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4434

查看

104

回复
返回列表

go

【名曲探源】古琴曲《广陵散》和《思旧赋》

2#
发表于 2011-9-27 20:53:07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广陵散 于 2011-9-27 20:59 编辑

    听着一代宗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广陵散》,思绪也仿佛飘到了令人遐想的魏晋时代。

    魏晋自然超脱清淡飘逸的风骨为后人倾羡不已,颇被人称为中国历史上个性解放,心灵自由的时代,而在《世说新语·雅量》有这样的记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如果此记载属实,那么管老所弹的《广陵散》应该不是当年嵇康的原曲。悠长叙事风格的曲子里面激烈的肃杀气氛被淡化,代之的是一种追念和感叹,似乎作为嵇康的《安魂曲》更为恰当。(近来颇受争议的李祥霆赵家珍版本倒是恢复了乐曲激烈杀伐的风格。)

    嵇康洒血东市是那个时代的月之黑暗面,貌似洒脱的魏晋风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明哲保身的逃避的方式,离群索居的超脱并不能摆脱尘世的纷扰,乐曲中广为人知“杀伐之声”或许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

   同为竹林七贤的向秀的《思旧赋》,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真实的注脚,全文录于下:

    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吕安居至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予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生离死别的血泪之诉竟然写得如此委婉含蓄,欲言又止,使人明显感到作者强烈的感情受到的压抑,放浪形骸如向秀者在此绝不是以“温柔敦厚”中庸之道为宗,必有难言之隐啊。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1-11-13 14:33:15 | 只看该作者
琴,这东西是有生命的,束之高阁的琴由于琴板长期没有共鸣震动,结构会发生变化,声音也会发生变化。意大利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13 14:20

m兄说得不错,在08年浙江省博物馆唐琴录音唱片内页介绍时,有关于一段使用琴弦的介绍,大意是琴是按照有效弦长来配相应规格的琴弦,而有趣的是两把琴配上标准的琴弦后都声音都有问题,结果都换上了比规格粗一档的琴弦才达到比较满意的音色。唱片没有给出原因,我猜想和长期放置有一定的关系。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1-11-13 14:20:30 | 只看该作者
琴,这东西是有生命的,束之高阁的琴由于琴板长期没有共鸣震动,结构会发生变化,声音也会发生变化。意大利的名琴协会就会不定期把馆藏的古琴拿出来请获得帕格尼尼大赛金奖的选手来演奏那些4,500年的古琴。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1-11-13 14:02:55 | 只看该作者
见到了辽博馆藏的一张南宋的髹漆古琴,不禁疑问:咱们博物馆藏的这些古古琴还在被请出来演奏吗?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11-13 13:46

大部分可能当文物藏之深闺了,不过08年浙江省博物馆邀请成公亮、丁承运和姚公白演奏其珍藏的两把唐琴并录音,可算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1-11-13 13:48:37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教子有方啊!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1-11-13 13:46:23 | 只看该作者
见到了辽博馆藏的一张南宋的髹漆古琴,不禁疑问:咱们博物馆藏的这些古古琴还在被请出来演奏吗?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1-11-13 13:3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burt5177 的帖子
拜读了令爱的美文,真是感叹现在的小孩独立思考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同期,难能可贵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1-11-12 15:45:17 | 只看该作者
女儿在学习传统民间音乐,写了篇关于古琴的拙作。

小序
从高山流水,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悲剧,到嵇康临刑一曲《广陵散》的千古绝唱,古朴而庄重的古琴,世世代代无不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发出激荡的回响。

古琴的根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世世代代,乐音缠绵。中国古代虽是王朝更迭,但那羽衣鹤氅,焚香抚琴的文人们却从未间断。其中,既有作《幽兰》,以示清高气节的孔子;如鲲鹏逍遥天地的庄子;也有诸如蔡文姬,王昭君等一介才情女子。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开始,古琴便成为了古典诗词、史书、戏曲以及文人绘画中的常客,古琴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者。同时,古琴也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与社会的追求。千百年来,古琴一直以其清高淡雅的音乐,比喻着文人或隐逸,或孤芳的飘逸性情。倘若回溯古琴的根源,它定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汲取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的美好气节与高尚情操。

古琴的韵
说来惭愧,我自三岁半学习钢琴,从小到大一直接触西洋音乐偏多,对中国的传统音乐直到近年才有些许体会。虽然都是有着千年历史音乐文化,但两者的区别甚可谓之大矣。仅以钢琴与古琴作对比,便能发现许多不同。钢琴的连奏与断奏区别鲜明,追求饱满的音色,均匀的颗粒性和辉煌的技巧;古琴的指法则在于挑、抹、勾、打等等,尽是细节的处理,音色古拙沉静,有“余音绕梁”之感。用一个比喻,中国的传统音乐见于西洋音乐,就好比古典园林见于欧洲宫殿。西洋音乐强调和声的稳定性,恢宏博大,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只用了“宫商角徵羽”区区五音,便营造出一种流动,飘逸,不被禁锢的美。而古琴的韵,莫大便在于此吧。

古琴的魂
    抚一下古琴,倾听那意犹未尽的声响,那乐音与乐音间藕断丝连的魄力,不禁令人感叹:这种只有古琴才能带来的特殊声响,不正是它的“魂”之所在么?作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奇葩,古琴与其他艺术门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遥望与古琴息息相关的姊妹艺术,文人写意画因画面结构造成的大量留白空间,正是一幅画作最精妙之处,古琴也是在余音的“留白”中,强化了自身的艺术魅力,将听者的思维空间扩展到最大,与乐者一同在音乐中沉浮;古典诗词委婉工整的词句间,道出的却是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理想抱负,古琴也是通过一个个闻之平淡的音符,描摹出曲中深藏着的或慷慨,或激昂,或悲愤的情绪。古琴与其姊妹艺术,一同证实了中国古典美学含蓄温婉,清丽流畅的情怀。飘摇与琴弦之上的古琴的魂,便是那超然物外,又隐于乐中的风骨。                                          

古琴的未来
现如今的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达,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整日为生活奔波忙碌。不知不觉间,身处钢筋水泥堡垒的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最本真的归属。我们也许得到了金钱、权势、地位、声望,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不该失去的东西。在我们的身后,那些最古老,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等待着我们的重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可为什么随着生活的富裕,我们却都在渐渐背离它?为什么那些整天哼着流行歌曲的年轻人,提及古琴全然不知为何物?为什么家长疯抢着让孩子学习芭蕾舞、学习西洋乐器,却对我们的民族乐器不以为然?为什么我们对音乐的体验只局限于KTV里难听的嘶吼,而不去音乐厅真正静心聆听?为什么中小学教育只重视分数,“体音美”小三门总是被忽视,艺术生总是被贬低,使得学生失去了接近传统艺术的空间和兴趣?……
面对古琴的未来,面对一切传统艺术的未来,我们缺少的,是对五千年来民族血脉的认同。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欣赏与感激的心,来共同打造这先祖赐予我们的绝世瑰宝,去珍视它,复兴它,使我们未曾间断的浩瀚文化,得以傲然挺立,熠熠生辉。


一张琴,一杯茶,一炷香,三千年,荡气回肠……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1-10-20 20:04:25 | 只看该作者
94# 95#所引文章摘录自章华英《管平湖古琴打谱艺术探窥》一文,内还有对管平湖先生打谱《广陵散》的详细分析, 令人对老一辈琴家对古琴艺术严谨探究的作风肃然起敬,因为过于专业,这里就不转贴了。
粘贴原文过程中格式个别字有错乱,特别是管老的古琴老师应为杨宗稷,文中错为“杨宗樱 杨宗傻”,查原文中无错,想是复制粘贴过程中错码,因94# 95#无法编辑,特在此指出。

使用道具 TOP

97#
发表于 2011-10-20 12:40:55 | 只看该作者
广陵兄转贴的好文,起立鼓掌!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1-10-19 23:02:41 | 只看该作者
如此博大精深啊,好文章,看过再听~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1-10-19 21:31:17 | 只看该作者
(续)
管平 湖 曾 说:“发掘古谱确是目前古琴界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而打谱又是古谱发掘中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打谱是要通过长期劳动,才能使书面上没有标明拍子的古谱变成声音。它的劳动程度,不亚于创作。”(管平湖1957)作为一个现代琴家,“管先生对现代琴学的历史使命怀有强烈的自觉,又对‘打谱’的价值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乔建中2仪”:143)他是以自己一生的精力去弹奏、打谱、研究古琴音乐,从不为名利俗事所惑,超然物外,将生命与琴融为一体。

纵观 管 平 湖、吴景略、姚丙炎等前辈琴家,无沦是打谱的具体方法,还是打谱中对传统琴乐精神的把握,对琴曲人文内涵的解读,对疑难古指法的诊释,对古琴特有的韵律、节奏气息的掌握,对原谱讹误的处置方法等方面,均积累了诸多的经验。管平湖对待打谱的严谨学术态度,体现于对古指法的精细严密之考证,对改动指法所作的详尽注解等方面,他在打谱中对节奏速度的合理合排,对原曲音乐形象的深人理解,对琴乐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己成为现代琴人打谱之典范。由他打谱的《广陵散》《离骚》《竭石调·幽兰》等琴曲,得到琴坛的广泛肯定,如今已成为人们欣赏、研究和琴人传习的经典琴曲。他在打谱活动中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对今人打谱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体现于:

1. 在 谱本 选择方面,05年代管平湖等琴家已开始对打谱谱本进行比较、甄别,从中选择较佳的谱本为蓝本,以相近的谱本作为校勘本。并在谱字对勘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2 在古 指 法解读方面,前辈琴家做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工作。查阜西编纂的17册《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无疑是今日打谱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而在打谱的古指法研究方面,管平湖的《古指法考》,为今人在打谱中解决打谱中的疑难指法,提供了详尽的材料。尤其是在对早期琴曲的打谱中,管平湖尽量采取从古曲同时代的指法原释去解读琴曲中某些指法的弹奏方法,从而使打谱琴曲最大可能地接近琴曲之原貌。而管平湖打谱的《喝石调·幽兰》《广陵散》等琴曲,则是今人在古指法处理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实例。

3 在 节奏 处理方面,管平湖那一代的前辈琴家由于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较小,故而他们对乐曲的节奏安排,主要依据琴曲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弹奏经验来处理。如人拍节奏的安排,琴曲演奏的速度类型,乐句、乐逗的划分,全曲的结构布局等等,这些均值得今人打谱时学习和借鉴。

4. 管 平湖 等前辈琴家的打谱,“在保存古琴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面貌、风格及形态式样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成公亮1,赶1:23)
人们 在 聆 听前辈琴家打谱的琴曲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诸如管平湖打谱的《广陵散》《离骚》《秋鸿》等琴曲,其浑厚苍劲、古朴典雅的气质,真如天成。而在吴景略打谱的琴曲中,无论是《忆故人》之委婉深情,《渔樵问答》之飘逸潇洒,《墨子悲丝》之深刻凝重,(梧叶舞秋风》之轻盈灵动,《胡茄十八拍》之悲枪凄楚,回肠荡气⋯⋯ 凡此种种,也均被他演绎得千姿百态,各具风采。而与之相比,当代琴家的演奏,就音色而言,传统的古朴之感已明显不如前者;就演奏而言,琴乐深层之文化内涵较前者也显单薄;至于流派特色、个性风格亦不那么明显;并且在中青年琴家中,已出现了一个散于东西南北,风格技巧却很相似的演奏家群体。(成公亮1性巧巧:23)以至于有琴家感叹:现在弹琴的人越来越多,但对琴乐本质、真谛的认识掌握却越来越困难。难道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精粹,必然要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中无可奈何地
逐渐衰退吗?(成公亮1塑巧:23)

如同 那 个 时代的许多琴家一样,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姚丙炎等前辈琴家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之中,具有诗书琴画等多方面的修养,他们无疑是“传统琴人”的最后一代!而如今,随着传统意义上文人阶层的消亡。浸润了中国古琴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走向衰落,随着传统文化精神的消逝,那种古朴恬淡、高古淳厚、精深雅致的琴境,也终将成为消逝了的昨日梦境,或许,这是一种历史的无奈和悲哀!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3 19:17, Processed in 0.027315 second(s), 16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