兹保持了20-30年代的清秀、纯美的天鹅绒般的音色,同时,这个演奏为什么永久地立于巅峰之上,还在于海飞兹的独特演奏风格和处理,在这里他摒弃了多愁善感的过于敏感,指法清晰,海飞兹的“冷”,在这里用的恰到好处,远较他的贝多芬、勃拉姆斯成功,显现出一种清秀的冷艳之美,而在终乐章中,海飞兹又有雄浑而从容不迫的表现。在海飞兹之后,最成功的演奏大概就是林昭亮的演奏了。
布鲁赫一生作有三部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年,题献给萨拉萨蒂。这是一部体现小提琴至难技巧的作品。当时出版社限定只有购买这部作品的管弦乐总谱及小提琴分谱者,才允许公开演奏这部协奏曲,所以一直以来,只有很小的一些圈内人士知晓这部作品,从而限制了这部作品的推广。
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的第一乐章篇幅最长,占全曲一半时间。一反一半协奏曲的惯例,第一乐章为慢板乐章,小提琴的主题舒缓而充满哀愁味,小提琴的华彩乐断位于呈示部之后,在舒缓的旋律之上需由小提琴作出丰富技巧化的装饰奏。第二乐章极短,宣叙调,具有将乐曲带入第三乐章的序奏般任务的短乐章。终曲乐章是唯一的快板乐章,小提琴的艰难技巧就在这一乐章中,但说实在的,比较缺乏音乐的魅力,但甚能体现演奏者的神奇技巧。
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最大的原因就是布鲁赫的旋律写作缺乏《g小调第一号》和《苏格兰幻想曲》那样丰富的美感,这部作品很少有小提琴家愿意在音乐会上演奏和灌录唱片。
我所见到的几个可数的录音中有Perlman1976年的唱片,我不是很喜欢。


Edouard Lalo(1823~1892)现在最知名的作品大概就是《西班牙交响曲》(Op.21)了,这是一部冠名非常奇特的名至实归的小提琴协奏曲,而拉罗实际上写有一部冠名为《小提琴协奏曲》的,为F大调(Op.20),除此之外,拉罗还写有其它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分别取名为《俄罗斯协奏曲》(Op.29)、《挪威幻想曲》。这其中其余几部由于在乐曲结构对比上、主奏乐器的处理上都不甚精彩,虽然它们都题献给了当时西班牙的著名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还是渐渐被人遗忘,只有《西班牙交响曲》由于很好地将西班牙色调十分贴切地揉和了浪漫的结构与优雅的曲趣,深受萨拉萨蒂本人推崇、并由之获得世界公认喜爱。(另外熟悉音乐史的朋友就知道:拉罗实际上是生活在法国的自祖父辈起就是西班牙人的西班牙作曲家,他的音乐生活不象后来几位如格拉那多斯等始终在西班牙活动的西班牙本土作曲家那样,而是多半集中在法国境内,而且其成就也获得了法兰西音乐界的高度认可)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在世界小提琴文献中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具有浓郁西班牙地域色彩的作品。
《西班牙交响曲》完成于写作《小提琴协奏曲》后的第二年(1873年)。拉罗的作品中充斥着浓郁的异国趣味(象前面说的《俄罗斯协奏曲》、《挪威幻想曲》等),在这部作品中所出现的奇特的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味,所以冠名为《西班牙交响曲》是十分贴切的。前述的拉罗的祖父就是西班牙人,加上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盛行异国情调、东方情结,两厢作用相加,使得拉罗这位生活在法国的西班牙作曲家(实际上应该是法国作曲家)写出了这部作品。由此为契机,使以后很多作曲家的眼光都转向西班牙,产生了许多的新作。至于为什么称“交响曲”,可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诸如从头至尾主奏小提琴巧妙地融合在效果多彩的整个管弦乐中,以及全曲由五个乐章而成,采取与普通的协奏曲迥异的形式等等。不过,这个曲子的主奏部分写得非常华丽,还是属于一般协奏曲的范畴,不能视为含有小提琴独奏的交响曲。同时在形式上,与其说是交响曲,倒不如称为组曲更为接近。这部曲子和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成为十九世纪末的两部具有鲜明异国色彩、写作华丽的浪漫主义小提琴杰作。
这部协奏曲虽然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但在内容上却并没有很深的深度(不是本人的看法,我认为协奏曲虽为乐队作品,但就是需要突出主奏乐器的特殊音色、性能和一定难度的技巧,由此,并非一定要写成具有戏剧冲突、含有深奥情节、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就是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两部D大调也并不是这样的,乐圣都是这样,更遑论他人了――个人管见)。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协奏曲之后,在他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这样评价“极为愉快的、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在全部的五个乐章中,今天已多把第三乐章间奏曲省略来演奏,究其原因,正如奥尔等人所认为的是因为比起其它四个乐章,其演奏效果不彰。
近代小提琴家中大凡擅长旋律化作品的小提琴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如弗兰切斯卡第、米尔斯坦、艾尔曼、格律米欧等,但象梅纽因和奥伊斯特拉赫那样把这部协奏曲作为自己保留曲目的应该是罕见的,而且他们两位的演奏一前一后,可以说是演绎这部作品的两位非拉丁裔小提琴家中最杰出的,梅纽因在16岁上由恩师爱涅斯库指挥下的演奏小提琴辉煌的技巧直逼海菲兹,表现能力完全就是大师风范,成为他早年神童传奇的最好见证(坛上某些妄论梅纽因的朋友应该去听一下)。至于奥伊斯特拉赫的演绎已经获得一致公认,成为体现大卫美好音色与感情饱满的演奏风范的代表作,况且录音一级发烧。至于艾尔曼、米尔斯坦和弗兰切斯卡第的演奏我已在其它帖子里写过或将要写出。
舒曼《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舒曼在有生之年只留下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这部《d小调协奏曲》,而且它在完成后不久,便被不见天日地埋没,经过80多年的岁月才被世人发现,并获得初演。这真是所有大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最历尽磨难的一曲。
这部协奏曲是在舒曼晚年的1853年秋天完成的。这一时期的舒曼,神经衰落越来越严重,甚至还断断续续地发作精神病,使其周围的人为他担心忧虑,但一俟病情稍微稳定的时候,他又碶而不舍地埋首于作曲。舒曼这时候似乎变得特别钟情于小提琴:1851年写了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1852年写了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到了1853年又改编了巴赫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而且于1853年春天,在听了小提琴大师约阿西姆在杜塞尔多夫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之后,十分感动,因而动了写小提琴协奏曲的念头,先是写了《小提琴主奏幻想曲》(Op.131)和这阕《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舒曼写协奏曲的经验,已经在40年代写作钢琴协奏曲和1850年写作大提琴协奏曲时有了丰富的感受,因而已经是驾轻就熟了(921动笔,103完成管弦乐配器)。而且事实上,舒曼对他的这部作品也是报有相当的自信,他计划由约阿西姆与和他关系不错的杜塞尔多夫管弦乐团首演这部协奏曲。作品完成后,于当年的107将乐谱交给约阿西姆,但不知为什么,约阿西姆当时并未演奏她,而是将她深锁在抽屉之中。探究其原因,可能是约阿西姆认为这部协奏曲的小提琴声部太过讲究、技巧艰难,演奏效果并不很高,而且那个时候,整个德国音乐界都沉浸在重新发现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的氛围中,与之相比,当时大力推介贝多芬协奏曲的约阿西姆难免认为舒曼的这部协奏曲没有什么演出价值了。而且,纵观这部作品,作品中呈现出晚期浪漫主义特征的扭曲的动态感官,当时的人们确实还不能认识到她的真正价值的。同时,这部作品实在舒曼晚年心志不完全正常的状况下写的,舒曼的幻想促使作品的动态很复杂,以致一般人在那个时代是很难接受和理解这部作品的。
这样,在舒曼于1856年去世后,这部作品其实一直由约阿西姆保存着,当时克拉拉、勃拉姆斯以及约阿西姆一致认为没有演出的价值(!),故而手稿一直存放在约阿西姆那里,也并未编入舒曼作品编号,一般世人根本无从知晓舒曼还写过这么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约阿西姆过世时,将其所藏的全部手稿交由儿子继承,,并规定要在舒曼逝世100周年(1956年)之后才能将作品手稿出版。此后,这部手稿,经由其子交由柏林普鲁士国立图书馆保管。
这样,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反犹政策,禁演全部犹太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当然包括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协奏曲一直是音乐会上的重要常规曲目,需要用一部其它德国作曲家的协奏曲来填补其留下的空白,于是舒曼的这部不被世人知晓的、同属浪漫派作品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便正好成了替代品。1937年出版家赫尔曼-施普林格在柏林国立图书馆发现了这部作品的手稿,将之取出,公开发表于巴黎的《音乐评论》杂志的舒曼专集上。同年613Georg Schunemann将柏林国立图书馆的手稿与约阿西姆生前手抄的钢琴总谱相对照并加以修订,由Schott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协奏曲的正式总谱,由此,这部协奏曲被提前公之于众,并引起舒曼研究专家的注意。梅纽因想在美国首演这部协奏曲,但却遭到当时纳粹德国政府的阻挠。经由纳粹政府安排,由库仑坎普夫在19371220在柏林作了广播首演向全世界转播(希特勒亲自到场),并且灌录了唱片。梅纽因要等到1938年的29在纽约RCA的录音室录制了唱片。作品在德国以外的公开首演,要等到1938年的216,由一个称呼约阿西姆为大伯父的匈牙利籍女小提琴家Jelly d’Aranyi(18951966)在伦敦初演了这部协奏曲。这以后,纳粹德国并未对这部作品进一步大加宣传,以致后人很快又遗忘了这部作品。此后的一些小提琴大师也并未垂青于这部作品,一直要等到二十世纪末期的80年代左右,这部协奏曲在此获得广泛灌注,自Perlman后,KremerMintzShaham等新的录音接踵而来。舒曼的小提琴协奏曲自此总算焕发了青春光彩,获得世人的瞩目。凭心而论,舒曼的这部协奏曲完全能称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浪漫派杰作,内中充满了德语化的抒情旋律,并且有着深沉委婉的气质,同时又具有狂飙突进时期的充沛精神,风格绮丽,动态强烈。
这些录音中梅纽因1938年和巴比罗力及纽约爱乐乐团的录音是应该永葆青春的,慢板乐章的爱情主题,由梅纽因奏来纯美清澈,可以说是梅纽因所有战前录音中最优秀的。


-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Camille Saint-Saёns18351921是法国世纪世纪末长寿而最有天资的作曲家,一生天资昊颖,下笔如流,著作等身。他作有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前两部分别题献给萨拉萨蒂和比利时小提琴家Marsick,只有这个第三阕受到世人广为喜爱。乐曲中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又有近似古典协奏曲牢固的乐曲结构,所以成为他的器乐作品中的代表作。
这部协奏曲并未完全遵循一般古典协奏曲的曲式结构来写。第一乐章虽为奏鸣曲式,但呈现出相当的变性,第二主题在呈示部以E大调呈现,到了再现部变为B大调,发展部是先呈现第二主题,为A-B-A-B-A的结构,这种情形在协奏曲中是较为罕见的。第二乐章有着类似船歌的优美旋律和摇晃摆动的节奏,是极为著名的一个乐章。第三乐章介于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之间,,调性关系极为自由。
这部协奏曲由萨拉萨蒂于1881年首演。历史上,大凡名小提琴家都演奏过这部协奏曲。最成功的演奏这部协奏曲大凡都是音色甜美、善于歌唱的小提琴家,如梅纽因、米尔斯坦、弗兰切斯卡第等。听这部作品时,我一直在眼前有这么一幅画面:双峰夹峙的山谷中彤红的落日余晖的壮丽景色。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1-17 20:39:37 | 只看该作者
当年这个帖子就写到这里。戛然而止。

使用道具 TOP

10#
发表于 2011-1-18 01:10:54 | 只看该作者
成天介在网上不断有网友发贴子谈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类的话题,感觉都已经耳朵磨出茧子来了。我呢,近一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7 20:38


好文学习!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1-18 09:02:57 | 只看该作者
布鲁赫是我的小协“初恋”。

......后来有点移情。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1-18 11:21:36 | 只看该作者
最给力的,对很多人来说:可以算作终极版本了。期待新生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4 09:17, Processed in 0.029457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