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4130

查看

8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旱天雷

64#
发表于 2011-11-22 13:51:27 | 只看该作者
能举出几个白人,不等于我的讲法是错。首先来看黑人爵士音乐家的的数量和地位和你举出的例子来看,黑人的比例要大的多。其次从总人口来看,白人总人口要多出黑人几倍,但其爵士音乐家和总人口的比例要多出很多。再次,你提出的那些名字中一半以上是二流的。再举打篮球,中国出了姚明,但不等于中国人打篮球是有很高水平的了。中国人是不会打篮球这个结论还是成立的。一个结论总是建立在统计学的角度上的。
关于那个息息相关,我对你评语是,中学马列教科书的结果。好吧,本来是听音乐,无意和就理论来讨论,明天一早要回国,你玩的高兴。我至少在二星期不会上这里。等以后有机会再交流。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1-11-22 11:45: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1-11-22 12:46 编辑
爵士乐之所以在Parker、Monk、Miles Davis、John Coltrane等人的努力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音乐体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反对种族歧视、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根源在不断地驱动他们去以更加完善、复杂和极具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去表达它们。那么,所谓“Jazz要听黑人的,白人的不行”这样的论调,难道不是对现代JAZZ最精髓的思想本源的彻底背叛吗?

老兄,我这讲法不包舍任何种族歧视的观念。一开口就上纲上线,背叛啊,思想本源啊,有点太顶真了吧?没必要。至于种族歧视我更不知道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至于说Jazz的一种重要的因素是反种族歧视,那就是中国国内教育的结果。什么事总要从它的所谓的政治,社会的上来硬扯。对于古典音乐也是一样,动不动从社会的角度来解释音乐的内含。这是不可取的。Jazz首先是艺术,追求技术和表达上的完美,不是去追求平等,自由。更进一步讲,就是假设JAZZ种追求自由平等的音乐形式,我看不出我的讲法是和这种音乐形式的思想本源相背叛的内在逻辑关系。
那么打篮球呢?我说白人跳不起来,看黑人打球带劲。这又是种族歧视?蓝球又成为了一种追求自由平等的手段,,他们跳的多高,充分体现了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本源。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代爵士小号宗师Roy Eldridge就曾经声称,他闭着眼也能分辨出到底是黑人在演奏还是白人在演奏。而结果是,他随即便在电台为之进行的一次盲听测验中当众出了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除非您自认为比一代爵士小号宗师更了解爵士乐演奏,否则千万别产生类似的念头。

我只是就Jazz的发展中的一般的规律来讲讲,不得不承认,JAZZ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是黑人,为什么不会在白人中产生?这是有它的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的。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1-11-22 11:21:52 | 只看该作者
对,爵士的出现跟色情业关系很大,所以有些爵士唱片的封面都很情色。

morefeel兄讲的很对,但Jazz的起源和色情及酒吧等有关,不是封面。下面是维基中文的条例。可以参考。但有点是可以肯定的,JAZZ在起初是低等的娱乐,而今小资都拿来装饰。

爵士樂(英语:Jazz)是一種起源於非洲形成於美國的音樂形式。誕生於19世纪末的美國密西西比河畔港埠新奥爾良,在它之前是一些更早出现的美國黑人音樂(如藍調、福音歌曲等),而這些音樂是美國黑人根植於其非洲音樂傳統的基礎上,結合他們在現實中的遭遇創作出來的。早期藍調主要表現黑人的悲慘境遇和底層生活狀態(藍調的英文原字Blue除了指『藍色』之外亦有『憂鬱』之意),大多比較凄苦。福音歌曲主要是(向上帝)祈求平安,希望得到救贖。爵士樂在其發展過程中除了有黑人音樂的根源外,還吸收了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諸多音樂元素,逐漸形成了今天多門多類的爵士樂,所傳遞的内容也更為多樣,不只是早期的“黑人風格”。

爵士樂的根源

爵士樂源於藍調,是一種以前居住在美國南部的非洲奴隸以及他們的後代們的民間音樂。藍調深受西非文化和音樂傳统的影響,這些奴隸也逐漸成為移居到城市的黑人的音樂家。

爵士樂的真正起源是貧窮。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往日黑人奴隸獲得了自由,但是生活依然困苦。他們多數是文盲,唯有靠自己故土培植出的音樂娛樂自己。勞動的號子和農田歌曲是在採摘棉花時唱的,讚美詩歌和聖歌是在種族隔離的教堂裡聚會時唱的,而即興之作則是獨唱歌手在一支班卓琴伴奏下吟唱的。在教堂中,黑人牧師用英國領唱方式來解決唱歌不懂字的問題。

上世纪之交流行的標準音樂會形式,也就是當時軍樂團和舞會樂隊的音樂,影響了最早的爵士樂的主流表達方式。這些音樂的樂器:銅管樂器,簧管樂器和鼓,成為了爵士樂的基本樂器。

[编辑] 二十世纪早期

主条目:迪克西兰

在二十世纪早期時,爵士樂在新奥尔良慢慢地孕育出來,而早期的爵士樂大多數牽涉到性愛。更確切來說,早期的爵士樂本來就是一種低下階層的音樂,而當時在妓院中都有一些樂手在演奏,娛樂之餘也做生意,所以性愛與爵士樂從最初就秤不離砣。新奥尔良獨自創造着爵士樂──類似的音樂在南部的廣闊鄉村與諸如巴爾的摩、聖路易斯這樣的城市裡處處可見。爵士樂這名字,其實也是性愛,比格·O·朗 將在性愛中短暫的高潮稱為「Jass「。於是首批樂隊中的原創迪西蘭德「Jass」樂隊就把自己的名字拼案成了這模樣。一些調皮鬼把海報上寫的Jass把J塗掉了,Jass就變了ass(屁股),樂隊將名字的拼寫改為「Jazz」。此外,我們還可以說是「James」這個名字的縮寫;法語方言中,有一個動詞「爵瑟」,是聊天的意思;各種各樣的非洲詞彙。任君選擇。Jazz就這樣在新奥尔良中發展起來。[來源請求]

初期的爵士樂樂器,有來自軍樂銅管樂隊的短號、活瓣長號和鼓,有家住城裡的那些受教育、家境殷實的混血克奧爾人帶來的單簧管和貝斯(bass),還有流浪的吟遊歌人和藍調歌手們手中的的吉他。但凡缺乏精緻的地方,樂隊一律用音量和激情予以補償。所有爵士樂手都在酒吧與妓院裡、在斯多利城裡開創自己的事業,演奏者適宜新月城這樣的大都會的狂暴喧騷的音樂。許多人所共知的作品都由這一地區的地名而得名──其中最為知名的有巴辛街藍調和堪納爾街藍調,此外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音樂家。在1917年以前,一些公認的爵士樂就已然成型了。而早期的爵士樂並沒有錄音紀錄。

1917年美國加入了世界大戰,與此同時爵士樂最終錄製了第一張唱片。不過這唱片並非在新奥尔良錄製,而是在紐約;而樂隊的五位成員都是些小夥兒,但他們都是白人,把面塗黑了便充當黑人。而許多唱片公司當時打算為這種新興的音樂錄製唱片。但這些公司都遠在北部城市裡,而樂手卻多集中於南部。炙手可熱的一位──短號手弗萊迪·凱帕德(Freddie Keppard)在芝加哥和紐約的原創克萊奧爾樂隊工作──偏偏又唯恐有人剽竊他的技巧,拒絕了錄音,白白錯過了成為進入史冊第一人的機會。

在戰後,爵士樂由新奥尔良的基地遷別處。而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為新奥尔良當時是美國的軍事基地,而士兵每天喝得爛醉如泥,政府便把所有酒吧,妓院禁止營業。而另一說法則為當時南方落後,而北方城市較宏大,而且財勢雄厚,北方俱樂部也比南方好,故爵士樂手也隨之搬家了。早期的爵士樂曲,已知是集體演奏的,由短號帶領,單簧管穿插其間,長號標誌重音,再由吉他、貝斯和鼓控制節奏。

搖擺大樂團(Big band swing)

主条目:大樂團

搖擺樂時期,三十年代爵士樂又邁入另外一個新局面,那就是搖擺樂的誕生,而大樂團(Big Band)的興盛又對搖擺樂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搖擺樂和以往最為不同的地方在於節奏的改變,它將原來紐奧爾良爵士樂中的二拍子節奏變為更為平滑流暢的四拍節奏,同時樂手們也發展出使用簡短的旋律模式,稱之為Riff(參閱詞彙解釋篇),而為了促長這種演奏方式,樂團因而被分成各種不同的樂器組,每一組都有自己的Riff,同時更提供了樂手演奏較長獨奏的機會。 在大樂團發展中有兩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绰号“艾靈頓公爵”的Edward Kennedy Ellington與Fletcher Henderson。二十年代时,艾靈頓公爵和他的樂團在紐約的綿花田俱樂部表演,並持續領導他的樂團直到他去世為止。他一生創作與演奏出很多膾炙人口的曲子。他們兩位都是大樂團音樂的代表性人物,而遵循艾靈頓公爵與Henderson風格的樂團領導人則包括了Jimmie Lunceford、Chick Webb與Cab Calloway等人。於此同時,在堪薩斯市的Count Basie也發展出不同風格的大樂團爵士樂。不論他們之間的樂風如何不同,但基本上他們的音樂都有一共同特性,那就是樂曲雖然大都經過精心的編排,但卻給與樂手或多或少的空間去發揮即興獨奏,也因此在這些樂團中往往培育出很多非常優秀甚至樂風前進的樂手,如Henderson樂團中的薩克斯風手Coleman Hawkins與Basie樂團中的薩克斯風手Lester Young等。 在最後我們必須提到搖擺樂另一個重要人物Benny Goodman,他本身不但是位技巧精湛的單簧管手,他所領導的大樂團或是以三人到六人為編制小樂團,不論在藝術或商業上都獲得極大的成功,也對後來的爵士樂音樂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编辑] 咆勃樂(Bebop)

主条目:咆勃爵士樂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大樂團搖擺樂也跟著沒落,而使得爵士樂又有了一次重大的變革,那就是咆勃(Bop)爵士樂的誕生。咆勃爵士樂起源於紐約,一群音樂家認為:一、大樂團的搖擺樂因為編寫好的部份較多,而留給獨奏者即興發揮的空間較少;二、早期爵士音樂和聲上較缺乏刺激性;三、即興內容上,早期的音樂家們多以調性內的琶音手法演奏,旋律以較多四分音符而非大量的八分音符為主,節奏亦未有較刺激的感受;再加上Coleman Hawkins、Charlie Christian、Lester Young、Jo Jones等前輩們一些創新的聲音與觀念吸引他們,他們開始在明頓俱樂部(Minton's Playhouse)演奏這種稱之為咆勃的新音樂。由於咆勃音樂多以三到六人編制的小樂團演奏,各樂器的音量變大,音色也較激昂。旋律上,樂手們使用大量的八分音符為主軸,並採用了許多半音趨近的手法增加線條的複雜度,許多的裝飾音也是複雜旋律的手法之一;和聲上,二五和聲行進被大量地使用在樂曲中,使即興者無法再僅以同一個調的音階應付,而必須要繞著複雜的和弦行進走,大小調調式互換的方式亦反應在所演奏的旋律上;節奏上,常出現以三為一組的音形,造成節奏錯置的感覺,或是刻意將重音或高音放在反拍造成搶拍的效果;作曲上,此時期的音樂家仍深植於藍調、流行歌曲的曲式,但利用了上述和聲的手法改進,或是重新譜寫新的複雜旋律於原本的和聲行進上(如Tadd Dameron的Hot house之於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合奏上,鼓手及鋼琴手須要更多對即興者的呼應,甚或給予節奏上或和聲上的動機以刺激即興者,構成了須要高度互動聆聽的現代爵士樂基礎。咆勃音樂的首要推動者就是薩克斯風手查利·帕克(Charlie Parker)、小喇叭手迪齊·吉萊斯皮(Dizzy Gillespie)、Miles Davis、鋼琴手Bud Powell、Thelonious Monk、鼓手Kenny Clarke、麥斯·羅區(Max Roach)、貝斯手Charles Mingus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咆勃爵士樂錄音即是馬賽廳現場專輯(Jazz at Massey Hall),由查利·帕克、迪齊·吉萊斯皮、Bud Powell、Charles Mingus、麥斯·羅區五位咆勃樂時期最優秀的音樂家所錄製。此時期的原創經典名曲有Blues for Alice、Ornithology、Anthropology、Straight, no chaser、Bebop、Salt peanuts等等。

酷派爵士(Cool)

主条目:冷爵士樂

在咆勃爵士樂興盛的時候,一種衍生自咆勃爵士樂的樂風產生了,這就是酷派爵士樂(Cool Jazz)。這種音樂起始於四十年代末與五十年代早期,它結合了咆勃爵士樂的技術層面與其本身獨特的音色:很少的泛音及顫音,並將之柔順化以避免和原來風格一樣有稜有角。這方面的代表人物無疑是小喇叭手Miles Davis。這種酷派爵士樂影響了很多的樂團與樂手,尤其是西海岸的樂手,因此它又稱之為西海岸爵士樂(West Coast Jazz),樂手如次中音薩克斯風手Zoom Sims及Stan Getz、低音薩克斯風手Gerry Mulligan都是這種樂風的主導人物,而這種以酷派爵士樂為基礎的音樂持續興盛到五十年代。同時,在五十年代,鋼琴手Dave Brubeck與中音薩克斯風手Paul Desmond也以融合了古典與酷派爵士樂風的音樂而大受歡迎。

[编辑] 硬式咆勃(Hardbop)

主条目:硬博普樂

硬包勃爵士樂 當西岸興起酷派爵士樂的時候,東海岸卻繼續延伸並擴張包勃爵士樂,且形成較包勃爵士樂更熱烈與強勁的硬包勃爵士樂(Hard Bop),硬包勃爵士樂除了更強調獨奏外,節奏樂手與管樂搭檔也相互親密搭配負責獨奏,鼓手更突然成為主要的推動者。在這次的風潮中,鼓手Art Blakey成為主要的角色,其他像薩克斯風手Sonny Rollins、Jackie McLean、Johnny Griffin、小喇叭手Clifford Brown、Lee Morgan等,均以他們傑出的才華賦予這種音樂真正的方向與型態。

[编辑] 後咆勃(Postbop)
Hardbop以來的曲式中和弦排列的愈趨密集複雜,對樂手的限制也愈多,因為樂手須要小心的繞著和弦,旋律線條也因此受到了較多的規範。Miles Davis在拜讀了George Ruessell的大作之後,嘗試在Milestones專輯創作了同名曲Milestones,是一首以調式為基礎寫成的曲子。而大家所熟知的當然還是最著名的Kind of blue中的So What,整首曲子只有兩個和弦 - Dm7與Ebm7。在此Dm7就佔了整首曲子的75%,於是,曲子不再有回到一個主要調性的趨勢,而是呈現一片廣闊的聲音,和聲不再密集的結果,是讓即興者有更大的彈性來專注在旋律上。當然,所謂的調式音階也因此而大量的派上用場,但是如果只是上上下下的「爬音階」來進行旋律的創造,一定會顯得無聊。此時,用節奏的動機發展,甚至是重複的樂句來製造即興內容更顯重要。這類最基本的調式曲子,因為其廣闊的聲音,也被鋼琴手Herbie Hancock拿來創作了Maiden Voyage,聆聽這首曲子,不正就像一艘正要航向廣闊大海的感覺嗎?而這種形式的modal jazz,也促成了另一位鋼琴大師McCoy Tyner的蹶起。Bill Evans於Kind of blue專輯即出現過的四度和聲,在McCoy Tyner手中發揚光大,左手與bass手同步重壓低音後立刻回來彈奏三音的四度和聲,右手在飛快的以大量的五聲音階進行即興,正是Tyner的拿手好戲。而四度和聲一路的堆疊上去雖然有時較無法表現功能和聲完整的聲響,但modal jazz卻正好適用。McCoy Tyner的The Real McCoy專輯開頭曲Passion Dance正是最佳的範例。

之後,調性與調式的樂曲也漸漸混合在一起,出現了兩種形式的合體。如Herbie Hancock的One Finger Snap、Wayne Shorter的Yes and No都是這樣的曲子,部份的橋段為modal式的和弦鋪陳,另一部份則為傳統樂曲中的II-V和弦串接。樂手們在這樣的格式也有了更多的彈性來表現自己的樂思。

而在這樣的年代裡,出現了兩位影響舉足輕重的Sax大師,一位是John Coltrane,另一位則是Wayne Shorter。這兩位大師向來即是好友,經常在一起練習,互相分享音樂的看法。一位在50年代與Miles Davis成就了第一個偉大的五重奏,另一位則在Art Blakey's Jazz Messenger中受到重用。但是兩人都在自己的樂團中漸漸無法滿足而想尋求更新的聲音,Coltrane在極繁雜的Giant Steps後反樸歸真選擇了以和弦少,以廣闊的聲音為主的modal jazz為發展,前述擁有重度火力的McCoy Tyner當然是輔佐君王的首選,而十分搖擺,卻有大開大闔的氣勢,擅長在小鼓上製造許多polyrhythm的鼓手Elvin Jones也是另一名Coltrane的選擇。bass聲響渾厚扎實的Jimmy Garrison則是最後一名補齊的人選。My FavoriteThings、Live at the Village Vanguard、Live at Birdland、Crescent、A Love Supreme、Ascension都是這個組合的完美錄音。持續的低音Pedal加上Tyner的四度和聲火力、Elvin Jones震天價響的ride與一層又一層的節奏堆疊,都給了Coltrane在這時期狂野又長篇的即興段落最好的支撐,雖然中間尚有Coltrane & Johnny Hartman、Ballads等專輯略為舒緩Coltrane的發展,但Coltrane還是往更大音量、更長段的即興前進,甚至引用Free jazz的概念,打破曲式的限制,並進入有些宗教冥想式的即興。直到後來Coltrane甚至引起兩個鼓手同時支撐他的即興,終究,Elvin Jones與Tyner都不再能忍受這麼大的音量而各自離團。這個組合也就此解散。但是現代的Sax手完全沒辦法忽略這個樂團所帶來的衝擊,向來喜歡留給後代爵士樂手許多機車難題、故意找碴的Coltrane的影響極為廣泛,Branford Marsalis的四重奏就是一個受到極大影響的樂團,而超技的Michael Brecker更是吸收了Coltrane的句法與Elvin Jones的節奏力道,展現了難以企及的爆發力,並且在專輯Infinity及Tales from the Hudson中與Tyner及Jones都有合作,有世代交替的意味在。Coltrane在modal jazz的句法影響,除了sax手,更可在如organ手Larry Young、吉他手John McLaughlin及小號手Woody Shaw等人身上看到。McCoy Tyner的聲響在Branford與Brecker合作過的鋼琴手Kenny Kirkland及Joey Caderazzo上可以聽到許多。

Wayne Shorter則是走了不一樣的路,他並不朝無曲式的方向前進,而是在體制內力求變化,嘗試了更不一樣的作曲方式。從他初出道的個人專輯NightDreamer、Speak No Evil、Juju開始,即可聽到他的野心。有稍借用ColtraneGiant Steps和弦概念的Night Dreamer、全音階譜寫成的Juju、和聲節奏寬廣的Mahjong等都是他的名作。不難看出Shorter的一些作曲特徵:(1)五聲音階的使用,如:Mahjong、Yes and No(2)重複的旋律但卻暗藏不同的和聲,如:Wild flower、Black nile(3)非傳統32或16小節的格式,如:Virgo、Speak no evil。而作曲上的創新,也促使正想追求新轉變的Miles Davis力邀Shorter的入團。Miles曾說過"If I was the inspiration and wisdom and the link for this band, Tony (Williams) was the fire, the creative spark; Wayne was the idea person, the conceptualizer of a whole lot of musical ideas we did; Ron (Carter) and Herbie (Hancock) were the anchors",由此可見他對Shorter的器重。Shorter也在這時期利用更進階的modal概念,將相同或不同調式中的和弦排列於一首曲子,使曲子和弦排列複雜卻又不像bebop時期可以用II-V直接貫穿過去,大大增加了即興上的難度。而這樣的曲子所營造出的氣氛,須要大量的節奏組互動才有辦法支持。同樣的概念拿回去演奏傳統的爵士樂一樣有效果,聽聽Miles在錄製經典五重奏原創專輯前的幾張現場錄音:Miles in Berlin、My Funny Valentine、Miles in Tokyo、雖然Sax手略有更替,並不全是Shorter,但可以聽見鋼琴,bass及鼓在替曲子鋪陳的過程,忽而快速激昂,突然間又沉靜下來,對於一首樂曲不再像傳統bebop與hardbop player般的處理方式,而是即使在同一人的即興中也可能會讓氣氛堆疊又落下,再堆疊再落下的高潮起伏。而他們這樣的玩法,拿回來演奏自己的創作,更可以讓曲子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建議可以聆聽比較Wayne Shorter在自己的專輯Adam's Apple中與Miles Davis五重奏專輯MilesSmile中的同一首Shorter的創作Footprints,Herbie Hancock在Speak like aChild專輯中與Miles五重奏專輯The Sorcerer中的同名曲The Sorcerer,及Eddie Harris在Swiss Moment中與Miles五重奏專輯中的Freedom Jazz Dance,就可以明白為什麼這個五重奏會被稱為是史上最棒的爵士天團之一。以樂曲角度而言,Wayne Shorter所創作的這些曲子都有一種獨特的氛圍,當然也是延續了調式樂曲的特色,而非傳統樂曲所能做到,也因此須要相當強力的節奏組。即興上來說,不再像較傳統的樂曲可以拿來Jam,樂手熟悉的II-V行進不再常見,連結的和弦不再那麼可以預期,得靠即興者花時間練習思考該如何將和弦串接的更好。互動來說,聆聽變得更加重要,idea不只是即興者丟給節奏組,節奏組也須隨時製造動機,即興者隨之回應。Miles Davis的E.S.P、Miles Smiles、Nefertiti、The Sorcerer也成為60年代的指標性專輯,是不論樂手及樂迷都不應錯過的經典。

[编辑] 自由爵士(Free Jazz)

自由爵士是一种形势非常自由的爵士风格。与其他风格的爵士乐不同,演奏自由爵士乐时乐手们不会按照先排练好的乐谱演奏, 整个演奏中演奏者们都是凭着听觉和对爵士乐的感觉自己即兴发挥,创造乐曲。演奏者们由钢琴手开始,即兴弹奏几个和弦,随后Bass手跟进,几小节后萨克斯风也跟着已演奏的乐曲的感觉自由的演奏,以此类推。

自由爵士主要乐手有50年代的Ornette Coleman、Cecil Taylo 和60年代的萨克斯手約翰·柯川。

[编辑] 融合爵士(Fusion)

主条目:融合爵士樂

六十年代末期,爵士樂經歷了一次危機,年輕的聽眾喜愛靈魂樂與搖滾樂,老一輩的樂迷則不再迷戀於那些大多數抽象且感情不足的現代爵士樂,爵士樂手意識到如果想挽回聽眾的心,他們勢必要在爵士樂中吸取一些流行音樂的要素,而靈魂樂與搖滾樂就成為他們這種概念最佳來源。首先迈尔士·戴维斯在爵士樂中使用了搖滾樂的電子樂器,獲得熱烈的迴響。其中1969年的專輯「Bitches Brew」為最成熟的作品。其結合了靈魂樂的節奏、電子樂器與毫不妥協的不和諧爵士樂而成。從此,融合(Fusion)爵士樂這個名詞就漸漸為人所接受。毫無疑問地,那些曾參加過迈尔士·戴维斯樂團的樂手們後來在1970年代都曾灌錄過很多成功的唱片,這些樂手包括Herbie Hancock、Wayne Shorter、Zoe Zawinul(他們共同組織了Weather Report樂團)、吉他手John McLaughlin、鋼琴手Chick Corea和他的Return To Forever等。他們領導自己的樂團演奏各具特色的融合爵士樂,在七十年代主宰了整個爵士樂的風潮。

使用道具 TOP

61#
发表于 2011-11-22 10:14:26 | 只看该作者
对,爵士的出现跟色情业关系很大,所以有些爵士唱片的封面都很情色。
morefeel 发表于 2011-11-22 06:44


JAZZ最盛行的年代里唱片封面其实很少情色意味,音乐家肖像居多,这20年来才变得越来越情色了~~~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1-11-22 10:0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狗哥高见!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1-11-22 09:34:49 | 只看该作者
就象布鲁斯一样,拉格泰姆只是爵士乐形成的众多根源之一,它既不能被称为“爵士乐”,也不能被看作是爵士乐的初始形态,Ragtime就是Ragtime。

BTW:拉格泰姆中的“进行曲式”也有非常具体的来源——John Philip Sousa的那些军乐曲。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1-11-22 09:14:53 | 只看该作者
加一点,听Jazz要听黑人的,白人的不行。Jwang 发表于 2011-11-21 04:17


这说法恐怕不能成立。

爵士乐之所以在Parker、Monk、Miles Davis、John Coltrane等人的努力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音乐体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反对种族歧视、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根源在不断地驱动他们去以更加完善、复杂和极具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去表达它们。那么,所谓“Jazz要听黑人的,白人的不行”这样的论调,难道不是对现代JAZZ最精髓的思想本源的彻底背叛吗?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代爵士小号宗师Roy Eldridge就曾经声称,他闭着眼也能分辨出到底是黑人在演奏还是白人在演奏。而结果是,他随即便在电台为之进行的一次盲听测验中当众出了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除非您自认为比一代爵士小号宗师更了解爵士乐演奏,否则千万别产生类似的念头。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1-11-24 00:1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欧美近些年爵士乐里白人年轻才俊貌似一堆堆的冒,黑人倒是见少了——全玩儿HipHop去了?
bodyheat 发表于 2011-11-24 00:07

这三五年爵士听得逐渐少了,感觉黑人大腕还是有,技巧超一流的也不乏其人,但似乎都不太独当一面了,开山立派的如今确实是白人居多。
这一现象没仔细想过,是否当代黑人的原创力(仅爵士而已)陷入了某种瓶颈中去?或者黑人还处于“恋旧”的自身文化固性中呢?不得而知。bodyheat 兄大概是有些心得的吧?说来听听?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1-11-22 06:44:25 | 只看该作者
对,爵士的出现跟色情业关系很大,所以有些爵士唱片的封面都很情色。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1-11-22 01:14:15 | 只看该作者
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爵士乐起源的资料。

爵士乐的最初的孕育发展,是从上一个世纪之交开始的。现代观点普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1-11-22 00:32

雨妹这也忒复杂了,单说起源其实很简单:爵士乐诞生于妓院!storyville是啥地儿?当年新奥尔良政府专辟的一块红灯区是也,爵士乐(拉格泰姆)就在这地儿滋生发芽了。

如果可以类比的话,俺们这国家倒是遍地都有可能诞生新一代的“爵士乐”,但是,可能吗?!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1-11-22 00:3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1-11-22 00:37 编辑

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爵士乐起源的资料。

爵士乐的最初的孕育发展,是从上一个世纪之交开始的。现代观点普遍认为,现代爵士乐源于美国黑人的Blues(布鲁斯)与Ragtime(拉格泰姆)的结合。如果说黑人音乐赐予了爵士乐黑人特有的自由与乐观精神,把即兴演奏与演唱融入到了爵士乐中的话,那么古典音乐所带给爵士乐的影响则是严谨的。我们今天所听到的爵士乐虽然有大段的即兴段落,但是这种即兴都是在规定了曲子的和弦与结构以后在曲子结构内的即兴,而现在提到的Ragtime音乐,就是黑人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早期融合的尝试,借用古典音乐的进行曲式,加以节奏变换,制造切分和摇摆的感觉,就是Ragtime的音乐的特点。

Ragtime的产生其实并非一种艺术潮流,他完全源于一个人的努力,他就是Scott Joplin。Scott Joplin因谱写富有激情的舞曲而著名因而得名“拉格泰姆音乐之王”。这种音乐具有不规律的节奏,被形容为“粗糙的节拍”,这个名词后来被简化成“拉格泰姆”,在Scott Joplin的有生之年里,拉格泰姆音乐常常在酒吧及饮酒的场所演奏,在他的努力下,这种特殊的音被转化成了美国的艺术形式。

Scott Joplin音乐可能非常有名但他的一生却是个迷专家们认为他出生于1867或是1868年,生在德克萨斯州,可能是在邻州阿肯色州的边界地区,他的部份童年时光是在德克萨尔卡那城度过的。他的父亲在黑奴解放运动后在铁路工作,她母亲的工作是给别人做保姆,Joplin幼年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在音乐教室中获得的,而是在她母亲的雇主家。年幼的Joplin被允许在母亲工作时弹奏雇主家的钢琴,而她的音乐老师则就是那位热心的雇主,在那里,他学会了乐理与记谱。热爱音乐的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以至于她的母亲决定供养他学习音乐。
于19世纪80年代离开家乡去美国中西部旅行。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搬到密苏里州的塞达利亚,在那儿他与不同的乐队合作演出,其中有舞蹈乐队“女王城短号乐队”和歌手乐队德克萨斯集成曲四重奏“。在不用外出表演的时候,Scott Joplin就在社会上的酒吧弹钢琴以及教音乐课。

真正让Scott Joplin出名的是1899年的那曲《Maple Leaf  Rag》,这首曲子不但是世界上第一首Ragtime曲,也让Joplin走进了公众的视线当中。这首歌很快成为Ragtime音乐形式中最为流行的典范歌曲之一从此,Joplin始终靠销售此歌赚钱这本曲谱在美国仅仅半年就卖出了七万五千册。

然后好景不长,一年以后,他的女儿夭折,妻子与其离婚,他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也遭遇失败,显然是他的歌剧和当时主流的欧洲歌曲完全不同,在那个时代来看过于前卫,根本无法为人所接受。他再一次遭到了事业上的打击,在经济上再次破产。厄运并没有饶过这位音乐天才,在1914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染上了梅毒,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Joplin一边与死神赛跑,一边不停地发表新的Ragtime作品,可惜的是,在1917年,这位音乐大师终究还是死于梅毒的并发症,那年他还不到50岁。因为他去世的时间太早,并没有留下唱片录音,而是像很多古典音乐家一样只留下了曲谱,总共60首音乐作品,包括两部歌剧、一首交响乐、一部音乐剧Joplin还留下了几曲在纸带钢琴上的录音,即使我们如今把它还原,也听不到当年Joplin的全部感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1976年,Scott Joplin获得“普利策奖”,以表彰他在美国音乐方面的重要影响。





专辑:The Entertainer – The Very Best of Scott Joplin
演奏者:Joshua Rifkin
发行年代:1997
厂牌:Nonesuch




爵士乐毕竟不只是从古典音乐演化来的音乐形式,它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中Blues。

在广袤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沿岸,居住着因为奴隶贸易而来到这块大路上的很多黑人,他们的生活贫苦,在日常生活中受尽歧视。在劳作中,他们偶尔会在田间唱起劳动号子,或者在教堂祈祷之时唱起宗教歌曲,Blues实际上就由这两者的融合发展而来,和古典音乐的富丽堂皇不同,Blues绝对是一种贫穷的贫民艺术。早期的Blues多抒发的是对社会不公平的无奈,对贫穷的怨恨,在对Blues这个词的翻译中,有一种叫做“怨曲”的翻译方法,十分贴切早期的Blues内容。

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居住着很多布鲁斯艺术家,在这些艺术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具传奇的一个,Robert Johnson,一个优秀的歌者和一个传奇的吉他演奏家,在滚石杂志评选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吉他手中,他排名第五。




幼年的Robert Johnson生活在动荡当中,他跟随者生母改嫁来到密西西比,他像很多贫穷地区的孩子一样十六岁就结了婚,但是结婚一年就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年轻的Robert Johnson在他动荡的生活中饱经人世沧桑,后来,他终于开始和当地的Blues音乐家开始学习演唱和弹奏吉他并且流浪演出以换取微薄的收入。

起初,Robert Johnson并不会弹吉他,他只会吹口琴,于是在每次演出之后,乐手交流扯淡之时,因为他糟糕的吉他技术,Johnson总是被大家嘲笑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伤害的Robert Johnson一气之下再次回到了家乡,开始苦练吉他,并再次结婚。这段时间其实很短,只有几个月,但是Johnson的吉他技术却突飞猛进,令人不可思议,以至于音乐圈一直流传着的最离奇的传说就是关于他的。

据说,在Robert Johnson回到家乡的时候,因为受到嘲笑,他特别想成为一个伟大的Blues音乐家,于是在一天的午夜,他受到了启示来到了种植园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在那里遇到一个大胡子男人教他吉他,那个人就是恶魔,恶魔把吉他技术交给了他,作为代价,恶魔掌握了他的灵魂,Robert Johnson答应了他,于是,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就从一个几乎不会弹琴的孩子变成了当时最厉害的Blues吉他大师,据说,每次他演奏之时,他的灵魂都在被那个演奏技巧超群的恶魔控制着。这个故事实在太出名了,大家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因为它集合了太多浪漫传奇的元素,成为后世所有「早夭神秘鬼才型音乐家」的原型。

总之,回归后的Robert Johnson绝对成了那个时代Blues圈最伟大的歌者与吉他英雄。在1936年与37年,他先后两次走进了录音棚,录下了一共29首歌。这29首歌,成为了Blues历史上最重要的录音,他弹琴的方式以及唱歌的措辞,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后来Blues的发展方向,Eric Clapton在听到Robert Johnson的演唱时慨叹:“The most powerful cry that I think you can find in the human voice.”(你说能听到的最具力量的人的哭泣)。

也许是因为Johnson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甘于用生命换来演奏的才华,在完成了两次录音之后不到一年,年仅27岁的Robert Johnson就死于非命。关于他的死,也流传着很多种说法,Robert Johnson中毒而死,据说下毒的人是嫉妒他的一个店主,因为他认为Johnson在用琴声勾引他的妻子,但是,他死后,并没有任何人被起诉,他的死,包括他死后所埋葬的地方,一直到现在都存有争议,也许,将永远成谜。

这位神秘的传奇,留给大家的,不过是这29首歌与一些永远解不开的神秘故事,可他给音乐留给的可绝对不止这么多,以他的风格为代表的三角洲布鲁斯(Delta Blues)作为最纯粹的Blues起源流派,已经成为了美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Blues更是直接在日后的岁月中酝酿了爵士乐的产生,他的演奏技法直接影响到了许多爵士与布鲁斯吉他手,这点也有绝对不可忽视。简单讲,没有Robert Johnson,就不会有后来的Elmore James,Muddy Waters, Howlin' Wolf, John Lee Hooker,Lightnin' Hopkins,以及更晚的Chuck Berry,还有猫王。更不用说Rolling Stones, Eric Clapton, Fleetwood Mac, Led Zeppelin, 乃至于Bob Dylan, Lucinda Williams 这些深受影响、并且亲自翻唱不只一首Robert Johnson作品的白人摇滚巨匠了。没有Johnson,六○年代的英伦蓝调复兴将不会发生,也不会有后来的Jimi Hendrix,Allman Brothers,,Johnny Winter, Lynyrd Skynyrd......

Robert Johnson的作品,当年都是78转唱片的形式,并非所有歌曲都发行了78转唱片,大多数歌曲留在唱片公司的仓库里,不见天日。Robert Johnson真正发行第一张33 1/3转的LP唱片,是1961年的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这张唱片的影响力之大之广,难以估量,堪称当代蓝调史最重要的reissue专辑。Columbia见到这张的潜力,便在1966年把剩下的歌曲都收录在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 Vol.2专辑,至此,Robert Johnson仅存的29首歌都有了LP版本,成为此后四分之一世纪,所有蓝调乐迷的标准配备。1990年,The Complete Recordings正式上市,Sony原本预期大概会卖个五万张,未料这套专辑的销量一路狂飙,没多久就破了百万,拿下白金唱片,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蓝调专辑。他生平的两张照片,当然就附在Sony 1990年的盒装全集里,一张当封面,另一张在封面里。


专辑:The Complete Recordings Of Robert Johnson
发行年代:1990
厂牌:Sony


Robert Johnson大概是最有名的老蓝调歌者,这都得谢谢那部名叫《十字路口》的电影。影片中,八○年代的白人少年为了寻找传说中的Robert Johnson第三十首创作曲,深入密西西比三角洲,最后在一场竞奏大车拼里把反派的吉他怪杰打垮(由重金属神手Steve Vai饰演),结局皆大欢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1-11-21 21:56:46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声音的爵士女歌手我全无抵抗力,AMAZON有她多张专辑的试听。
morefeel 发表于 2011-11-21 20:22

小心眼花缭乱啊!爵士海洋不比古典小,光是海湾里转悠一圈下来,千把张CD就来了,真正出海一瞧,哇!没尽头啊!还是经典来得更靠谱一些。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1 07:42, Processed in 0.04169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