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1492

查看

68

回复
返回列表

go

fredyang,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爱乐历程!

1#
发表于 2015-9-12 15:59:54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8-6-27 09:06 编辑

原作:fredyang
转载自:http://blog.163.com/fredyang1025 ... 645200961313240438/

前两天和本地的一个乐友聊天,才发觉不知不觉中自己爱上古典也有十年了,其间很多点点滴滴犹在眼前。时光如流水,而我也年近不惑,一路走来辗转几个城市,事业上起起伏伏,从单身到成家,从儿子变成父亲,太多感慨甚至来不及去细细思量。这篇日志既是自己古典历程的回顾,也是十年的小结。

最早听音乐是八十年代中学时听流行开始起步的,齐秦、苏芮、罗大佑现在还仍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偏爱,至今记得上高一时和两个哥们买到《狼1》的磁带后,赶回家中一口气听了七八遍《大约在冬季》,惊叹世上有如此好歌,而每天放学后总要在大小磁带店前流连一番。对古典的接触则始于克莱德曼那盘人尽皆知的《命运》,为此我又专门去买了盘不知是谁指挥的《命运》的磁带——封面印有“外国音乐参考资料”那种,高三那阵子偶尔听听,也颇鼓舞士气。后来上了大学,又迷上保罗.莫里哀和詹姆斯.拉斯特的轻音乐,那里面有许多改编自古典的片段,但当时并没有去仔细注意,只是觉得很好听。

还是来说说我的第一张古典CD,工作的第一年,同科室的另一位医生是音响发烧友,把一张他听不下去的古典CD送给了我——“卡拉扬的,太难听了”,反正他是这么对我说的。那是一张DG公司的盗版碟,碟片表面和DG的正价碟一样有黄色的边和图案,但稀奇的是在应该印曲目和演出者的地方只用中文印了三个大字“卡拉扬”,当然这还不是最稀奇的,等我用英汉词典一查封皮,才知道那是一张由克莱默独奏、伯恩斯坦指挥协奏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和卡拉扬是风马牛不相干,但当时的我对这些还是一无所知。后来和朋友们提起,大家的共识是,制盗版者对古典本身也不甚了解,以为打上卡拉扬的大名就必然是好东西。这张碟我至今珍藏着,既是最初的纪念,也是一段逸闻。

九七年,我调到贵阳,工作上极其闲暇,整天无所事事。一个高中同学在师范大学教音乐,所藏甚丰(都是盗版),他总是对我推荐这推荐那,“你肯定会喜欢的。”而我在抱着一大堆CD回去疯听了几天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古典。

现在回过头去看,许多东西都是一种机缘,爱上古典是,自己人生中许多转折也是。对于已入其门的我们,古典是一个好东西,而对于门外的多数人来说,或许是机缘未到或许是一辈子都没有这个机缘,都是可以理解的事。对于音乐、人生、美的认知以及更多推而广之的体验,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人伴随阅历的丰富,在不同的年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感悟。音乐之妙,正在于其多种想象与解释的可能。

回到十年前,贵阳只有外文书店有极少正版古典CD出售,价格高得离谱不说,似乎也从不进新货,所幸盗版已经开始普及。最初的时候是顾不上什么版本选择的,也不太懂,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曲目一律见着就买,当时一家颇大的音像店因为改行,把所有的古典类盗版CD装了十多箱以二元一张的价格处理,我每次去总要拧上满满两大袋,心满意足地回到的宿舍。每天除了上班,大部分时间就在屋里一张接一张的听,一连几个月乐此不疲。很快我的盗版CD就积累到五六百张,而通过一年的摸索,我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口味,并对版本小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后来才发现贵阳有一家私人经营正版的小店,价格也比较公道(比现在网上的价格高20%,但在那时候也没得其它选择),我决定选择性的收藏一些正版,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再往后面对制作精良的正版,对盗版再也提不起兴趣,干脆把手上的几百张盗版装了几大箱抬到一个卖碟的朋友那儿全部甩卖。

记不清是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真正的爱乐者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完美主义者。对此我深以为同。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多一点这样“认真”的精神,我们的国家也应该有更大的改观和进步。但具体到买正版还是盗版的问题上,个人反而认为没有必要过分较真。经济能力好,当然应该买正版,对初入门者或学生,既需要多听比较,又没有经济基础,选择盗版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正版的大包子价格其实和盗版已经差不多,只是大包子少了许多淘碟的乐趣。对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还是买正版更有意义。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听音乐作为简单的娱乐,而是多少怀有虔诚之心,对这一点应该很容易理解。

01年自己面临一次转折,在大学同学的忽悠下开始了北漂的旅程。在做决定的时候,北京良好的音乐环境应该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到北京后,很快就搞清楚了当地买碟的几家店的状况,当然,中图仍然是最万不得已的选择,新街口成为经常光顾的地方。随着口袋里的银子增加,CD的收藏也开始大手大脚起来。但我买碟既不追头版,也不是非正价片不买,反而最看重性价比,所以小双张就成为最喜欢的收藏。

至于喜欢的音乐类型,当时还比较有血气的我当然还是比较喜欢交响类的作品。老贝,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布鲁克纳和马勒的大部头都是经常听的东东,尤其喜欢贝九,勃四,布七,德八,马九,反而是老柴的腻腻歪歪一直不怎么待见,对歌剧也不怎么入得了门。

下面再来说说我的第一次现场听乐。

自打迷上古典后,去现场听场高水平音乐会就成为我的一个小愿望,但在国内估计也就北京、上海和广州这方面机会多些。

刚到北京不久,从网上查到有汤沐海指挥国交演出马勒第二,我早早就提前买了票,后来去多了,再和同好交流,才知道很多音乐会都不用提前买票,直接去音乐厅门口等有人拿赠票来退低价就好。

关于那天的演出,我就不在此多加赘述,一句话——比我预想的还好得多。当演出到最后高潮时,伴随高亢激扬的合唱和光辉灿烂的管弦乐,我坐在位置上,全身仿佛有一阵阵电流经过,震沭不已。汤沐海的指挥棒一放下,我已经忍不住叫出声来,站在那儿一直鼓掌到最后,别人已经散场,而我仍久久不愿离去。听马勒,再差的现场也比唱片好,后来我总是这么给朋友说。其实不管听什么,现场都会带给你许多唱片所没有的感受,爱乐的乐趣之一在于交流,而在现场,演出者和听众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再怎么完美的唱片也带不来的。

从那以后,一些好的音乐会我都会尽量去听现场。还曾经和同好到中央音乐学院听过很多不要票的内部交流或学习演出,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在后来离开北京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在那些单身的夜里,泡上一杯清茶,在夜阑静处聆听巴赫的键盘音乐和大小无已经成为我每天入睡前的一个习惯,巴赫之妙就在于他能让我保持一份宁静平和的心境。而每天起床后,听着莫扎特在耳畔愉快地歌唱,又发觉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值得去发现和珍惜。

就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三年,工作上的俗务越来越多,于是去淘碟和听音乐的时间都减少了许多,断断续续的直到三年多前又回到了重庆。

而这三年,自己要重新面对事业的转折,很快又成家,做了父亲。在忙忙碌碌中,淘碟越来越少。虽然已经知道淘宝的渠道,但也就偶尔光顾过两次,反而是在本地YLJ里时不时挑几张,除了古典,晚上还喜欢听听爵士,人过中年,已经不习惯太激烈的音乐,听乐方向完全向舒美享受型堕落转化。

现在,事业家庭都很稳定了,儿子也快满一岁了。淘碟和听音乐的习惯又开始慢慢捡起来,但买碟范围已经缩小到莫扎特之前的音乐,尤其是不可救药的迷上了古乐那种温润的音色,感觉和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颇为相通。

每天,当儿子还在玩的时候,就放上莫扎特做背景音乐,至于效果估计要很多年以后才看得出来。等家人都入睡,自己还是泡上一壶茶沉浸在巴赫的世界里。在如歌如诉的大小无里,一切如虚似真,而当哥德堡和平均率的旋律响起,自己心里似乎也要跟着古尔德一起哼起来。。。。。。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9-2-6 05:18:37 | 只看该作者
想问下在西班牙马德里哪里有发烧CD碟买?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8-8-27 15:18:46 | 只看该作者
接楼上的话,我也是1974年底开始发烧的。那年我高中毕业,同学们都上山下乡去了,只有我留城在一家工厂当学徒。工作之余很不情愿地帮下乡回来的同学修理收音机(当时我自己没有收音机),在一次检验修理效果的偶然,我拨到了一个电台正在播放彩云追月,在天天都在聆听样板戏的年代里能听到这首曲子,我一下子就被这个电台给俘虏了。打那以后我几乎天天都要收听这个电台的广播并很快就感觉到一般的收音机已经不能满足我的听音要求了,但是,我当时的学徒工资(18元/月)是不可能很快攒够钱购买当时能用钱卖到最好的收音机——红灯牌六灯收音机(99元/台)。于是就借助在工厂上班的便利,自己动手DIY一台六灯收音机开始我的发烧之路,并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烧到现在,回头望望,44年了,现在除了不听收音机外,数播、CD和LP都在听,而且,一有机会就去广州的星海音乐厅欣赏现场极致的音乐。这大概就是我一生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吧,以后也就是这样一直地走下去......。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8-7-24 13:24:03 | 只看该作者
好像说出了很多人的心路历程。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8-7-20 00:36:5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真诚感人,很有共鸣!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8-6-26 17:03:01 | 只看该作者
体会不小、、花了钞票的!!!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8-5-27 13:35:39 | 只看该作者
心得不错、、听听古典陶冶情操、、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8-5-27 12:57:44 | 只看该作者
quartet 发表于 2017-4-25 17:26
作者很像一位旧识,从贵阳到北京的经历、年龄和淘碟的地方都对得上,很怀念,隔空问候!

我就是这位朋友,你是贵阳还是北京的朋友,可以加微信fredyang1025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8-5-26 22:31:31 | 只看该作者
我可以说我就是原作者吗?很偶然看到这个帖子,谢谢版主转载

点评

很好很好~  发表于 2018-6-27 09:07

使用道具 TOP

61#
发表于 2017-5-20 12:13:28 |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支持一下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7-4-25 17:26:2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很像一位旧识,从贵阳到北京的经历、年龄和淘碟的地方都对得上,很怀念,隔空问候!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7-4-25 16:41:29 | 只看该作者
说来有趣,对于“古典”的喜欢,人们更喜欢“古典音乐”,而不是“古典文献”。。。这里的区别,说明了什么?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要说有一点区分,就是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同时喜欢“中国”古典文献。反之,则不成立。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1 21:30, Processed in 0.046645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