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标题: 同版录音不同版次 LP 的比较之 25(RR-12 《The Gate Of Dafos》 80#) [打印本页]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5-7-10 18:10
标题: 同版录音不同版次 LP 的比较之 25(RR-12 《The Gate Of Dafos》 80#)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8-12 14:44 编辑

点击进入 RR-12 THE GATE OF DAFOS

[attach]197483[/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5-7-10 18:12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5-14 08:47 编辑

[attach]160393[/attach]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交响曲几乎所有知名的指挥家都有录音,普列文也不例外。普列文与伦敦交响乐团在 EMI 上世纪 70 年代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全集相当有名气,并且是 TAS 的座上客。这个录音也是普列文与伦敦交响乐团的合作,录音时间是 1967 年,发行的公司是 RCA。这个录音也在 EMI 之后荣登 TAS 榜单。不过上榜的 LP 并非美国压片,而是英版的 RCA 闪电脚版。

       通常本土压制的唱片被认为音质最好,也更具收藏价值。于是我还是先买了此录音美版 LP,唱片编号是 LSC 2990 ,一直听的津津有味。后来有机会就又买了英版,有了两个版本,免不了要比较一番。比较的结果英版确实优于美版不少,表现比较突出的地方在透明度和动态上。这个结果难道说 RCA 的 LP ,英国压片就比美版好吗,当然并非如此。此结果与 RCA 和 DECCA 合作有莫大的关系。

        RCA Living  Stereo 在英国发行的早期编号 SB-2xxx 的唱片 都是交由 DECCA 的压片工厂来生产的,质量与 DECCA 的唱片一样具有高水平。不仅如此,RCA 的一些录音也是交由 DECCA 公司监制和录音的。这张 RCA 闪电脚,编号为 SB-6729 的英版拉赫玛尼诺夫第三交响曲正是其中之一。担任录制的是 DECCA 公司著名录音师詹姆斯·洛克 ( James Lock )。美版 LSC 2990 和英版 SB-6729 的同样采用了 RCA 的 Dynagroove 刻纹制作技术,实际试听的效果英版占优。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无从知晓。是母带的版次不同?是均衡的处理不同?是刻纹机的不同?是制作人的取向有异(后期刻纹制作).......一个有趣却无解的问题。
        
[attach]160394[/attach]

[attach]160395[/attach]

[attach]160396[/attach]

[attach]160397[/attach]

       美国的 Telarc 唱片公司是上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成立的。 Telarc 公司的第一张唱片是模拟录音,1977年由英国压片发行的。1979 年录制了老柴《1812 序曲》,地动山摇的 11 下加农炮声震撼了唱片届,让乐迷们认识了 TELARC,可谓一炮走红。 Telarc 唱片公司成立之时正置于模拟转数码的初期,之后录制的唱片几乎都是采用了数码录音技术。不过 Telarc 公司的唱片却很少有数码录音干涩尖锐的现象,反而是丰满、柔和、细致和宽频,动态更是 Telarc 的杀手锏。记得 1980 年代后期,出差北京,在外文书店买了一张马泽尔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LP ( 15元人民币 ),回家一听傻了眼,恢弘的场面和从未感受过的凌厉动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这是第一次聆听也是我的第一张 TELARC LP !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是1982年录音,也属于早期的录音,就平衡度这一点,相对来说要比 RR 同曲录音好。我收集德国和日本压片的两个版本。这次整理唱片也将两个版本 PK 一下。反复 3 次试听了第四乐章 “ 断头台进行曲 ” 乐章末的几十小节,结论是差距很小,具体的说与,可能只是在动态上日本版略逊德国版一点点。而高频的柔顺性日本版似乎有优于德国版一丝丝。算是打了个“ 平手 ”。

[attach]160398[/attach]

      TELARC 德国版的片芯设计和印刷有点糟糕,红底黑字的可读性比较差。

[attach]160399[/attach]

       编号为 50xx 的 TLEARC 唱片是早期的录音(1977-1978年),日版的片芯也是红底黑字,不过印刷质量很好,1979 年之后日版唱片的片芯设计就好多啦,清晰,干净。

[attach]160400[/attach]

[attach]160401[/attach]

       大卫这张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早期发行时第二面是同时录音的莫扎特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后期再版的将两个协奏曲一拆为二,分别搭配的是《夜影之歌》和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声音不用说了,前者即使是第三版也比蓝银版好太多。这个粗红银三版封面与头版封面是一样的,这个封面设计比后期再版要典雅很多,音质也好上一大截。

[attach]160402[/attach]

       HiFi-STEREO 太贵,紫红粗银标没有看到过,听听这个红粗银标也挺满足的。

[attach]160403[/attach]

      红粗银标和粗字红银的音质差距还是有一些的。

[attach]160405[/attach]

       蓝银标的声音比较薄,高频略有毛刺。不过价格要仁义很多。

[attach]160404[/attach]

[attach]160406[/attach]

       李赫特康德拉辛和伦敦交响乐团的李斯特钢琴协奏曲。这张 LP 的 HIFI STEREO 版暂时还无缘赏听,对二版三版和四版的试听比较也挺有意思,音质在总体差异不是太大,但是仍然有可闻的不同。信息量、密度以及质感、规模感都是依版次排列先后。

[attach]160410[/attach]

[attach]160407[/attach]

[attach]160408[/attach]

[attach]160409[/attach]

[attach]160411[/attach]

      智利钢琴大师克劳迪奥·阿劳被誉为是 20 世纪诠释贝多芬钢琴曲的权威。自幼有神童之称的阿劳,被称为 “ 智利的莫扎特 ”。早年在圣地亚哥音乐学院就读,后到柏林,师从马丁·克劳泽。他从 35 岁开始公开演奏贝多芬,一直弹到 80 多岁。阿劳的演奏沉稳而充满灵性,理智的内敛暗藏着激情,层次丰富而气场开阔。

      PHILIPS 唱片公司为克劳迪奥·阿劳录制过两套《贝多芬协奏曲全集》,早期的版本由海汀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协奏。晚年劳迪奥·阿劳与科林·戴维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合作再次灌录《贝多芬协奏曲全集》。两套都是经典的演绎,从音质角度出发,早期的版本更加浑厚壮观。

      最早购买的是四张的蓝银标再版,唱片编号 PHILIPS 6747 305。后来升级版本为 5 张的红银标版,唱片编号 PHILIPS S-C 71 AX 501。之后又升级成 5 张的红银标粗字版,唱片编号同前,本为是头版了,呵呵。这几个版本的封面都是一样的阿劳半身像。但当看到布面木边的紫银标粗字版时就傻眼啦。毫不犹豫就买了下来了,唱片编号是 835 281 / 85 AY。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录音,不知道有没有  HIFI STEREO 版,请行家和高手指点。

[attach]160412[/attach]

      豪华木质的侧封,凹雕烫金字。

[attach]160413[/attach]

      抽出内盒,豪华精美的包装让人爱不释手。

[attach]160414[/attach]

      完美的双层原装内套染有紫标的印子(HiFi-STEREO 的内套都是这样,如果没有紫标的染印,一定不是原装内套)。

[attach]160415[/attach]

      极佳的品相!

[attach]160416[/attach]

      红银标粗字版也不错,不过与紫标比略显分量轻一些。

[attach]160417[/attach]

[attach]160418[/attach]

      中图时期买过一张英国 PICKWICK 公司购买 DECCA 版权发行的安塞美《天方夜谭》,用 SONY LP 唱机 + SANYO M-9998K 收录机听得是如痴如醉。如今这张唱片虽然早已送人,但它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则深深的印留在心里。

      以下图片是现今收藏的几个版本,依次是 LONDON ED1、 DECCA 的 ED3、ED2、ED1 。这几张 LP 还没有在双功放电分后的系统上试听比较,因此暂时就不做音质上差异的讨论和评述了。

[attach]160420[/attach]

[attach]160421[/attach]

[attach]160422[/attach]

[attach]160423[/attach]

[attach]160424[/attach]

[attach]160425[/attach]

      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舞剧中的第一剧《天鹅湖》可以说是芭蕾舞的代名词。这套 LP 唱片由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天鹅湖》全曲,是我最喜欢的版本之一。演绎的细腻感人,洋溢着凄美的浪漫,大场景的处理上十分华丽,充满了动感的活力。

      早期购买的是右边的一套唱片,后来又发现不同封面相同录音的版本,即左边的一套(记得此版本盒式录音带封面也同左边一样)。从说明书看没有任何区别,同为 1979 年录音和发行。唱片的片芯也没有区别,用电子称重也同为 130 克。再细看钢模刻字发现了不同之处,绘画封面的唱片钢模刻字是 2531 179 S1=3,而舞台剧照封面的唱片钢模刻字是 2531 179 S1。S1=3 为第三刻,S1 为第一刻。这样理解不知道是否准确,站内版本的大侠请指点迷津。

[attach]160426[/attach]

[attach]160427[/attach]

[attach]160428[/attach]

      绘画封面的唱片钢模刻字是 2531 179 S1=3。

[attach]160429[/attach]

      舞台剧照封面的唱片钢模刻字是 2531 179 S1。

[attach]160430[/attach]

      这是两套唱片盒封底的印子,上面是舞台剧照的封底,信息多一些,下面是绘画封面的封底。

[attach]160431[/attach]

[attach]131266[/attach]

      上世纪80年代中,出差北京在王府井外文书店看到了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激动的不行。定神一看 23 元标价,傻眼。那时的唱片一般都在13-17元,不知为何这张会贵出许多。对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百姓的确消费不起。看了看只好离开,回头又看又离开,第二天再看还是离开了,贵的实在是下不了手。第三天就要离京返回了,于是再次来到外文书店。发疯般的买下了这张唱片(中间有小提琴照片的那张)。实话说,心痛的不得了。不是唱片太贵,是俺太穷啦!

[attach]131260[/attach]

      当时的设备非常简单,SONY 直驱唱盘,MM 唱头,三洋 M9998K 收录机,有分立元件的 MM 唱放电路,接上就可以听了。坐在写字台前,面对收录机如痴如醉的听完了全曲。这是我第一次听西贝流士的小提琴协奏曲,谢林的这张也是我的收藏的第一张西贝柳斯唱片。太美了,太震撼了!如今已经收集很多版本的此曲,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因素,这张谢林的演绎仍然是我的最爱之一。

[attach]131264[/attach]

      因为喜欢,多年前又买了红银标交叉圆环的版本。

[attach]131263[/attach]

     之后有机会看到了三折页布边豪华粗银标的版本。这个水星的录音,本想找水星原版,可惜状态好的极为难寻。

[attach]131262[/attach]

[attach]149391[/attach]

      非常喜爱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钢琴作品当然是拉氏的重头戏,但其管弦乐作品一样令人着迷,Op.45 号的《交响舞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特别之处就是第一乐章中段有大乐段的萨克斯独奏,乐思深沉,旋律优美,让人无法抗拒!

       俄国发生十月革命的动荡,促使拉赫玛尼诺夫离开祖国,流亡到瑞士,随后辗转至美国定居。在新大陆,拉赫玛尼诺夫为了维持生活,放下了音乐创作,以职业钢琴演奏者之身分投身于美国乐坛。随着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事业的成功,经济逐步好转,他心中创作的渴望再度燃起,1940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决定创作《交响舞曲》(Symphnic Daneces, op.45),题献给他长久以来的合作伙伴指挥家奥曼第(Eugene Ormandy,1899~1985)及费城管弦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

      这首《交响舞曲》由三个乐章构成,此曲期初是为芭蕾而写的舞曲音乐,后来成为了一首三个乐章的管弦乐作品,也是他最后的音乐创作,完成于1940 至 41 年间。1941年1月3日,《交响舞曲》由奥曼迪指挥费城交响乐团首演,当时没有引起听众的兴趣和舆论太多的好评,原因是拉氏在《交响舞曲》中采用了舞曲、宗教颂歌以及粗旷的俄国传统曲风等等,另外新奇的、漂移不定的和声,导致了一些人批评他最后的一批作品过于古怪、晦涩,但这些批评丝毫没有妨碍到《交响舞曲》卓越的艺术价值。如今《交响舞曲》已经成为拉氏的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曾把《交响舞曲》称之为拉赫曼尼诺夫的 “ 第五号交响曲 ”。由此可见《交响舞曲》在拉氏作品中的地位。

      拉赫玛尼诺夫是位情感丰富、细腻又敏锐的音乐家,离开祖国后虽然事业顺利生活安逸,然而面对故园分崩离析,乡愁始终深埋心底。每当听著《交响舞曲》第一乐章 “ 不甚快板 (Non allegro) ”,弦乐首先带进进行曲的节奏,再由木管提示出主题的下行音形。随后乐团气势盛大而庄严地强奏,定音鼓节奏声中,主题不断浩浩荡荡开始了变奏发展。这是一首玄疑气氛中带有神秘仪式狂热的进行曲风乐章。中部一段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俄罗斯旋律,浪漫又富有深遂厚远的情感,这一感人的旋律是由拉赫玛尼诺夫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用萨克斯风作为主奏乐器,在绵密的弦乐反复衬托下,萨克斯风深情又带有繁华落尽般感怀的旋律催人泪下。这个俄罗斯风味的主题经木管呈示后,由弦乐(还有钢琴)华美地接过总奏。在一段静谧后,渐进的上行乐音再度将乐曲带入狂热的进行曲风;最后全乐章在转趋甜美安静的尾奏中结束。

[attach]149330[/attach]

      上图是同一原始录音,两家唱片公司分别发行的 LP。比较之后,的确有所差别。深绿色封面的 TURNABOUT 34145 S 是原始版本,两侧白色封面的是 ATHENA 公司在 VOX- TURNABOUT 授权下,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刻纹技术重新制作的版本,唱片编号为 ATHENA ALSW 10001。声音的确优于前者,之后还入选 TAS LP 榜单,现在的价格比前者高出好几倍。达拉斯交响乐团和指挥唐纳德·乔诺斯或许都非一流乐团和指挥,但演绎也还是充满激情和活力,超级录音水准给演绎增色不少。

[attach]154205[/attach]

      通过声级计对两张唱片的测试, ATHENA 的动态范围宽,频响也宽。细节和透明度都好不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再细细的比较一下。

[attach]154206[/attach]

[attach]150259[/attach]

      舒伯特的F大调八重奏D803受出色的业余单簧管演奏家斐迪南.特洛伊尔(Ferdinand Troyer)的委托完成的。1824年完成这首优美的八重奏的同时还有两部重要的四重奏,D804《罗莎蒙德》与D810《死神与少女》,这三部都有相同的特性,与那两首四重奏一样,八重奏中也同样有以舒伯特艺术歌曲为主题的变奏乐章。在写作D803八重奏之前的两个月,作曲家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流露出了自己悲伤的心情,对自己病痛难以恢复的失望,希望的破灭,没有朋友,无依靠。

  1824年,正值1823年舒伯特被疾病折磨的结束期,这时期的他才比较成功的驾驭一些室内乐中最严肃及困难的题材。特洛伊尔的委托使舒伯特重新燃起了希望,与此同时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也开始考虑写作伟大的交响乐,因为他本人已经注意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即将在维也纳首演后所带来的关注,舒伯特也把自己看作贝多芬有力的竞争者,以获得同样的成就。

  这首八重奏长达近一个小时,是舒伯特最长的一部室内乐。作品于1824年春首演于特洛伊尔伯爵家中,特洛伊尔担任单簧管声部分,而乐队的首席是以演奏贝多芬作品而闻名的舒潘齐格,来担当非常难度的小提琴声部。由于作品是由业余单簧管演奏家斐迪南.特洛伊尔所委托的,所以作品的单簧管声部的演奏是比较容易的,与此相反的就是第一小提琴声部在作品第六乐章中高难度的技巧。

  F大调八重奏D803,为单簧管,低音号,圆号,两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所写的八重奏。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Adagio-Allegro),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基本上是一个附点节奏,这个附点节奏在缓慢的引子中出现过。F大调仅仅开始几小节,就转入降A大调,听起来似乎马上要转回F大调,却转到降D大调上去了,然后才巧妙地转回主调。结构紧凑的快板中同样有令人愉快的和谐音调,发展部中有一段引自引子,但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富有节奏活力的欢快旋律。 时长:11分58秒

  第二乐章.柔板(Adagio),降B大调。根据伯爵的请求,主题以单簧管独奏开始,再转交各乐器,其间插入其它旋律为衬托。在第一乐章非常突出的法国号直到乐章最后部分才断断续续地有独奏。正因为这迟来的法国号使第二乐章大段的音乐充满宁静和抒情的音调。 时长:9分53秒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诙谐曲,F大调。由轻快、跳动音符串连而成的本乐章是《八重奏》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乐章,它使人联想到宽阔的原野。长度仅五分多钟,但却是整首作品里最充满活力的一个乐章。 时长:5分56秒

  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行板(Thema.Andante-Var.I-VII),C大调,行板,变奏曲。曲风平实、温馨,由一段主题、八段变奏、一段尾奏构成。优美的主题,来自作曲家18时写的歌剧《萨拉曼卡朋友》中的一段二重唱。是舒伯特生前从未演出的歌剧乐章。其中,第五段变奏则带有葬礼进行曲的感觉。 时长:11分22秒

  第五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Menuetto.Allegretto),F大调,具有“小步舞曲”速度中庸、轻快优雅的特质,其主题带有明显的舒伯特特色(连德勒旋律),在主旋律上加上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三度进行。中段旋律与海顿Op.3No.5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类似,低音部则与《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旋律雷同。但部分乐段仍有着淡淡的忧愁感。 时长:5分31秒

    第六乐章.极行板-快板(Andante molto-Allegro),F大调。乐章一开始是弦乐以颤音演奏的一段缓慢序奏曲调。这肃穆的曲调很容易使人们想起舒伯特写作《八重奏》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D804》及《d小调弦乐四重奏D810》时情绪非常低落,在两首弦乐四重奏里都反映出他的这种精神状态,人们也很自然地把《八重奏》终乐章开始时的忧郁曲调归于同一原因。一个人的音乐和他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绝不会如此简单,有天赋的艺术家能够从身体不适或精神压抑中摆脱出来。整部《八重奏》中占导的情绪是欢快的、明朗的,如果认为在终乐章的开始,是作曲家宣泄自己的不快,那是不正确。此乐章并没有表现出悲伤或痛苦,反而因为这段音乐加入了多愁善感的情绪,使得整首作品因此呈现出对比与戏剧性的张力。

  由最顶尖的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团员所组成的维也纳八重奏团,在五○与六○年代为DECCA录制许多优秀录音,一如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同样优良,两者皆具有无可取代的艺术性与维也纳气质。专集内容丰富,收录了两首室内乐的大师杰作,包括了1958年录制的舒伯特的八重奏,以及1959年录制并且首度发行的施波尔的八重奏。

  1984年版的企鹅唱片指南曾以「Mellifluous(像蜜一样甜美的)」一字来形容其演奏,实为最贴近乐曲精神的最高评价。留声机杂志—最令人满意的舒伯特八重奏版本之一,身为维也纳人,这些演出者让舒伯特也成了维也纳人。留声机杂志—(舒伯特八重奏的)新版本无论在分句或音调上均细腻琢磨…多样的声调色彩变换生动且优美…演出者彷佛完全透彻了解(施波尔的八重奏);诠释成熟稳重,讲究细节却显得自然而不做作。

[attach]150255[/attach]

      头版的封面是舒伯特的雕塑照片,与再版的封面相比我更喜欢油画封面。再版的封面是17世纪荷兰最为出名的风景画家雅各布.凡.罗伊斯达尔的作品,他一生共创作了500多幅风景画。但一生贫困,默默无闻,最后于1682年3月14日死于救济医院,并被安葬在哈莱姆。其身世与舒伯特在某种角度上看有一定的相似度。唱片封面不但很美,而且与舒伯特的一生以及音乐主题十分吻合。

[attach]150256[/attach]

      两个版本的声音不用比较,头版无疑占优。音质的差别有多大很难量化,只能说头版的频宽、乐器的细节和质感非常好,钻石A的再版在这几方面总是查了一口气。不过在没有AB直接比较下,钻石A的再版也会让你听得拍腿较好,因为这个演绎和录音都很棒,是 DECCA 一流的制作。

[attach]150257[/attach]

[attach]153610[/attach]

      肖邦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65),是肖邦为数的极少的弦乐作品之一,作于1845-46年。

      非常喜欢亚诺什·斯塔克的演绎,质朴、自然、深沉,极具感染力。原始水星的录音,大提琴丝丝入扣,钢琴质感一流。PHILIPS 版非常干净。买了两个版并非想比较音质,而只是太喜欢这个演奏而已。如此描述却有些不切题了。呵呵。不知道 PHILIPS 是否还有 Hi-Fi STEREO 版。

[attach]153601[/attach]

[attach]153603[/attach]

[attach]153605[/attach]

[attach]153608[/attach]

      大年初八收到了水星的原版,成色极新,好是开心!来朋友吃饭聊天太晚了,明天试听!

[attach]154049[/attach]

[attach]154050[/attach]

[attach]153644[/attach]

      罗西尼的六首《弦乐奏鸣曲》可以说所有爱乐者都再熟悉不过了,你可知道《弦乐奏鸣曲》创作时罗西尼还是一个 12 岁的少年!据西方音乐界资料介绍,二战前业界都就知道罗西尼曾为双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过六首奏鸣曲,但一直都没找到乐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人幸运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发现了它们,尽管这些乐谱并非罗西尼的亲笔手稿,而极有可能是抄谱员抄写的,但经过分析和论证核实,证明这六首奏鸣曲的确为罗西尼所作。《弦乐奏鸣曲》作于 1804 年夏天,那时罗西尼仅是个 12 岁孩子,当时他是以佳宾的身份被邀请至家乡参加音乐活动,并受主人的盛情邀请谱写了这六首《弦乐奏鸣曲》,作为艺术监督的他还以业余低音提琴演奏员的身份参加了演出。在他的这部作品中,低音提琴声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也证明了当时低音提琴作为一件独奏乐器是深受公众喜爱的。在罗西尼的《弦乐奏鸣曲》中,从头至尾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是极为活跃的,例如第三首的第三乐章中就有大段的低音提琴的独奏乐段。客观的说作为 12 岁的少年的作品没有太深刻思想与哲理也在常理之中,《弦乐奏鸣曲》十分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需求,其旋律的流畅和华丽充满了天籁般歌唱性已经盖过了一切,就这点而言其它方面也就显得不重要了。

      马连那曾在伦敦交响乐团担任过第二小提琴的首席,小提琴的水准无疑是超一流的。罗西尼的这部《弦乐奏鸣曲》原谱是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而作的四重奏(PHILIPS 阿卡多的录音版本是按照原谱的配置)。在 ARGO 罗西尼《弦乐奏鸣曲》录音版本中,马连那调整了配器,增加编制,其弦五部的配置是:第一小提琴 6 人,第二小提琴 6 人,中提琴 2 人,大提琴 2 人,低音提琴 1 人。马里纳担任了首席并指挥这个由 17人组成的弦五部,圣马丁乐队弦五部特有的天鹅绒般迷人的音色,华贵的气质,细腻丰满的和声织体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使《弦乐奏鸣曲》原本就妩美动人的旋律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有爱乐者把马连那圣马丁的演绎称之为 “仙音” 也一点不为过!

     《弦乐奏鸣曲》也有不少版本,论录音,ARGO 马连那和 PHILIPS 阿卡多的录音版本最受爱乐者青睐。ARGO 的版本是马连那带领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在上世纪 60 年代后期录制的。这张蓝色封套的 LP 收录的是第一、第六、第三和第五首奏鸣曲,录音于 1967 年,LP 编号是 ARGO ZRG 506。另一张 LP 收录的是第二和第四两首奏鸣曲,录音在 1969 年完成,LP 编号是 ARGO ZRG 603。

[attach]153638[/attach]

      ARGO ZRG 506 椭圆标共有 4 个版,我收集了 3 个,第一、第二和第四版。唱片外套的封面是一样的,颜色有些色差,头版的蓝色饱和度最高,其他版本饱和度依次。封底文字排版基本一样,封边方式有所不同。

[attach]153643[/attach]

     ARGO ZRG 506 片芯各版本有所不同,差异最小的是头版和二版,如果你不仔细辨认很容易把二版误认为头版。下面四个图片片芯的版次顺序是:第四、第三、第二、第一。至于音质当然头版最佳,二版和头版差异比较小,三板没有听过,无从评述,四版和头版二版差异比较大,不过比小方标还是好很多。由于这个录音超级好声,即使第五版的小方标在不比较的情况下,足以让你听得心花怒放!

[attach]153639[/attach]

[attach]153670[/attach]

[attach]153640[/attach]

[attach]153641[/attach]

      ARGO ZRG 603 收录是罗西尼的第二和第四弦乐奏鸣曲,录音时间 1969年,不知为何比第一、3、5、6 晚了 2 年。

[attach]153658[/attach]

       因此下图 ARGO ZRG 603 的片芯已经是头版了,购买到这张也就死心啦。呵呵。

[attach]153659[/attach]

      说一点话外题吧,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有罗西尼弦乐奏鸣曲这个版本的中价版 CD,除了罗西尼的 6 首弦乐奏鸣曲外,第二张 CD 还录有 DONIZETTI 的 String Quartet in D,CHERUBINI  的 Etude No.2 for French horn and strings,BELLINI 的 Concerto in F flat major for oboe and strings。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尼的降 F 大调的双簧管与弦乐这首曲子。旋律之美、音色之艳至今任然在脑海里妖娆,令人无法忘怀!

[attach]154214[/attach]

[attach]154213[/attach]

      后来购入罗西尼弦乐奏鸣曲的 2 张黑胶唱片之后,发现 CD 上加录的 3 首曲子在黑胶唱片里只有董尼才弟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改编的室内乐版)。欣喜之余也有些沮丧,因为 LP 唱片里没有贝双簧管与弦乐这首曲子。之后反复在 ARGO 和 DECCA 的黑胶里查询,希望找到双簧管与弦乐这首曲子来自哪一张 LP,但始终无果。

      为了满足欣赏这首乐曲,搜寻并买入了贝尼尼这部作品 DGG 和 PHILIPS 的 2 个版本。DGG 版是瑞士双簧管演奏家 HOLLIGER 和 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 合作的,PHILIPS  版也是 HOLLIGER 双簧管独奏,乐队则是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在聆听这 2 个版本后,感觉也非常好,不过这 2 个版本的速度都要要比马连拿版本的快,忧郁和欢快的对比不及马连拿版,感染力似乎欠了一些,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感受而已。

[attach]154217[/attach]

[attach]154218[/attach]

      由于马连拿版的烙印太深,我始终没有放弃寻找马连拿版 LP。在一次选购  LP 的查询中偶然看到一张不起眼的马连拿指挥的《意大利协奏曲集》的琴鸟唱片,随意看了一下曲目内容,突然 BELLINI Concerto in E flat major for oboe and strings 的字样跳入眼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是多年苦寻贝利尼双簧管与弦乐吗!哈哈,这真可谓 “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细细看唱片的成色描述,极新!再看价格,极廉!即刻拍下!

[attach]154219[/attach]

      卖家已经将唱片清洗干净了,拿出来即刻放在唱盘上,轻轻落下唱臂,弦五部的前奏一出,当年的记忆和感觉一下全部唤醒,甜美的弦乐丝丝入扣,双簧管甘淳音色委婉动听。无法形容,太美了!

[attach]154220[/attach]

      缘分到了躲也躲不了,呵呵。在得到贝尼尼这张双簧管协奏曲的 LP 之后,很快又找到了这个版本的 ED1 版,封套的封面一模一样,封底略有不同,唱片的厚度要比再版的厚,声音也饱满圆润一些。好是开心!上图片和大家分享!

[attach]157929[/attach]


[attach]155089[/attach]

      著名的俄法 1812 大战中,俄罗斯军队重挫了当年号称坚无不嶊,战无不胜的法兰西军队,为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拿破伦王朝撞响了丧钟。拿破仑统率的 60 万法兰西大军中,近 40 万法军將士是横尸离开或是长眠于俄罗斯的冰雪冻土中,10 多万将士被俘,逃出法军寥寥无几。拿破仑在 1812 战后还狂言道:“ 如果法兰西拥有象俄罗斯那样坚强和周密配合的军队,这个世界再大也是属于我拿破仑的 ”。

      法俄战争过去了58年的 1880 年,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邀请柴可夫斯基创作一部交响音乐,在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落成典礼上演出。这座教堂曾在 1812 年法俄战争中被战火焚毁,演出就是为了记念 1812 年的战争胜利。柴可夫斯基在1880 年 10 月 12 日开始创作,用了六周的时间写下了这部《 1812 序曲》。这部交响作品当年计划是在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外的中央广场举行首演,为了获得好的演奏效果,柴可夫斯基希望管钟部分使用全城大教堂众钟齐鸣,描写两军炮声的低音大鼓的部分用电触大炮。莫斯科全城教堂钟加上克里姆林宫伊万塔上的那座重达十吨大钟,若是与百炮齐鸣,人面对面说话根本无法听见。由于庞大复杂的演奏模式和过于兴师动众,当年的首演未能按柴可夫斯基特殊 “ 配器 ” 的设想去演奏。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柴可夫斯基本人对《1812 序曲》并不以为然,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也说:“ 这首序曲将会非常嘈杂而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太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有趣的是,《1812 序曲》不仅没有被冷落,还为柴可夫斯基赢得极高的声誉,并成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作品中最形象鲜明、通俗易懂和备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点完全出于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如今唱片公司录制的《1812 序曲》为数不少,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 TELARC 公司在上世纪末精心炮制的 《1812 序曲》录音版本。有关这个录音我摘选了《试听前线》刊载的文章段落,供大家参考:

      Telarc的「1812」是近代黑胶史上最有争议的一盘黑胶。一个被认为过于纯音响的录音制作。尽管它面世已33年,它所收录到的巨大音响动态,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毎毎提起这片黑胶,有人奉它为至宝,有人对它是切齿痛恨,更多人是喜恨交加。喜的是它那惊天般的动态,恨的却正是它那炮轰时有如拆戟沉戈的巨大摆幅,唱纹的摆幅竟达400um, 而标准立体声唱纹的槽宽也才仅仅是30um,唱针跳槽被视为必然的现象。更惨痛的是那随之而来的巨大的湧浪冲击,使到多少可怜的喇叭一鸣(命)就归西。

   
在这段录像中,只管细心地观察下唱针和唱头在火炮喷射那瞬间的猛然跳跃,尤其是在第二轮如狂涛骇浪般的炮轰时唱针的表现。此时此刻,那唱头却稳如一叶仙舟,履惊涛如平夷。唱头拾音是炮无一遗,历历可数。此黑胶播放糸统若不是经得一位拥有超凡技艺的高手所调校过,绝对不会有如此上好表现。如果说播放Telarc的「1812」黑胶是一种HiFi的超常体验,更不如说这是一轮对黑胶拾放糸统其物理原理的极限级挑战。
Telarc 的「1812 」黑胶封套面也很有看头。玩具兵战士站立在一张地图上。山炮之后,马背上的将军头戴双角帽,形似拿破仑。这些玩具兵战士是法国制造,用铅铸成,生产年代是1804-1815。是同时的法兰西軍团,军械之缩影。
   
    录音做好后大规摸印制发行黑胶,首先得将录音母带转刻到原始盘(公盘,所用材料是 Lacquer,一种黑色硝基淸漆胶),再在原始盘上喷银,然后拆除去原始盘,喷银所得的盘在表镀铬后就成为母盘,用她去铸造千万盘黑胶。这即是常规制造黑胶的方法:母带>公盘>母盘>>子盘。在这个过程中,若略去公盘一环,就是所谓的"直刻"DMM。整个黑胶制造流程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将原录音母带的音信恰当地转刻到原始盘(公盘)或直刻到母盘上。这一环节是将电磁信号转换成为纯机械振动而保留在盘面上,一种用裸指可触摸到的信息。它恰好与我们的唱头在拾放黑胶的过程相反。
    当年Telarc公司发行「1812」黑胶釆用的是常规制造方法 。Telarc 的 1812 黑胶是一个录音母带,却一共有三个原始盘(公盘),工程代号分别是:Gatefold/SR;non-IGatefold/AM RD 和 Gatefold/RL。
    为什么 Telarc 的「1812」黑胶有三个原始盘(公盘)之多呢?因为当年Telarc的「1812」黑胶发行量超大(黑㬵盘是在西徳印制),母盘印坏了一个又一个。而一个公盘只可能衍生一个母盘,自然就需要再追加公盘的刻造了。先后不同时期产生的三个原始盘(公盘)是分由二个不同刻切制作室完成,使用了二种不同的刻切机。由于Telarc的「1812」黑胶的原始盘各出自二个不同刻切制作室;所以,巿面上流通的Telarc的「1812」黑胶就有两种不同印记版可辨。一个版本有SR印记,另一版本则无SR印记。如果黑胶友经过比较不同的版本后发现不同版本所刻录的动态大小不相同,这是合情合理的发现,事实也确是而此。而无SR印记的版本内又分有两个不同原始盘,所刻录的动态大小也不尽相同。

[attach]155104[/attach]


    当年Telarc录制「1812」的资料图片(左上方图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巿音乐厅;左下方图是配乐的教堂大钟;右上及下图是录音所用长大炮,是1812战争同时代铸造的不同型式的火炮;底图是原黑胶的插页,图片视解拥有巨大振幅的炮迹(35倍放大照片),附加忠告:播放时,彻要小心慎为。)

[attach]155123[/attach]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巿音乐厅,建于1894年。Telarc的名盘大作出大多数是源自这个交响乐厅

[attach]155090[/attach]

      在上述 Telarc 的三个原始盘(公盘)所衍生的「1812」黑胶盘中,带有 SR 印记的版本被公认是音信动态最大,最好的一版。 无 SR 印记的版本出自美国加州的 IMA 公司。那 SR 印记,字母 SR 代表什么意思呢?字母SR代表黑胶原始盘制作大师史丹·里克(Stan Ricker)的缩写名,他是著名的半速刻录发明者之一。大名鼎鼎的 Telarc 首版发行黑胶的原始盘几乎都是由他刻造。他当年所使用的刻切系统是 Neumann VMS 66 ,切刀头是 Neumann SX-74。据说同时期的 JVC 也拥有同样的刻切系统。当年的黑胶制作专家以为 Neumann 刻切系统功力欠佳,史丹·里克能用 Neumann 刻切系统制造岀动态如此强大的「1812」原始盘,简直是匪夷所思。在一次记者釆访中,史丹·里克爆料其实他已在他的 Neumann 刻切系统做了手脚,其中包括了等别订制的胆放大驱动器,直通 RIAA 网络等等。

      史丹·里克也曾经为十多间极品唱片公司制作黑胶原始盘,其中包括 了 Mobile Fidelity、 Crystal Clear、 Delos、 Reference Recordings、 Windham Hill、 Stereophile。除了刻录原始盘,史丹·里克还是一位玩乐器的高手,他精通低音大提琴、大号和管风琴。看来他对低音色乐器是情有独钟。然而,他的受教育程度并不算高,毕业于堪萨斯州大学,大学本科学历,他的主修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音响制作或电子工程等电音物理专业,却是普普通通的一门「音乐教育」专业。而录音刻录方面,他却是自学成材!据了解他的人说:他的听觉极佳,对声音的捕捉,对音色的理解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由他刻造的原始盘所衍生的名盘大碟,其项类之多,令人赞叹不已。现在他自然是黑胶原始盘制造界的一位大哥。史丹·里克今年 62 岁,现居住于美国加州。他仍不停地接受订单制造黑胶原始盘。他的健在和他不懈的创造仍是我辈烧友的福气。


[attach]155124[/attach]

      史丹·里克本人指出:“拾放SR版的「1812」黑胶在加农炮弹出时,至少有一半数的黑胶唱针要跳槽越轨”。是他口出狂言了?非也,有经验的黑胶友都知道此话是千真万确,无半字虚假。
      如果你手中持有Telarc的「1812」黑胶,不妨留心辩证下,它是属于那一个版本。如何辨认录音刻录的版本:在黑胶的唱纹未尾滑出至中心园型唱片标记之间,仔细看看,眼睛不好使的朋友需要用放大镜帮忙。看看是否有手写体的刻记SR二个字母,8号左右大小的字体。如果你手中的一款Telarc的 「1812」黑胶,发现有SR这二个字母,恭喜你了。
      面谱下方的一个SR印记。除了SR,你看到了金龙飞舞般的炮迹吗?留意照片中心偏右及偏右稍上方的轨迹。唱片若不是已经被预RIAA压缩过,这条龙会是加大条生猛。

      至于这个SR印记是在黑㬵两面各有一个,共有多少个?暂且就卖个关子。"如果说播放Telarc的「1812」黑胶是一种HiFi的超常体验,不如说这是一轮对黑胶拾放系统的物理原理的极限级挑战。"


      每每放毕此碟,我则是感觉到全身浑然爽朗。撇开「1812」所营造的伟大场面不说,面对着缓缓旋转的唱盘,在收针回架之时,脑海中还会浮现岀李白的绝句意境。应之正是:“两厢炮涛惊不绝,轻舟踏浪又一碟。"

[attach]155078[/attach]

[attach]155077[/attach]

[attach]155079[/attach]

[attach]155073[/attach]

[attach]155080[/attach]

[attach]155071[/attach]
[attach]160118[/attach]

      舒伯特弦乐四重奏全集只收藏到了梅洛斯的版本,手上的这两套封面封底说明书都一样,唱片编号也一样。不同的是一套是70年代中期发行的,一套是80年代初发行的。不仔细看似乎没有区别,细心一点会发现两套刻纹不一样,70年代中期版唱纹略宽一些,唱片每张重一些,说明书的纸张也略厚一些。最明显的是外圆一圈的德文版权文字不一样,70年代中期版的文字多一些,80年代板字母间稀疏不少。声音封面的确是70年代中期版好一些,声低厚润饱满,比较耐听。

[attach]160132[/attach]

      70 年代中期版外缘德文版权文字比较密。

[attach]160115[/attach]

      70 年代中期版的唱片重量122克。

[attach]160114[/attach]

      80 年代初期版外缘德文版权文字比较稀疏。

[attach]160117[/attach]

      80 年代初期版的唱片重量 114 克。

[attach]160113[/attach]

[attach]160220[/attach]

       题为 “ 云雀 ” 的作品 64 第五号弦乐四重奏是海顿弦乐四重奏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这一经典之作堪称室内乐的珠玉。意大利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典雅精致,音色温润柔美、乐句舒展,自然生动。是海顿弦乐四重奏表现精彩非凡的一张唱片。
      先后收藏了两张包装不同粗银标版 LP,它们分别是AY和LY系列。起初以为只是包装不同而已,细心分辨之下发现不仅片芯的印字并不相同,片重也有 9 克的差异。不知道这两张发行的先后顺序,望 LP 版本的资深玩家指点迷津。

[attach]160214[/attach]

[attach]160217[/attach]

[attach]160227[/attach]

[attach]160232[/attach]

[attach]160219[/attach]

[attach]160228[/attach]

[attach]160233[/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3 07:17
我们平时比较少谈论拉三交响曲,谈拉二交响曲就比较多。
作者: 热点    时间: 2015-7-13 12:19
王兄 会不会和橡胶的质量有关系!
作者: scfan    时间: 2015-7-13 16:13
拉三也很好听,不知扬颂斯和圣彼得堡爱乐的录音有没有发行过黑胶。我听CD,比普列文LSO和阿什肯纳及RCO都要正一些。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6 13:17
Telarc是一家典型的发烧唱片公司,除了昆泽尔、马泽尔等人,还有大名鼎鼎的罗伯特.肖,他的合唱作品演录俱佳。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5-7-16 19:19
[attach]113970[/attach]
作者: 石南根    时间: 2015-7-16 21:37
我也像大M兄那样,有十来个版本。M兄照片上行左起第四是DAVIS指挥阿姆斯特丹的版本,比他后来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两个版本都出色,气氛营造得好极了。另外Martinon在EMI的录音音色端正、活泼、富丽,我只有法国大红框封面版,已经觉得很好了。M兄照片下行左起第四的ARGENTA据说很棒,但我只有单声道的,听不出名堂来。听幻想交响曲,录音质量一定要很讲究。昨天正好去大剧院听DUTOIT老先生指挥美国青少年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四管大乐团,12把第一小提琴,8把低音提琴,很容易搞糊了的。但老先生愣是把一群16-19岁的高中生调教得有模有样。真是了不起。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7 16:08
最早关心幻想交响曲可能是RR那个录音以及陈佐煌指挥中国爱乐的版本,很久了,陈佐煌曾经来过深圳演出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布列兹的版本录音也很好的。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7 16:14
陈佐煌出过幻想交响曲的唱片,我还曾经与RR的版本PK过,RR的要好。其实RR这个录音与其他名版比较,RR这个录音除了音质好,在演绎上其实也很一般的,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爱乐与世界名团比较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当时中国爱乐组建不久。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8 11:22
是的,昨天我打错字了,应该是中国交响乐团,不是中国爱乐。中国爱乐是余隆创建的。
我也喜欢王健,以前听过他的巴赫大无现场。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5-7-18 11:39
好像是间歇性发作上不了图,这两天又发作了。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8 11:55
test:

[attach]114021[/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18 16:35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5-7-18 16:42 编辑

王健的巴赫大无和巴洛克音乐:

[attach]114027[/attach]

[attach]114028[/attach]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5-7-19 07:25
[attach]114078[/attach]
最发烧的《幻想》之一。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7-23 14:54
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受到巴赫影响,这个作品非常好听的。斯特拉文斯基其实最擅长的还是现代音乐。因此也有人认为他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在倒退。我个人倒是很喜欢他这个作品的。
作者: bluepen    时间: 2015-8-7 22:12
这张一直很感兴趣  无奈没找到首版   我再留意留意!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5-11-1 09:25
谢谢大家一起参与。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1-1 18:44
阿劳是贝多芬传人。
据说有三大最全面的钢琴家的说法,阿劳和里赫特是其中两位,大家知道还有一位是谁吗?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1-1 19:14
肯定不是,也是多年前谈过的,我也记不得,所以问问大家。
作者: Rozinante    时间: 2015-11-1 19:23
shinelb 发表于 2015-11-1 19:14
肯定不是,也是多年前谈过的,我也记不得,所以问问大家。

呵呵,那就无从考证了。

想起来了,我不选阿什了,我选季赛金。
作者: lintianshi    时间: 2015-11-1 21:51
shinelb 发表于 2015-11-1 19:14
肯定不是,也是多年前谈过的,我也记不得,所以问问大家。

个人认为是巴克豪斯
作者: lintianshi    时间: 2015-11-1 21:55
本帖最后由 lintianshi 于 2015-11-1 21:56 编辑

既然说到幻交,昨天刚好也有在听,也贴一张吧,个人还是喜欢这个版本

[attach]119819[/attach]

[attach]119820[/attach]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5-11-2 15:38
也叫“蓝背”吧?
作者: lintianshi    时间: 2015-11-4 00:24
我个人对天方夜谭比较推崇的版本除了莱纳之外,就是安塞美指挥PCO这一张了,开扬大气,色彩洗练而丰满

值得注意的是这张天方夜谭的蓝背,母盘号有2E和3E之分,2E的声音更加开扬,动态也更加明显,如果要收藏的话不妨留心


[attach]120056[/attach]

[attach]120055[/attach]
作者: 我爱逍遥    时间: 2015-11-4 04:35
shinelb 发表于 2015-11-1 18:44
阿劳是贝多芬传人。
据说有三大最全面的钢琴家的说法,阿劳和里赫特是其中两位,大家知道还有一位是谁吗?

我认为就是这两位最全面。鲁宾斯坦在贝钢奏和巴赫有欠缺(他的贝奏很好,但曲目缺太多了)。

平均律是钢琴的旧约,贝多芬的32首是新约,两个都不碰的,无论如何谈不上最全面,鲁宾斯坦失分在这里。另外,作为全面的钢琴家,起码还需要精彩的肖邦,李斯特,舒曼,舒伯特,以及印象派的德彪西。  

所以,算来算去,我觉得是古尔达。  


作者: metamophore    时间: 2015-11-4 04:48
所谓全面的钢琴家,除了曲目的全面这点很重要之外,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又都有极致的精彩表现这点也很重要。实际上,鲁宾斯坦非常全面,除了巴赫确实弹得很少,其余都很全面了,尤其是在很早起就弹了许多法、西作曲家的作品。这点尤为重要,因为阿劳、李赫特是几乎不弹阿尔贝尼茨、格拉纳多斯的。那古尔达就更不用说了。
话说回来,一位艺术家要这么全面干嘛呢?每个人有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领域并极致地表达,不是更加使得艺术面貌精彩纷呈嘛。
作者: 我爱逍遥    时间: 2015-11-4 10:27
呵呵,这些吉塞金都有啊。人家连老拉都有呢!  发表于 5 小时前

辈分不一样啊,把吉塞金和阿劳李赫特相提并论,总感到怪怪的。
作者: 乔治亚斯    时间: 2015-11-4 12:28
楼主是真爱乐者,什么版都有
作者: 我爱逍遥    时间: 2015-11-5 00:43
比阿劳大8岁而已嘛,阿劳比老李大12岁呢。  发表于 昨天 14:49

好吧,同意:)
说起吉泽金的拉赫,记得在哪儿看过,傅聪评价吉泽金的拉三非常高。
作者: mm33    时间: 2015-11-7 17:19
听黑胶不能对比版次,那是一个无底洞,但似乎又不可能不比较,两难的境地。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5-11-16 09:13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5-11-17 17:39 编辑

多谢各位参与交流!

[attach]120637[/attach]
作者: lintianshi    时间: 2015-11-19 20:53
刚好接上这个讨论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5-12-14 08:17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5-12-20 11:58 编辑

多谢各位参与交流!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6-4-1 20:08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4-2 18:53 编辑


多谢各位参与交流!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6-4-3 13:45
谢林在水星那些黑胶唱片都比较热门,
像他拉的克莱斯勒小提琴小品。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6-11-24 09:34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4-18 09:54 编辑

多谢各位参与交流!

      Reference Recordings 公司发行编号 RR-55 的双 LP 唱片,名为 “EBONY CONCERTO”(乌木协奏曲)。这是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唱片,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不仅买到了,而且成色几乎全新!别提多么开心!      这个折页双张 LP 共收录了五位作曲家的黑管音乐作品,他们是:斯特拉文斯基( Stravinsky)、维克多·巴宾 (Victor Babin)、莫顿·古德(Morton Gould)、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stein)、阿蒂·肖 (Artie Shaw)。

      唱片的第一面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乌木协奏曲》(Ebony Concerto)是一首单簧管与乐队的协奏曲。1939年斯特拉文斯基移居美国,定居洛杉矶。《乌木协奏曲》是他美国时期(1945 年)为美国著名爵士乐手伍迪·赫尔曼而创作的。1946年首演于纽约,赫尔曼本人担任黑管独奏。以后找赫尔曼首演的录音再细细品味。

Stravinsky: Ebony Concerto, for clarinet & jazz band(斯特拉文斯基: 乌木协奏曲,单簧管与爵士乐队)
I. Allegro moderato (中庸的快板)03:03
II. Andante (行板)02:38
III. Moderato(中板)03:37

      第二面刻录的是维克多·巴宾的《赫兰德尔圆舞曲,单簧管和钢琴》。同为俄罗斯人的巴宾 1908 年 12 月 13 日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1972 年 3 月 1 日死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上世纪 60 年代巴宾曾在克利夫兰音乐学院任院长一职。巴宾创作的作品有:大提琴和钢琴的《Purcell主题变奏曲》、《Sonata-Fantasia》,歌曲《Beloved Stranger》。管弦乐队的《Capriccio》,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Konzertstück》,弦乐四重奏,大提琴和钢琴的,还有独奏钢琴作品《Fantasia》。最有特色是单簧管和钢琴《赫兰德尔圆舞曲》。

Babin: Hillandale Waltzes,for clarinet & piano (巴宾: 赫兰德尔圆舞曲,单簧管和钢琴)
I. Theme (圆舞曲主题)01:05
II. Valse elegante(优雅的圆舞曲)00:46
III. Valse passione(激情的圆舞曲)00:49
IV. Valse sombre(忧郁的圆舞曲)01:46
V. Valse volante(轻快的圆舞曲)01:19
VI. Valse triste(悲伤的圆舞曲)02:10
VII. Valse bonne humeur(快乐的圆舞曲)00:44
VIII. Valse brillante et joyeuse(明亮的圆舞曲)01:44
IX. Valse oubliee(悲歌的圆舞曲)01:12

第三面
Morton Gould: Derivations for Clarinet and Band(莫顿:单簧管和乐队)
I. Warm up(活力四射)02:54
II. Contrapuntal blues(对位蓝调)06:45
III. Rag(破碎帆布)02:18
IV. Ride Out(安然度过)03:49

第四面
Berstein: Prelude, Fugue and Riffs, for clarinet & jazz ensemble(伯恩斯坦: 前奏曲,赋格和复段,单簧管与爵士乐队)I. Prelude for the Brass(铜管乐的前奏曲)01:46
II. Fugue for Saxes(萨克斯的赋格曲)01:46
III. Riffs for Everyone(全部的复段)04:21

Shaw: Concerto for clarinet & orchestra(肖: 单簧管和乐队协奏曲)07:35


唐纳德·德罗氏(Dr. Donald Deroche)指挥 德保罗大学管乐团(De Paul University Wind Ensemble),约翰·布鲁斯·叶(John Bruce Ye)单簧管独奏。
Tamblyn Henderson Jr., Keith O. Johnson

录音大师Keith O. Johnson采远距离录音方式录制,成功表现真实的木管质感与出色的管弦交响!
入选原因:除了单簧管的杰出演奏外,很难得的这里收录曲子的配器很独特;曲名虽怪,但却很好听,对于拓展音响迷的音乐视野有正面的帮助。当然,录音的效果已经好到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不仅仅是木管的部份录得好,连其它所有的乐器音质、音色都录得美极了。大鼓虽然轻轻的敲,不过那种远远传来的震波却是那么的清楚;音场开阔饱满,活生生的就是一个小乐团在前面演奏。
难关:第一轨如果听起来觉得吵杂刺耳、越听越烦躁的话,那就完全破功了,不需要再听下去,完全不及格。如果第一轨听起来能够感觉到录音真好,那就对了,接着的第二轨就会令您感动得说不出话来。铜管听起来有破金之声的质感吗?如果没有,不行!感受得到低音管的簧片催动气柱的美感吗?没有?那也不行。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6-12-2 19:25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8-28 15:15 编辑

多谢各位参与交流!

作者: 爱生活爱音响    时间: 2016-12-2 21:52
王老师的帖子营养丰富,照片清晰美观,期待继续!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24 11:02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8-31 19:24 编辑

年前最后一贴。




作者: bobo_thorens    时间: 2017-1-24 12:47
lintianshi 发表于 2015-11-4 00:24
我个人对天方夜谭比较推崇的版本除了莱纳之外,就是安塞美指挥PCO这一张了,开扬大气,色彩洗练而丰满

...

这张的气场确实大过lsr面具那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7-1-24 14:43
斯塔克这个录音,王老师贴的那个是菲利普首版,这个是水星的录音,不知王老师为何不买水星首版?菲利普首版音乐味应该比较突出,而水星版应该更加HIFI。

水星与菲利普联系紧密,水星早期在欧洲的唱片发行就是由菲利普执行的,菲利普后来还收购了水星。
作者: bobo_thorens    时间: 2017-1-24 16:47
弦乐同样的录音,飞记hifistereo比水星细腻很多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7-1-24 17:03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7-1-24 19:25 编辑

记不得这个录音的年代了。
王老师贴的图,有一个录音封面印着hifistereo,但盘芯不是hifistereo的,而是紫银标的。

hifistereo的唱片是菲利普从1958到1964年间发行的一些经典的立体声唱片,都非常珍贵。
像大卫、格鲁米欧、里赫特以及哈斯基尔等人的唱片。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25 12:39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26 11:59 编辑

谢谢 bobo_thorens 兄参与交流。录音均衡这个环节上,水星和飞利浦的后期处理风格是有所不同。

[attach]153673[/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2-2 16:19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2-2 16:23 编辑

已经购得斯塔克水星 HiFi-STEREO 的肖邦和门德尔松的大提琴奏鸣曲一张,正在途运中。

[attach]153825[/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2-6 09:08
谢谢 S 版!新年愉快!
作者: cenwei999    时间: 2017-2-6 09:19
水星这张我是有过,又出掉了。
作者: yes!    时间: 2017-2-9 22:13
S版错了,飞利浦838编号开头的是肯定不会有HIFISTEREO的了。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2-24 08:55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5-23 20:04 编辑

[attach]161003[/attach]

[attach]161002[/attach]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是西方文化与艺术大放光采的黄金时期之一,也是新旧文化观念相交冲突的大时代,许多创作者除了承袭既有的文化传统并寻找新意,也向遥远的东方寻求灵感 - 以中国(包括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元素进入到了西方的文艺创作中,很多不朽之作糅合了迷人的东方,中国元素乐迷熟悉喜爱的,有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在北京城内关于公主招亲故事的歌剧 “ 图兰朵 ”,剧中不时出现的 “ 苿莉花 ” 旋律,让聆者平添不少难得的亲切感。马勒更将唐诗谱进了 “ 大地之歌 ”,李白,王维等诗作的韵味与意境,经由他在西方的古典音乐留下永世流传的芬芳。

      英国近代伟大的作曲家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三幕芭蕾舞剧 “ 宝塔王子 ” 同样也充满着东方的神奇韵味,故事讲述:皇帝不想把皇位传给东,西,南,北四王,反而想传给他的大女儿美女 Epine 的公主,四王暴怒,但由小公主百丽玫瑰试图安抚不成。这时,有四只绿色青蛙带来了一个裴翠盒,Epine 的公主打不开,玫瑰公主轻易打开,里面却是一朵玫瑰,青蛙便邀请她到宝塔国(宝塔土地)一游. Rose 公主在宝塔国受到很好地款待,但当化身成火蜥蜴的宝塔王子要出现时,她却被蒙上眼睛,她想探知火蜥蜴的身份却徒劳无功,反被送回自己的国家,火蜥蜴也一路伴随。此时她的姐姐 Epine 的公主已成了女皇帝,并把父亲拘禁起来并要他跳舞娱乐众臣. Rose 公主和火蜥蜴试图拯救老皇帝,于是,火蜥蜴直立并抖动它的皮肤,刹那间,皇宫全部消失了,火蜥蜴变回宝塔王子,和玫瑰公主解救了王国,使之成为充满爱和自由的国度。宝塔王子和公主双双携手共返宝塔国。

      这出芭蕾舞剧写于一九五七年,由法国十七世纪作家蹈尔诺女士的童话故事改编,但其中也添加了从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和 “ 美女与野兽 ” 等带有东方趣味的神话故事的情节。布里顿一开始对此剧的创作充满了兴趣,但当他开始着手谱曲时,却发现困难重重,以致一再要求顺延首演时间,前后长达两年。

      布里顿在一九五五年展开世界巡回演出之旅,中途来到巴里岛停留两个礼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当地甘美朗音乐的优美,更让他获得创作此曲的东方色彩灵感。当时布里顿已经从加拿大民俗音乐学家柯林·麦可菲那里认识了甘美朗音乐的基础型态,并且也和麦可菲合作灌录了后者所改编的甘美朗音乐双钢琴曲集,布里顿且将之带回英国与钢琴家柯荣在音乐会上演出过。而就是这些音乐,后来全部进入了这出 “ 宝塔王子 ” 中,成为此剧的主体音风格。布里顿将他在巴里岛上听写下来的甘美朗音乐,在回英国后,一股脑地用进此剧里,并利用西方管弦乐团来捕捉甘美朗打击乐的美,结果,这份乐谱,成就了布里顿所有作品中接受度最高的一份,其轻柔的和声,极具亲和力和节奏感。

      布里顿在一九五七年亲自指挥灌录了他的芭蕾舞《宝塔王子》。此套唱片和老克莱伯指挥的莫扎特《费扎罗的婚礼》成为 DECCA 早期立体声最优秀和示范级的录音。

[attach]160905[/attach]

      先后收藏了三套 LP。第一套是橘银的小伦敦 2 标版( 1968-1970 发行),第二套是小钻石 A 版( 1970 发行),最后购买的一套是大钻石 A 版( 1968-70 发行)。

      从发行年代看,橘银的小伦敦 2 标版和大钻石 A 版在先,小钻石 A 版在后。如此我们可以把橘银的小伦敦 2 标版和大钻石 A 版视为头版,这是因为此录音没有发行大 DECCA 和大 LONDON。再仔细观察刻纹之后,发现橘银的小伦敦 2 标版和大钻石 A 版的刻纹宽度都是一样的,唱片重量也非常接近,比晚几年的小钻石 A 版要重十几二十多克。

      有趣的是,与大 DECCA 和 LONDON 的关系一样,同版次的 DECCA 要比 LONDON 声音好一些,价格也高出很多,包装和说明也比较讲究。如果你也有这几套唱片,不妨从各方面比较比较,品尝收藏的乐趣。

[attach]160899[/attach]

[attach]160897[/attach]

      大小钻石 A 版的盒子一眼看上去似乎没有区别,细看发现右上角的 LOGO 有所不同,小钻石 A 版的 LOGO 小,LOGO 左上角有 DECCA,大钻石 A 版的 LOGO 很大,整个盒子封面没有 DECCA 标。说明书一模一样,大钻石 A 版的说明书纸张略厚一些,手感有肌理。当然这些差别与唱片声音完全没有关系,不过可以通过它分别唱片的版次还是有直接帮助的。

[attach]160898[/attach]

      DECCA Ace of Diamonds A 有大歌剧系列 Grand opera series,却没有芭蕾舞系列。一些在钻石 A 发行的芭蕾舞都编入大歌剧系列 Grand opera series。以致一些不熟悉布里顿这部芭蕾舞《宝塔王子》的朋友在看到片芯时误认为是歌剧。  

[attach]160903[/attach]

[attach]160900[/attach]

[attach]160896[/attach]

      布里顿亲任指挥芭蕾舞《宝塔王子》录音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应该有却没有在大 DECCA 发行,或许是这部芭蕾舞太过冷门之故。三足鼎立的英国近代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替佩特和沃汉.威廉姆斯,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更偏爱布里顿一些,我收藏了他大部分作品的录音,1992 年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就购买了布里顿亲任指挥芭蕾舞《宝塔王子》的 CD,这套 CD 两片装,是用正价的 H 版发行的,封面是布里顿在录音棚内工作时的黑白照。大家知道,H 版发行的 CD 是唱片公司对这个录音和演绎的最高级别的认可,极为优秀的录音自然受到 TAS HP 的赏识,高高挂在榜单上。后来有了 LP,CD 就异手他人了。回想这些过程非常有趣。

[attach]160902[/attach]

[attach]160901[/attach]

[attach]160895[/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4-15 19:32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8-9 21:57 编辑

[attach]165062[/attach]

      舒伯特《阿佩乔尼与钢琴奏鸣曲》(SONATA FOR ARPEGGIONE AND PIANO ),D 821,作于1824年。阿佩乔尼(ARPEGGIONE) 是类似吉它形的大提琴,也称琶音琴,是维也纳一位名为斯塔法(G.Staufer)的乐器师所发明乐器,它是一种形状类似于古小提琴,又像吉它的小型大提琴,使用于巴赫时代。这种琴有 6 根弦,吉他形大提琴,尺寸、声音都和大提琴差不多,以四度音程调弦。舒伯特非常喜欢吉它形大提琴的音色,特意为吉它形大提琴演奏家舒斯特(Schuster)写下了一首吉它形大提琴教材曲,这就是《A小调吉它形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现在简写为 “ARPEGGIONE SONATA  ”。

      由于 舒伯特这首《A小调吉它形大提琴奏鸣曲》的乐思深沉感人,旋律极为优美,很久以来已经成为经典曲目。现在的音乐会和录音制品一般都用大提琴来演奏。乐曲共3个乐章: 1,中庸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 2,慢板,E大调,三段体,变奏曲式; 3,小快板,A大调,回旋曲式。

[attach]164276[/attach]

      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布里顿搭档演绎这张唱片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唱片第一面录制的舒伯特《A小调吉它形大提琴奏鸣曲》可以说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唱片的 B 面是英国近代作曲家 弗兰克·布里奇 ( Frank Bridge, 1879-1941) 的大提琴奏鸣曲。其实这首二乐章的大提琴奏鸣曲也极为优秀,旋律和乐思具有后期浪漫派的印迹,可听性非常高。布里奇在1913 开始构创作这部乐曲,1917 才完成,差不多用了 4 年的时间,可见布里奇对这首大提琴奏鸣曲的重视。但由于其名头远远不及舒伯特,所以人们在津津乐道的讨论这张唱片时,确很少有人提及到布里奇。

      这张舒伯特和布里奇的大提琴奏鸣曲是 DECCA 公司 1968 年 7 月录制的,1969 年制作,1970 年发行。录音师是大名鼎鼎的 Gordon Parry,录音地是在声效极佳的 Kingsway Hall。英国版发行的这张唱片赶上了大 DECCA 宽标的最后 “一班车” 无槽宽标。唱片的编号是:SXL 6426,这一 ED3 的头版非常少见,价格也是高的令人咂舌!即使是英版 ED4 的小方标二手市场也是 2-3 千大圆人民币。这里晒出的是两张日本 1970 与欧美同步发行的头版唱片,唱片的编号是:SLA 1015,价格要比英版的 “ 仁慈 ” 了许多。

      这两张日本版唱片,一张是普通版,另一张是折页的豪华版。封面设计与英版完全不同,老罗拉琴侧面的大半身照。封面的标题排列是一样的,只是印字稍有区别,普通版是印制亚金,豪华版的烫亮金,字体略粗一些。

[attach]164275[/attach]

      普通版封面照片背景基本为黑色,纸张肌理纹较平小。豪华版的背景偏暖一些,纸张肌理纹较粗深,手感好。

[attach]164274[/attach]

       普通版封面底文字是单一白色。豪华版的文字则用红白两色。

[attach]164273[/attach]

      封套背脊都是蓝色黑字,普通版自然不及豪华版的厚度,以及文字的可读性高。

[attach]164272[/attach]

      豪华版详细的唱片内容信息印制在折页内。

[attach]164271[/attach]

      豪华版详细的唱片内容信息印制在折页内。折页内还有三页曲目介绍。

[attach]164270[/attach]

[attach]164269[/attach]

[attach]164268[/attach]

      如果你是高等级爱乐人,内页还有完整的乐谱,提供了读谱乐趣。

[attach]164267[/attach]

[attach]164266[/attach]

[attach]164265[/attach]

[attach]164264[/attach]

      普通版有独立的两页唱片信息和曲目介绍。与豪华版相比简单多了。

[attach]164263[/attach]

[attach]164262[/attach]

[attach]164261[/attach]

[attach]164260[/attach]

      普通版和豪华版的片基完全一样,都是133克,去掉唱片内套,实际只有110克。

[attach]164259[/attach]

[attach]164258[/attach]

      豪华版的片芯红底色饱和度比较高,银色油墨也比较厚,字迹比较清晰。

[attach]164257[/attach]

      普通的片芯红底色饱和度比较低,银色油墨也比较薄,字迹相对不够清晰。文字排版只有一处不同,那就是转速标示,豪华版的转速标示在唱片编号上方,而普通版的转速标示是在左边唱片A 面 NO.1 的上方。

[attach]164256[/attach]

      两个片芯放在一起拍照比较,印刷的差异显而易见。从唱纹看,两个版刻纹宽度是一样的。另外两个版的发行年代都是 1970 年,与 英版 ED3 是同步的。可惜手上没有 英版 ED3 和 ED4 ,无法与之比较,只能两个日版的先行比较一下了。外出一段时间,待回来天气凉爽一些再试听比较。

[attach]164255[/attach]

      2017.8.9.  今天早晨下了雨,天气略凉爽一点,所以打开了音响系统,对老罗的这 2 张唱片做了对比试听,音质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透明度还是有一点区别,豪华版的细节要多一点。

[attach]165361[/attach]

      在使用 2 套 LP 唱盘系统播放时意外发现,舒伯特的《A小调吉它形大提琴奏鸣曲》乐曲最后几小节处有钢琴和大提琴强奏的和声,在没有真空吸附的唱盘上播放产生的强烈的谐振,琴声严重失真,而在真空吸附唱盘上播放时,强烈的和声顺畅通过了。这个现象播放 2 张唱片的任意一张结果都是一样的。看来真空吸附唱盘真的太重要了!

[attach]165362[/attach]


作者: 阿忙    时间: 2017-4-16 08:32
口水一地了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5-9 10:26
标题: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1-16 19:12 编辑

[attach]164987[/attach]

[attach]165077[/attach]

      维瓦尔第《四季》可以说是爱乐者最喜欢的乐曲之一,据统计有近 6000 录音版本,其中最受欢迎和发行量最大的是马连那与圣马丁的录音版本,爱乐者基本上是人手一张。

      整个《四季》中的四首协奏曲,主题鲜明,各异其趣,然而听起来却一气呵成。你不得不叹服各乐章间的起承转合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作曲家手法高超,写景、写人、写情,甚至写具体情节,都有神来之笔。或挥洒泼墨,或工笔细描都有画龙点睛之功,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大自然风花雪月的优美画卷。难怪这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是世人百演不倦、百听不厌的经典之作,也是帮助初入门者接近古典音乐的必听教材。

《四季》之《春》 E 大调

第一乐章(快板)以回旋曲形式写成,其主要主题华丽而洒脱,具有欢快的春天气息。开曲即展开轻松愉悦的旋律,使人顿时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和生机。描写的是春光重返大地,小鸟欢愉地歌唱,森林枝叶随风婆娑,呢喃私语。突然,电光乍闪,春雷惊蛰,万物苏醒。这一乐章是整部《四季》中最为著名的乐段。

第二乐章(广板)描写的是静谧而悠闲的田园风光:“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在簌簌作响的草丛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实的牧羊狗躺在一旁。”是春雷过后,雨过天晴,小鸟又唱起了动人的歌曲,牧羊人和他忠实的小狗在鲜花丛生的牧场上悠闲小憩的恬静景致。乐章猹始是小提琴声部以很弱的音量奏出的附点节奏音型,以及中提琴那有点唐突的、仿佛是牧羊狗的吠叫声的切分音型。在这个背景上,独奏小提琴以优美而恬静的旋律牧歌般地唱了起来。

第三乐章(快板)描写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乡间的欢乐景象:“伴随着乡间风笛欢快的音响,在可爱春天的晴朗天空,仙女们与牧羊人翩翩起舞。”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首当时颇为流行的西西里舞曲,它一开始就出现在独奏小提琴和小提琴声部,低音弦乐器奏出的和弦节奏和管风琴浑厚的音响则着意渲染了舞曲的欢快情绪。

《四季》之《夏》 G 小调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你可以听到闷热的酷夏午后,牧人慵懒、牛羊萎靡,只有杜鹃、斑鸠依然窃窃私语,不甘寂寞。忽而一阵凉风掠过,带来乌云满天,一场夏雨即将来临,随着豆大的雨点开始打落,惊恐的牧童仓惶躲避,不住哭泣。

第二乐章(柔板转急板) 隆隆闷雷惊醒了牧童的白日好梦,他试图再睡,无奈蚊虫嗡嗡飞舞,扰得他烦躁不已。

第三乐章(急板)风暴终于来临,狂风怒吼、电闪雷鸣、摧枯拉朽,似要将夏日的烦闷一扫而光,酣畅淋漓。

《四季》之《秋》 F 大调

第一乐章(快板)即呈现出一个金色的收获季节。在庆贺丰收的欢腾气氛中,农民载歌载舞,兴高采烈。男子汉们更是痛饮美酒,一醉方休。

第二乐章(柔板)是一个醉汉沉睡的幽默特写。

第三乐章(快板)是描写森林狩猎:号角四起,枪声阵阵,不时有犬吠传来;猎物带伤逃窜,奄奄而死。

《四季》之《冬》 F 小调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描绘冬天的难以抵御的严寒:“北风凛凛,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战栗不止,顿足奔跑路途艰,牙齿格格直打颤。”

第二乐章(广板)则屋外下着冻雨,屋内人围坐在火炉边,品尝热酒,感受温暖安宁的浪漫气氛。此情此景与户外冰天雪地对比鲜明,更显醉人。

第三乐章(快板)则着重刻画一个滑冰的场景:“冰上溜,慢慢行,谨防滑倒要小心,忽然急转而摔倒,爬起身来又急跑,不料滑到冰窟边。” 返回屋内后,再聆听户外“风神们的开战”。这首作品的结束语,维瓦尔第这样标示:“这是冬天,但这样的冬天带来欢乐。”

      手上收有这个录音的 5 个版本,英国的 ED3 椭圆标版、英国 ED4 的小方标版、 荷兰的 ED3 椭圆标版、荷兰 ED4 的小方标版,还有日本的宽标 LONDON 版。

[attach]164992[/attach]

[attach]164993[/attach]

      这张英版的椭圆标头版一直是爱乐者追捧的 LP 之一,如果使用黑胶系统有了几年时间朋友,相信差不多是人手一张。的确,这是一张演绎录音皆佳的唱片。这张唱片差不多是最后期椭圆标,由 Marriner 和 Loveday 带领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1969 年在伦敦的 St John's Smith Square 音乐厅录制,Michael Bremner 监制,录音师是著名的 DECCA Tree 录音法的创始人之一的 Stan Goodall。唱片于 1970 年首次发行。

[attach]164994[/attach]

      二版的英国小方标也有不错的音质,容易寻找,价格也便宜不少。

[attach]164989[/attach]

      这是荷兰压片椭圆标版,与英国椭圆头版是同步发行的。从这点看 “ 1980 年后英国黑胶生产线迁移荷兰 ” 的说法是不确切的。仔细看荷兰压片椭圆标版的片芯,外缘凸起的部分与 PHILIPS 片芯是一样的,片芯的灰蓝底色也与 PHILPS 蓝银标的底色一样。其实,各国大的唱片公司相互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本国的唱片在他国差不多都有他国的唱片公司代为制版发行。这样就形成了荷兰版的 ARGO、DECCA 。同样,有英国制版发行的 PHILIPS 唱片,有德国制版发行的 EMI 唱片......

[attach]164988[/attach]

      荷兰版的的小方标。

[attach]164991[/attach]

      这张唱片在日本是以大 LONDON 片芯同步发行的,因为商标权的问题,DECCA 和 ARGO 在日本和美国都是用 LONDON 发行。不仅片芯与 ARGO 视觉识别相差甚远,唱片封套也是面目皆非,或许在日本人的心理认为他的封套设计更好。

[attach]164990[/attach]

      通常情况下,唱片是以本土制版发行的音质为上。但是他国制版发行的优于本土的也有个例,这张阿兰罗夫黛主奏小提琴,马连那指挥圣马丁与的四季就是如此。
      如果手上只有一张英版或其他版本,那也就无从比较了。我这里有了四张唱片不同版本,为比较提供了条件。
      起初我也是固执的认为一定是英版优于荷版,但在多次试听比较下(2 个椭圆标头版),发现荷版要优于英版,整个乐队的细节荷版要多于英版,尤其是独奏的小提琴声部,英版的主奏小提琴朦一些,形体相对虚一点,而荷版的主奏小提琴的轮廓要清晰不少,琴体充实,与乐队的空间距离恰到好处。为了验证自己的听感,特意约了好友帮助试听,在他盲听的情况下,他认可选择的是荷版。当天晚上他就不声不响在网上淘了一张椭圆标荷版。


作者: shinelb    时间: 2017-5-9 13:14
梅洛斯的舒伯特非常好,这是CD封面:

[attach]160133[/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5-21 16:27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9-26 19:01 编辑

[attach]167584[/attach]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首演失败让比才卧病不起,比才死后很久才被人们认可。如今《卡门》已经成为歌剧中最通俗和最脍炙人口的一部,同时《卡门》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attach]167585[/attach]

      《卡门》是一部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描述了生活在底层人群的生活的歌剧。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也许正因这一点,《卡门》由托马斯.施珀斯指挥,莫纳科和雷瑟尼克联袂演唱,演出阵容相当强大。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以致长盛不衰。
      该剧讲述了一位烟厂女吉卜赛姑娘工卡门与军人班长唐·豪塞的爱情悲剧故事。相貌美丽而性格豪放倔强卡门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的未婚妻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她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而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

      歌剧《卡门》剧中有多达十几部的合唱,合唱的体裁和风格的丰富多彩,这为歌剧增色不少。当然独唱和重唱的旋律更是优美至极。整部歌剧的管弦乐配器也是色彩斑斓交响性十足。一个完全不懂或不了解歌剧的人,相信他听到卡门序曲是一定会合上节奏和哼唱出旋律。

     歌剧《卡门》的录音有太多的版本。各大唱片公司都有若干次的录音。优秀录音有很多,其中DECCA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套录音最帖我心。这套歌剧唱片荷兰籍的美国指挥家托马斯.施佩尔斯 (Thomas Schippers) 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于1963 年录音于日内瓦歌剧院。女主角卡门由美籍女中音雷吉娜-蕾斯妮克 (Regina Resnik) 扮演,男主角唐·豪塞由金色小号之称的意大利男高音马里奥.德尔.莫纳科(Mario del Monaco)扮演,大名鼎鼎的萨瑟兰只在剧中扮演了配角唐·豪塞乡村未婚妻。可见出演的阵容顶尖豪华!

      日内瓦歌剧院始建于1879年,设计师是杰克·艾利斯·高斯,建筑风格为后古典主义。 1951年5月1日,在瓦格纳的 “ walküre ” 跟景排练时,不幸发生了火灾,损坏了舞台和观众厅。由于经济原因,剧院的重建拖了11之久。直到到1962年12月剧场才修缮完毕重新开放。这座剧院是安塞美与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演出和录音的重地,音效极为出色。这套《卡门》是在剧院重新开放后的第一部歌剧录音,意义非凡!

[attach]168705[/attach]

      饰演卡门的雷吉娜-蕾斯妮克(Regina Resnik)有着 “世界十大女中音”之一的美誉。蕾斯妮克 1922 年 8 月 30 日出生美国纽约,她的父母是从俄国移民到美国来的。父亲在俄国时就是一位男高音,但是父亲却没有发现自己女儿的音乐天赋。初中时,有一次老师问到谁能唱美国国歌时,蕾斯妮克勇敢动听的歌唱震惊老师和全班同学!此时此刻成了她音乐生涯的起点。

[attach]168710[/attach]

  1938 年蕾斯妮克高中毕业后考上亨特学院学习音乐专业,4 年后获得了音乐学士学位。1942 年毕业不久的蕾斯妮克幸运的接到纽约新歌剧公司紧急顶替演出的通知,在曼哈顿的百老汇剧院首次登台演出,成为在朱塞佩·威尔第的《麦克白》中的麦克白与杰西·沃尔特斯在《角色》中扮演的麦克白夫人。这是蕾斯妮克在歌剧舞台上的首次亮相。两年后,幸运之神再次眷顾蕾斯妮克,临场顶替的契机让她登上了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吟游诗人》的女主角莱昂诺拉。蕾斯妮克把握住了机会,成功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纽约时报》在对大都会《吟游诗人》演出的评论中这样评述到,蕾斯妮克的首演是 “好兆头”,“她是一个强有力的、清晰的女高音......同时也有力地表现了这部剧的戏剧张力。” 从此蕾斯妮克在歌剧界有了一定的地位。

      早年蕾斯妮克是唱女高音,她的一个朋友,男中音朱塞佩·丹尼斯一直认为蕾斯妮克其实更适合女中音。导演克莱门斯·克劳斯在贝鲁伊特与蕾斯妮克再一次合作演出后,积极的建议蕾斯妮克改唱女中音。关于因为嗓子的音域特性转为女中音的事,蕾斯妮克曾这样说过: “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场赌博。我花了两年时间考虑,我也许不是个女高音。当时的观点有很多,他们在探讨我到底是个拥有低音的女高音,还是个拥有高音的女中音?” 她还说到:“我能唱全部的音域,我并没有放弃以前高音的部分,只是我更愿意发掘我声音的深度而不是高度。” 而事实是,这场 “赌博” 是值得的。1955年,蕾斯妮克在著名的男中音朱朱塞佩·丹尼斯指导下开始女中音的系统学习。1956年2月15日,她在首次以女中音亮相大都会歌剧院。其后,蕾斯妮克扮演的角色更受观众的瞩目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卡门》里的卡门、《黑桃皇后》里的女伯爵、《艾丽卡》里的克里特尼斯特拉、《福斯塔夫》里的奎克莉夫人等。

      蕾斯妮克先后在斯卡拉剧院,巴黎歌剧院,皇家考文特花园剧院,伦敦歌剧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和纽约城市剧院、圣弗朗西斯科剧院众多主流剧院扮演了众多重要角色。她出演过的著名角色包括布里顿的《彼得-格里姆斯》中的埃伦-奥福特、莫扎特的《唐乔凡尼》中的唐-乔凡尼和唐-埃尔维拉以及比才歌剧《卡门》中的卡门。蕾斯妮克在美国大都会剧场演出惊人的超过300场次,她天生就是一个歌剧明星。《歌剧新闻》的主编保罗-德利斯考尔评价蕾斯妮克是个“完全的美国派”,这大概是由于她接受的是完整的美式教育以及她的职业生涯是在美国起航的缘故。德利斯考尔尤其盛赞蕾斯妮克的应变能力,“ 她拥抱那些给到她的机会,导演喜欢她,领导喜欢她,观众喜欢她。”

  蕾斯妮克第一次婚姻失败。她的第二任丈夫阿比特-布拉塔斯是一位艺术家和舞美设计师,他们曾合作过几部歌剧,是精神和生活上同样默契的伴侣。晚年,蕾斯妮克还从事大量的声乐教学工作,她担任了各大歌剧院的声乐指导,其中包括:大都会歌剧院的,萨尔茨堡歌剧院、加拿大歌剧公司(多伦多)、旧金山歌剧院、巴黎的巴士底歌剧院、柯蒂斯音乐学院和朱利亚学院。她还是曼内斯音乐学院歌剧系的硕士生导师。同时也参与一些歌剧导演工作。

      2013年8月8日九十岁高龄的蕾斯妮克离世。蕾斯妮克从《吟游诗人》中初露头角的惊艳,由高音转为中音后别有天地的发展,再到热情火辣的吉卜赛女郎卡门姑娘,蕾斯妮克把一生献给了歌剧舞台,而回馈给她的是一个个被她成功塑造的鲜活的形象,这些形象如同卡门鲜红的长裙在观众心中永远的旋转不停!

      1957 年 10 月,蕾斯妮克在英国和伦敦皇家歌剧院合作,首次演出了比才的《卡门》,获得成功。法国媒在评价中说:“她是法国最具魅力的卡门,法语的每一个音节都以精湛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这个角色中最完美的表演,从戏剧的角度看, 是最理想的卡门,也是歌剧表演中最精彩的。豪放、热情、不庸俗,不平凡。” 今天我们无从知晓这场演出的精彩程度。但通过 1963 年蕾斯妮克灌录的这套《卡门》唱片的聆听,我们似乎又能感受到当年的演出氛围......

      在我收藏的10多套歌剧全剧《卡门》中,蕾斯妮克的版本是我的最爱,其理由多多。当然最首要的是蕾斯妮克的演唱动听感人。其二,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演奏水准堪称一流,瑞士人中有 20% 是法国后裔,法国歌剧由他们来演绎再权威不过了。其三,莫那科、萨瑟兰等大腕的合作无可挑剔。其四,DECCA 公司的歌剧录音音效无敌。这些条件我们还有不喜欢的理由吗?!
      
[attach]167701[/attach]

[attach]167702[/attach]

[attach]167700[/attach]

[attach]167699[/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5-31 07:30
今晚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观看费城交响乐团演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7-22 17:16
大家周末愉快!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8-7 17:15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8-26 17:58 编辑

夏日炎炎,听一听维瓦尔第《四季》的秋和冬,看看心境能不能凉爽一些。呵呵。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8-26 18:00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9-6 13:39 编辑

现在手上没有英版和荷兰版,暂时也比较不了。以后一定会有机会的。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9-7 13:57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1-27 20:45 编辑

天气凉快啦!,可以多点时间听音乐!

      

       1991 年日本 JVC 推出发烧 CD《Flamenco》至今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了,当年器材虽然一般,但其音效还是深深的存留在记忆之中。前几日搜寻购买唱片时偶然看到这个录音的同版 LP,一瞬间吉他、响板、击掌、跺脚和忧郁的歌唱声又在脑海浮现。没有什么理由不收入这张 LP 来回顾几十年的发烧历程。

       记得香港 1996 年的《CD 圣经》 的封面上刊登了几张 CD 照片,其中就有这张《Flamenco》 ,内页的 CD 榜单在评价《Flamenco》时这样说道:此碟系有史以来最 Hi-Fi 的西班牙音乐录音,它灌录的歌声,吉他声和掌声已经 “ 真 ” 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令人觉得 “ 真 ”,与其惊人的结像力及空间感有颇大关系,其中 track 2 有一段脚踏声,真到有如将整个舞台搬到你跟前,脚踏木板时但觉尘土飞扬,这不是 Hi-Fi 是什么?

       上网搜索,Flamenco 的录音也有不少,但能够与 JVC 的这张 《Flamenco》叫板的可能是凤毛麟角。 的确,即使你从电脑或手机上试听这个录音也同样会让你感受到吉他的晶莹剔透,响板的准确定位,以及动态凌厉的舞台踏步跺脚声,低频冲击力的强悍动态一定是听不到了,若用大口径扬声器系统欣赏,动势的迫力和气势定会让人动容。男女人声、吉他、响板以及掌声和跺脚声有着极佳的质感,空间具有透明的纵深感,人声和乐器以及击掌跺脚声的交汇营造出舞台的三维空间触手可及。

       弗拉门戈(Flamenco) 音乐,是一种西班牙富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和英格兰、爱尔兰的音乐一样,是全世界的民族音乐之中,少数能闻名全球的音乐。 《Flamenco》收入西班牙弗拉门戈乐曲共有 14 首,前 7 首是节奏强劲豪放、动态凌厉的弗拉门戈舞曲,后 7 首则是旋律柔和、以抒情见长的弗拉门戈慢板吉他独奏。

CD《Flamenco》的曲目:
01 FANDANGOS 02:03
02 TARANTO, SON SON SERA 04:51
03 JALEO, SOLEA 05:30
04 JALEO, ME VA 04:23
05 ZAMBRA 05:48
06 ALEGRIAS 03:20
07 JALEO, ESPERA, RUMBA 04:13

08 IMPROVISANDO 04:11
09 OMENAJE A ENRIQUE EL MELLIZO 03:51
10 FIESTA EN SEVILLA 03:09
11 DESTELLOS FLAMENCOS 06:21
05:0112 CAMPANAS GITANTAS
13 GRANADA ARABE 05:11
14 GITANOS DEL ALBAICIN 03:04


      收到 LP 唱片时才知道,这个录音实际上是在 1977 年制作的,当时 JVC 发行 LP 时中国还刚刚接触四喇叭收录机,完全无从了解这个录音。直至九十年代初大陆的音乐爱好者才算是对 Hi-Fi 器材有所接触。这时(1991年) JVC 将这个录音发行了 CD,第一版的编号是 VICP 23051, CD 的第二版是 1993 年发行的,CD 的编号 改为 SVCD 1011。应该说我们是从 CD 版本认知这个录音的。JVC 发行的 LP 是用 " Flamenco Ole! " 命名的,唱片编号是 DIVC-4,唱片封面以及唱片芯都标注了 DIRECT DISK 直刻盘的字样,并且标有 High quality recordings。 LP 共刻录了 8 首曲子,是 CD 版本中的第 1、2、3、4 和 5、6、7。8-14 段,是萨比卡斯吉他独奏的乐曲,这部分在 LP 版本里是没有的。LP 的第 8 首的 JALEO (La Malaguena)CD 版本里也没有收录。这也就是说,CD 版本里收录的应该是 2 张 LP 的内容,但略有删减。

1. 凡丹戈舞 FANDANGOS (一种西班牙舞)  一曲全员登场的凡丹戈舞,拉开了西班牙民摇演出的序幕。凡丹戈舞起源于西班牙威尔巴地区;其轻快。热情洋溢的曲调,非常适合开幕时的气氛,男子汉唱给吉普塞姑娘的情歌。合着吉他、手拍子,响板 (一种乐器) 的节奏,3 名女舞蹈歌手依次登场进行开场致词。

2. 塔兰托- 歌唱.歌唱.神殿 TARANTO-SON SON SERA  开场致词刚一结束,拉.鲍查马上就要出场了。她表演的足流传于阿尔美利亚地区的凡丹戈舞的变奏曲。凡丹戈舞富于变化,刚才还是节奏明快的舞蹈,随着曲子的突然转变成了《歌唱.歌唱.神殿》。合着抒发男性失恋烦恼的强有力的音调,拉.鲍查跳出了女性心衷的烦恼与诸多苦闷。

3. 哈列奥 JALEO  这里出现了 “ 哈列奥 ” 一词,是指曲子与曲子之间为了改变气氛所使用的比较短暂的、给人留下独特印象的余音。接下来的曲目是索利亚。以吉他为先导,合着响板发出的音响,卡尔摩那首先跳了起来,接下来进入歌谣曲的演唱。以快速,流畅见长的萨巴提阿托歌舞,是卡尔摩那保留曲目中最拿手的,这一绝技常常令观众长时间侧耳倾听。

4. 哈列奥 JALEO (手拍子)  以只有手拍子的切分音才有的余音为先导,以熟悉的吉他的旋律作前奏,拉.鲍查唱着墨西哥民谣《我走了》,跳了起来,由于以前曾介绍过这一充满现代昧的独特群体,所以每当在序曲中出现《被禁止的游戏》时,即使不太熟知西班牙民摇的人们也会骤然感到置身于一种亲切的氛围之中。

5. 桑普拉 ZAMBRA  拉.鲍查朗读自己作的词。她真不愧为是一名女演员,其表演才能如此卓越,接下来合着蕴涵男子汉激情的演唱,她继续进行桑普拉表演。

6. 阿列吉利 ALEGRIAS  以吉他,手拍子为先导,开始演唱歌谣曲。伴随着歌谣曲开始跳考奇舞,考奇舞的正确叫法应该是考斯耶洛.杰列洛。那些跳考奇舞的矫小可爱的面孔们,在舞台上倍受瞩日,在萨巴提阿托歌唱达到高潮之后,加演了歌谣曲,在欢快热闹声中结束了阿列古力阿斯曲日。

7. 哈列奥 (手拍子)《耶士培拉》伦巴舞曲 JALE0 (PALMAS)-ESPERA-RUMBA  打手拍子产生的余音,合着吉他节奏的响指捕捉着真实的美感,首先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接下来是拉.鲍查激情饱满的墨西哥歌舞《耶土培拉》,让人欣赏到清脆悦耳的手拍子的切分音。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0-5 18:28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0-5 19:42 编辑

[attach]169268[/attach]


      舒伯特《C 大调弦乐五重奏》 或许没有《鳟鱼》和《死神与少女》名头那么大,但是这首作品在舒伯特的室内乐中确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828年秋,疾病缠身的舒伯特已是生命垂危,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创作了《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 956 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960 二首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C大调弦乐五重奏》被世人视为舒伯特室内乐中的巅峰之作,《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被誉为贝多芬之后最具分量的钢琴奏鸣曲。

      瓦尔特·韦勒,奥地利指挥家。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1956 年起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1960 年起任首席小提琴。1958 年起组建了韦勒四重奏团,并担任第一小提琴。之后韦勒师从克里普斯与赛尔转学指挥,1968 年首次登台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1969 年在维也纳歌剧院首次指挥歌剧。1977-1980 年任利物浦爱乐乐团首席,1980 年起任皇家爱乐乐团首席。

      在我收集了韦勒指挥的一些唱片中,他与伦敦爱乐和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曲全集有很高的水准。他组建的韦勒四重奏团录制的室内乐唱片更是让人爱不释手。这张舒伯特《C 大调弦乐五重奏》是其中之一。

[attach]169265[/attach]

[attach]169267[/attach]

      手上这两张舒伯特《C 大调弦乐四重奏》唱片为维勒四重奏团同一录音的两个版本,一版(ED4)在 1970 年发行,1975 年以钻石 A 系列再版发行。

[attach]169264[/attach]

      两个版本的声音当然还是有些差别,小 DECCA 头版的要比再版的钻石 A 的声底厚一些,乐器形体圆润一点。不过与维勒四重奏团早期在 DECCA 的四重奏录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相比还是不够宽松温润。这不能不说是有点小遗憾。

[attach]169263[/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0-12 11:38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0-21 20:46 编辑

[attach]169678[/attach]

      两套极为近似的版本,从封套看,就是两个标志不同,一个是彩印的,另一个是烫金的。

[attach]169677[/attach]

      彩印版本的唱片片芯印刷略微模糊一些,色彩的饱和度也低一些。

[attach]169670[/attach]

      唱片重量是101g。

[attach]169673[/attach]

      烫金版本的唱片片芯印刷清晰度高一些,色彩的饱和度也高一些。片芯在视觉上烫金版本比彩印好多了。

[attach]169671[/attach]

      烫金版本的重量和彩印的一样,都是101g。仔细对比唱纹的刻纹宽度也是一样,通过声音的比较也没有差异。

[attach]169672[/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0-22 07:33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0-22 18:08 编辑

[attach]170452[/attach]


      德彪西和拉威尔都只写了一首弦乐四重奏,却都是他们俩各自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德彪西和拉威尔在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其相同点是都采用套曲曲式的方法。第二乐章采用拨弦、第三乐章加弱音器等,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材料的处理方法上。德彪西和拉威尔在弦乐四重奏以其瑰丽的旋律,华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在室内乐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两部作品虽然不是最热门的弦乐四重奏,但仍然是音乐会和国际比赛上的标准曲目,同时也受到乐迷们的喜爱。

      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录音版本比较少,手上只有四个不同的版本。NONESUCH H-71007;DGG SLPM 139 359;DG 2530 235 以及本帖的 PHILIPS 835 361 LY。其中最喜欢的是 DGG SLPM 139 359 Drolc Quartet 和 PHILIPS 835 361 LY Quartetto Italiano的演绎。

      PHILIPS 的豪华折页版是我的最爱(喜欢的程度有时甚至超过 Hi-Fi STEREO),无论是音乐版本欣赏,装帧设计,收藏价值都是值得认真和积极搜寻的。

[attach]170447[/attach]

      PHILIPS 的豪华折页版发行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豪华折页版是三折页封套设计,折页布边烫金字典雅华贵,首页是封面和封 2,中间是唱片外套,第三页是封 3 和封底。由于有足够的版面空间,封 2、3、4 页可以记录更多有关唱片的信息内容,大幅的照片更显得从容大气。

[attach]170448[/attach]

      折页版的粗字红银标。

[attach]170449[/attach]

      粗字红银标版本的重量 127g。

[attach]170453[/attach]

      单页封套的红银标。

[attach]170450[/attach]

红银标版本的重量 115g。


[attach]170454[/attach]

      肉眼观察了两张唱片 A 面(德彪西弦乐四重奏)唱纹总的刻纹宽度似乎一样,但又感觉稍有不同。于是用软尺仔细的进行了测量,发现唱纹宽度果然不同,红银标的要比粗字红银标的窄 2.5mm。由此可见,两张唱片一定不是一个刻纹版。接下来再行实际试听的比较。

      在试听中,发现非常奇怪又有趣的现象,德彪西的第一乐章,豪华版粗银刻纹比红银要宽,听感的响度要高一些,而第二乐章正相反,红银刻纹比粗银要宽,同样听感的响度要高一些。这也就是说,均衡工程师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调整各乐章之间的响度比例。这是我不太愿意接受而又必须接受的事实!

      始终认为,音乐的起伏力度变化应该由音乐家来呈现的,录音师对音乐家演绎的音乐应该尽可能的完整不变的(忠实)记录下来。当然在录制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损失,适当的微调予以补偿,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按照自己(录音均衡工程师)的喜好去调整,势必会破坏音乐的完整性。对于这两张唱片出现的现象,打算再进行仔细的甄别试听,通过电平高低会改变乐器形体比例的特性来比较,确认哪一个版本更接近原始演奏。

      这是版本比较惹出来的事,就算一个 Hi-Fi & Music 的游戏吧。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0-28 10:04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7-1 14:50 编辑

       有机会听一听好莱坞的版本。



作者: 石南根    时间: 2017-10-28 13:29
RECORD33兄认真细致的研究广益乐友,是黑胶爱好者的必读课本。兄一定要坚持下去啊。期待更多好文。
作者: 舟子    时间: 2017-11-10 18:37
philips法国版也多为折页装,盘标也是红银双圈交叉的,不知道声音比荷兰版有多大的差距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1-16 08:10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11-19 18:53 编辑

[attach]171635[/attach]

      一套装帧精美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德国钢琴泰斗巴克豪上世纪 60 年代的录音。10 张套装,日本豪华大伦敦限量头版,价格惊人…的便宜!捡漏啦!英国大 DECCA 头版已是天价,单张搜集齐全也非常不易。前不久朋友买了英国版的 ED4 套装也要小 3 千元。单纯从听音乐的角度讲,这个日版已经足矣!

[attach]171627[/attach]

      2 吋厚的精装大盒,3.6 公斤重!

[attach]171628[/attach]

      黑色荔枝纹书皮纸盒子,书脊烫金字,好是漂亮!

[attach]171629[/attach]

      烫金字树皮封页的说明书,典雅精致!

[attach]171630[/attach]

      唱片内套用手触感约为 180 克的铜版纸制作,挺括厚实!

[attach]171631[/attach]

      唱片盒子内衬是亚金麻纹卡纸。

[attach]171632[/attach]

      这套唱片于 1970 年发行,是盒装的第一版。不知道唱片盒子内的这个收藏限量号如何解读,限量发行了 2254 套?还是限量发行 54 套,这是第 22 号?1975 年 KING RECORDS 唱片公司再度发行这套盒装唱片,外观内套和说明书几乎一样,只是片芯不是正红色带沟槽,而是橘红色无沟槽,片芯上并加印了 1975 的字样。过了 5 年 KING RECORDS 第三次发行此套全集,封面已经改为巴克豪斯的侧面半身照,唱片片芯的编号上方印的是 1980,唱片的内外包装也简化为普通装帧。之后有没有再发行这套全集就不得而知了。

[attach]171633[/attach]

      这套日本大伦敦带沟版的巴克豪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是由日本历史最悠久(1931成立)的 KING RECORDS 唱片公司代理制作的,代表了日本最高的唱片制作水准。

[attach]171678[/attach]

      这套英版的 ED4 是朋友拿来比较试听的。

[attach]171669[/attach]

      内外装帧上是比日版的简易一些。

[attach]171670[/attach]

      试听的结果是:英版 ED4 低频微微薄一点,高频透明度高一点,而日版的厚暖一点,高频相对暗一点。看来不同的均衡工程师对声音的取向是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孰优孰劣来界定英版和日版制作水平,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喜好来选择了。

[attach]171673[/attach]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1-17 09:54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2-14 18:39 编辑

谢谢二位参与!

[attach]191306[/attach]

[attach]191307[/attach]


作者: 舟子    时间: 2017-11-17 10:26
市面上一般都不看好日版的声音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7-11-30 07:16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4-17 15:24 编辑

[attach]172499[/attach]


      俄罗斯近代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年),1891年4月23日生于乌克兰顿巴斯地区松卓夫卡村。父亲是管理地主庄园的农艺家,母亲擅长钢琴,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普罗科菲耶夫5岁开始学钢琴及作曲,随后陆续写出了歌剧、钢琴曲等一系列童年作品。1904年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生平经历K.利亚多夫(作曲)、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A.H.叶西波娃(钢琴)、H.H.切列普宁(指挥)。1909年毕业于作曲班,1914年又毕业于指挥班和钢琴班,因演奏自己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获安·东·鲁宾斯坦奖。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为普罗科非耶夫打下了作曲和钢琴技巧的坚实基础。然而他不满足于传统作曲技法的学习,开始醉心于当代最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的探索。对他影响较大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以及戏剧、绘画、诗歌的一些新潮流。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attach]172490[/attach]

      第一时期(1918年以前)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不断地探索和风格的急剧变化。从童年稚气的钢琴童话和加沃特舞曲一变而为强烈的结构主义(如钢琴曲《托卡塔》1912);从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主义(《小交响曲》1909,1915年修订)一变而为犷悍的野蛮主义(《斯基夫组曲》,1915;康塔塔《他们七人》,1918);从早期浪漫曲(作品第 9号)的传统风格一变而为将散文音乐化的音调试验(音乐童话《丑小鸭》,1914;抒情心理歌剧《赌徒》,1916,1927年修订)。他反对当时风行的柔弱伤感的艺术风格和习惯性的“美”感标准,主张刚健有力的、甚至强烈到刺激感官的艺术效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迸发着节奏的力量,充满活力、热情,富于奇思异趣;调性范围也因多调式和色彩性和声的运用而得到大胆扩展;俄罗斯民间因素被赋予了崭新的面貌;钢琴写法也作了新颖的处理。他的革新探索得到圣彼得堡音乐社团“现代音乐协会”和一些人士的支持,但也经常在赞赏者和反对者之间引起激烈的意见冲突。这一时期他还写有下列著名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6~1917),钢琴小品套曲昙花一现(1915~1917),《第一交响曲》(《古典交响曲》,1917)。

      第二时期(1918~1933)1918年春,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了祖国,在欧美侨居了15年。1919年他为美国芝加哥剧院作了童话喜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这部以其欢快、乐观的格调而与20年代的西方歌剧大异其趣的作品并未得到观众的赏识。1920年在巴黎和伦敦接踵上演了他的舞剧关于作弄七个小丑的小丑的故事(通称《小丑》,1915,1920年修订),管弦乐《斯基夫组曲》和康塔塔《他们七人》,从而开始赢得西欧舆论的承认。1921年完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大受欢迎,它融合着悠长的俄罗斯歌调及饱满的动力性和明朗情绪,是他的最佳作品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在这一时期与法国“六人团”接近,并进一步探索更为复杂的半音化风格。他写作了《第二交响曲》(1924)──大都市主义所具有的典型的结构手法(几个“各自为政”的固定歌调声部生硬的叠置)与俄罗斯歌调及其巧妙的变奏发展相结合;《第三交响曲》(1928)──以其歌剧《火天使》(1919~1927)的音乐为基础,是 1部音乐语言极其复杂的表现主义交响戏剧;《第四交响曲》(1930)──以他的舞剧《浪子》(1928)的音乐为基础,是作者对优美的抒情和明澈的管弦乐织体的新探索。此外,他还写有以结构主义音乐表现“红色俄国”的舞剧《钢铁的跳跃》(1926)、《在第聂伯河上》(1931),《第四钢琴协奏曲》(1931)、《第五钢琴协奏曲》(1932)等。普罗科菲耶夫逐渐认识到,脱离祖国对他的创作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于是在1933年返回苏联。

      第三时期(1933~1953) 返回苏联后的20年是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内容(祖国及其历史和当代生活);现实主义的和俄罗斯性格的艺术特征更为鲜明;音乐语言更为明晰而富于个性;史诗性、抒情性的创作面貌更为突出;传统的调性手段和旋律结构同20世纪艺术风格的融合也更为有机而自然。

      这一时期他在歌剧和舞剧方面的成就特别显著。他完成了4部歌剧:《谢苗·科特科》(1939,根据卡塔耶夫的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描写国内战争时期乌克兰农村的斗争;《真正的人》(1947~1948,根据波列沃依的同名长篇小说)塑造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修道院中的订婚礼》(1941,根据英国作家谢里丹的小说《少女的监护人》)是1部抒情性的喜歌剧; <战争与和平> (1942,1953年修订,根据托尔斯泰的同名长篇小说)是 1部把抒情心理性和民族史诗性熔于一炉的爱国主义巨作,被公认为是普罗科菲耶夫歌剧创作的顶峰。这些歌剧的脚本都是由曲作者亲自执笔或参与编写,除了《修道院中的订婚礼》之外,全都是由文学原著摘编的散文唱词。歌剧基于贯穿发展的原则,很少采用分曲形式;声乐部分以旋律化的或说白化的朗诵调为主(继承了“达尔戈梅日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的歌剧传统);管弦乐部分则始终以复杂的交响性展开推动戏剧的情节发展。 这一时期他创作的 3部舞剧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1936)、 <灰姑娘》(1941)、《宝石花的传说》(1949~1953),不论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完美性上都大大超过他前期的同类作品,是对这一体裁的创造性贡献。

[attach]172494[/attach]

      普罗科菲耶夫为《恐怖的伊凡》电影配乐,已经是他为俄国名导演爱森斯坦谱写的第三部电影音乐(另两部电影配乐是《亚历山大.列夫斯基》和《基杰中卫》)《恐怖的伊凡》电影配乐因其内在的超凡艺术价值,确立起远远超越了它们作为电影配乐本身的举世公认的超然艺术地位。这部作品普罗科菲耶夫并没有把它改编为音乐会的演出版本,但对此曲爱不释手的斯塔诺维奇将其以神剧的结构模式改编为有旁白、独唱、合唱和管弦乐的演出形式,穆帝与爱乐管弦乐团的这个录音就是斯塔诺维奇改编的版本。

[attach]172495[/attach]

[attach]172496[/attach]

      普罗科菲耶夫的《伊凡雷帝》作品116号,录音版本非常少。手上仅有的 Riccardo Muti 和 Philparmonia Orchestra 版本(美版的编号是 angel SB 3851,英版编号为 EMI SLS 5110 。都是 2LP 盒装),其演绎录音可谓深得我心。天使版是 10 多年前买的,不比较的情况下听得已是不亦乐乎,有了黑白狗的头版比较,2 个版本的声音品质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电影配乐《伊凡雷帝》与 LP 相同的 CD 版本共分为 26 段:

01、序言 Prologue
    00:00:51
02、序曲与合唱(中板-快板)Overture and Chorus (Moderato-Allegro)    00:03:22
03、前进吧,年轻的伊万(中板) March of young Ivan (Moderato)    00:01:40
04、海洋—大海(行板) Ocean-Sea (Andante)    00:03:23
05、我将成为沙皇!(中板) I will be Tsar! (Moderato)    00:00:43
06、上帝是伟大的!(快板) God is wondrous! (Allegro)    00:01:17
07、万岁!(有节制的快板) Long life! (Allegro moderato)    00:02:29
08、海洋—大海(行板)Ocean-Sea (Andante)    00:02:39
09、万岁!(有节制的快板)Long life! (Allegro moderato)    00:01:07
10、神圣的傻瓜(暴风雨般的快板)The holy fool (Allegro tempestoso)
    00:02:05
11、天鹅(华丽的快板)The swan (Allegro fastoso)
    00:00:58
12、庆典之歌(行板)Celebration song (Andante)
    00:03:12
13、天鹅(华丽的快板)The swan (Allegro fastoso)
    00:01:39
14、敌人的骨头(稍快的行板)On the bones of the enemy (Andante mosso)
    00:01:16
15、脾气暴躁的人(有节制的快板)The tartars (Allegro moderato)
    00:01:36
16、炮兵们(精力充沛的中板)The gunners (Moderato energico)
    00:02:26
17、喀山的风暴(沉重的中板-行板-快板)The storming of Kazan (Moderato pesante-Andante-Allegro)
    00:09:47
18、伊万对博雅们的呼吁(柔板—稍慢的行板) Ivan's appeal to the boyars (Adagio-Andante sostenuto)    00:08:06
19、叶弗洛西尼娅与安娜斯塔西娅(中板) Yefrosinia and Anastasia (Moderato)
    00:04:04
20、护面甲之歌(行板)Song about the beaver (Andante assai)
    00:03:05
21、伊万在安娜斯塔西娅的灵柩旁(行板) Ivan at Anastasia's bier (Andante)
    00:02:24
22、奥普瑞奇尼科的合唱(坚定的行板)Chorus of the Oprichniki (Andante risoluto)
    00:01:33
23、奥普瑞奇尼科宣誓效忠(充满活力的中板) The Oprichniki oath of loyalty (Moderato energico)
    00:05:09
24、费奥多·巴斯玛诺夫之歌(有节制的快板)Feodor Basmanov's song (Allegro moderato)
    00:01:49
25、奥普瑞奇尼科之舞(有节奏的快板)Dance of the Oprichniki (Allegro ben ritmato)
    00:02:00
26、终曲(中板—华丽的中板) Finale (Moderato-Moderato fastoso)
   
00:05:24

普罗科菲耶夫《伊凡雷帝》CD 版本的在线试听


作者: 老刘    时间: 2017-11-30 12:01
日本版的古典唱片我也对比听了一些,其中有一些还是可以接受的,也可能我不是金耳朵。听唱片音乐是主要的,况且日版很便宜。
作者: DHL2007    时间: 2017-12-5 16:30
https://stereo-magazine.com/inde ... e&t=f&f=546

关于180G唱片的Mith
作者: DHL2007    时间: 2017-12-6 09:53
DHL2007 发表于 2017-12-5 16:30
•https://stereo-magazine.com/index.php?eID=dumpFile&t=f&f=546

关于180G唱片的Mith

https://www.audioasylum.com/cgi/vt.mpl?f=vinyl&m=1159150

试试看通过这个链接去可能可以进入?
作者: 老刘    时间: 2017-12-6 20:12
谢谢这位records3的朋友!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8-7-1 13:40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7-1 17:56 编辑

[attach]184100[/attach]

      上世纪 60 年代初鲍罗丁四重奏团在 DECCA 公司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和鲍罗定丁第二弦乐四重奏。先后收集这个录音三个版本,分别是 DECCA 钻石 A 无沟版、钻石 A 有沟版和大 LONDON 彩背首版。这是一张演绎和录音都无可挑剔的 LP ! 今天又购得这个版本 DECCA 第一版好是开心,发此贴与爱乐人一同分享!

[attach]184101[/attach]

      这张 DECCA 钻石 A 无沟版是十多年前购买的,这是最常听的 LP 其中之一。 之所以常听是因为两首乐曲都太优美了,录音水准更是无话好说。尤其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 8 弦乐四重奏是最让人着迷,这首四重奏有五个乐章,鲍罗丁四重奏团的演绎堪称一绝,似乎是面对面在与你对话,弦乐器的质感乱真到历历在目,几乎触手可及。阴沉恐怖的前奏、催人泪下的悲情旋律、愤慨呐喊的强烈和弦、向往和平的动感圆舞曲节奏,每每聆听,次次都为之感动!
       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这张 LP 多年来已经给了我太多享受和美好的回忆。

[attach]184102[/attach]

      后来又买这张 DECCA 钻石 A 有沟版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 8 弦乐四重奏,在 KLASSIK DD-60FV上做了仔细的比较。结果告诉我们,早期的版本还是好很多,也是值得购买和收藏的。 钻石 A 有沟版的声底厚度好,中频饱满,听感比较温暖。回过头再听无沟版就显得单薄一些,高频也略显得锐利一点。

[attach]184103[/attach]

      和有沟槽 DECCA 钻石 A 几乎同时购买的大 LONDON 头版,自然也参与的试听比较。我个人认为大 LONDON 头版并未超越有沟槽 DECCA 钻石 A 的音质。大 LONDON 头版的低频似乎略略延伸好一点,但高频的细腻与透明均不及有沟槽 DECCA 钻石 A 。这样的比较我早先也在安塞美的《天方夜谭》LP 的试听中得到了证实。

        价格上钻石 A 有沟版要比大 LONDON 头版便宜,多数二手唱片的状态也很好。由此看来,钻石 A 有沟版的性价比是非常好的,从聆听的角度出发是值得的。

[attach]184104[/attach]

      今天有幸购得 DECCA 的头版,并且品相极佳。还没有来得及试听。试听后再想各位汇报!

[attach]184097[/attach]

[attach]184095[/attach]

[attach]184092[/attach]

[attach]184093[/attach]


作者: marsy2k    时间: 2018-8-7 14:07
前辈这个科普 真是受益匪浅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9-4-18 10:52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4-18 12:36 编辑

      Reference Recordings 公司发行编号 RR-55 的双 LP 唱片,名为 “EBONY CONCERTO”(乌木协奏曲)。这是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唱片,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不仅买到了,而且成色几乎全新!别提多么开心!

[attach]193582[/attach]

      这个折页双张 LP 共收录了五位作曲家的黑管音乐作品,他们是:斯特拉文斯基( Stravinsky)、维克多·巴宾 (Victor Babin)、莫顿·古德(Morton Gould)、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stein)、阿蒂·肖 (Artie Shaw)。

[attach]193588[/attach]

      单簧管独奏:约翰·布鲁斯·叶(John Bruce Ye);唐纳德·德罗氏(Dr.Donald Deroche)指挥德保罗大学管乐团(DePaul University Wind Ensemble);羅伯特·拉克(Robert Lark)指挥德保罗大学爵士乐团 (DePaul University Jazz Ensemble) 。
      这张唱片录音时间是 1993 年 5 月,录音地点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梅第拿教堂。录音师是 Keith O. Johnson。 唱片录音距今已经20多年,呵呵......

[attach]193583[/attach]

      唱片的第一面的第一曲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乌木协奏曲》(Ebony Concerto)是一首单簧管与乐队的协奏曲。1939年斯特拉文斯基移居美国,定居洛杉矶。《乌木协奏曲》是他美国时期(1945 年)为美国著名爵士乐手伍迪·赫尔曼而创作的。1946年首演于纽约,赫尔曼本人担任黑管独奏。以后找赫尔曼首演的录音再细细品味。

Stravinsky: Ebony Concerto, for clarinet & jazz band(斯特拉文斯基: 乌木协奏曲,单簧管与爵士乐队)
I. Allegro moderato (中庸的快板)03:03
II. Andante (行板)02:38
III. Moderato(中板)03:37

      第一面的第二曲是维克多·巴宾的《赫兰德尔圆舞曲,单簧管和钢琴》。同为俄罗斯人的巴宾 1908 年 12 月 13 日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1972 年 3 月 1 日死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上世纪 60 年代巴宾曾在克利夫兰音乐学院任院长一职。巴宾创作的作品有:大提琴和钢琴的《Purcell主题变奏曲》、《Sonata-Fantasia》,单簧管和钢琴《赫兰德尔圆舞曲》;歌曲《Beloved Stranger》。管弦乐队的《Capriccio》,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Konzertstück》,弦乐四重奏,大提琴和钢琴的,还有独奏钢琴作品《Fantasia》。巴宾最有特色和代表性作品是这首《赫兰德尔圆舞曲》。原谱是单簧管和钢琴,此录音的谱子是由 D. Nygren 配器为单簧管与管乐队。把钢琴改为管乐队的策划应该是 RR 公司的监制汉德森( J.Tamblyn Henderson)所为。

Babin: Hillandale Waltzes,for clarinet & piano (巴宾: 赫兰德尔圆舞曲,单簧管和钢琴)
I. Theme (圆舞曲主题)01:05
II. Valse elegante(优雅的圆舞曲)00:46
III. Valse passione(激情的圆舞曲)00:49
IV. Valse sombre(忧郁的圆舞曲)01:46
V. Valse volante(轻快的圆舞曲)01:19
VI. Valse triste(悲伤的圆舞曲)02:10
VII. Valse bonne humeur(快乐的圆舞曲)00:44
VIII. Valse brillante et joyeuse(明亮的圆舞曲)01:44
IX. Valse oubliee(悲歌的圆舞曲)01:12

[attach]193584[/attach]

      第二面和第三面收录的是美国作曲家莫顿·古尔德 Morton Gould 的作品。莫顿 1913 年 12 月 10 日 生于纽约,1996年2月21日去世。莫顿不仅是一位作曲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编曲和钢琴家。您如果是 RCA 唱片的簇拥,LSC 系列中有很多莫顿指挥的精彩录音。

Morton Gould: Derivations for Clarinet and Band(莫顿:单簧管和乐队)
I. Warm up(活力四射)02:54
II. Contrapuntal blues(对位蓝调)06:45
III. Rag(破碎帆布)02:18
IV. Ride Out(安然度过)03:49

[attach]193585[/attach]

[attach]193586[/attach]

      第四面录有两位作曲家的作品。伯恩斯坦这位美国大指挥和作曲家,我们太熟悉不过了。
      另一位也是美国人,1910 年生。 肖 Artie Shaw 是一位出色的单簧管和中音萨克斯乐手。1925 年起,他多次组建乐队,多次解散。1983 年他重新组建的 Artie Shaw 管弦乐队中,他重新成为了乐队的领奏者。

Berstein: Prelude, Fugue and Riffs, for clarinet & jazz ensemble(伯恩斯坦: 前奏曲,赋格和复段,单簧管与爵士乐队)I. Prelude for the Brass(铜管乐的前奏曲)01:46
II. Fugue for Saxes(萨克斯的赋格曲)01:46
III. Riffs for Everyone(全部的复段)04:21

Shaw: Concerto for clarinet & orchestra(肖: 单簧管和乐队协奏曲)07:35

[attach]193587[/attach]


作者: guliec666    时间: 2019-4-22 11:32
学习、学习、、学习、、、
作者: 乔治亚斯    时间: 2019-5-19 04:55
好贴好贴。楼主多分享点唱片录音方面的感觉吧。
作者: records33    时间: 2019-8-12 11:57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9-8-12 17:07 编辑

     《The Gate Of Dafos》是 Refrence Recordings 唱片公司较早期的录音,唱片编号 RR-12。《DAFOS》的拾音都是在现场完成的,并非录音室录音。录音师Johnson采用两轨立体声录音,最接近双耳立体声效应,没有人工添加混响和均衡调整,音染极低。《DAFOS》录于 1982 年 10 月 24 日和 1983 年 3 月 21 日,录音地点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日本中心剧院。这张唱片可谓是一张示范级的超级模拟录音!三位打击乐大师 Mickey Hart、Airto 和 Flora Purim 联手出演,使用打击乐器极为丰富,其中很多是巴西、非洲和印度尼西亚稀有的打击乐器。      
      由于《DAFOS》超级频宽,动态巨大,选择45RPM转是明智之举。《DAFOS》的母盘刻制完毕后,对时间的控制十分苛刻,以最短的时间进行翻模,以避免母盘漆面唱纹的氧化酸变,保证电镀层的凸版高质量。

[attach]197482[/attach]

      手头收藏了几张《DAFOS》,其中有一张测试压片。

[attach]197481[/attach]

      两张正式发行的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的唱片是由日本 JVC 公司制作的,唱片和封套都比美版略重一些。

[attach]197479[/attach]

      日版和美版的封套都是折页设计,封套的封面内页和封底印刷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日版的封套卡板纸比较厚。

[attach]197480[/attach]

      早期片芯的中字头颜色偏蓝,饱和度高一些。片芯下缘有字样。

[attach]197484[/attach]

      后期片芯的中字头颜色偏绿,饱和度低一些。片芯下缘没有字样。

[attach]197485[/attach]

    测试压片的片芯为银底黑字,曲目只有 “DAFOS” 字样,其它都省略了。封套是没有印刷白纸套。

[attach]197477[/attach]

      三张唱片的听感明天续写。


作者: audiofans    时间: 2020-3-11 13:37
谢谢啦!




欢迎光临 极品人生 (http://hiendlife.com/x1/)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