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0147

查看

5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Locustcong

43#
发表于 2014-2-17 10:04:35 | 只看该作者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对音乐、建筑、数学、视觉艺术的关系的论述。比如说,他说中国人很聪明,在音乐方面很早就在世界上领先,但却始终停留在二度平面的层面上,没有纵深的维度,而纵深感在斯宾格勒的语境中就是宗教感的直接起源。因为中国人的灵魂没有纵向深度的要求。。。甲米 发表于 2014-2-15 11:10


借甲米兄的文字继续讨论,其实与其说中国人的灵魂没有深度的要求,不如说传统儒家思想的约束,导致了国人灵魂即便再有深度,多数情况下只能停留于脑海中,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艺术作品中的留白,文学著作中的隐喻,无不为其体现。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4-2-16 19:05: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关系,以前谈过很多,在极品还有一个帖子,不展开了,感兴趣可以点开看看,链接如下:

说说中西合璧的器乐演奏问题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hlight=%B1%E0%D6%D3

百线兄说粤语9韵的问题:一般说法是粤语9声6调,说是有9个,实际上只有6个,比福州话和闽南话要简单一点。今天学这些方言,粤语相比另外的并不难学,这可以为证。其实,我们说粤语、说广东话,很多时候包含了粤东一带的闽南话,也就是潮汕方言,如果包含在内就另当别论了。

从语言学上说,南方的方言最复杂;南方最复杂的方言区是福建,闽南话和客家话可以通,但同属于闽南方言区的闽南话与莆仙话则完全不同;福州话理论上涵盖其他地方,但古建州一带的方言,又是另一回事,日本有语言老师认为与日语有更多相同处......广东话有个别的,还可以蒙一下;至今福建的方言,一种也听不懂,学不会。

在频繁接触方言中,学会辨别一些入声字。通俗说,方言中发音短促的那个音,却在普通话中发长音的,就可以认定是入声。换句通俗话说,方言中有很多发音短促的,普通话都是发长音,这样一篇文章,本来由方言朗读抑扬顿挫的音乐感,经过普通话一读都成了白开水。


  

点评

舒存兄果然博学!广州古称番禺是秦汉南粤国之都城,因此其语言有官方背景,承传的应该是较为正统的秦汉文化语言,所以比起闽南话等应该更有价值(研究秦汉古语的发音方面)!当然,闽南话比粤语更难听懂是事实!  发表于 2014-2-18 00:35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4-2-16 18:45:47 | 只看该作者
另外“瑟”的消失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充斥在《诗经》及其它书籍中的“琴瑟友之”可以看出瑟曾经和“琴”一样流行。而琴流传到现在不绝,瑟只留下孤单的背影,在书籍和出土文物中可发现其踪影。关于瑟消失的原因也众说纷纭,在我则有一个设想,根据出土的文物瑟也是琴一样的弹拨乐器,只是体量大弦多,这样一种音色和琴类似的乐器在中国早期和琴如此形影不离,不由使人怀疑琴瑟合奏就是同样音色两个声部的多重奏,而这种重奏就是符合当时汉语语音的特点的。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4-2-16 18:23: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4-2-16 18:25 编辑

有关先秦语音方面,我倒有一个实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典诚先生的《诗经通译新诠》中,黄先生举了两个例子:1) 《周南-日月》中首句“日居月诸”,一般的“居”和“诸”解释为叹词,但为什么这样写很少有深究,而黄先生给出的答案是由于先秦口语的连读性,此两字由日月的尾韵连读产生,“日”读作nψg, 韵尾和助词“乎”结合为“ga”,写成当时汉字为“居”,而月韵nguaid,韵尾d和助词“乎”结合为“da”,用当时汉字即为“诸”;因而能证明先秦汉语的连读性。另外一个例子是《周南-鹑之奔奔》中“人之无良,我以为君?”中为何用“我”代替“何”?同样的道理,当时的“良”(lang)韵尾ng和“何”(gui)连读,正是我上古读音ngai的读音,因为连读关系写成了“我”。

因此可以推测先秦汉语的读音有着类似于今天西方语言的连读和重音,因而反映到音乐上可能会产生类似编钟等钟鼓乐的“复音”“交响”类型。

使用道具 TOP

39#
发表于 2014-2-16 18:00:02 | 只看该作者
此帖我觉得不必拘泥于楼主的问题,倒是可引出中西乐之间的区别及其原因,以上很多乐友的观点很有启发。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4-2-16 10:43:14 | 只看该作者
至于德奥音乐的兴起,应该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关。1517年开始,马丁路德指控罗马天主教会的腐化堕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其中一项就是把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为了德文,使得说德语的老百姓能够诵读,并吟唱德文的基督教圣咏和真美诗。这样,老百姓也有机会掌握了以前只有专家才有资格掌握的和声基础。

使用道具 TOP

37#
发表于 2014-2-16 10:30:50 | 只看该作者
基督教千年后发生的十字军东征,以及各种朝圣活动,加强了各民族地域音乐的交流,促进了复调音乐的创立,这种不止一个声部的音乐促进人发明一套可靠的记谱体系的必要性。所以说基督教向西方音乐提供了书写形式和和声规则。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4-2-16 10:22:23 | 只看该作者
三度和声的引入可能与北欧海盗有关。在斯堪的纳维亚,在在铁器时代,金属号角已经被广泛采用,这类乐器在演奏三度音程时声音很好听,北欧海盗入侵英伦群岛,将这种和声带到了那里,并传人欧洲大陆。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4-2-16 10:17:24 | 只看该作者
人类普遍把价值观和象征性符号附在了他们宗教信仰上,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顶屋直冲天国!也是人们发现教堂内部的石壁扩大了人声,并使之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这种变化不知不觉的开始,起初是许多人声在八度内齐唱,后来一个第三人声被加进去,在高于五度音的音程内歌唱。这个简单的开放式和声富于清澈的穿透力。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4-2-16 10:03:47 | 只看该作者
声乐和器乐在耶稣基督诞生时已蓬勃兴起,但人声才是我们现在最了解的西方音乐的核心。早期耶稣基督就采用了他们从犹太教中熟悉的方式吟唱他们的新圣咏。不同的是,犹太教基于独唱风格的祷文领诵,而基督崇拜圣咏的核心是由许多人声组成齐唱。这可能与基督教草创时期的草根特点有关。这种素歌的圣咏形式统治了基督教崇拜仪式长达一千年。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4-2-16 04:17: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4-2-16 04:36 编辑

西方音乐的这个系统的形成是否和宗教有关,我持否定的态度。是否和语言有关?我想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形成西方音乐系统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形成的原因是和西方科学技术在近世纪长足发展的原因是一个,即社会制度及民主的发展,科学的社会态度变迁,传统的经验实证的科学方法论。当然这里我只是一个粗糙的想法。

关于民乐,我认为大部分粗糙,庸俗。呵,拍砖可以,手下留情。中国民乐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反映。它是种内向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民乐要发展,要彻底抛弃它的本来的基础。就象巴托克,它的音乐完全是西方音乐,但其骨子里是匈牙利的。从这点一上我比较欣赏谭盾的作品。就如京剧一样,我想京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它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以脱离了时代。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4-2-15 18:36:32 | 只看该作者
从另一角度,也可以问下“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复音音乐?”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好像有试图解答,不过他对中国的情况总是有点隔膜。
至于编钟是否是复音音乐,以及为什么会失传,考察一下历代的《礼乐志》或许会有点线索。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地区的音乐受到西域(或中亚)音乐的很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现存的丝竹管弦很多不是汉文化土生土长的。以前在天坛看清代皇家祭天时演奏的乐器,总感觉有点简陋,有的好像还没脱离生产工具的形制。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3 08:42, Processed in 0.038782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