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3601

查看

35

回复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go

促膝恳谈:我和扬帆远航兄的对话,欢迎大家参与。

1#
发表于 2013-10-12 15:17:06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3-10-13 08:57 编辑

扬帆远航兄是我们论坛的会员,他的专业是语言学,我和他谈了一下音乐,征得他同意,我就把我们的对话发在这里,目的是希望大家也参与,一起讨论。多分享,多交流,谢谢扬帆远航兄。

扬帆远航 昨天 12:57
S兄,好久没有聊天了,您最近还好吧?
想跟您说说我对论坛的一点想法。
来极品有些时间了,第一次就深深爱上了这片净土,也是乐土。每天来逛逛,都成了必修课。这里有念经兄和M兄这些大师,也有雨版为代表的才女才子们,都让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大家谦恭礼让,虽偶有争鸣,却不失大体,加上您和各位版主的苦心经营和辛勤付出,这里秩序井然,和睦温馨。
也有一点点遗憾,就是大家每次发言的信息量。比如说,喜欢某个作品或者唱片,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即使有,也只言片语,导致信息的碎片化,质量也就打了折扣。这么说并非要求大家每次都要长篇大论,学术论文般缜密细致,主要还是希望提供一些依据和细节,便于读者的理解,真正起到交流思想的效果。
我本人今后尽量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过很惭愧,目前“内存”匮乏,只有搬板凳的份儿。
话又说回来,并不能强求大家怎么样,毕竟言论自由是论坛活跃的必要条件。所以,以您和各位版主的威望和能力,是不是可以倡导一下?尤其论坛发帖主力军。
一管之见,请您参考。
再次感谢S兄,顺祝秋安!

shinelb 昨天 13:43
多谢兄台的批评。我今后也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过说实话,因为音乐唱片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真正解释,象郑延益老先生那样。我们都是业余的,一般都是谈谈感觉和感受,非常难用专业知识去解释音乐。这个问题,很多论坛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多谢您的提醒,努力吧。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3-10-15 23:5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16 00:36 编辑

顺便说下,过渡性乐句或者说桥段,是伟大的乐手和指挥重点处理的,或者说伟大的乐手与优秀的乐手之间的差距之一,在这些乐句的处理就可以分出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在中国和人民之间可以做个桥段,最重要的桥段在人民和站起来之间,这个过渡通过什么方式,譬如,如果我去念,或许会加个“啊”啥的。。。。  目标是创建了一个下行与上行之间的对比。按照毛主席的发音,这七个字都是上行乐句!毛主席实在太激动了。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3-10-15 23:3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15 23:48 编辑
alma老师,我的粗浅认识是:音乐和语言都是符号体系,包含两个元素:形式和内容(内涵)。音乐的形式即素材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10-15 13:23

语言的规则太多,句法就把很多都框死了。我觉得中国古代那种没标点的文献,倒是蛮像一个乐谱的,话说乐谱的小节标记也是到17世纪以后才出现,以前也不是一抹黑哦。

语言材料和音乐材料有些类似,譬如,旋律性乐句(咏),多变奏(三叹),副部(二咏)-------装饰(叹词)。

一个语言文本被不同的人说,就像一个乐谱由不同人演,有不同腔调。
譬如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断句如何,重音在哪里,节奏如何。毛主席在49年怎么发音的,换个人,譬如您,也站在天安门会如何发音,方言如何与之结合。。。。

班门弄斧了。。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3-10-15 13:23:04 | 只看该作者
alma老师,我的粗浅认识是:音乐和语言都是符号体系,包含两个元素:形式和内容(内涵)。音乐的形式即素材,包括音符、旋律及其排列组合而成的体系;语言以语音为材,依照语法,组句成章。音乐有小节、乐逗、乐章、启承转合,语言有标点、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音乐有曲式之分,文章有文体之别。内容方面,完整的音乐作品有主题,文章则有中心思想。
语言是人类理性认知的产物,是思维的工具。音乐则可以绕开理性,引起生物性反应。奶牛、大棚蔬菜听古典音乐,就是这个道理吧?
alma老师,我的回答得个及格,没问题吧?呵呵~

点评

当然及格。我就一瞎说,您真是认真回答了。  发表于 2013-10-15 23:06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3-10-14 22:1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lma 的帖子
您说的我有同感,这一点我与扬帆老弟一起交流时体会更深。稍有遗憾的是我俩在这方面还是菜鸟,涉猎的东西不足,如有像s版、院士等大佬在一起就好了,呵呵。

   

点评

您太谦虚了,凡是说自己菜的人手上刷子都有号几把。(O(∩_∩)O哈哈~) 所以,乐迷聚会很重要,以前我曾经邀请过几次,现在因为家庭原因已经有多年没这么做过了。  发表于 2013-10-15 23:03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3-10-14 15:58:11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布鲁克纳吧。布鲁克纳四、五、六交响曲在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的主部和副部之间存在一个明 ...
alma 发表于 2013-10-14 15:34

李老师,我本人对你没有什么大的意见,我也觉得你是认真在谈音乐。
但是我希望你在和网友讨论时,采取平缓一些的语气。有时用词要考虑一下。
有时要考虑一下大家的感受。
我本人比较传统,我还是比较推荐谦虚,正直这些品质。我希望你更进一步。
说了一些,仅供兄台考虑。对于你对论坛的贡献,我是很清楚的。

点评

我们都是保守派。谢谢S版。  发表于 2013-10-15 12:44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3-10-14 15:3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14 15:39 编辑
回复
深有同感,目前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对作品的评判非常感性,量乏度浅,由此希望从过来人那里了解 ...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3-10-13 07:57

说说布鲁克纳吧。布鲁克纳四、五、六交响曲在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的主部和副部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断裂,所以音乐中会表现出停顿、断裂和接不上的感觉,那是一个另起炉灶的段落,所以,布鲁克纳这几部交响曲非常静态,非常像一组横切的山峰。第五交响曲表现的特别明显。

卡拉扬大师在处理这些段落中,就会使得副部主题减弱,尽量使整个音乐连续起来,形成浑然一体化,音乐就变成团状。但是约胡姆严谨理性精确的风格,会将这些裂痕处表现得非常明确,他EMI版要比DG版表现得更夸张,所以,乐迷们被分成两派,一派喜欢EMI,一派喜欢DG。

但老卡在最后一个布鲁克纳(布8)里,一反常态,让铜管冒出来(DG)。这种演绎在老卡往年的演绎中很少出现,没有一个乐手敢在老卡的手下冒一下(所以,老卡的布鲁克纳虽然整体性非常好,但是各个声部是糊在一起的)。唉,但在最后时刻,老卡突然放松了,不知道最后时刻,卡爷是否精力不济或听力衰退。



点评

那叫布鲁克纳停顿,或叫布鲁克纳休止,是他创作的一大特征,是我十分不以为然的。  发表于 2013-10-14 16:32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3-10-14 15:26:01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扬帆老弟与s版的对话,心有戚戚焉。
对于扬帆的建议,我有相同的想法。作为极品的一员,有时也想谈点个 ...
凤凰岛1 发表于 2013-10-12 17:00


谈音乐评论音乐非常困难,尤其还是隔着时空谈更难。音乐联系了空间和时间,最好的谈法就是在一个时空中。所以,如果有两三个乐迷一起听一段,共抒己见,收获会非常大。这种案例主要表现在共听一场音乐会,或是乐迷聚会。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3-10-14 12:3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扬帆远航 于 2013-10-14 12:56 编辑

回复 alma 的帖子
能得到alma院士的认可,不管是不是符实,先傻喜一个,哈哈~

看到alma老师的命题,直接傻眼!一加一等于几还得思量半天,您给俺出个高等数学题,难煞俺也!
S版,M老师,各位看官,快点帮俺解围啊~

点评

您随意,我那个就是瞎说,我大概想语言学和音乐学的分析应该有一些关联。  发表于 2013-10-15 12:43
我这个院士是灌水灌出来的,兄只要加倍灌水,院士指日可待,容易度远远超过张曙光。哈哈 我这还是菜鸟呢。  发表于 2013-10-14 15:20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3-10-14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lsh133 发表于 2013-10-14 08:19

兄台缪夸了,我不是学音乐的,只是平时喜欢听音乐。
那些文章写得很肤浅,不必放在心里。
你可以参考论坛M兄,念经兄等网友的文章,他们的文章才是真正写得好的。


点评

哪里,李兄对巴赫的热情是犹如大海滔滔不绝的,我辈真的很敬佩。实在是不算谬赞啊。  发表于 2013-10-14 16:29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3-10-14 08:19:4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看了shinelb的博客,才寻到极品人生这个网站,本人比较喜欢巴赫的作品,尤其喜欢巴赫的键盘乐,如哥德堡变奏曲、平均律等,shinelb有几篇关于巴赫的文章就非常好,下载保留下来(不叫侵权吧)像这样的好文章只有在极品人生网站上能看到,衷心希望网站越办越好,有见解的古典乐迷们都应该珍惜和维护这个自己的网站。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3-10-14 02:2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14 02:45 编辑

我今天听了两版贝多芬第七的第一乐章,克伦佩勒和爱乐,凯尔伯特和柏林。
这就是两种语言的表述方式,后者抑扬顿挫有停顿,前者豪迈稳健而不屑后者的变化。(所以,两位指挥的自信是完全不一样的,追求也不一样),诡异的是,后者非常轻松,前者非常紧张。

但是语言学有很多奇妙的分析,我很想请教下您的分析。
(本坛菜鸟太多,你说了也白说)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9 15:17, Processed in 0.048563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