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606

查看

21

回复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库切:何为经典----(翻译如何摧残我们、巴赫为什么两次成为德国文化复兴的旗帜)

1#
发表于 2012-5-13 21:04:59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5-18 01:43 编辑

最近我被库切的文学评论给迷住了。库切是当代顶级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获奖无数,甚至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学系的教授,从我最近的阅读来说,他当之无愧。学识渊博批判犀利,文字简洁朴实却敏锐,有些话甚至已经接近刻薄的尺度,但是阅读起来酣畅淋漓。当然这也要感谢库切的中文翻译者,包括黄灿然,汪洪章等。本篇文字来自于《外国文艺》2007年第二期。http://www.xiexingcun.com/Waiguo ... wgwy20070205-4.html

这篇网络上被广泛流传的文字,由吴可翻译,窃以为其流畅度、准确性和阅读愉悦性与汪洪章的翻译《异乡人的国度》上的版本,差的挺多的。

这篇文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为什么艾略特会在1944年10月战火风飞的伦敦,发表《何为经典》的演讲。2,巴赫为什么是经典以及什么是经典。这里是第二部分。



何为经典:

我想进一步探讨一下上述两种阅读法,即超验的、诗意的阅读法和社会阅读法,使其更加贴近我们的时代。我想以我个人经历为例,这样做法或许在方法上显得不够谨慎,但颇能生动的说明一些问题。(这个翻译来自汪洪章,我觉得比吴可的翻译准确多了)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2-5-18 01:37:14 | 只看该作者
我正在琢磨,为什么库切会说,想象是比真实更真实,这确实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又是试之不爽的事情,为什么呢?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2-5-18 01:2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5-18 01:30 编辑

吕光鲜  发表于 4 天前:
你愤慨是因为你什么都不懂。

吕先生?请您证明您什么都懂吧?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2-5-14 14:52:28 | 只看该作者
对数字的玩味,并不一味说明巴赫的低俗或不能免俗,而是16、17世纪艺术家的功课,尤其是键盘音乐中运用得还是很多的。当然,出现在绘画中的几率更多,也更明显。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2-5-14 10:21: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2-5-14 08:40:26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巴赫创作中是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和数字运用,但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巴赫对上帝的始终无二的敬畏虔诚展开的,他的一切音乐创作都是用来侍奉他的主的。

metamophore兄的好文!不过有点不是太赞同。我到是并没有感到巴赫的作品中有神秘主义的倾向。同时巴赫并没有有意识地在他音乐中运用数学。他的创作是基于对大自然和上帝的理解而创作的。那些数学的东西是后人加上去的。当然他的作品和某些数学定理相符,这只表明他是个伟大的天才。巴赫的创作也正如你所强调是情感的产物。只是在那个时期西方的人权概念还没有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故那时期的音乐作品反映的是哪时期普遍的非人文的价值观。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2-5-13 23:34: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5-13 23:47 编辑
我以前写过一篇说不出这么深奥妙意的文字,巴赫在十九世纪的“复兴”而不是“复活”,在二十世纪的被膜拜。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2-5-13 22:28


拜读了1060兄的好文,您写出了巴赫为什么成为20世纪后期德国古典音乐旗帜背后的历史因素。如果让我以比较刻薄的历史论态度来揣摩一下的话,为什么德国人在二战以后那么崇拜巴赫,或者说被重点的挑出来的发扬光大。

嗯,莫扎特是奥地利人,贝多芬在二战中被使用过度,然后,好像只有巴赫是与二战不光彩的德国历史不相连的音乐巨人,他是干净的,并且可以抚慰奥斯维辛以后的德国人的心灵,又不至于引起邻国的反感。他以前也是德国文化复兴的旗帜,当然现在拿在手里也会很顺手了。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2-5-13 23:0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5-13 23:04 编辑

这样一来,我们就面临一个似非而是的局面。经典能活着延续下来而获得人们的认可。因此对经典的质疑不管如何充满敌意,总是经典自身的历史的一部分,这种质疑不仅不可避免,甚至还是应该受到欢迎的。因为只要经典在遭受到攻击时还需要人们为之辩护,那它证明自己是否真是经典的努力就不会有尽头。

人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批评的功能是由经典来界定的:批评必须担当起考量、质疑经典的责任。因此,没有必要担心经典是否能够经得起批评的种种解构行为;恰恰相反,批评不仅不是经典的敌人,而且实际上,最具质疑精神的批评恰恰是经典用以界定自身、从而得以继续存在下去的东西。这个意义上的批评也许是狡猾的历史得以延续的手段之一。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2-5-13 22:5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5-13 23:02 编辑

汪洪章先生的翻译:

历经时间检验而未被淘汰的东西必定是经典。这话说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一种关于经典的观念是如何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

为对这一问题做出最为严肃认真的回答,我们或许只能以我们当代经典中的伟大诗人------波兰诗人齐别根纽..赫伯特为例。在赫伯特看来,经典的反面不是浪漫而是粗鄙野蛮;而且,经典的东西与粗鄙野蛮之间,与其说是势不两立的关系,倒不如说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赫伯特以波兰历史为借镜来从事写作。波兰这个国家为西方文化所包围,历史上曾被野蛮的邻国所侵凌。在赫伯特看来,经典虽受野蛮浩劫,但仍能劫后幸存,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其所谓的内在品质。相反,历经最野蛮的浩劫而仍能存留下来的东西之所以能幸存下来,是因为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愿舍弃它,是因为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它。所谓经典仅此而已。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2-5-13 22:46:34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码字,把汪洪章先生翻译的最后一段吗出来。

使用道具 TOP

13#
发表于 2012-5-13 22:35:17 | 只看该作者
的确,两厢对照,优劣立判。实际上,虚伪的文字虚弱无力到什么也说不明白。

使用道具 TOP

12#
发表于 2012-5-13 22:2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5-13 22:29 编辑

吴可的翻译:

巴赫浪漫主义的部份是男人和女人们对陌生音乐所感受到的那令人震撼的征服力,以及与我1955年在南非所体验的相类似的感受,部份是一种共同的情感倾向在以巴赫的作品为载体而演绎着它们自身。许多人经历过这种感觉——那是一种艺术的情感表露。它的民族主义热情已随风而去,我们将不再将它们编织进巴赫的演奏中。自门德尔松时代以来,学术成就已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巴赫。使我们能够看见复旧派一代难以察觉的巴赫的全貌。例如不落俗套的马丁• 路德的新经院哲学,他在使思想的深处逐渐变化。

汪洪章的翻译:

浪漫的巴赫只不过是那些被一种不熟悉的音乐所打动的男男女女所带来的产物,这些男男女女被打动的程度和我被1955年在南非被打动的程度不无类似之处。同时,浪漫的巴赫还是一种共通的感情潮流的产物,这种情感的潮流在巴赫身上找到了表达的的方式。如今,那一缕情感,伴随其审美情感论和民族主义狂热,都已随风而逝,我们现在演奏巴赫时也不再编制这些如梦的情感。门德尔松以来的巴赫研究使我们认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巴赫。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巴赫的种种特征,是致力于巴赫复兴的那一代人------如号称老到的路德派经院主义者----所看不到的,因为巴赫本人正是路德经院主义氛围中从事创作的。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5 18:36, Processed in 0.118587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