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486

查看

12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1#
发表于 2011-4-4 07:52: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3L兄的介绍,确实很漂亮,兄台经常在这里听音乐会吗?

使用道具 TOP

2#
发表于 2011-4-4 02:31:04 | 只看该作者


这不错

使用道具 TOP

3#
发表于 2011-4-4 02:32:26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4#
发表于 2011-4-4 02:34:13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5#
发表于 2011-4-4 02:37:35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6#
发表于 2011-4-4 02:3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3l-audio 于 2011-4-4 02:40 编辑


使用道具 TOP

7#
发表于 2011-4-3 23:08:35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有人委托你帮他买音响,条件是买错了不要紧,就当是交了学费。你学习的兴致顿时会提高了不少吧?
tutric 发表于 2011-4-3 22:51
说得不错,那些外国建筑师就这样。


使用道具 TOP

8#
发表于 2011-4-3 22:51:47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有人委托你帮他买音响,条件是买错了不要紧,就当是交了学费。你学习的兴致顿时会提高了不少吧?

使用道具 TOP

9#
发表于 2011-4-3 20:48:51 | 只看该作者
很触目惊心的数字,这就是中国国情。估计很多由外国建筑师设计,那真是把他们乐坏了。

以前有位外国建筑师对我说:很羡慕你们中国建筑师能设计很多项目,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

使用道具 TOP

一年建20座音樂廳、劇院,為何無一叫得響?请注意3L兄报道的广州第一届丹麦当代音乐节

10#
发表于 2011-4-3 20:16:1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1-4-15 17:38 编辑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99efdc01008go6.html
标签: 音樂廳劇院國家大劇院廣州歌劇院深圳音樂廳杭州大劇院馬歇爾博士文化

《廣州日報》 2008-02-01
    記者倪明、邱敏  中國正成為世界建築師們實現夢想的樂土,在“令人驚異的世界十大建築工程”評選中,“鳥巢”和新CCTV大樓就占了兩席。在這個國際化的大工地上,國際建築設計師們藍圖中重要的一類就是歌劇院和音樂廳。
    “中國每年在建的音樂廳和劇場有20多個,但在世界上排得上名次的沒有一個。”這句話出自在中國建築學界數一數二的同濟大學一位專家口中。為什麼這些一個個投資巨大、建築主體求新求異、被視為各大城市標誌性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的新劇院,卻在世界上排不上名?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對聲學設計的輕視甚至遺忘是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在半個世紀前我們可以用“建一個音效完美的歌劇院靠的是運氣”來應付的話,但在今天,歌劇院、音樂廳只有外表卻失敗於音效的話,就不能不被認為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對劇院而言,聲學設計至關重要。時下,中國是世界上興建劇院最多的國家,但是包括國家大劇院在內,目前已經建成的大劇院沒有一個聲學設計是由國際聲學大師完成的。”全球頂級聲學大師馬歇爾博士感慨道。馬歇爾是國際聲學界最高獎——“塞賓獎”得主,也是迄今唯一活躍在設計界的國際頂級聲學大師。
    當馬歇爾帶聲學公司、德國MULLER BBM、英國ARUP等世界知名聲學公司,追隨著中國的建築潮蜂擁而至後紛紛發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中國建設的劇院和音樂廳留下了不少遺憾。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大提琴聲哪里去了?
    2004年啟用的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投資10億圓,是上海重要的標誌性文化設施之一。這個外形宛若一朵美麗的“蝴蝶蘭”的藝術中心由1953座的音樂廳、1020座的歌劇廳和333座的演奏廳組成。馬歇爾博士在該中心考察了半個小時後他的評價是,“音樂廳的低頻混響時間不足”。這不是東方藝術中心的這一缺陷第一次被指出。此前,國內的一位聲學工作者直言,“該音樂廳的聲學設計是一個敗筆,由於廳內的低頻聲不足而顯得高頻聲特別突出”。而藝術中心的一位管理人員指出,“有觀眾反映在交響樂演出時,後面坐席的觀眾聽不到大提琴的聲音。”
    大提琴聲哪里去了?馬歇爾博士的分析是,“造成低頻混響時間不足有幾個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所用牆板的厚度太薄,剛性差,抵抗低頻共振的能力差,當音樂聲輻射到牆板時激起牆板的共振,從而吸收了低頻聲能。”據瞭解,音樂廳的牆板是採用2.5釐米厚的GRG板構成。GRG板材,俗稱“加強石膏板”,這種板材由於綜合物理機械性能較好,並可以做成複雜的形狀,所以近年來被廣泛運用於音樂廳和歌劇院。正是吸取了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的教訓,北京電視中心劇院和廣州歌劇院採用了4釐米厚的GRG板。馬歇爾聲學公司首席代表杜曉軍告訴記者,“廳堂聲學設計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從舞臺上輻射的直達聲隨距離衰減,到達後排坐席時變得較弱,需要通過適當的反射聲來補償,由於低頻聲被牆板共振吸收,低頻的反射聲自然減弱,致使後排坐席的觀眾聽不到足夠的低頻聲。”

上海大劇院 聲音蒙了一層紗?
    不用擴音也能讓最後一排的觀眾聽到優質的聲音,是衡量歌劇院建造水準和性能的一個標準。上海大劇院一直是中國劇院的領路人,可以說是中國目前市場運作上最成功的一個劇院。但上海交響樂團的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抱怨說,“在上海大劇院演出時,弦樂組的演員常常感到聲音發不出去。”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一位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海大劇院聲音模糊一片,樂隊的演奏、歌唱家的演唱,像蒙了一層紗,聽不清楚細節。”由於聲場不夠好,很多演唱者的自然聲達不到理想效果。
    一位杭州大劇院中方設計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對上海大劇院的隔音做過比較,他說,“專門考察過上海大劇院的聲學專家認為,上海大劇院的聲學處理還沒有達到最完美的狀態,其最主要的隔音防噪措施所採用的雙層牆體沒有完全封閉,就像我們做的錄音棚一樣,雖然牆體是雙層的,但在頂板和底板處沒有完全隔斷,只是做了些專門的處理。”
    在噪音控制上,東方藝術中心小演奏廳也不如意。杜曉軍告訴記者:“馬歇爾博士尚未進入該廳時就清楚地聽到該廳暖通系統相當響的低頻噪音,當時該廳的暖通系統正在運行。”

不只有中國的劇院 存在音效上的缺陷
    事實上,並不是只有中國的劇院存在音效上的缺陷。由於聲學設計是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以至有專家稱:建一個音效完美的歌劇院靠的是運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悉尼歌劇院,作為一個標誌性建築物,如同許多經典名作一樣,悉尼歌劇院那無懈可擊的外形有口皆碑,只要提到它的名字,人們就會聯想到那屹立於悉尼灣貝尼朗岬角上如同白色風帆般獨特的外形。同時它的空間使用的不合理以及聲學方面的缺陷也如同對它的讚美般自建成之日起便與其伴隨至今,多數表演者認為歌劇院的音效不佳。有專家做過這樣的比較:悉尼歌劇院是一流的建築,但不是一流的劇院,法國巴士底大劇院是一流的劇院,但不是一流的建築。
    據瞭解,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音樂廳的聲學理論還是很薄弱。著名聲學大師白納瑞克曾說:“1962年之前,全世界聲學家評價音樂廳音質好壞只有一個指標——混響時間。”由於狹窄矩形廳的兩側牆是平行的,而且兩牆之間的距離較短,因此可以提供充分的側向早期反射聲能,音樂廳的設計中一度流行經典的“鞋盒式”,即狹窄矩形廳,每年向全世界播出新年音樂會的維也納音樂廳的“金色大廳”就是“鞋盒式”的。
    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一天,馬歇爾博士與妻子去波士頓音樂廳欣賞交響樂,回家的路上他非常興奮,原來,一個長期以來一直縈繞在他腦海中的問題獲得了答案:“為什麼矩形的音樂廳聲音聽起來都挺好的,而扇形的就不好呢”?他靈感頓至,“我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就是要使音樂廳的聲音優美,觀眾必須能夠接收到來自側向的反射聲,矩形廳的兩堵平行牆可以提供充分的側向反射聲,而扇形廳的側向反射效果就沒有那麼好。這個今天看起來很簡單的聲學原理,卻是聲學大師們經過了長久摸索的結果。從此,“側向反射因數”成為衡量音質的另一個重要指標。
    馬歇爾博士在新西蘭基督教城市政廳首次採用了“側向反射理論”來設計音樂廳,突破了傳統的“鞋盒式”空間模式。在聲學設計不斷發展的今天,聲學設計師通常採用七八個指標來衡量廳內的音質,如音樂的空間感、低頻聲的溫暖度等等。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電腦的普及,使聲學設計得以採用精確的三維室內聲學電腦模型作為預測廳內聲場的工具。此外,縮尺模型(即按一定比例縮小的實物模型)的測試和分析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通過對比電腦模型和縮尺模型的結果,可以在一個音樂廳或歌劇院建造之前精確地預測廳內的聲學效果。

每年建20多個 排上名次的沒一個
    中國正成為世界建築師們實現夢想的樂土。在這個被稱為國際化的大工地上,國際建築設計師們藍圖中重要的一類就是歌劇院和音樂廳。杜曉軍說,“中國是目前造歌劇院、音樂廳等建築最多的國家,眼下有幾十個正在造,造好的有幾十個,將來可能還要造幾百個。”他隨便數了一下:僅浙江省在六七年內就建了六個大劇院,除了杭州大劇院、寧波大劇院,紹興、嘉興都建了劇院,廣東省內在建及計畫興建的大劇院已超過十個,大劇院之後還將興起音樂廳的建設熱潮。
    但中國在這一輪興建浪潮中,業主們往往存在誤區。“中國每年在建的音樂廳和劇場有20多個,但在世界上排得上名次的沒有一個。尤其是音樂廳,儘管投資方比10年前好很多,但對聲學設計仍不夠重視。”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主任蔣國榮指出。
    廣州大學城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已進入緊鑼密鼓地工程收尾階段,今年下半年,擁有1060座的專業交響樂音樂廳將“開館迎客”。雖然規模相對於世界上大型交響樂廳來說顯得較小,但是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廳卻具備了一流水準的音質。“這是國內最注重聲學設計的音樂廳”“操刀”聲學設計的蔣國榮讚歎道,“由於業主的重視,該廳從建築方案就開始了聲學設計,聲學設計師對工程的土建、裝修材料到施工都擁有‘一票否決權’。”
    然而,大部分劇院都沒有給予聲學這種待遇,貴陽大劇院已經建完時才請蔣國榮來做聲學設計,這讓蔣國榮哭笑不得:“劇院還可以通過加裝擴聲器等電聲來彌補,以自然聲為主的音樂廳的聲學效果,完全要通過建築設計來體現,一旦建成,就沒有修改的機會。”

業主更願意花錢 在看得到的地方
    還有一個問題是功能定位不清晰,項目業主又想演交響樂,又想演歌劇,還想開演唱會,這就使聲學設計失去了方向。由於追逐“大而全”,不少劇院和音樂廳實際上淪為電影院、綜藝演出和會議場所。
    在聲效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成本上,業主方往往會捨不得花錢,他們更願意把錢花在豪華的椅子等看得見的方面。杜曉軍說,“在國外,建築設計費通常是項目總投資的4%~5%,而聲學設計費通常是建築設計費的十分之一,而中國的建築和聲學設計費通常比國外低得多。”他舉了一個例子來進行比較,正在興建的巴黎音樂廳聲學設計費達到一千多萬元,而國內一個音樂廳或歌劇院的聲學設計費從幾十萬到兩三百萬不等。聲學如此重要,然而,至今國內劇院建設仍無嚴格意義上的聲學招標,全部是業主開展建築設計招標,然後再由業主或中標的設計單位來選擇聲學設計單位。
    白納瑞克曾說過:“一個音樂廳的成功,技術占60%,業主的配合占30%,還有10%是靠運氣。”劇院、音樂廳都屬於規模龐大的公共建築,投資動輒過億,甚至數十億元,在付出了昂貴的學費之後,建設者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
    蔣國榮建議,劇場和音樂廳一定要把聲學擺在第一位,建築師由聲學設計師來指定。建設業主要明確建設目的,弄清楚到底是要建劇院還是音樂廳。此外,設計要與土建、裝修協調配合,一體化運作。
我國近年已建及在建的大劇院
    杭州大劇院:該工程建築總面積為5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座位1600席,音樂廳600席,報告廳400席。2004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深圳音樂廳:2007年10月1日開放,建築面積41423平方米,可以容納1800名觀眾。繼深圳音樂廳之後,深圳擬投資14億元建設一座大型歌劇院。
    廣州歌劇院:2005年動工興建,2010年亞運前建成,屆時將成為繼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之後的中國第三大歌劇院。
    貴陽大劇院:2006年年初竣工驗收,以一個1269座的劇院和一個633座的音樂廳為主。
    重慶大劇院:總投資達15億元,將在2008年建成,設一個可容納1800人的大劇院和一個可容納900人的中劇院,將是重慶市檔次最高、功能最齊全的劇院。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004年啟用,由1953座的東方音樂廳、1020座的東方歌劇廳和333座的東方演奏廳組成,投資11億元,保羅·安德魯設計。


分享
0



使用道具 TOP

11#
发表于 2011-4-5 00:59:13 | 只看该作者
闲着没事就去逛逛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1-4-15 22:45:11 | 只看该作者
丹麦当代作曲家的唱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7 01:16, Processed in 0.061034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